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王伐纣开始建立千年世家 第141节
第143章 撑不住六国合纵,不配为天子
六国合纵以燕国为首,倒不是因为燕国实力最强,而是另外五国之间各有龃龉,互相不服。
于是乐毅奉燕王之命,得以统帅六国百万之兵攻齐,这是他一生最荣耀的时刻,注定要记载于青史之上。
天下之间的士子,大多数皆是轻生死,重名利,为了青史留名的机会,奔走于各国,哪怕是那些求得富贵的,或许转眼之间就是身死,但依旧无法阻止后来人的追求。
乐毅站在高台之上,望着台下听令的六国将领,感受着四方吹来的湿润的风,林立的铁甲,森寒的气势,他明白自己的人生巅峰或许就是这一刻。
乐毅紧紧地攥着手中的利剑想道:攻灭齐国,报答燕王的知遇之恩,这是我所能做的。
乐毅是真正的天才,不论是治国还是统兵都是上上之选,燕国底蕴太差,乐毅治国二十余载,还是不能让燕国真正的化为天下强国,但是现在六国之兵齐聚,乐毅的军事才能终于有了发挥的余地。
面对汹汹而来的六国合纵之军,齐国自然知道不能死守,这些驻扎城池的都是贵族,需要临淄城的调配才能相互配合,若是据城死守,定然会被各个击破。
齐国之中没有那种高山险阻,于是齐军临水防御,希望能在六国之军渡河之时攻击,从而打败合纵之军。
乐毅见到此景,朗声笑道:“齐国居然尽起大军与六国而战,这是取死之道啊,莫非齐将是将自己当作素王了吗?
众军听吾军令,渡河!”
半渡而击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够奏效的,这就是乐毅嘲笑的原因,这又不是大江大河那样的天堑,燕齐之地的河流根本阻止不了大军的行进。
合纵与连横最大的问题就是参盟各国的心不齐,互相拖后腿,基本上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最终才会被以少胜多。
齐国之所以敢于和六国之军一战,就是笃定六国不可能配合默契,只要攻击薄弱的地方,或许有机会直接将六国之军席卷,此战未必不能胜。
毕竟齐国的实力并不弱,是有一批足以改变战争形势的精锐存在的。
但是乐毅是天才统帅,他并不让各国协调作战,而是为各国制定自己的作战目标,这样既能用六国之力,又能避免六国之力互相扯后腿的事情发生。
虽然大量的人力一定会内耗掉,但六国加起来的实力本就超过齐国,所以问题不大。
在乐毅的指挥下,六国之军向前,齐国猛攻韩国之军,但是另外五国之军却不乱,依旧向前攻齐国。先前有些混乱的韩国军队在燕国军队扛住齐军的过程中重新整齐,这让齐国贵族心中升起浓浓的不妙之感。
齐国先祖是太公望,在周王朝之中武王、素王、太公望三人就是军神。
武王承天受命,战无不胜,尤其是冲锋陷阵,勇不可挡。
素王通天彻地,有神鬼莫测之能,是人间之神。
太公望则是人间将帅的极致,他所著的兵书是齐国公室最大的财富。
公子申一见合纵军的布阵和短暂的交手就立刻说道:“合纵六国的统帅不是寻常之人,这是齐国的灾祸啊。”
如果要问比面对兵精粮足的敌人更可怕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敌人还有一个极其优秀的统帅。
战场之上呼声震天,齐军在尽力顽抗着,无数的箭矢互相一波波的射来,着甲的盾兵顶在最前面,随着鼓点的声音前进,即便是身边的战友已经倒下依旧没有一刻停下。
因为汹涌的人潮就在身后,只能不断地向前,血液在纷飞,突兀死去的士卒宛如倒伏的麦子一般纷纷栽倒。
六国的军队在节节胜利,但是除了燕国之外,另外五国的脸色则非常奇怪。
一场战役还没有打完,所有人都已经看出了齐国似乎有些弱,或者说燕国强的有些出乎意料。
单以军队来说,燕国起码有齐国一半的实力!
这是相当了不得的,燕国一向积贫积弱,而齐国最弱的时候都是二流强国,现在燕国竟然在不声不响之间,发育到了现在的地步,这各国都不得不感到心惊。
他们之所以答应燕国攻齐,是想要打击齐国,而不是让燕国这个新的强国崛起。
但是现在箭在弦上,根本不需要齐国连横,这五国就已经想好,打完这一仗,重重打击齐国之后,就立刻撤军,绝不能让齐国陷入灭国的危机之中。
最终在五国摸鱼牵制的状态之中,乐毅率领着燕国鹰扬锐士,一击克敌,齐国士兵战死无数,大纛旗帜倾倒,战车被直接丢弃,凌乱的尸首到处都是,战车之中不时便可以见到满身重甲的贵族伏尸在上。
齐国出战的贵族之中,大多数都直接身死,只有公子申等少数人得以身免。
乐毅神采飞扬之时,五国主帅联袂而至,向乐毅辞行,“上将军,齐国大败,损失惨重,王上有令而来,使我等回国,另有他用,今日向您辞行。
燕国军势威盛,想必足以打败齐国了。”
这就是要燕国和齐国陷入战争的泥潭之中,在大多数人看来,虽然齐国遭遇了失败,但即便是不算吴国的土地,依旧是千五百里的大国,有城池七十余座。
即便经过此番大败,依旧有五十余座是非常难以攻破的,乐毅若是一座座攻打,定然伤亡巨大。
但是燕国必须要和齐国死磕,这样就能同时削弱齐国和燕国。
楚国主帅更是毫不掩饰地说道:“上将军,楚国愿意与您南北两向夹击齐国,您击齐国旧地,吾击吴越之地,这样做,想必齐国是无法抵挡的。”
这就是要让燕国把齐国最强大的军队拦在北方,楚国要去南方捡便宜了。
望着眼前的众人,乐毅早就料到了这一幕,合纵连横就是以利合,以利散。
况且这一战大胜之后,乐毅本就认为五国联军的存在已经没有必要了,燕国足以对付齐国,于是故意叹息道:“既然是诸位大王有令,吾不过是燕国上将军而已,难道能够驳斥大王的命令吗?
诸位就还请回吧,莫要忘我等今日合纵之情,若是燕国不敌齐国,还请诸位伸出援手。”
等到五国之军一撤,乐毅立刻下令燕国军队追击齐国的残军,有谋士当即就说道:“上将军,燕国一国之力难道能击败齐国吗?
现在五国之军已撤,难道燕国不应该同样撤军,我们已经得到了齐国十几座城池,还消灭了齐国那么多的军队。
齐国之中城池皆是贵族的私产,定然会死守,我军想要攻下极难,现在这样的战果已经足够辉煌了。”
乐毅心知齐国乃是大国,绝不能让齐国缓过劲来,于是慨然道:“齐国失去了最精锐的军队,国中定然大乱。
现在率兵直扑临淄,就能切断整个齐国之中贵族之间的联系,之后慢慢攻占剩下的城池即可,这是燕国一战而霸天下的机会,吾绝不能错过。
否则有何面目前往蓟城面见王上!”
乐毅担任燕国国相二十年,积威极重,再无人敢言语。
于是燕国军队在乐毅的指挥下再次奋勇向前,刚刚想要集结的齐国军队没想到燕国的军队竟然会来的这么快,刚刚聚合了一点就再次被一冲即溃。
齐人四散而逃,燕人五人一组,按照乐毅的命令,对齐国军队展开歼灭之战,全力杀伤齐国之中的青壮,以削弱齐国的反抗力量,如此三次,乐毅终于稍稍放心。
太子申带着不多的军队逃回临淄,得知战败的消息,整座临淄城都惶惶不可终日,然后就见到燕国军队竟然放过那些坚城不占,而是直接扑向临淄,更是惊骇莫名。
乐毅率兵攻城,十三日而城下,齐国军队掩护着齐王等人向南出奔,乐毅率兵入城,“不要伤害临淄城之中的齐人,燕国想要长长久久的占据齐国之地,就一定要柔和的对待这些齐人。
前往齐国王宫,将金银珠宝,粮食布帛,齐国祭祀先祖的礼器,全部拿走,吾要以此献给王上。”
远在蓟城的燕王听到五国退兵之时,气得直接将最爱的美玉直接摔倒了地上,然后就传来了乐毅率领着燕军奔袭攻占临淄城的消息,而且还带了大批的战利品返回燕国。
燕王大喜过望,当即从王宫之中选出金银珠玉,又准备了大量的美酒肉食来犒劳士卒。
当乐毅风尘仆仆,满脸风霜却威风凛凛出现在他面前时,燕王眼中甚至有泪光闪现,“乐卿,您是足以辅佐圣王的贤才之人,为寡人的社稷奔忙,寡人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报答您。
便以两百里的土地赠予您作为封土,封您为靖安君,意为安定燕国之功。”
乐毅同样泪目道:“自古以来贤人如同过江之鲫,臣能立下功劳,皆是您的信任,这就是先有圣明之君,后有社稷之臣的道理啊。”
君臣两人执手相顾,回想起二十余年变法图强的艰辛,不禁相视一笑,心中畅快无比。
————
燕昭王二年,齐国短暂复兴的霸权轰然倒塌,彻底退出了争霸天下的行列,这就是战国时期几乎每一个国家的宿命,从六国连横攻楚开始,魏国,韩国,齐国,每一个国家兴盛,就会引来其余国家的联合攻击。
所有的国家都败下阵来,进而一蹶不振,只有秦国面对六国合纵才战而胜之,这或许是上天的考验,只有战胜诸夏所有的国家,才能登顶最高的天子宝座。——《大秦的崛起》
感谢兄弟们的打赏,小小自夸两句,我感觉我写的越来越丝滑了,比前面写的好。
第144章 儒家两大法宝:拿来主义和素质教育
姬匿崩了,这位将周王室彻底从二流国家打落到洛邑城主的周天子在一个雷雨天死去。
这位周天子也算是一个周王之中的一个传奇,毕竟能亲手为六位诸侯戴上王冠的绝无仅有了。
而且还将王室的土地赔了个一干二净,幽王和厉王也不过如此,真不知道若死后真能见到武王,会不会直接被扇死。
洛国极其少见的向王畿寄去了书信,直接说姬匿有幽王之祸,要求王室给姬匿上恶谥。
周王室从中看出了洛国对姬匿的极度不满,面对着最后一个未曾称王,还认可自己的诸侯国,新的天子顺从的为姬匿上了恶谥。
时间是世上最伟大的,落叶时分,秋蝉凄切之中,早已苍老衰弱不堪的洛策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临终之前,洛策面对自己乏善可陈的一生感慨道:“没能生在邦周最鼎盛的时期,是吾终生所遗憾的。
但没有生在邦周天命坠落的时候,这才是让吾感到不安的。
吾心中有不详的预感,不知道未来你们会遇到什么样的磨难,但想必经历过风雨的洛氏子弟足以承担起任何的灾难。”
洛策的话中有浓浓的担心,邦周在一步步的崩塌,洛氏的未来还充满了不确定性。
洛理跪坐在榻侧,握住洛策的手安抚道:“父亲不要太过担心了,素王在九天之上庇佑着洛氏,
血肉浇灌的土地之上才能生长出最美丽鲜艳的花朵,洛国的使命结束,才是洛氏的开端,家族之人早就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
姬匿和洛策的逝去证明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昔年称王的君主在数年之间纷纷薨逝,在人治的时代,君主薨逝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楚国平稳的过渡到了下一任王,秦国国中的旧贵族则开始准备对变法反攻倒算,但影响最大的还是燕国。
燕国的强大,完全就是依靠燕昭王和一众贤臣所撑起来的。
燕昭王的突然薨逝导致乐毅失去了最强的支持,新的燕王刻薄寡恩,不信任乐毅这个手握大权的上将军。
春秋战国的经典情节——先君去世,和先君君臣相得的老臣被排挤,最终人亡政息。
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不会得到任何教训。
这一套流程在燕国之中再次上演,乐毅这位数遍历史长河都排得上号的顶级臣子为了躲避杀身之祸,只能无奈离开了燕国。
千金难求的重臣就这样被燕王自己排挤出了国家之中,赵国美滋滋的收纳了出奔的乐毅,还封他君。
失去了乐毅的燕国,就如同被拔掉利齿的老虎一般,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之下,被齐国太子申打的大败而归,齐国一波翻盘复国。
不过有燕国贵族说在齐国军中见到了韩楚两国的军队,齐国之中来自洛国的商人同样极多,大批的粮草和武器由洛国运来。
此事不知真假,但燕齐两国之间数年的战争,最终以两败俱伤收场,却是不争的事实。
战争,积蓄力量,再次战争,这就是列国的日常。
洛国的日常则是,学宫,还是学宫。
洛国公室最关注的就是学宫,老祖宗这些年偶尔传来的反馈之中,学宫是重中之重。
现在的洛国学宫之中,儒家越来越强盛,而强盛的根基就在于两个法宝——教育和拿来主义。
百家相争,就像是列国之间的争斗一样,不仅仅是理论要分个高低上下,还要看人才的多寡。
兵家是利器,只传授给最亲近的子弟,这就注定不会消亡,但永远不会大兴。
法家、纵横家是当世的显学,一旦得到君主信重,就能从庶民一日卿相,但即便是师兄弟之间,斗争都极为激烈,动不动就是生死之分,指望他们能搞出一个团结的学派那就是做梦。
道家的学问是当世的显学,但显要的是杨朱之学,真正的老子之学,反而少见。
与杨朱之学同为天下显学的墨家,在入仕列国之后,渐渐地偏离了墨子的思想,不要说兼爱非攻,甚至就连节葬节用这些都不再坚持。
上一篇:综视:红楼庶子,开局大雪龙骑
下一篇:从红楼开始的大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