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177节

沈雁冰:“我们在任何题材、领域和任何时间段都没有设立禁区。”肖洛霍夫:“你们的文学作品以各种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的批评著称,但全都集中于当代,也就是讽刺正在发生的事,而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和这完全不一样。”

沈雁冰:“也有过一些批评的声音,但缺乏知音,没有共鸣者,自然就消失了。一本书没有什么受众,就没有人买,这样的作者就被市场淘汰了。”肖洛霍夫左手扶着脑门哭笑不得“嘿市场..你们中国人沈雁冰笑道:“文艺不能全交给市场,但在某些方面,市场说话比领导说话管用。你创作出一个作品,形式不明所里,内容哭哭啼啼,主旨阴阳怪气;别人的作品,立场戳在群众这边,三观立起来

了,内容从头爽到尾,你说人民群众会选择哪个。

周立波:“这时候如果有人想从中作梗,他反而要偷偷摸摸借用政府权力这样的非市场的力量,对抗市场,或者编造数据支持自已的论点。”沈冰:“因此也不是我们没有红线,只是这条红线不是由领导或者政府部门颁布的,而是存在于受众的心里。而创作者自然也知道受众的心里存在这条红线,他们会知道该怎么办。”肖洛霍夫:“看来,这就是许多苏联、波兰、民德、捷克的文艺界人士和科学家喜欢长住中国的原因吗。”周立波:“嗯..文艺界人士我认识好几个,确实是这样的。但是科学家,科学家来中国本来就是合作搞项目搞研究的嘛,当然得长住中国了。”肖洛霍夫:“不,有的与中国合作的项目,苏联一方的专家其实并不需要一直呆在中国,可他们就是写报告说中国需要他们,说这个项目的中国人太笨了,没他把关肯定完成不了,他要每周都巡视,

或者他要每关都监督,甚至还要...总之一个意思,他要一直住在中国。

周立波摊手:“如果您说的是真的话,这个,可能,或许,的确如此吧。”

肖洛霍夫都对中国的文化界说这种事了,一一所以这类事在苏联真不是个别现象。凡是中国和苏联合作建设的项目,比如聘请苏联科学家设计一些东西的、从苏联购买了复杂设备需要高级工程师跟进的,这些苏联专家到了中国,没多久就会打报告回国内:“和我们合作的中国人太笨啦!”“不行,我得长期留驻在这儿,要不然我怕项目翻车!"一一对口的中国单位就默默背起了这口锅,承受了本不该由他们承受的一切。肖洛霍夫回国,他的中国之行算是对苏共中央有了个交代,毕竟沈雁冰亲口说的“苏联文学和俄罗斯文学的翻译作品,它就是文学作品,我们不掌文艺作品作为政治武器”,这可以等同于中国官方的明

确承诺。

不过,肖洛霍夫来中国可能只注意到“已经发生"的事,没注意到一些正在发生的事。北京航空学院选修俄语的67、68级学生可能没意识到,他们的俄语老师可不仅仅是个教语言的中年妇女,还是个大诗人、作家。

莉娜·科斯坚科,1930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苏联高尔基文学学院,文学硕士。她在高尔基文学学院学习时就出版了自己的诗集,这些诗词被定义为“乌克兰新派抒情诗”,在五十年代后期就被苏联文学界誉为青年女诗人、诗歌界新星。科斯坚科的诗歌融入了大量格言、口语和谚语,融梗融得特别好,这是最大的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有浓烈的讽刺意味,并且她还经常在诗歌中批评苏联的公权机构。于是在1965年,科斯坚科喜提乌克兰共产党中央意识形态委员会书记瓦连京马兰丘的黑名单待遇,接着她的新诗集《永恒之河的岸边》也被禁止出版了。从1966年到1968年,苏联所有的文学报纸、杂志和苏联媒体没有提到一次科斯坚科的名字,也没人邀请她参加任何作家活动,用现在的话说,科斯坚科被封杀了。被封杀的莉娜·科斯坚科就到了中国,在北航谋了个给一、二年级本科生教俄语的工作。但是在中国科斯坚科也出版不了诗集.…中国谁看俄语诗歌集啊,除非翻译成中文。不过科斯坚科不在乎,用她的话说,“我虽然只能在抽屉里写作,可我乐意,毕竟在这里没人管我在纸上写了什从1968年起,科斯坚科开始写一部新的诗集,或者说是一部分篇章的长诗一一《十七个人的十个故事》。写到1969年,她突然又改了注意,决定以诗集为基础核心,写一部长篇小说:《一名乌克兰精神病人的日记》小说的主视角是一名基辅街头的精神病人,真正意义上的那种精神病。没人知道他从哪来,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出现的。精神病人喜欢用怪异的眼神看人,说一些不着调的话。比如看着一名胖嘟嘟的小孩,他会说:“可怜的孩子哟!五天前你家吃完了最后一块面包,三天前你母亲的乳汁干,现在的你,生命悬于一线,你的未来我无法看到,我只能为你献上虔诚但可能并

么“。

无用处的祝福!

比如看着两名下班在街边散步的情侣,他会冲上去十分焦急和慌张地说道:“不要把粮食交给契卡!不要把粮食交给契卡!快藏起来,否则你们无法度过这个冬季!”.….总之,苏联的读者大致能猜到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疯的,就是32~33年的“粮食供应不足"时期嘛。旁人看精神病人的的视角、精神病人自述的视角交叉在一起,旁人看精神病人时是文章,精神病人自述时是诗歌。“莉娜老师,您这部小说,啊不,小说和诗歌的混合体,看起来有点像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意思。不过,说的不是同一件事,苏联这件事看起来更不可思议,啊,当然,可能是我对苏联历史不够

熟悉...

“虽然我也不太熟悉历史,但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和里面的诗歌都写的挺好的,莉娜老师,你真厉害!”

科斯坚科的中国同事一一在俄语教研室和她一样带俄语课的老师,看懂了科斯坚科的小说。教研室的同事读完了科斯坚科的小说之后觉得大为震撼,于是纷纷干起了义务劳动一一帮科斯坚科把《一名乌克兰精神病人的日记》翻译成中文。科斯坚科是到中国后才学了点汉语的,平时上课是全俄语教学偶尔夹杂几个中文。但在教研室里是有中国籍的俄语老师。第一语言为中文的教研室同事们执笔翻译,精通俄语略通汉语的科斯坚科把

关,这种合作方式的效率很高,这篇10方字的长篇小说很快翻译出了第一稿(初稿)。

·“这篇小说,10万字,差不多可以在《小说选刊》上连载,连载个四、五期就能登完,只是.…”《小说选刊》编辑部,收到这份稿件的编辑嘀咕:“苏联真发生过这么惨的事吗?”编辑把初稿掌给主编看,主编也掌不定主意:“苏联自己是说过32~33年有一年多的粮食供应不足时期,但有那么惨吗?不会是过分夸张哗众取宠了吧?编辑回头问科斯坚科,科斯坚科表示这就是她的父辈的真事:她出生于乌克兰的勒日希夫,她那时候还不记事,但爸妈在32~33年过饿,此外一个在集体农庄的叔叔饿死了。主编则把这篇小说上报给了中宣部。中宣部没等编辑要来科斯坚科的回复,就把回复发给了主编:作者描述的事实没有太大出入,立场方面建议不要采用太直白的和太激烈的词语,这方面可以小修改一下,其他的问题不大。

作者描述的事实当然没有太大出入,现在苏联大部分(年轻),人还以为32~33年是“粮食供应不足时期",但是中央知道,这些其实在苏联的档案里是记录了的,准确地说应该叫做32~33年大饥荒,不仅乌克兰,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饥荒现象。

一一建国初期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族共有20万人,其中8.5万人是1932~1933年迁入中国境内的。如果在中国的苏联人写的是别的题材,比如卡廷森林,可能中宣部还会考虑暂时为这些事压一压文稿。但是32~33年这事儿,压住是不合适的。第一它的原始档案迟早会被解密,就算不解密也可以

通过广泛人口调查查出来。第二,乌克兰这件事也是促使中国方面在1959年后更加审慎地考虑和出台国家政策的原因之一。

1969年4月,《一名乌克兰精神病人的日记》(1)刊登在《小说选刊》,计划是4、5、6、7月分四期连载完毕。至于单行本..看小说刊登后的反响而定,当然,这单行本也是中文的。

第111章,登月竞赛,决胜年

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1969年3月3日。全长110.6米、总重3039吨的土星5号+阿波罗9号组合体准备就绪,3名宇航员在火箭头部的阿波罗9号指令舱中半躺,静静地闭目养神,等待发射倒计时结束的那一瞬间。“...5,4,3,2,1,0,点火。”土星-5号的第四次发射任务(AS-504)、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开始。和去年的第三次发射相比,阿波罗-9号上面的配重模型更少了,宇航员登月预备使用的宇航服和登月保障背包也配上了。在太空中,阿波罗-9号的宇航员测试了登月保障背包,带上它出舱在太空中

飘了一会儿,并测试了把固定在飞船屁股的登月舱解脱、让登月舱漂移到飞船头部、掉转头与指令舱相接。

这套复杂的登月舱解脱-转移-掉头连接动作是阿波罗飞船最让人放心不下的设计,这个设计在阿波罗-9号上面测试通过,那登月计划就迈过了最难的一步。在阿波罗-9号之后,下一枚土星-5号的任务是“登月彩排”,阿波罗-10号飞船携带全套登月能用的设备前往月球,在极低轨道环绕月球飞行,然后返航。再然后就是阿波罗-11号,正式载人登月。阿波罗-9、10、11、12号都计划在1969年内发射,也就是仅仅一个阿波罗计划,美国在一年内就要往太空打总重12000吨的四枚火箭,把430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4套奔月火箭+飞船结合

体)。

为什么阿波罗-12号也在1969年内发射?阿波罗-12是预备方案。万一阿波罗-11号登月失败了,就发射阿波罗-12号接着来,一定确保美国实现肯尼迪在1961年说的"我们要在60年代把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

“美国一枚土星-5号往近地轨道运送的载荷,就比我们1968年全年发射上太空的载荷还要多。是这样吧?"在土星-5号发射成功之后几个小时,钱学森就看到了美国电视的报导。

屠守聘:“岂止是比我们全年还多,是两倍。一枚土星-5号的运载能力,是我们1968年全年12枚运载火箭总运力之和的两倍。”钱学森:“美国人就是这样,有钱。”一一中国在1968年进行了13次航天发射,成功12次。但这12次往太空送的并不都是“大家伙”。大家伙是2艘载人飞船,每艘飞船8.6吨,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空间站是1967年下半年发射的,还有一枚通信卫星和一枚出售给欧共体的"欧洲风云"是用长-3捆发射的,火箭是大家伙,但卫星没多重一一要先发到近地轨道再转移至同步轨道,因此不知道是该算等效近地运力还是算卫星净质量。其他的8次航天发射,都是中小型火箭发射。但是中国现在的航天技术,似乎并不应该只用火箭的个头和年度发射次数来衡量。在运载火箭方面,去年底发射成功的长征-4运载火箭,其实是当今世界LEO运力/质量比最高的运载火箭。第一级4台97.5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总推力390吨,火箭总重285吨,近地轨道(LE0)运力6.2吨。在长征-4号基础上还可以各种搭积木,发射同步卫星就增加个远征平台(模块化的第三级),发射大卫星就捆绑助推器。技术更先进、更大的运载火箭也在做前期规划了。当钱学森理清项目进度,确定“大火箭”的首发试射时间最快也要1975~1977年之后,果断让项目组在设计的时候以“发射场在海南岛"来确定设计细节

和一些小参数。

钱学森也是能看到未来文件的..….而且中央经过反复讨论,认定越南战争的最佳结束时间应该是19741975年。不管美国人自已有什么想法,反正中国是打算这么当“导演”。在航天器方面,1969年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要发射V1.0版的定位卫星了。CCD成像、数码传输的照相侦察卫星,“大炮筒"预定在1970年升空,但是1969年还有一枚"小炮筒”(Beta1.1)要发射。和1967年下半年发射的Beta1.1版小炮筒相比,这一枚卫星的光学系统没有大

变化,但是CCD的像素从256X256扩展到800X800。

最后当然是现在美国也渐渐发现“很不简单"的空间站。不过空间站一一在第二次航天员空间站生活测试结束后,测试结果似乎与之前的理论推算有点儿距离。“这是空间站补给物资消耗的情况汇报。”

“为了支持28天生活测试,我们往空间站里送了足以支持航天员60天生活的补给品。当测试结束时,这些补给物资消耗了...57.5%。”钱学森:“也就是说,比预计的消耗量要大。”王希季:“然后就是航天员的身体状况,身体状况在空间站时没有问题.落地之后,航天员的身体,嗯,平衡系统、肌肉控制系统、内循环系统、它们发生的变化,与之前航天医学中心的估计还是略

有些出入的。

钱学森翻到项目总结的“航天医学"方面。航天员上次、上上次,在太空中呆的时间是5~7天。落地时地面人员找到飞船打开舱门,航天员扶着出来就可以了,甚至航天员在地球呆了一会儿,感觉不用扶自已走两步都没问题(当然被医生阻

止了)。

在太空中呆了28天的航天员,哈,担架抬出来的。王希季:“汇总这一次太空生活的报告,修正了许多之前的估计。当然这只是28天的,未来三代空间站我们可能要做90天、180天的生活测试,那时候获得的数据会更准确。.….但是,载人火星计划,

恐怕我们估计得太乐观了。

钱学森:“300多吨的远征飞船怕是不够了。”王希季:“是。当做长时间太空飞行时,维持人体机能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复杂。不是远征飞船总重300吨,恐怕,去除燃料之后的飞船净重就要有300吨。”钱学森:“那飞船全重就直奔七八百吨去了。…太夸张了。我们还是先不要设想火星飞船的具体结构,这应该留到10年后、20年后,用那时候所掌握的技术再进行设计。而且,空间站不只是为这个

计划积累经验,它还有好多别的事要做呢。

“达瓦里希,米申,你现在还好吧?"钱学森拨通了与苏联航天系统的专线电话。在科罗廖夫逝世之后,苏联最大的航天设计局一一OKB-1“科罗廖夫设计局"的扛把子就是瓦西里·米申。米申:“钱,我现在很好。你一定是看到阿波罗-9号的新闻了,来问我们一些问题的吧。”钱学森:“苏联在这方面的进展如何了?”米申:“暂时,我是说暂时,还没有什么可说的。”

钱学森:“你一定有一些什么可说的,只是不愿意告诉我。”“噗,“米申在电话那头笑了,“看来我是该坦率一点。没有什么可说的进展,我们做了一些事,但不属于进展。”钱学森:“您的意思是,….某些事情,失败了?”米申:“别说了别说了…

大约三个星期前,1969年2月21日。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东110号发射台。一枚巨型火箭在寒风中立。土星-5号全长110米,这枚巨型火箭没比土星-5号小多少,全长105米,而且,这枚火箭的底部直径比土星-5号还大,就像一枚竖直指向天空的钉子。OKB-1设计的N-1巨型运载火箭,最初由科罗廖夫提出研制,科罗廖夫逝世后,它的设计工作由瓦西里·米申领导完成。土星-5号的第一级推力3400吨、火箭重3000吨,N-1第一级推力高达4590吨,火箭总重2750吨。在马斯克的完全版星船服役之前,“世界起飞推力最大的航天器这一世界记录一直由N-1火箭保持。为了达到这个前无古人的推力数据,N-1火箭在第一级并联了30台NK-15发动机,每台推力150.3吨。所以,即便它的第一级直径达到了17米(土星-5号是10米),30台发动机仍旧是分内外两圈密密麻麻地布置在一起。米申自已也知道30台发动机并联的可靠性堪忧,因此它给火箭设计了足够大的余:即便有3台NK-15发动机因故障停机,系统也可以关掉与故障机对称的1台发动机,保持火箭推力矢量平衡,然

后,剩下的24台发动机仍旧可以把N-1送入太空。

由于美国真的在1967年拿出了土星-5号并且成功打了出去,现在大家都明白“留给苏联队的时间不多了”。但苏联高层可不管自己起步太晚、不管自己在项目初期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导致技术底蕴不够,总之,虽然时间不多了,可苏联还是想试试看能不能超车美国。

N-1火箭就是这样造出来并且弄上了发射台。土星-5号在地面测试时,造了个全尺寸的力学测试箭,把这100多米长的火箭组装起来,在发射架上起竖、放平、再起竖,灌水、颠来颠去、震来震去,直到确认火箭的结构没有问题为止

N-1没时间造全尺寸的火箭进行力学测试,它只造了个1:4的缩比模型进行测试。就这样,N-1火箭就正式生产了。2月21日,第一枚N1-L3结合体上5号发射台,携带的L3登月飞船是一部模型。此外苏联的工厂里还有2枚即将完工的N-1火箭。苏联现在也知道了阿波罗计划的大致时间表,他们的第2、3枚N-1火箭预定的发射时间都是6月底到7月初。可是..一切的前提是2月21日的这次发射要成功。只有顺利把登月飞船发射上天,第2、3枚火箭才可以再搏一把但很遗憾的是,第一枚N-1火箭没成功。火箭点火后,前十几秒的飞行还是正常的。在第12秒,火箭自检系统发现第12号发动机关闭,于是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KORD)发出指令,与12号对称的24号发动机关闭。此时火箭还没有失控,还在继续上升。第25秒,2号发动机故障停机,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顽强工作,把第14号发动机关闭了。火箭继续上升。此后发生了什么就搞不太清楚了。现在知道的是,在第68秒,火箭的所有30台发动机全部关闭!而向地面传回飞船状态的无线电系统此时坏了,没报告火箭上此前发生了什么、自检系统到底检测到了什么信息以至于系统要向所有在工作的发动机发出关机指令。地面只通过遥测系统看见N-1火箭

发动机的喷口突然全都不冒火了,但火箭也没有凌空爆炸,而是经过约两分钟的自由落体,在第183秒坠落地面,掉到了离发射台52公里的地方。

对了,遥测系统还发现,火箭大约在第38秒的时候,第一级似乎发生了火灾,即便在30台发动机全部关闭之后,正在自由落体的N-1的屁股仍旧有火苗。到底N-1火箭出了什么故障导致发射失败,现在还查不清楚,等苏军把哈萨克斯坦大草原上那摊零件废墟捡回来研究再说吧。N-1火箭首射失败的消息没有对外披露。实际上N-1火箭在发射之前也没有任何苏联报纸和广播做报道或者铺垫热度,这是瓦西里·米申强烈要求的。看来,总设计师才是最知道自己的设计作品可靠性如何的人。钱学森:“你们已经确定了,美国会在7月底8月初实现载人登月?”米申:“是的,情报系统向我们透露的。”钱学森:“那么,..你们的N-1项目还要再拼最后一次?”米申:“恐怕会是这样。样”钱学森:“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放弃掐着阿波罗计划前一个月用N-1再拼一次的想法,用1年左右的时间对N-1做事故评估、全面回炉、改进,重建火箭全貌,然后再发射?”

第112章,哎哟,美国在夸中国?

不用钱学森说,其实来甲现在也有同样的想法,让N-1项目先缓一缓,别一枚接一枚地赌博了。按照航关工程的原则和正常流程,第一次发射失败、星箭全毁,就是应该查清事故原因、做出相应修正之后才能再发射。而且米申知道,N-1的设计制造实在是太仓促了。1967年11月,一年零三个月前,N-1火箭才开始进行的1:4缩比模型力学测试。力学测试还没结束的时候第一枚N-1火箭的制造就开始了。一一还好缩比模型力学测试的时候没挑出什么致命问题。N-1火箭发动机的选择也是很将就"的,NK-15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参数很好看,比冲高推重比高,但单台推力太小了-一它本来就不是给巨型火箭用的。可在1966年,苏联开始为登月着急的时候,

OKB-1手里只有这一款发动机可用。

总不能用偏二甲耕的RD-270发动机吧。那玩意设计出来是给UR-700K用的,而UR-700K完全就是个全身由助推器组成的奇葩。N-1虽然在第一级并联了30台发动机,可在奇葩程度上还比不上UR-700K。所以在1967年,苏联高层否决了UR-700K,选中了N-1。米申拨通直连苏共中央的电话,表示需要1年的时间查清楚N-1首发失败的原因、做出改进,第二枚N-1火箭最好选择在1970年下半年发射。米申的建议当即就被苏联高层否决了。高层还确定了计划要"加码":不仅第二枚N-1要在6月底7月初发射,而且,第二枚N-1上面的登月飞船不是配重而是真家伙一一真的联盟7K-OK登月飞船和动力模块!当然,第二枚N-1没有上宇航员。员但是,第三枚N-1搭载的登月飞船,宇航员乘员组组建了!如果第二枚N-1发射成功,第三枚N-1就在两周之内发射,搭载宇航员飞往月球!“我们第一个向月球发射了航天器。第一个绕月飞行的航天器、第一次无人航天器的月球硬着陆和月球软着陆都是苏联完成的,再加上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曾经领先过..在太空竞赛中,我们已经取得

了足够的成就。

米申向勃列日涅夫解释。“米申局长,您所说的这些成就全加起来,影响力抵得上第一个载人登陆月球的影响力的百分之一吗?”

米申不说话了。

在1969年4月份,太空竞赛还有一个“小项目"落定,金星探测。苏联去年底发射的"金星五号"探测器经过漫长的旅程进入金星轨道,这个重405公斤的小探测器要在金星表面做软着陆。现在人类对金星的了解还不太多。随便打开百度百科的金星词条都能把此时美国和苏联的航天专家吓傻。.…总之,以60年代美国和苏联对金星的认知,他们认为或许可以试试无人探测器的金星软着

陆。

结果金星五号在下降到海拔24公里的时候失联,活活被金星表面的高温高压(在26公里的高空就有26个标准大气压以及320摄氏度)以及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组成的金星大气给干废了太空竞赛是美国和苏联冷战竞争的主战场之一。如果有人在1969年说,现在的太空竞赛是美国、苏联、中国的“三国演义”,会有多少听众相信?可能大多数人将信将疑。但是,如果说这话的人就是NASA的首席科学家呢?“中国有自己的太空计划。”“与苏联的太空计划相比,中国的太空计划执行效率极高,并且他们有自己的清晰的发展路线图。”“太空竞赛,不是美国与苏联的竞赛,而是美、苏、中三个国家的较量。”NASA副局长、航天科学家乔治·洛在电视节目中夸了整整10分钟中国航天,比夸苏联的时间还多。主持人:“额,我们知道中国现在确实进入了太空,是三个完整的航天国家之一,但是,太空竞赛?”乔治·洛:“是的,中国没有这样宣布,但他们已经开启了太空竞赛。”主持人:“稍等,乔治·络先生,我插一句。我想太空竞赛必定是有一个目标,各国围绕这个目标而你追我赶,看看谁抢先抵达目的地。也就是说,有目标才会发生竞赛。现在的目标是载人登月,中国

没有宣布参加登月竞赛,他们也没有实质性的动作。其他的,比如火星、金星、太阳系外探测,中国也没有参与这些竞赛。难道空间站是太空竞赛?

乔治·洛:“难道你不觉得空间站是一项竞争的目标吗?”

主持人:“这...”乔治·洛:“由于进入太空的时间稍晚,中国人不参加或煮回避了那些我们己在进行的竞争领域,他们在自己寻找新的竞争领域,如果不出意外,几年之后,就是中国人在新的竞争领域等着我们入场

了,是的,中国人会率先启动一项太空竞赛,而美国和苏联都只能在他们身后追赶。

实时收视率调查显示,在这几分钟节目的收视率有肉眼可见的上升,节目的编导赶紧用通话器提示主持人,多说点,多说点,擦这位科学家多说点。主持人:“可是,空间站它只在地球上面绕圈。没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很难做的东西,能发射载人飞船就能发射空间站。”“你们都错了。”乔治·洛说道。“空间站有许多其他的用途...不过它的主要用途,是为一项更宏大的计划服务。”“中国在去年底到今年初,完成了让宇航员在空间站生活一个月的测试。这是一项新的世界记录。而按照中国现在所公布的计划,现在宇航员居住的这个空间站被称作第一代,他们将来还有第二代和

第三代空间站,宇航员在太空中居住和生活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最终的目的是一一

乔治·洛:“为人类飞往更遥远的星球、星系做准备。最有可能的是登陆火星,这需要宇航员做单程1年、来回2年的漫长旅程。”这话说出,在演播室扮演观众的特邀听众们此时都不由得集体发出了一声“哇!”。主持人:“所以,空间站只是中国宏伟太空竞赛计划的一部分,他们在空间站上测试人类在太空中的极限生活时间,如果极限测试通过了,就为载人登陆火星工程解决了其中一个难题?”乔治·洛:“是的,中国决定绕过载人登月,将目标点设在了火星。而为了抢占这场竞争的先机,他们提前开始了登陆火星工程的周边项目。”主持人:“那么,美国该怎么办?"乔治·洛:“我们不能停止自己的步伐。登月竞赛即将决出胜负,我很高兴美国现在的胜算至少有90%…但之后大国的竞争会永远存在,美国迈向太空的步伐不应停止。”

乔治·洛不是即兴发挥,他只是在这个时候把NASA内部已经达成共识的一些看法给公布出来,让所有美国民众听到。让美国民众知道"太空竞赛还有中国这样一个不显山露水的竞争者”,目的是让美国政府继续保持对NASA的投入。做事情总要走一步看两步,不算外包公司机构,旗下直辖雇员就有好几千人的NASA,更要有长远的打算。阿波罗计划很快就要实现历史性的载人登月,当然,阿波罗首次登月之后还会有几次,但恐

怕登个几次之后,民众的新鲜感就下降了,美国政府可能要停止这种烧钱项目了。

在过去的十几年,尤其是最近5年,美国往航天计划砸钱无数,NASA也喜欢过这种美滋滋的日子。如果登月之后接着竞争载人登陆火星,那就会给NASA带来又一个"黄金十年"。或者是“黄金二十年"。

“航天事业是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中国始终坚持为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在外交部记者会上,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发言人掏出了发言稿...这是个长篇大论,可得照着稿子念。稿子还是钱学森拟定的呢,“中国的航天工程始终坚持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服务于全体国民。我们通过航天工程,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同时,也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项

途径。

“中国的航天工程,也肩负着为全人类扩展认知域、活动域的使命。我们将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全人类。”“中国的航天工程的发展分为:航天运输系统、空间基础设施、发射场与测控设施、空间环境治理四个建设计划。”记者:“航天运输系统我知道是什么,可空间基础设施是什么?空间环境治理又是什么?”发亨人:(稿子上就有)“空间基础设施是指卫星遥感系统、,太空通信与网络系统、导航定位系统、空间站平台,以及其他航天事业所必须的长效太空系统。空间环境治理包括近地轨道碎片治理、运

载火箭末级钝化、卫星退役离轨、外空小行星活动长期可持续跟踪等方面。

记者:“最近美国NASA和多家知名媒体报道,中国实际上存在着秘而不宣的载人登陆火星的庞大计划,这种说法是否确实?”发言人:“中国的航天工程没有秘而不宣的计划。在未来,中国将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拓展多边合作机制,在重点领域广泛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合适的时候,中国将对

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进行论证和研制规划,但在目前,载人登陆火星并非已上马的中国航天工程。

中国发言人念的稿子表示“中国没有已立项的载人火星计划”,但也没说“中国不打算登陆火星”。

美国人现在认为,这很好解释,就是中国有了远期规划并开始做技术积累了,只是没有大张旗鼓地搞而已。白宫的记者招待会上.….不,没有记者问白宫什么登陆火星以及中国太空竞争的事情。白宫新闻发言人今天忙得很,台下几十个记者都有一堆的问题要问。而且发言人看得出来,这下面至少有一半的记者是不怀好意的。“发言人先生,”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举手。“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美军在越南战场上死亡了1730人,请问,您、约翰逊总统、白宫对此有何看法?”发言人:“我们也收到了这一伤亡数据,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数字包括战场伤亡与事故伤亡。”记者:“发言人先生,我想您能不能解释约翰逊总统在竞选时以及就职演说中的越南战争即将走入尾声'的话,现在还能不能做到?

第113章,他是侠盗,不是革命者

《他是侠盗,不是革命者》【共青团真理报,伊万·苏马罗科夫】“5月4日是中国的青年节。在中国的纪念和庆祝活动中一一此处指共青团中央以及各地共青团组织举办的活动,天量出现了切格瓦拉的元素。”“这并不是一件普通的事,也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在以往的中国官方宣传中,切·格瓦拉并不是一个频繁出镜的人物。在1965年以前,中国或许还因为他是古巴的领导人之一而予以有限的报道,当切·格瓦拉前往刚果和拉美组织武装起义之后,它在

中国的媒体中销声迹了。

首节 上一节 177/19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