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347节
没船渡江?太子府可以送啊!
徐辉祖表面上看,还算抵抗积极,但是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就直接暗中给燕府传递消息,属于明面上的内鬼。
最终徐增寿这种暗通曲款的行为,被朱允炆发现,朱允炆便杀掉了徐增寿。
朱棣登基之后,封了徐增寿为成国公。
永乐五年六月,徐辉祖死在了家中,一个月后,徐辉祖子徐钦嗣魏国公。
自此,大明徐家一门两公。
李贤对当年的靖难之役越了解,就对现在南衙这种处处诡异越理解。
太子府全员内鬼,这是有传统的!
这种传统背后的成因比较复杂,值得专门研究一下,为什么会全员内鬼。
但显然,此时的王骥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李贤看着堪舆图,愣愣的问道:“魏国公府这么大的事儿,我们都不知道,你们将他们围困在了凤阳府,现在他们已经突围了,怎么办?”
王骥痛定思痛的说道:“我们严密防守长江一线!退出两淮!”
其余经常参与戎政的人员丝毫不意外,他们甚至还长松了口气。
李贤大约明白了王骥的想法,那就是划江而治。
长江是天堑,只要守住了天堑,大明军队没有船舶,如何渡江?
没法渡江,只要慢慢经营,划江而治还是能够做到的。
这大约就是王骥的想法。
蔡东攀这样的人,不算少数,他们觉得当初建庶人朱允炆做错了很多次,哪怕少错一步,也能够划江而治了。
比如蔡东攀就说过,若是不让盛庸出战,朱棣没有水师,如何渡江?划江而治未尝不可。
王骥大约也是这种思路。
但是当时燕王是藩王,现在来的敌人,是皇帝啊!没船?没船是怎么度过黄河呢?
长江的确很宽,但是还能有大海宽吗?!
月港市舶司已经开始营建战舰了,密州市舶司在籍的商舶有多少?
近五千!
这么多的商舶,皇帝一声令下!五千船舶渡大江!
哪怕不给银,也有无数人上赶着舔皇帝的脚底板,愿意把船拉过来给皇帝用。
固守南京?
守得住吗?
李贤一言不发,看着他们规划着如何彻底脱离两淮,捣毁渡口,在长江沿线布置防御,图谋划江而治。
徐州兵败的消息,让南京城开始变得躁动了起来。
李贤离开了戎政院后,立刻来到了咨政院,快速的写下了几个政疏,等待着咨政大臣的入席。
王骥要忙于军务,他压根没有功夫来参加咨政大臣会议。
李贤等到人到齐了说道:“下面我说几点,要是反对的话,请举手。”
“徐州兵败,京师人人惶恐不安。”
“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有二十五万大军,而皇帝只有八万军,一个团营的兵力准备进攻应天府。”
“另外一个团营,正在向襄阳而去。”
“这南京城下我方二十五万大军,布置在长江沿线,一定能够守住敌人的进攻!”
“将皇帝的八万大军,活活耗死在天堑之上!”
“无论怎么见,二十五万对八万,优势在我!”
李贤这话一出,咨政院那种如同丧家之犬,惶惶不安的气氛,终于被冲淡了一些。
李贤的话没错,皇帝南下军队进攻应天府方向,只有八万人,虽然这八万人是精锐,但是他们有二十五万大军!
李贤继续说道:“我们不能在皇帝大军未至之前,自乱阵脚,这样更不可能获得军事胜利。”
“为了安定京师情绪,我有以下几个提议,若是有人反对,可以发言。”
“一,都察院御史前往应天府及各州府县安定民生,劝谕百姓,严查…”
李贤的这五条安民之策,是极好的,出发点是安定后方,从道理上讲,李贤的这五条安民之策,是基于南衙僭朝的利益出发而制定的。
当然李贤的效率是极高的,他这五条,比咨政院吵一个月的成效都要高很多很多。
“我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
李贤看了一圈,并没有几个要发言的人,二十五个咨政大臣代表了很多的利益,如果超过半数同意,李贤是不会让反对的人发言的。
李贤一敲铜钟说道:“那就送乾清宫批复了。”
“散会!”
南衙戎政院做出了全面撤出两淮的决定,这个决定和建文三年七月,朱允炆全面撤出两淮的决定是一样的。
凤阳府还盘踞着凤阳卫和南京军,这两淮有一淮和南衙离心离德。
大皇帝的大军,还占了半淮,尤其是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徐州,已经在北衙的实际控制之下了。
南衙再守两淮,已经毫无意义。
随着这个决定下达,在凤阳府的徐显宗和宁远伯任礼之围解了,他们二人也赶赴了萧县,等待皇帝陛下来到徐州。
朱祁钰是在九月十一日这一天,来到了徐州,大驾玉轳至徐州城下。
于谦带领着徐州文武官员,来到了城外接驾。
于谦专门清理出了一片宅院,这批宅院大约有一百七十余间房,还有望楼、营堡等物,连成一片,在半个月的时间内,起了三丈高的内墙,定为行辕。
行辕依户部山而建,大约有八百多亩地,有半云亭,登高望远;有泰安殿,处理政务接见臣子;有桂叶池、方便陛下钓鱼。
锦衣卫已经把整个徐州行辕上下翻了个底朝天,挖地三尺,最终确定安全,陛下的车驾才从砀山而下。
朱祁钰没有骑马,而是坐在了辂车之上,从武宁门而入,至户山行辕门前,辕门打开,迎接陛下车驾入辕。
朱祁钰在泰安殿门前下了辂车。
不可明说的人间阎罗驻跸两淮,随时准备渡江平叛。
驾步司刘老七,改良辂车的“宀”形减震缓冲构件,确实极好,颠簸感自然还有,但是因为辂车车速本就不快,所以也不是很辛劳。
“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朱祁钰一下辂车,就听到了行礼的声音。
于谦带着军将和徐州地方各府州县官员跪成了一片。
朱祁钰看着这行辕,虽然看似民舍改造,但也颇为气派,徽派、冀派建筑风格融合,结构上大抵都是四合院。
朱祁钰甩了甩袖子说道:“平身。”
他到了徐州城并不忙碌,徐州的事物一应送去京师处置,他毕竟在亲征,自然是只处理军务。
徐州只有于谦在,石亨前往了宿州,石彪则顺着淮河向着海州(连云港)而去。
“朕已经收到了军报,淮东的战局基本已经尘埃落定,淮西战局则是由凤阳卫和南京军为主对吧。”朱祁钰看着堪舆图说道。
于谦俯首说道:“陛下圣明。”
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了,淮东由大明京营攻伐,淮西由凤阳卫和南京军在镇守。
朱祁钰看了许久的堪舆图说道:“务必保证运河沿岸的防务,若是出现大军惨败之事,我们也好有个退路…”
于谦看着堪舆图,认真想了片刻,俯首说道:“臣领旨。”
“魏国公徐显宗在萧县待命,请旨觐见。”于谦又说到了魏国公之事。
徐州泰安殿上,一片安静。
朱祁钰从兴安手中拿过两本奏疏说道:“于少保看看这个,朕再见魏国公吧。”
这是李宾言的奏疏,密州市舶司多了近千条商舶,这批商舶大多岁都是魏国公府的商船。
朱祁钰对魏国公徐显宗并不信任,严格来说,徐家擅长左右投机的样子,很像东汉末年的世家。
东安末年的各个世家都是多方下注,无论哪一方赢,世家都是赢家。
徐达病逝之后,徐辉祖和徐增寿两个兄弟,一个为朱允炆尽忠,在齐眉山打的燕府军节节败退。
另一个呢,为了给燕王朱棣送信,最终殒命。
最后一徐两公。
这次南衙叛乱,凤阳府始终没有任何的消息传出,直到徐州被大明军攻占,徐显宗终于有了动作,一只奇兵突围至宿州,最终联系上了官军。
朱祁钰很怀疑,这个徐显宗在两头下注。
徐显宗到底是因为被围困了无法传出消息,还是在等待着局势进一步发展呢?
于谦看完了奏疏,也大约明白了陛下内心的担忧。
他认真的想了许久说道:“魏国公府未曾附逆作乱。”
于谦并没有说魏国公与国同休,一门两公,富贵已极,怎么可能还造反,类似的话。
可见于谦对魏国公也是有些疑虑的,但是毕竟没见到人,也没经过查补,他只能这么说。
朱祁钰想了想说道:“嗯,朕也是这么以为。”
朱祁钰在济南府外等了将近两个月,都没有等到鱼。
济南府的忌讳,整个天下都知道。
若是徐显宗想要为南衙僭朝立功,擒贼擒王,无疑是个大好的机会。
“宣吧。”朱祁钰升坐坐在了宝座之上。
徐显宗就等候在徐州城外,听到宣见,立刻就入了城,向着行辕而来。
徐显宗三拜五叩,大声的喊道:“罪臣徐显宗参见陛下,祝陛下万古千秋,寿与山齐。”
朱祁钰看着极为恭敬的徐显宗,平静的问道:“何罪之有?”
徐显宗显然早有准备,俯首帖耳,极为恭敬的说道:“未能守住南京,只好前往凤阳府守祖宗皇陵,臣乃失地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