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246节
太平天国强悍的战斗力让大明的重臣们面色凝重。
和朱道桦多少有些不太看得起白莲教起义军不同。
这些大明重臣们可没有后世的眼光滤镜,在他们看来,这一支农民军的领袖集团是相当的厉害的。
目的明确,计划执行到位。
立足关中,图谋中原。
可以说是一步步走的非常的扎实,非常的稳。
历史上能与之相比的义军怕是也没多少了。
段位甚至要比前明之时的李闯更高一些。
“太平军击败了福康安统帅的清廷绿旗兵主力,扫荡河南,兵围洛阳,而洛阳一下,太平军就极有可能兵临开封府,开封无险可守,怕是也守不住,到时候开封一下,太平军裹挟数百万众沿内河北上,就能围攻北京了!”
指着沙盘,陶必铨介绍道。
太平军有攻下北京的可能,让大明众臣们的脸色更加凝重起来。
攻占北京,还于旧都。
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问题。
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这个任务。
只能由大明的兵将完成。
如果是太平军攻下了北京城。
那对于大明,对于光复大帝的威望都是一个损害。
这是一个污点。
无论如何大明都是无法忍受的。
“现在的问题在于,如果太平军拿下了洛阳、开封,就堵住了我军北上的路线了,难道我们要先击溃太平军,再围攻北京,这难度未免也太大了一些。”
罗芳伯皱着眉头说道。
顾松盯着地图忽然问道:“宋公,辽东屯垦现在有多少条枪了?”
赵四想了想,说道:“辽东已建立了7个军屯,每个军屯有壮丁500左右,可拉出三千五百多条枪,另外辽东还部署了一个骑马步兵旅,一个炮营,一个工兵营,总兵力五千。”
也就是说现在辽东屯垦经过了八个多月的努力,运了三千多名汉子上了辽东半岛,建立了7个军屯。
如果极限动员的。
在辽东大明随时能拉出八千多大兵。
这点力量已经足够扫荡辽东,清鞑的盛京将军府的兵力也不过是三千八旗兵,就算是盛京八旗极限动员,把十三岁以上的男丁全部编入作战序列,也不会超过两万。
八千明军打两万八旗。
十拿九稳。
“不够,这还不够。”顾松摇头说道,他扭头看向了朱道桦:“皇上,咱们现在没时间和太平天国在中原纠缠,要先下北京,就只能从辽东入关了!”
朱道桦看了看地图。
略微点了点头。
“从辽东入关倒是一个办法。”
好么。
当年大清从山海关入关过一次。
现在大明又来一次。
历史啊。
就是一种循环。
“为何不从大沽口登陆?”户部尚书潘有度皱眉问道。
从辽东入关,要用船把大军运到辽东,然后又从辽东入关,这路途怎么看都要比直接在渤海湾找地方登陆要远太多了。
也更费钱。
“大沽口登陆不可行。”陶必铨摇头说道。
“小规模的登陆没什么作用,大规模的登陆又不可能掩人耳目,大军如果要实行登陆作战的风险太大了,当年蒙远元的大军征伐日本就是遭遇到台风被吹到海底的,七八月份正是台风的季节,一旦不利有全军倾覆的风险,另外清鞑也不可能没有准备,要冒着敌人的路上力量大规模登陆,这也有相当的风险,一旦受挫,船上和陆上的兵力被切割,那就危险了。”
陶必铨的话让在场之人纷纷点头。
相比于冒险在大沽口登陆。
在旅顺口这个明军已经完全掌控的港口安全上岸才稳妥。
不就是多走几百里路么。
总比冒险去抢滩登陆安全太多了。
一旦皇帝决定要比太平天国先下北京,那前往辽东的兵力就绝对要准备十万大军。
十万大军,这都算是倾国之兵了。
谁敢随随便便拿去冒险?
既然有辽东这个稳妥的登陆基地,那就没有必要冒险从天津大沽口登陆了。
“而且从辽东入关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切断了满清的退路了。”顾松说道。
“海生崴方面的屯垦情况非常理想,和历史记载的不同,海生崴夏季的温度还是相当适宜,农业生产的条件甚至要比中原还要优越,有可能现在的温度要比以前要刚温暖一些...”
顾松不是气候学家,当然不知道从小冰河之后,东亚大陆就进入了一个温暖湿润的时间段了。
这也是满清的运气之一。
他们入关之后,中原地区绵延数十年的旱灾就得到了缓解,降雨开始增加,平均温度也开始上升....
“所以辽东、辽北是不能被让这上百万旗人回去的,如果他们要在北京城死战,那朕便灭其全族!如果他们要跑,就往西北方向跑吧,跑去草原上!”
朱道桦说道。
第175章 入关和北伐,南北夹击!
听到朱道桦的话,罗芳伯就开始盘算开来了。
从辽东入关。
得准备个十万大军。
另外还要度过长江兵入淮南。
这里面怎么也得个七八万吧?
这就将近二十万大军了。
除此之外,海生崴那边发现了沙俄的哥萨克骑兵,也增兵了两千,总兵力已经有三千了,兵力虽然不多,但路途遥远啊,虽然可以通过日本采购粮食支应,但也是在万里之外动兵了。
另外就是印度洋那一滩了。
朱道桦这一摊催的也急。
不过现在也要等法兰西共和国的使者一起出发,因为这法属印度的殖民地虽然是已经卖给大明了,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一没有电话二没有电报,只有等法兰西的全权东方特使出面,才能证明法兰西是真的把法属印度的那一小块殖民地卖给了大明啊。
辽东、淮南、海参崴、印度洋。
这就是四个摊子,四场战争啊。
同时打四场战争。
放在前朝怎么都要被说个穷兵黩武什么的。
事实上现在江南就有不少士绅议论,说着大明武功过盛,穷兵黩武,不恤民力的。
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国内尚有大工,雇佣了几十万工人修铁路、港口。
又组织移民,屯垦婆罗洲、辽东、海生崴。
还四面出击,战于中原、辽东也就罢了,在海生崴和沙俄起了摩擦冲突也算是情有可原。
那派几万大兵去欺负印度算怎么回事。
真的是武功过盛了。
不过现在大明的朝廷里面,是广东和湖南的官员占了上风。
广东人本来就喜出海闯荡。
加上在大明朝廷当上高官的广东人本来就不是什么正统士大夫出身的,大多都是在南洋闯荡的广东当地宗族,对于西洋人殖民全世界的做派多少有些了解,因此也不觉得派兵去欺负印度人民有什么道德上的问题。
湖南士绅则是深受三湘学派经世济用的实用主义思想影响,对于大明现在推进的这几个方向的扩张也没有多少意见,甚至被视为建功立业的机会。
而两江地区的士绅虽然有些牢骚,但是他们暂时影响力不大,现在又不是前明之时,东林诸圣辅政的时候。
因此这些牢骚也影响不了大明朝廷的决策。
事实上虽然摊子虽然多,但是大明朝的财政状况还是很健康的。
新大明的主要税收来源来自于诸口岸的关税、贸易税,同时还有通过货币、金融政策来为大明朝廷创收的手段。
可以说在对资源的支配和应用上,新大明朝廷要远超前明和大清。
“从淮南这一路北上的大军本就有预算了,现在就是追加一个从辽东入关的特别预算,财政方面需要做一定的赤字了。”
朱道桦说道。
大明朝廷的财政政策是维持基本的收支平衡,而并不怎么担忧少量的赤字。
“十万大军北上,还需要采购一匹在辽东作战的装备,虽是夏日出兵,但辽东入冬早,棉衣需要采购一批厚实的,另外还有冬天使用的帐篷、军靴等,这方面就拿出来招标,给民间的工厂发招标单。”
大明朝廷的采购也是刺激经济的手段。
战争对大明而言并不只是消耗。
包括大量人力的雇佣、军需物资的采购等,大量的金钱从大明朝廷的国库之中流入民间,让货币参与到经济大循环之中,扶持更多的工厂发展,壮大。
由于战争并不在大明的主要工业产区进行,因此大明朝廷对战争的投入,并未影响到大明朝廷的经济发展,反而在大量投资下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循环,刺激了产能,扩大了就业——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战争景气了。
这打仗居然没有让大明朝日渐衰落,反而显得越发的繁荣。
上一篇:从红楼开始的大黄庭
下一篇:隋唐:订婚李秀宁,开局大雪龙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