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后门能到明末 第333节
这么一来,自然就有心思叵测之人。
第两百零三章:出了家贼
人啊,不能得势。
得了势容易飘,有时候,还会看不清世事。
陕西的这些秦商,跟孙杰有着很深的渊源。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会一定遵从孙杰定下来的那些规矩。
历朝历代,刚刚开国那会儿,最难管的人并不是那些文官,也不是那些士绅。
相反,这些文官还有士绅,往往是最容易掌控的那些人。
最难管的是那些勋贵,是那些自认为功劳很大的人。
不管什么时候,都没有办法摆脱这件事。
这次的秦商也是一样。
当孙杰听到杨临所说的那些话之后,脸色彻底的黑了下来。
“怎么回事?去书房详细说!”
孙杰揉了揉自己的腰,大踏步的往书房走去。
没过多久,孙杰便坐在了书房里。
他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杨临,道:“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详详细细原原本本的说一遍!”
杨临从怀中取出一本奏疏,放在了面前的桌子上。
孙杰拿起走奏疏,翻开去看。
杨临在一边解释,他说道:“大人,之前您设立了铸币厂。当那些器具全部到位之后,咱们的铸币厂就开始正常工作了。
每次铸造钱币的数量,都会记录并且进行存档。这些钱币也都会送到钱庄,然后通过各种手段,使其出现在市场上。
铸币厂铸造的钱币精美,每一枚钱币几乎都是一样大小一样厚薄,放在一起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差别。
可在大人出征之后,市面上忽然多了一些粗糙的钱币。这些钱币不仅质量粗糙,而且含银量也远远比不上铸币厂铸造的钱币。
除此之外,城中有些商人,打着皇商的旗号,在城外兼并土地,干一些大人明令禁止的事情……”
孙杰听着杨临的声音,看着手中的奏疏,脸色铁青。
这种事情,孙杰之前也有预料。
只是没有想到,会来的这么快来的这么早。
根本就不用想,市面上出现的那些粗糙银币,肯定是某些拥有一定权力的人铸造的。
普通人没有那个本事,也没有那个胆量。
还有在城外兼并土地这一事,这更是触动了孙杰的底线。
杨林从怀中取出两枚银币,排在书桌上。
这两枚银币大小几乎一样,单薄后出入很大。
左边的银币薄,样子精美,上面的花纹栩栩如生。
右边的银币厚,样子粗糙,这好像使用了很多年一样,上面的花纹非常淡。
孙杰拿起这两枚银币,很快就看出了它们的差距。
“这枚假的银币是铸造的,我设计的那些花纹都非常精细,除非采用冲压,不然,别想将那花纹清晰地印在银币上。
造假的人肯定没有这个技术,所以只能采用铸造的方式。估计,他们的模具,也应该是用泥,转印了银币上的花纹,从而铸造的!”
孙杰一眼就看出了假银币的制造方式。
大学时候学的就是这些,几乎没有什么难度,对于孙杰来讲。
放下手中的银币,看向杨临,“可查出来这银币是谁铸造的?”
杨临一脸无奈的摇了摇头,“大人,时间尚短,还没有查出来。这批银币是大人在领兵出征之后出现的,等大人凯旋的时候,也没有新的假银币出现在市场上,下官查了,没有什么动静!”
这种事情很隐秘,一时半会之间也很难查清楚。
造假币这个事,从古到今,屡禁不绝。
孙杰的银币精美,在市面上,同等重量的银币,价值甚至要超过同等重量的银子。
这里面有着非常大的利润,利润如此之大,自然会有不法商贩盯上。
但他们深知孙杰的脾气,所以也不敢做得太过分。
但是,孙杰这才出去了多久?
要是出去的再长一些,恐怕假银币的数量还要更多。
一旦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事,那孙杰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货币制度,将会彻底的烟消云散。
在这里面,不知道要养活多少巨贪。
孙杰的脸上闪过一丝狠辣,必须要将这些墙洞当中的老鼠连根拔起。
还有那些兼并土地的商人,也要一并处理。
总不能让他们仗着和孙杰的关系,从而胡作非为。
“这些事情,泰山知情吗?”孙杰问道。
孙初文掌管铸币厂和钱庄,出了这么大的一档子事儿,会不会和他有关?
“下官已经查过了,和孙大人没有关系。铸币厂,一直按照大人定下来的规矩运行,周围的士兵严加巡逻,那边不可能有问题。
从孙大人担任铸币厂和钱庄的管事之后,和秦商也慢慢的少了联系,这事,孙大人恐怕不知道。
至于土地兼并之事,和孙大人也没有什么关系。”杨临回道。
孙初文久经商海,是一个人精。
孙杰的地位越来越高,眼看着就要成为皇帝,有这么一个女婿,哪里还用得着蝇营狗苟?
他也明白,他是外戚。
一个合格的外戚,就必须要斩断所有做大的可能。
于是,近几年里,他逐渐慢慢淡出秦商,开始和秦商脱开关系。
虽然名义上还是秦商的掌舵人,但很多事情他已经不管了。
所以说,现在发生的这些事情,他还真不一定知道。
“既然如此的话,那你先下去吧。”孙杰看向杨临。
杨临告退,走出了书房。
看着走出去的杨临,孙杰陷入了沉思。
他倒是不害怕这些胡作非为的商人,整个大明北方都拿下来了,难道还会怕一些财迷心窍的商人吗?
对于孙杰来讲,查清楚这里面所涉及到的人员,几乎在俯仰之间,费不了什么事。
但孙杰想做的可不止这些,他想打破这个时代的固有规律,用现代的规矩,运行商业。
这个时代的商人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商人,和士绅阶级有着莫大的牵扯。
即便依附于孙杰的秦商,也是如此。
从一开始,秦商中人,就不是纯粹的商人。
大部分都有着士绅背景。
这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如果没有士绅背景,恐怕,普通商人早就被吃干抹净了。
想要让商业更发达,就必须将“官”和“商”剥离开。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商业更大的作用。
还有商税。
尽管之前孙杰已经有了详细的规划,但之前有一大档子事儿要做,所以迟迟未能开始改革。
沿用的规矩,还是之前的老传统。
还有这个时代的赋税,实在是糟糕透顶了。
在孙杰领兵出征之前,定下了三十税一的农税标准。
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明末,这个标准确实有些低。
一个纯粹的农业社会,这种赋税想要养活整个天下,确实很难。
但孙杰也不是信口胡说,也不是胡乱施政。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孙杰将目光放在了商税、个人所得税以及海关税等税务上。
这个时代的普通老百姓,有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气质。
只要不出现什么大的问题,三十税一这个规矩,会让他们活得很好,一年到头还能有很多结余。
再加上孙杰的学堂制度,完全可以让这些百姓的子弟进入学校学习。
明朝的商税混乱不堪,早期的时候,朱元璋虽然定下了三十税一的规矩,但商人们真真正正缴纳的赋税,远远不止这么多。
想要进城贩卖,就必须缴纳进城税,像什么市税,水关税,税卡税,等等多如牛毛,繁杂不堪。
但明初政治环境清明,虽然这些税务很多,但加起来其实并没有多少,普通商人也能承受。
然而,进入中期,朝廷财政开始出现问题,这些税务偏向了极端。
嘉靖年,朝廷财政缺口日益扩大,各种各样的税务如雨后春笋,不断拔地而起。
在这种严苛的税务之下,手工业从事者,以及那些小的商人纷纷被逼死。
只剩下那些身家巨厚,有着官方背景的商人。
这些商人又怎么可能会将自己手中的钱财交出去呢?于是,他们便抱团取暖。
以地方为主,形成一个又一个商帮,以此来对抗朝廷。
嘉靖年间的时候,朝廷还能压住这些商帮,勉勉强强还能收上税。
上一篇:我,女帝相父,开局指鹿为马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