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家兄朱厚照

大明:家兄朱厚照 第203节

李牧看向费仲,“费仲,你现在在四夷馆什么官职?”

“回伯爷,是四夷馆通事。”

“就是普通的翻译官了?”

“是的,伯爷。”

“费信你认识吗?”

“伯爷,下官是费信的第五代孙!”

卧槽!

李牧直接爆了粗口,大明翻译第一人的第五代孙?

费信可是牛逼到令人发指的人物,跟着郑和四次下西洋。

此人精通所有大明朝知道的国家的所有语言,基本上就没有费信不会的。

不光会,人家还精通,语言说的比别人家本土人都溜。

在下西洋活动途中,费信不辞辛劳,细心观察,把途中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一一记下,写下了《星槎胜览》。

此书,记述了西洋四十余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及社会生活、风土人情。

与太宗朱老四时期的翻译家马汉所著的《瀛涯胜览》,是研究郑和及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料。

不仅如此,费信除了《星槎胜览》,还著有《天心纪行录》一卷,但现在已经失传了。

“你会几个国家的语言?”李牧激动的问道。

“伯爷,说句托大的话,只要咱们大明朝接触的上的,下官全会。”

“好好好!”

李牧连续说了三个好字,立刻写了一个条子,“拿着他去找谢阁老,谢阁老会安排你一个官职的。”

费信瞪大了眼睛看着李牧,李牧的条子上只写了一句话:以后海上贸易,咱们大明朝基本就不会被外国人骗了。

费仲似懂非懂,但他知道李牧不会无的放矢。

“另外呢,你和谢阁老研究研究,镇国书院准备增设一门翻译学科,有合适的人推荐一下,拟一个名单让人送来李家村。”

“伯爷,我可以教书,我可以的!”

费仲有些迫不及待,做翻译的人往往不求什么建功立业,只求别人的认可。

李牧大笑,“放心,翻译学院院长的位置我给你留着,丢不了。但你一个人能教多少人?我是要把翻译,扩大到一座单独的书院,将来咱们咱们大明朝要有自己的外国语学院,和世界接轨。让那些个利用语言障碍,在贸易商欺骗咱们的洋商,都去他妈滴!”

“伯爷,我干了,我干了!”

费仲重重的点点头,老一辈的心愿,就是让自己的学识得到认可,最大程度上把自己的学识普及,没有人会拒绝桃李满天下的,没有人会拒绝青史留名的。

第246章 镇国神器

老佩带着契约满意的离开。

事儿办得出奇的顺利。

和费仲聊了一会儿,费仲也离开去了内阁。

像他这种低到不能再低的品级之人,是没权利去内阁的。

就算是要去内阁,也要排队。

京城里面,各地来往的官员很多,就算是排到他也得给他继续往后放。

但拿着李牧写的条子就不一样了,在三阁老处理完政务,接见了几名江南的官吏之后,费仲就进了内阁。

谢阁老很办事,也很讲究。

他明白李牧那句话的言外之意:老谢啊,这个人是个翻译牛人,咱们做海上生意,还得仰仗他。重用这个人,咱们才能捞更多的钱!

所以,谢阁老琢磨了一下,给了费仲一个户部的户部正八品户部照磨,照磨这个官职做的就是负责核查公文、监督规范章程。

“小费呀,先熟悉一下户部的基层运作,多学习学习历练历练。等驿站和漕运搞得差不多了,老夫亲自推选你去关税的部门做主事。”

谢迁拍拍费仲的肩膀,“那可是一个肥缺,多少人都顶着呢,但凡不是李牧小子介绍的,也轮不到你的头上,好好干,别打了李牧小子的脸面。”

“谢谢阁老栽培!”费仲对着谢迁深深一躬身,随后就是李东阳和刘健。

“先回去吧,等着调令就行了。”

谢迁说完,费仲告退。

“老谢,这小子都在哪搜罗的人才?”刘健笑了,“我记得费仲是费信的第五代孙吧?”

“很多能人得不到重用是很正常的。”李东阳抿了一口茶,“刘邦起家的核心班底就是沛丰邑中的那一小撮人;咱大明朝立国,小班底是凤阳的一小撮人。其实,咱们中原不缺人才,缺的是发现人才的眼睛。这方面,咱们和李牧比差远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谢迁叹了一口气,“咱们身处朝廷,很多事情不能做。哪怕是发现了人才,也要把他放到基层,等遇到了合适的事,才能把这个人提拔上来。咱们还要考虑南方、北方的平衡利益,肯定会丢掉很多真正的好官,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用李牧小子自己的话来讲,他的是战术层次,咱们是战略层次,一切服从大局。”

“别说这些了,说了揪心。搞得我时不时的都在想,咱们三个是不是还不如之前的纸糊三阁老。”刘健看向李东阳,“听说常棍去提亲了?”

“嗯,和赐婚的旨意前后脚,我让管家赶走了。”李东阳顿了顿,“李牧小子也开窍了,居然懂得调情了。礼物不要钱一样,往我家送。我那傻孙女,抠抠搜搜的就回赠了一个香囊。要是我,我早特么动身去李家村了。”

“你一个老爷们,和小姑娘比什么?”刘健白了李东阳一眼,“河东诗会邀请我了,我听说李牧要过去,我就婉拒了。”

“也邀请我了,我也婉拒了。”谢迁笑了笑,“老李,恐怕这次常家提亲和办诗会,都是为了李牧来的。三多堂完蛋了,常家不想成为下一个!”

“他们这做人的方式就不对,属于是欺负软的怕硬的,牛逼的话咋不去找皇帝硬刚?”刘健气呼呼的,一拍桌子。

“冤有头债有主,事儿是李牧惹出来的,晋商自然把矛头对准李牧。”

谢迁说完,将身体靠在椅子上,“我倒是期待,李牧小子这次的表现了。”

“我听说镇国书院要开业了。”刘健说到这眼睛突然一亮,“你们听说最近的传闻了吗?”

“什么传闻?”李东阳和谢迁顿时来了精神,他们也有浓郁的八卦之心。

“朴国技带着书院的学生,和河东书院的学生发生了口角。

也不知道最后怎么搞的,还约架了。

河东书院四十名学生,被镇国书院十个人给锤了。

我还听说,那个岳子龙就好像天神下凡,拎着齐眉棍,一个人追着二十多个学生打!”

“两家书院,谁占理?”谢迁突然问道。

刘健不假思索的回道,“起因好像是什么君子六艺,外面都说朴国技占理……”

刘健说完,李东阳和谢迁都笑了,大家心照不宣,李牧这犊子这是奔着常家的软肋去了。

里正府。

经过仔细的检查,发现土豆没有发霉,就是单纯的长芽了。

李牧看着十枚土豆笑的都合不拢嘴了。

作为大明朝北方的第一粮商,李牧也了解过北方的粮食产量。

麦子的亩产量是一石左右,但是麦子收了之后还可以种粟,两种粮食加一起,亩产量大概是三百多斤(河间志记载)。

南方主要是两熟的水稻,《卜农书》上集采长田的稻谷亩产两石,春花亩产一石,加一起大概是五百七十斤左右。

经过学者吴慧的研究发现,明代南方一季晚稻的亩产是2.72石,稻麦或稻豆复种是稻2石、麦(豆)1石。

综合所有的数据,会发现弘治时期的粮食亩产量在四百斤左右。

但土豆就不一样了,这玩意儿生长环境不挑剔,北方的土地基本都适宜种植,且非常耐旱,在靠天吃饭的年代,是最合适不过的农作物了。

别看现在土豆不怎么稀奇,但在十七世纪之前,土豆出现了就是宝物,是神器。

在古代,亩产量过八百,就一定会被人说成是得了癔症,满口说胡话。

但土豆不一样,这东西的亩产量为3000~5000斤,如果好好经营,8000斤都是有可能的。

有了土豆,平日里吃不饱饭的人,那些讨饭的流民,也可以饱食了。

不要管土豆的味道如何,在古代能吃饱已是幸事。

历朝历代,没有任何一位皇帝能让所有百姓真正的吃饱饭。

土豆在现在都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手里攥着土豆,弘治皇帝也有可能成为千古一帝。

李牧深吸了一口气,“在后花园,给我铲出来一块开阔地,在挑几桶上等的肥料。”

“少爷,空地有,土质有有要求吗?”李向东走了进来,不明所以,“少爷,这是什么东西?”

“粮食,一种亩产最低三千斤的粮食。”李牧激动的不行。

“少爷……”李向东摸摸李牧的额头,“这也没发烧啊,咋还说胡话了呢?滋阴补肾的东西咱们家多的是,我感觉佩雷斯就是在忽悠你。”

“错,是少爷我在忽悠他。”李牧一脸严肃的看着李向东,“东叔,你相信我吗?”

“信!”

“那就准备一下。”

“少爷,既然是粮食……咱家暖棚还没拆呢,种在暖棚里面。”

李牧一拍脑门子,“对对对,种在暖棚里!”

“你们这是干啥呢?”

朱厚照走了进来,看李牧像是护着宝贝一样护着几个球球,

在旁边,还有三个装着盒子的珠宝,李牧都视而不见了。

“妹夫,这啥东西?”

“好东西!”李牧深吸了一口气,“你皇帝伯伯,很可能成为千古一帝了!”

“啥?你说啥?”朱厚照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议的看着李牧,“妹夫,你重新说。”

“这是镇国神器,你皇帝伯伯,很可能成为千古一帝了!”李牧把箱子抱得更紧了,“亩产最低三千……不是,亩产最低两千斤!”

卧槽!

朱厚照顿时爆了粗口,激动地一把的抓住了李牧的脖领子,“我再给你一个机会,你组织一下语言,重新说!”

在门外,正要走进来的刘瑾,听到了李牧的话,撒丫子就跑,上了马车之后直奔皇城。

第247章 领导有方,治理有道

首节 上一节 203/2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隋唐:开局从乌江签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