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169节

至少兴安和李永昌目前还没贪钱的迹象,只要皇帝能跟外廷文武见面,宦官就不可能彻底坐大,这些宦官多少双眼睛盯着他们。

比如之前朱祁钰让兴安还小金元宝的时候,拿个大一倍的金元宝,朱见深病好以后,兴安立刻拿着二两重的金元宝和小元宝,还给了太医院院判陆子才。

本身宦官就是皇帝和朝臣们沟通的一个桥梁,当然要用,但是朱祁钰从来不滥用。

他站直了身子,走进了大明兵仗局,兵仗局,现在已经完全变成压功赏牌和勋章的地方,现在这兵仗局内,全都是铸币的家伙什儿。

大明是极其渴望货币的,这一点朱祁钰是心知肚明的。

盐引的超发,却被私盐场吸收之事,就是证明大明对货币的渴望。

如果不是大明皇帝赏赐诸王勋戚无度,太多次滥发超发盐引,第五琦的盐引制度,其实可以延续到大明轰然倒下的那一刻。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唯一尺度。

盐引的价值,是送到边镇的粮草和南方盐场的盐,双重劳动决定了它的价值,但是一旦朝廷超发,盐引就失去了,送到边镇粮草这一价值。

那盐引的价值自然立刻暴跌。

盐引作为货币的时候,交换价值暴跌,使用价值的涨幅,并不足以弥补交换价值的暴跌,盐引自然是越来越不值钱。

越不值钱,朝廷就越是滥发,最后盐引制度彻底崩坏。

大明的欠账也就越多,崇祯看着老祖宗们欠下的两百年的账,只能呜呼哀哉。

而银两在当下大明,是没有使用价值,却有极大交换价值,而且十分稳定的货币。更没办法超发。

朱祁钰不愿意让盐引充当货币,但是在未来可见的很长一段时间,盐引和银币都会作为实质上的货币,在市面上大肆流通。

而兵仗局的工坊,造币的速度,就决定了大明是否可以长治久安。

宝源局是怎么废掉的,宝源局的主事王炳富为何整日里无所事事?

要是让宝源局一年铸30亿枚铜钱,王炳富现在一定不会那么胖,忙得他晕头转向!

而此时的兵仗局工坊非常的忙碌。

朱祁钰信步走在兵仗局内,所有人都是形色匆匆,所有人都是忙忙碌碌,取银两称重,熔炼银、铜、锡,压成银条,做成胎饼轧边,再印上轮廓文章,再次称重装箱。

现在兵仗局接了三百五十万两白银的大订单,这三百五十万两白银的大订单,首先是陛下的两百万两,然后是户部的一百五十万两,共计会产生四百五十万枚大明银币。

而工期为一年。

如果要折合的话,大约相当于90亿枚铜钱,流入大明的市场。

这是何等的忙碌?

工匠三班倒日夜不休,才有可能做得完。但是这是缓解大明货币压力的最好办法。

兵仗局有四台个超大的万两天平,精度到一毫,也就是0.001两。

兵仗局共有二十八坩埚炉,每一炉每次可熔银、铜、锡三百斤。

而制作模具胚,最开始的图案,是朱祁钰亲手画的,为阳文正字,再翻刻为阴文原模、二次模、工作模、油土浮雕、石膏打型,最终成为白铜型,上人力螺旋压力机,刻白铜定型。

人力螺旋压力机,乃是兵仗局当初制备勋章的一大利器。

而银料和铜锡融合之后,过滚机,成为固定厚度的银条,随后过镟车切割胚饼,胚饼滚光边,在退火之后,上压印机铜模压印。

压印机同样为人力螺旋压力机,不过这台更大,而且用上了齿轮,由十六个人推动。

压印结束之后,还有专人称重,确定重量,合格之后,才会放到箱子里,一枚一枚摆好。

每十枚银币为一摞,系红绳挂所有流程工匠名号,送于太仓和内承运库太监检查。

朱祁钰拿起了一枚银币,花纹极其精美,因为加锡铜也足够的坚固耐磨,正因为严格的把关,朱祁钰才放心推动自己的新货币政策。

货币不精美,等于不铸币。

鞑清在光绪年间大肆铸造银币,意图再给鞑清续几十年,它的丁未双龙银币一枚37克,九成银,但是购买力依旧不如27克的含银九成的西班牙鹰洋银币。

就是因为西班牙银元更加精美,假的极少。

光绪银币却是银多,但不精美,无法防伪,造假极多。

朱祁钰的这枚银币之上,除了有他自己亲笔题字和勾画的麦穗之外,还有几个小的防伪标志,比如正面印花上的一小圈边界。

轮廓文章,四个字,道尽了铸币上的学问。

只是到此,朱祁钰依旧有些担忧。

势要豪强之家,他不怕,打不了大家摆开阵仗,练一练。

但是平厘七钱,价值一两,会被百姓们认可吗?

第一百九十五章 大明银币供不应求

朱祁钰对于大明银币依旧有些不确信,不确信的主要原因是他的银币只有七成银,这七成银当一两花,就是朱祁钰内心的担忧。

火耗毕竟三成,大明的百姓是否认可,是朱祁钰内心悬着的最后一个疑问。

事实上,朱祁钰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大明太需要一种法定货币,而不是纸钞了,哪怕是铜钱也可以,大明的宝源局那种产能,并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

当朱祁钰的银币政策,被贴到黄榜上之事,京师的宝源局,立刻就被围满了人。

打听银币如何兑换,尤其是关于是否可以用碎银子来换银币,如何更换,火耗几何等等。

王炳富从极度清闲坐摇椅,立刻变得极度忙碌了起来,他疯狂的打着算盘,专门派人在门口贴了告示,就问的最多的问题,贴在了宝源局外面,还专门找人讲解。

王炳富和银匠们讲解这关于银币承兑的诸多问题。

朱祁钰远远的路过,看着排着长龙的队伍,这里面有平头百姓、也有势要之家的家人,大明上下无不期盼着朝廷对于货币二字,能有个定册。

至于一成火耗归内承运库这件事,大明上下倒是没有那么多的意见,毕竟整个天下都是陛下的。

朱祁钰在和户部给事中任元祥反复沟通之后,才知道地方官员在揽收银子的时候,火耗是三成!

大明百姓早就见怪不怪了。

折色银自正统元年就开始实行,大明养了很多的银匠,去估算银子成色和重量,这倒不用朱祁钰操心。

而最先拿到大明银币的并非宝源局堆积的百姓们,而是住在大明官邸的官员。

发月俸的时间到了。

因为大明皇帝铸币的缘故,大明的官员暂停了一个月的俸禄,但是因为国帑供养的制度,大明的官员压根不用担心会饿死的问题,除了衣食住行之外,每月每户还有二两银子的额外开销,可供支取。

所以暂停这一个月的俸禄,终于发下来了。

而这次发下来的则是银币,正面写着一两,背面写的则是平厘七钱,这个意思就是七钱银当一两花。

大明的官员们每人领到了本该折钞的银币,作为俸禄了。

折钞是大明的一个大杀器。

比如于谦现在从一品少保,按制年俸888石米,京师粮价一石四钱银,折价应当是三百六十两白银,月俸三十两。

但是于谦每月折钞就超过了八成,他每个月只能领到六两银子,和价值二十四两银子的擦屁股纸。

这就是大明官俸之薄,未有弱此者的由来,因为折钞这种事,甚至让官员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养活不了,就做什么?

在客观上,就会滋生腐败、贪腐,尤其是京官。

贪腐就会出现朋比为奸、就会有座师银、就会有冰敬、碳敬,就会有地方官员和京官沆瀣一气,一个鼻孔出气,就会出现一个有一个的党派,穿一条裤子。

他们因为共同的利益走在了一起。

而且贪的名正言顺,贪的光明正大!

朱祁钰让铸币厂的一成火耗给太仓,就是为了让太仓每个月按月发够了银币给官员。

这不是朱祁钰给的养廉银,朱祁钰给官员的是大明朝本该给的俸禄。

折钞、折香料、折衣物、折丝帛,大明的俸禄什么都折,官员们贪起来,那叫一个理直气壮。

虽然朱祁钰这平厘七钱当一两用,也相当于折了三钱的俸禄,但是他发的可是硬通货的银币。

朱祁钰这么做是有条件的。

既然大明薄俸问题,朕给你们解决了。

那若是再有贪腐横生,那就不要怪朱祁钰动用皇明祖训,将贪官污吏,剥皮揎草了。

洪武年间,朱元璋大权在握,天下雄兵百万众,国库充足,大明宝钞未曾泛滥,按照大明俸禄,足数给予官员俸禄。

若是有人贪腐,朱元璋当然可以将其剥皮揎草。

但是后来的皇帝为什么不行了?

因为朝廷没钱没粮也没招,皇帝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着这样的事情发生,而无济于事。

嘉靖皇帝一生进行了二十七次的京察,但是依旧止不住贪腐之风。

朱祁钰足俸给了官员,若是这群官员依旧是爪子伸的太长,拿自己不该拿的钱,那朱祁钰绝对会送他们去见太祖高皇帝。

他不听官员贪腐的理由,他只负责送他们去见太祖高皇帝。

朱祁钰就是要堂而皇之的举起手中的钢刀来,盯着诸多臣子。

于谦拿了六十枚银币回到了九重堂,他这是淇国公的旧宅,一应用度都是内帑所出,日常没什么开销,他把这六十枚银币交给了夫人董氏。

董氏拿起了银币吹了吹,嗡嗡作响。

大明物价因为缺少货币,其实价格很低,董氏拿着那六十多枚银币,看来看去,笑着说道:“给大明当差这么多年,总算是能留住钱了,这次不会又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吧,圣君英明,这银币喧嚣尘上,我这住九重堂都听说了呢。”

于谦也拿起了一块银币弹了弹,声音清脆至极,花纹虽然简单,但是足够的清晰,制作相当的精良。

他笑着说道:“陛下这银币设计精巧,再少点银,吹起来就不响了,这花纹冷压,这帮整天压功赏牌的工匠,手艺太精湛了,这一分火耗在这手艺上,不亏。”

“我跟你说,等闲啊,这没有几个工匠,能打出这种花纹来。”

花纹精美,意味着难以仿制,这要是有人拿着去融了打成薄钱、或者直接用自己的银饼子打成薄钱,却不见得有人会认。

于谦更关注银币的轮廓文章,董氏则更关注这钱本身。

董氏笑着说道:“给我四枚,这眼看着中秋节了,家里要买点月饼用的馅儿,亲朋相遗,取团圆之义,其祭果饼必圆,还得买一些西瓜,还有那羊角大灯,斗香,可要不少钱呢,也不知道这银币,经不经花。”

董氏将银币交给了九重堂的婢女,婢女喜笑颜开的拿着银币,走出了九重堂,去集市上买中秋用的东西。

于谦却看着董氏忙碌身影,叹了口气。

过几日是中秋佳节,但也是大明这些年来,最闹心的一天。

首节 上一节 169/6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皇叔,请匡扶汉室吧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