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227节

  去年阿波罗飞船完成了两次登月,阿波罗14号和阿波罗15号。这两次登月已经不能束激起什么观众的兴趣了,这让NASA特别失望。

  1972年美国还打算搞两次载人登月,阿波罗16号和阿波罗17号,这也是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两次登月。

  后续的什么阿波罗18、19号 都没了。

  阿波罗计划即将终结,如果没有一个更加庞大的太空计划比如火星计划接过烧钱的任务,NASA的经费可就要断崖式下跌啦。

  求求你了,中国老哥,不,JPL的钱前辈,把中国的未来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公开了吧!

  “什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想和我通个热线电话?”

  “钱主任,不是热线电话,而是半直播的电视电话。电话的主要内容将会由报纸公开,当然,需要经过电话会谈双方致同意。我们刚打通的中美直联通信卫星数据交换链路。中央和国务院考虑过了

  之后,决定让你和他聊一一聊。

  钱学森沉思:“现任局长詹姆斯弗莱彻,说起来他还是我加州理工的校友呢,小我8届。... .他会 谈些什么呢?

  “有提纲。”

  钱学森:“这么简单!有提纲那就好办了。”

  人

  詹姆斯弗莱彻的头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他是去年就任NASA局长的,不过在此之前,他已经主持了几个NASA的工程项目,其中包括水手3号和水手4号火星探测器,在业内是位很有名的项目经理

  “首先祝贺你们先驱者10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对太阳系外的宇宙探索是一项伟大的和意义深远的太空计划,它会惠及全人类。”

  钱学森开场第一句话。

  詹姆斯弗莱彻:“Mr钱,看来您也认为阿波罗计划现在已经不是关注的焦点了。但实际上,先驱者10号并不是一项庞大的计划,它只动用了一枚不太大的运载火箭,宇宙神半人马座火箭的运力还没

  有你们发射萤火一号的那枚火箭高。

  钱学森:“对太阳系外的探测器可能不需要进行详细探察,而火星就不一样。我是说,美国和苏联已经对火星进行过很多次探测了,粗略的考察数据很多,而且也都向世界公布,如果我们想做出前人

  没有做过的工作,就得往细了查。往细了查就需要更大的分辨率更高观测仪器,这样我们的火星探测器就做得很重。

  詹姆斯弗莱彻:“这我也了解到了。你们在萤火 号上面装了7种运行在各种光谱段的探测仪器。不过我想问一下,你们在萤火 号上装的短波红外光谱仪,是为了在火星地表找水吗?

  钱学森:“短波红外光谱,当然是找水,水分子的光谱就处在这一波段,如果火星地表存在水,它就会显现在光谱当中。

  詹姆斯弗菜彻:“钱,我想问一个纯粹想象的问题,在萤火号抵达火星 之前正好可以问。您认为,火星地表存在液态水吗?”

  钱学森:“火星的两极凹地中已经有比较充足的证据证明存在冰,那么液态水的存在是一件很大概率的事情。如果使用直觉去猜测的话,我猜有。”

  钱学森说这句话的时候,"旁听”的记者顿时两眼发光,有的记者甚至掏出小本本,用手写记下了钱学森的这一重大“猜测"。

  詹姆斯弗菜彻也被钱学森的这句大胆断言吓到了。不.... 人家是钱博士,任何人都不能轻视他的直觉。

  钱学森又补充了一句:“火星上最有可能的液态水的形态,是溶解了大量盐类的过饱和溶液。

  詹姆斯弗莱彻:“这个推测很合理。Mr钱,如果要开展载人登陆火星的工程,您认为,人类现在的科技能完成它吗?”

  钱学森:“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搞清楚人类现在的科技能否完成载人登陆火星。所以,你刚才的问题,我们也正在探索。”

  詹姆斯弗莱彻:“如果中国和美国在和平利用太空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深入,那么,美国在这方面能做一些什么工作?”

  钱学森:“弗莱彻局长,你是说,中国和美国联合进行载人登陆火星的工程?

  詹姆斯弗莱彻:“我觉得可以朝这方面尝试。甚至可以由美国、中国、苏联联合起来,一起执行这项全人类的历史性的工程。”

  旁听的记者是一一个震惊接着一 个震惊,刚刚在讨论火星有没有水,现在弗莱彻提出中美苏联合起来搞载人登陆火星!

  这次震惊还没结束,钱学森就接上了话:“弗莱彻局长,我觉得,目前还是不要搞这个东西了,太花钱。等过几年事情出现转机了再说。”

  詹姆斯弗莱彻:“什么?不,不,不,钱这个东西.. ..不应当成为阻碍我们想象力的路障。”

  真是的,说什么也别说没钱,你还不如直接把技术瓶颈摆出来呢,这样我只需做一个PPT,钱就来了...

  钱学森:可在基本技术没有探索出来之前,往里面投的任何钱都只会是打水漂。而基本技术的探索,中国正在进行,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继续等待。

  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

  钱学森和詹姆斯弗莱彻通话的前一天,这里嘉立起了 枚105米高的庞然大物。

  正是N1巨型运载火箭,这是制造出来的第四枚。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这可能是最后一枚。

  N1运载火箭1969年6月的发射失败,米申要求给他两年时间详查火箭的设计隐患,苏联给了。

  用了两年时间修改的N1,在1971年7月第三次发射,第一级发动机在运行了66秒后,再次出现全体停机的现象,坠毁在哈萨克斯坦的大草原中。

  现在是第四枚火箭,和第三枚相比又修补了一下,但不是彻底的修补。

  如果这一枚火箭发射成功,米申能拿到一一个奖章 但N 1不会有第五枚了。

  如果这一枚火箭发射失败,N1也不会有第五枚了,而且,米申的奖章也会飞走。

第83章 让你组装米格25,脉动生产线什么鬼

  沈阳。

  沈飞三厂的职工在春节前的积极性特别高。从工人技工到驻厂工程师,上班时间段个个一丝不苟,车间里谈笑的人都没一一个,下班后还有不少人赖着不走,大多是一个工程师身边围着三四个工人,

  在讨论生产线上的流程或者工艺改进。

  当然这是因为年终奖发下来了。普通工人是500元,再往上的人随着职级和岗位不同按比例上浮。

  沈飞三厂是去年12月试运转的,歼12 (米格25) 的总装线。

  现在沈飞同时存在着三条总装线:歼8、歼9、歼12。其中歼12的生产线是最先进的。

  米格25/F12定型后,按照中苏两国当初的规划,我军装备的第一批米格25由苏联生产,后续的则在沈阳总装,也就是这个新建成的沈飞三厂。

  当然,这里只是总装线,而不是包罗一切的“全能工厂”。

  沈飞三厂能自制部分零件(比如蒙皮),但其他的主要零件大多是分包采购,比如机体承力结构件由米格莫斯科航空生产联合体生产,R15BV300发动机由图曼斯基生产,雷达由南京电子生产,航

  电综合体由上海生产,起落架由富拉尔基生产,这些主要分系统从中国和苏联各个地方汇集到沈阳,组合成歼12。

  米格25的正牌生产线在米格莫斯科航空生产联合体。1月20日,米格的生产总工程师别林斯基从莫斯科飞到沈阳,他发现自己完全不认识沈飞三厂了。

  要不是手册上写明这就是中国的米格25总装厂,他甚至看不出来这是一家飞机厂。

  “达瓦里希,为什么你们有5个总装位?“别林斯基辨认了很久,辨认出来了车间里的格局。

  从各种设备包围着的5个位置点分析,别林斯基认为这个车间里有5个总装位,同时有5架米格25在进行总装。

  这可太吓人了,要知道米格莫斯科联合体的米格25总装厂,只有3个总装位,中国人下子设置了5个总装位,如果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沈阳的米格25产能是莫斯科的1.67倍。

  沈飞三厂的曹总工笑道:“其实这是一一个总装位,只是我们把它拆分成了5个。我们把它叫做间歇流动生产线,或者也叫"脉动生产线’。”

  .

  福特式的工厂被称为流水线工厂,它的产品在生产线上是连续流动的。比如传送带上的一台台机器,直被带着往前走,传送带边的工人当机器半成品经过自己面前的时候或者安 一个零件,或者拧

  两下

  理。

  但到七十年代,所有的飞机生产都还是固定站位生产,也就是非流水线生产。

  飞机在总装车间的固定位置装配,从吊装承力大梁、给全身骨架安上起落架,逐渐填充里面的设备,直至最后成型,打开车间大门,把飞机拉出去。在飞机拉出去之前,半成品飞机的位置始终不

  变,只是随着这架飞机处于不同的装配工序,由不同的工人携带不同的设备来飞机附近工作。

  这种生产方式当飞机越来越复杂时,总装现场也就越来越混乱。不但容易出错,还影响生产效率。

  脉动生产线是由沈飞二厂的总工和技术革新小组鼓捣出来的,去年获得了国家的高度评价,决定把正在建设的沈飞三厂弄成脉动生产线的试点。

  在沈飞三厂,组装中的歼12/米格25在整个生产流程中有5个阶段总装位,全程会挪动4次位置。当然,这不是福特式流水线,飞机挪动位置时不装配,装配时不挪动位置。

  别林斯基在老曹的带领下,果然在这间巨型车间找到了地上用于歼12移动的轨道。今天是周日,没有工人上班,车间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所有的装配工具、待用零件都码放得整整齐齐。

  别林斯基:“所以,你们这一条脉动生产线,最高年产量就能达到80架,而我们3个总装位,理论上是3条生产线的莫斯科工厂最高年产量也不过120架。

  老曹:“以前的生产线,完成了一项工序,就撒下这个工序的设备,换别的进场,很麻烦。现在工人不用跑来跑去,设备不用跑来跑去,尤其是一些比较大比较重的设备,现在可以留在原位等飞机挪

  过来,改了脉动之后生产效率提高是很自然的。

  别林斯基:“但是五个阶段的工作交接非常困难,如何才能确保上一个阶段完成了他们所有的工作?这在以前,如果发现上一一个工序有未完成工作,还可以让上一个工序的工人返回原地。

  老曹:“这就是关键所在!脉动生产线它不是一一个孤立的技术,他是要有前置技术的,或者说前置的生产制度,6S制度。只有落实了6S制度,才可实施脉动生产线改革。”

  6S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六个项目。光说6S的定义其实是很通用的或者说很空泛的,得有具体实例说明。比如别林斯基现在看到的一系列手册:

  《沈飞三厂脉动生产线 阶生产完成核验手册》《二阶生产完成核验手册》 《三阶生产 完成核验手册》《四阶生产 完成核验手册》《全线阶生产完成核验手 册》

  这是规定了脉动生产线的每个工位向下一一个工位移动半成品歼12时必须要做到并且核验无误的工作。

  除了核验手册,还有工艺流程手册,也是每个工位各一本。

  通用的手册也有,比如安全手册,比如车间整理整顿的标准。车间的设备物料堆放整齐,不放置不必要的东西,包括工人喝水的水杯,也都在车间外面的铁架子上。

  这个工位迎来一架 新的半成品飞机时,所有的设备物料是什么状态,这架半成品飞机离开时设备物料也必须是什么状态,除了按照手册安装上了飞机的零件或分系统之外,所有的物品一个都不能少,都要能找得到、并且摆在规定的位置上。

  如果没有这些严格的规章制度,脉动生产线是组织不织起来的。

  比如往下一个工位送一架半成品飞机,下一个工位按照自己位置的要求,给你把蒙皮铆上了,结果飞机试验飞时里面咣当咣当响,噢,那是上一个工位丢了的扳手。

  或者下一个工位的工人接到飞机看,翅膀上还缺个东西没装呢!前位恍然大悟:我说怎么堆着的零件多了 个呢。那啥,你能把生产线倒着开会儿,让那架飞机再倒退回来吗?

  别林斯基在沈飞三厂考察之后,总结出了沈阳和莫斯科的米格25生产线的区别:

  1、莫斯科是三坑、三条线,沈阳是五个工位组合成 条线。

  2、沈阳这一条线没多招工人,工人数量就是莫斯科的1/3,但是沈阳的脉动线的产能是莫斯科的2/3。

  3、生产线上的设备,中国的略多于莫斯科的单线的设备量。

  4、但是,总装车间的总面积,沈阳的几乎和莫斯科那个三条线的工厂差不多大。大概是中国人盖房子盖得特别快的缘故吧。

  别林斯基还发现,由于总装车间的面积大,所以沈阳三厂特别宽敞,设备和物料零件更容易规整整齐。

  虽然脉动生产线多 了条长长的首尾相连的挪动半成品飞机的轨道,但因为这条轨道,沈阳就不需要十几套把总装设备吊起来移动的轨道或索吊工具了。在莫斯科,这些小轨道和吊索负责在米格25

  进入某个工序的时候,把原理飞机的设备挪到米格25身边开展工作。

  由于车间很宽敞,甚至工人和管理员在五个坑位之间来回流动的时候,可以骑自行车车间里宽敞到能留自行车道。

  在沈飞三厂的停机坪,这里有3架刚刚组装成功拉出厂的歼12,就等天气转好由试飞员上天试飞了。近距离观察这3架歼12的时候,别林斯基再 次发出 了感慨。

  “你们把内嵌仪表盒的部位的铆钉头都打磨过!这简直不可思议!

  老曹:“这是在第四工位的道工序,因为第四工位始终有打磨机部署,而且第四工位在交接前必须检查所有的铆钉工艺是否完好,既然都检查了,那之前顺便做一下打磨并不太费事。而这些内部空

首节 上一节 227/6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