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119节

  这是一枚双裂变核心、双聚变子级的三相弹。

  全状态的AN602设计当量为1亿吨,炸弹内部包含整整2吨的铀238,这些铀238在吸收核聚变产生的中子后继续裂变,能提供近5000万吨的当量。既然是在做测试,这2吨铀238就替换成了铅。即便如此它的试爆当量仍然高达5800万吨。

  苏联用这次史无前例的巨型核武器试爆,给苏共二十二大画上了一个句号。

  沙皇炸弹爆炸的第二天,11月1日,罗布泊进行了一次10万吨当量的增强型核弹试爆。这是中国在1961年进行的第三次核试验第二次核试验是在1961年7月进行的,仍旧是裂变弹,只是炸弹的结构与A01略有不同,这是02工程小组在尝试缩小原子弹/氢弹裂变核心。

  而11月1日的增强型核弹试爆,则是为了热核武器的研制收集第一手观测数据。

第46章 实地考察赫鲁晓夫楼

  由于苏联帮忙帮到底,现在中国的核设施其实已经实现了核弹头量产,A01型裂变弹从1960年下半年到1961年中生产了6枚,其中4枚安装在东方2中程弹道导弹上,因此到1961年底,中国也有区域性的核打击能力了。

  A02型裂变弹也就是1961年7月进行的第二次核试验那枚,当量仍然是22000吨,重量缩小到870公斤,加上再入大气层壳体1.44吨。这就意味着如果东方2装的是A02型核弹头,射程可以从现在的1700多公里增加到2200公里。

  不过东方2+A02的组合并没有列入量产计划,甚至东方2都已经打算在1962年上半年、交付最后6枚弹之后就停产,等东方3中导。

  东方4呢?

  东方4+A01型核弹的组合,一共生产两枚。

  一万多公里射程的导弹,装个2.2万吨当量的弹头,就是有点儿滑稽,有两枚弹意思意思就行了,真打起核战争来,华盛顿一枚纽约一枚并且,钱学森预留了将来对这两枚东方4进行改造,更换新型号核弹头的余地。

  在得到第二个公文包之后,国家战略武器方面的发展路线就愈加清晰了:

  导弹方面,等东方3批量生产、固体推进剂和火箭发动机技术成熟之后,研发DF5陆基固体洲际导弹,发射井模式。之后是研发第二代推进剂,更高能但同时具有相当高的安全性,这个推进剂制造的导弹会首先用于潜射弹道导弹。

  二代推进剂还有可能催生陆基机动式洲际导弹,但也不一定,等第三代推进剂才能达标也有可能。

  核弹方面,重点已经转移到辐射内爆式氢弹也就是大家公认无争议的真?热核武器。为此需要试爆24枚千层饼结构的增强型核弹,此外还应研发80001000吨的小型裂变核心,以尽量降低核弹的重量。

  在降低核弹的重量后,一枚洲际导弹就有可能搭载多枚核弹头了,于是分导式多弹头抛射系统也列入了研制计划。

  对了,刚才说到了潜射弹道导弹,现在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呢?

  在图纸上呢。

  第一艘核潜艇是攻击型核潜艇,用以验证国内研制的核反应堆的可用性。现在国内正在建造一座艇用堆的陆上模拟堆,是在“列宁”号破冰船的动力系统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模拟堆运行正常,核潜艇就开工建造。如果攻击型核潜艇在服役之后一切正常,弹道导弹核潜艇就会上马。

  至于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结构,现在美国的华盛顿级已经在下饺子了,所以就无所谓“提前抄袭”了,就按那种龟背结构走。

  两个五年计划顺利执行到底、第三个五年计划再接再厉,此时的1961年,国内船舶工业基础扎实得多,玩的花样也多得多,在三五期间支持核潜艇动工没有太大问题。

  莫斯科。

  “在这个小区,有45栋居民楼、2000套住宅。一个小区就解决了六千到八千名莫斯科市民的住房问题,而这个小区从动工兴建到完工,只用了11个月时间。”

  列席二十二大之后,总理在苏联继续访问。

  赫鲁晓夫自认为最得意的几件事:种玉米、砍军队,发钱、养牛,盖赫鲁晓夫楼。如果只在莫斯科附近转悠,赫鲁晓夫楼是最容易看见的成就。因此,苏联方面就安排总理考察了莫斯科刚刚落成的一个住宅小区。

  赫鲁晓夫楼用预制件搭建的、35层的狭窄小户型住宅楼。

  重点不在35层,也不在狭窄小户型,这些都不是赫鲁晓夫楼首创的。用预制件盖楼才是赫鲁晓夫楼的精髓。

  赫鲁晓夫楼的质量一般,大部分预制板墙壁只考虑强度够了就够了,隔音效果不佳,隔壁大嗓门吵架,不,就是在床上做个什么运动,你也能全程听见。

  现在国内大片的、五六十年了还在正常使用的住宅楼,那其实不是赫鲁晓夫楼,而是国内模仿赫鲁晓夫楼的格局结构,但由当年的工人扎钢筋灌水泥一点一点地砌起来的。原因是国内生产赫鲁晓夫楼所用的预制件太特么贵了。就算在工业发达体系比较成熟的苏联,赫鲁晓夫楼也比正常施工的住宅楼贵10%。

  但是正如前面几章说过的,赫鲁晓夫楼是绕过官僚体制繁冗而效率低下的审批手续、计划经济下缓慢的物资指标拨划流程等等扯淡事情的最优解决方案。

  赫鲁晓夫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很粗且情绪化,但在做另一些事情的时候很细心。他在任上几年极力推广的赫鲁晓夫楼,就是在苏联暂时无法解决体制僵化问题的前提下,也能快速建设完工大量的住宅楼,解决当时苏联城市的住房难问题。

  不只是细心,简直是狡黠

  总理和赫鲁晓夫在这个竣工但还未开始入住的小区里走马观花地闲逛。苏联的赫鲁晓夫楼与中国住宅小区另一个不同的地方是楼与楼的间距超级大,这不是为了居民有私家车的停车场(至少本意不是),而是避免一枚重磅航弹摧毁相邻的两栋楼。

  当然,苏联地广人稀即使在莫斯科也不缺地皮,这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总理:“我们国内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现在也在大量兴建住宅小区。城市人口在快速增加,房屋的需求自然也会快速上升。不过,住宅楼以及城市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每年盖100栋楼,和每年盖1000栋楼相比,后者会遇到更多的、盖100栋楼时没有出现过的困难和问题。”

  赫鲁晓夫:“但这是不能不做的事情。人民群众看重的是什么,不是国家有多少颗导弹原子弹,他们关心的是已经结婚三年的自己是不是还要住在集体宿舍里,关心自己每顿饭餐桌上有多少肉。劳动人民的生活应该持续不断地改善,这样他们才会意识到国家的发展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是相关的。”

  总理点头,赫鲁晓夫说的这番话是有道理的。“我们也在国内试着建设了一些预制件建筑的住宅小区,不过总的来说,建得虽然快,但是造价稍贵。”

  赫鲁晓夫:“如果预制件的生产工厂实现大规模生产,而且采用改进后的生产流程,预制件的价格会降下来的。”

  总理:“我们确实在从全局的角度,综合地考虑城市建筑业的事情。现在限制建筑业的瓶颈是钢材,普通的建筑用钢。所以中央现在有这样一个打算,从三五开始,逐渐放开钢铁市场,放开民企对钢铁业的投资。”

  赫鲁晓夫:“哦!”

  总理:“放开之后肯定会遇到问题,这我们做好了准备。质量问题,生产安全问题,雇工待遇问题,福利保障问题,税收政策问题,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环保问题。但是,有问题就解决。我们追求的不是不再产生问题,而是能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步。”

  “总理同志,”赫鲁晓夫憋不住了,问总理,“你在二十二大会场上扮演了一个顶级的搅拌工角色,把阿尔巴尼亚对我们的攻击,我们对阿尔巴尼亚的批评全都搅合了,放任阿尔巴尼亚继续崇拜斯大林,但在你们的国家,你们自己却在实行这样一种经济制度,不但允许民企做小买卖和小玩意,甚至打算让他们涉足钢铁业这难道不相互矛盾吗?”

  总理:“我们在国内不但允许民企存在,而且会给民企长期稳定的的发展空间,这是事实。我还要说明一点,我们没有继续崇拜斯大林,只是认为我们不应该反对阿尔巴尼亚继续坚持他们对斯大林的评价。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各个国家,不应当只有一种发展模式,共产主义者已经在十几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国家与国家之间是不相同的,或出于历史和文化原因,或因地制宜,采用的制度和发展路线存在不同是很正常的。”

  “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各种模式都有国家尝试,还可以让我们整个阵营积累更多的建设国家的经验,这对每个国家今后的建设都是有好处的,多了一个参考借鉴的案例。”

  赫鲁晓夫:“阿尔巴尼亚的模式肯定会失败。”

  苏共二十二大闭幕,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全都集中到了斯大林遗体被移出红场,以及斯大林格勒改回原名伏尔加格勒这两件事。另一些眼光比较刁钻的记者在报道阿尔巴尼亚代表团会议上的发难以及中国的劝架。

  《中国在苏共二十二大上竟然维护坚持斯大林主义的阿尔巴尼亚》

  这是言简意赅的摘要版标题。

  《中共通过调解苏阿冲突试图增强自己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

  这是脑洞大开的想象版报道。

  除了对二十二大的集中报道,有的媒体还抓住了沙皇炸弹这个热点,反复渲染苏联的这枚核弹破坏力有多大。渲染沙皇核弹威力之后,文章笔锋一转,开始呼吁世界各国彻底销毁核武器。

  因为就在一个多月前,一艘苏联H级核潜艇,隶属于太平洋舰队的K55号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隐蔽出航进入北太平洋,直到接近阿留申群岛才被美国海军侦测到。

  H级核潜艇基本上等于核动力版的629型(高尔夫级),这是弹道导弹核潜艇,但导弹是装在围壳里的,一共只能装3发R13,而且重心高、航行稳定性较差。但再差它也是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现在,苏联核潜艇突出美军的封锁圈,进入太平洋深处啦。

  在阿留申群岛附近,K55号先是被驱逐舰定位了概略位置,接着被反潜机空投的声呐浮标包围。但美国海军盯了它不到1天就跟丢了,再次发现时K55号已经开到了夏威夷以南。

  再然后,在美国海军巡洋舰和驱逐舰的“礼送”之下,K55号以11节的水下航速,不紧不慢地继续向南航行,一直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在帕皮提附近海域转了一圈,这才掉头回去。返程时K55号没走原路返回,而是绕道所罗门群岛、关岛、走对马海峡进入海参崴。

  “在冷战对抗的背景下,美苏两国对公海航行的对方舰船均保持克制态度,只以跟踪伴随等方式进行应对,并不会展开追歼等交火战斗。”

  “因此,我舰队在未来前往南太平洋,执行洲际导弹全程弹道测试任务,发生直接交战的概率也比较低。当然,做好完全的战斗准备状态还是有必要的。”

  1961年11月,总参、海军司令部在考察了K55号远航事件之后提交给军委的调研报告。

第47章 国家迫切需要各种卫星

  11月国内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忙的一件事情是:核实1961年的粮食产量。

  7月份夏粮统计数据上报之后,中央就让各省区核实过一次,到10月底,今年该收的庄稼都收上来了,出了一个粗算数据,上报。汇总到中央之后,书记处从主席到副总理,每个人都批阅了这么一句话:核查数据。

  初步上报的数据是,全国粮食产量2.02亿吨,去年是1.96亿吨,前年是2.02亿吨,1960年的小低谷过后,1961年又跳回去了?重新回到2亿吨线以上?

  嗯?有那么容易吗?

  由于下发的文件上面签名批阅大佬太多太齐全,文件下发之后,各地方都赶紧动起来,再次统计或核实粮食产量,力求在精算版数据提交的时候尽量做到准确。

  河北离北京近,所以这里的情况中央是掌握的。1961年36月河北山东旱灾,受灾面积100万公顷,其中冀东为中重度。河北粮食产量今年是减产2%,其中小麦减产11%,但在春旱导致小麦绝收之后,大部分耕地补种了土豆或玉米,补回了一部分粮食产量。

  当然这么一折腾造成的必然结果是河北的小麦统购量会下降。早在56月份,河北省委就满地打滚,从天津一直滚到北京,要求降低今年河北的小麦统购量。河北省的诉求是小麦减产11%,统购量不能只下调11%,因为本来就是公社合作社的口粮留够之后,剩余的部分才敢卖掉,减产11%统购量可能要降低30%才合适。

  毕竟作为挨着首都的省份,还有天津这座北方商业大城,河北到现在还是没法宣布自己提前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差不少呢。

  像河北这样的不是个例。这用主席的话来说就是,咱们的地方干部都是“二极管”,中央交代什么任务立刻就办,而且为了确保完成中央任务,省里加一点指标上个保险,到了市里再加一点指标上个保险,市里到了县里又加一层保险

  比如八大提出的第一步解决全体温饱问题,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380公斤,其中农民每年粮食占有量(纯消费)240公斤,人均货币收入20元。到最后县里面一般都会把目标设到1966年农民粮食占有量270甚至300公斤、人均货币收入25元,干部们才觉得保险。

  河北煤铁多钢厂多,每个炼焦厂外面都有排着队要氨水的车队,有的是卡车有的是三轮车,有的是马车,所有的车上都满是可装氨水的空桶。至于化肥厂专门生产的化肥那更抢手。每个县市城区里的粪肥也没落下,也是马车排着队等。以及所有地方都在专心致志地修水利工程,扩大水浇地面积。

  这种做派在北京引起了警惕,实际上起的是反作用。1961年夏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中央书记处以及政治局的同志都感到,以后要给地方灵活的和有自由度的政策,不能从天而降太细致的具体任务指标。幸好这次中央下达的任务指标只是要求全面解决温饱问题,引起的副作用顶多是一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没有按计划扩大,一些地方的小手工业没有按计划搞起来。如果中央从天而降的任务是钢铁产量翻番,地方上说不定就把绝大部分农村人力派去砌土高炉。

  河北之外,1961年另一个遭受旱灾的地区是辽宁和吉林西部,程度和华北差不多,但是在年底上报的粮食产量粗统计里面,辽宁和吉林的粮食产量增加了。核实和调查工作展开之后,调查小组给出的结论是大致上没问题。主要原因是在5、6月份旱灾时,这两省派出了70个打井队、运送了600多台水泵到各农村,提升河水或者用地下水浇灌,挽救种下去的作物。

  工业化的东北用机器对抗天时,这种不按牌理出牌的招数上报中央,主席批阅之后作为典型下发到各地供参考了。

  除此之外,1961年的自然灾害还包括:河南南部中度旱灾,广东、江苏各接一次强台风,珠江流域6月份洪水一次,受灾面积40万公顷,约10个城市内涝。所有这些受灾区域的年底粮食产量盘点,都是要重点审核的。但实际上这些受灾地区还没等年底审核,早就上报自己粮食生产所受的负面影响了。

  “现在国家迫切需要气象卫星、农田普查卫星、农业估产卫星、海洋调查卫星、地质普查卫星,此外还要建立一个中长期的气象预报体系。”

  既然大家都看过第二个公文包里的视频了,这些名词大家都懂什么意思(就是技术原理还有待探索),在中南海的会议室,陈沄就直接打开天窗说亮话了。

  “学森,我知道这些东西在那个公文包里面,咱们是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逐步做出来的,但是啊,能快一点,还是快一点好。”

  钱学森:“长征二号过两天就要发射了,在运载火箭这一块,我们是有了趁手的发射入轨工具了,卫星的问题,它是种类繁多,每种卫星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内部结构设计、搭载的载荷也都不一样,航天器研究院现在可是忙坏了,几个摊子并行铺开,而且我们提出的技术要求都是不低的。而且,所需的特定卫星能不能提前诞生,有时候还不只是航天器研究院的事,还要看其他的工业行业的尖端产品技术水平到没到那个程度。”

  李强:“中长期天气预报,现在分成两个方向并行,第一是北电的超级计算机,这个是基础要求,速度越快越好,既然他们说亿次没问题,我就告诉他们,第一第二代都在亿次的范畴,但从第三代开始,必须要触碰10亿次大关。”

  “第二个是气象预报理论方面,国家气象局,南京气象学院、北大数学系都在想办法,就是要不断地完善理论,找出优化的算法。现在他们已经知道如何面向计算机来设计优化了,就是设计的算法让计算机使用二进制计算的时候最便捷。这很重要,如果算法不优化,10亿次的计算机都未必能做中长期天气预报。南京气象学院的上一次优化,把计算量降低了82%,这几乎就是让中长期天气预报的算力要求从75亿次每秒降低到了15亿次不到的水平。”

  钱学森:“咱们那台平板计算机,因为没有专用的计算软件,而且计算机里没有那种开发环境,所以目前只能用于半手动计算,而且,对这台计算机的处理器算力的利用率连5%都不到。做气象预报这种高并行计算的事情现在是不可能的。小戴说他正在想办法解决计算程序,但是,主要也就是让半手动单线程计算变得更便利一点。”

  李强:“怎么,小戴现在有办法编写新程序了?”

  钱学森:“他研究了平板计算机操作系统自带的那个小工具,科学计算器,说是把它‘反编码’了,然后新建一个更好的计算程序,往文件里面写0和1”

  酒泉航天发射中心。

  第一枚长征2矗立在发射塔边,火箭一、二级都已加注完燃料,管线脱离,从加注口蒸发出来的少量四氧化二氮弥散在空气中,形成一缕不太显眼的红雾。

  发射进入倒计时。

  看上去长征2和长征1/东方4非常相似,也就是比长征1长一点、头部有一个鼓囊囊的流线型整流罩。

  但就这么小改一下,长征2就成了一枚专业的运载火箭。长征1只发射了一枚204公斤的实验性质的卫星,长征2的近地轨道运力则达到了4.05吨。作为专业的运载火箭,长征2略去了长征1上面为军事发射而配置的一些零件、部件,节省了不少重量;火箭总重230.5吨,多携带的燃料能让火箭的加速时间延长不少;钱学森精心计算过之后,第一级和第二级的燃料箱各自增加特定的比例,让火箭的整个推进过程达到最优化,最终达到了这个运载能力。

  这一枚长征2要送上天的卫星是一颗返回式卫星(照相侦察卫星),哨兵1号。

  中国发射的第二枚卫星是什么?这真是个犯难的问题。钱学森、李强在中南海开会时陈沄提到的国家现在急需的那些卫星,到现在为止一个都没有搞定但是照相侦察卫星却可以做出来。美国和苏联都已经发射过类似的卫星了。

  “哨兵”卫星全重2.7吨,光学组件由长春制造,胶卷由上海制造,卫星在240X260公里的轨道运行,90度朝下方拍摄时一张胶片能覆盖30X30公里的地面如果胶片质量无误差、光学组件对焦正确的话,这张胶片能读出的有效信息大约是4000X4000像素,也就是能达到7.5米的分辨率。

  在胶片照相侦查卫星里这个分辨率不算太高。

  哨兵1号只携带1个胶卷舱毕竟它只是个测试卫星。按照预定计划,它在太空中巡弋3周左右,咔嚓咔嚓把240张胶片拍完,胶卷舱脱离,启动固体反推火箭返回地球。

  对于钱学森和屠守锷来说,它的返回系统比照相系统更值得关注。屠守锷心里想的就是,你拍糊了没关系,甚至照相机卡了也没关系,作为航天人,我只关心胶卷舱能不能准确返回地面。

  哦,屠守锷所想的“准确”,是胶卷舱偏离预定落区中心点不超过100公里,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早已安排好了落区,接舱部队装备了6架直升机。

首节 上一节 119/6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