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29节

  “联合国军前线和空中都停战了,怎么样,彭总,赶紧了,我们的部队该挪一挪了,只要疏散开来,朝鲜这三个郡的老百姓村子,安排下10万志愿军借宿还是不成问题的吧!”

  “什么?全兵团还是应该尽量集中?还要继续训练,掌握苏联重武器的操作和使用技术?”

  “还要练的也就是炮兵啦,让炮兵集中训练技术就行啦。还有两个坦克自行火炮团,坦克自行火炮团不归我管嘛,他许光达要管嘛。”

  戴着圆圆的黑框眼镜,第3兵团司令员陈赓在他的临时指挥部用电话在跟彭老总唠叨。

第53章 两手准备

  由于中央提前考虑到朝鲜战场的严重性,第二梯队的两个志愿军兵团第3兵团和第19兵团组建得很早,调往东北也很早。苏联援助的武器略晚一些,但第3兵团和19兵团在东北等了没多久,也都领到了。

  换装苏械之后总要一些时间熟悉。士兵手中的步枪所花时间是最短的,莫辛纳甘和中正式不都是拉一下栓打一枪嘛。射击动作半天就能练熟了,中远距离瞄准/射击技巧,练两三天一般也能过,分解结合保养最多五天也掌握了。

  轻重机枪换装的熟悉过程耗时就长一点。迫击炮时间再长一点。

  身管火炮,尤其是卡车牵引的重炮,炮兵熟悉苏械装备花的时间就比较长了。

  不过换装最难的还是装甲部队。

  因为换装的部队里只有极少数指战员以前开过坦克,大部分(至少四分之三)是步兵师转岗的。

  苏联已经定下来给中国一大批坦克,第一期打算组建一个坦克师(坦克1师)和8个独立坦克自行火炮团,现在坦克1师和4个坦克自行火炮团刚刚接收到苏械。

  根据许光达的意见,这些接收到了苏联装备的装甲部队中,先把独立坦克自行火炮团派往朝鲜比较好。

  因为坦克自行火炮团,其实是自行火炮团,或者说就是自行反坦克炮团(里面编的坦克基本也是拿来蹲坑用的)。

  它使用起来的战术要领和战防炮部队是差不多的,只是这个团的战防炮都装上了履带。

  坦克1师的训练就复杂了,除了熟悉坦克装备,还得练兵种合成。装甲拳头怎么在突破战役中使用,怎么大纵深突击,怎么机动迂回,作为一个坦克师,在战役中如何正确地使用它?这实在太复杂了,短时间不太好学会。

  进入朝鲜的是志愿军第5独立坦克团和第7独立坦克团。

  这两个坦克自行火炮团的装备还不完全一样。

  第5独立坦克团下辖1个坦克营,1个SU76M自行火炮营,1个高射炮营,一共31辆T3485坦克,20辆SU76M自行火炮,12门37毫米高射炮。

  T3485作为坦克现在还是不算落后的,SU76M这小水管就有点抱歉了,不但口径小,还是无顶盖近乎裸奔的薄皮,轻型坦克底盘改的。

  但是刚好远东苏军的仓库里有SU76M的现货,于是中国也不挑了。SU76M现在大概是打不了坦克了,但可以当压制火炮用,76炮曲射能打13公里,还可以。

  第7独立坦克团的装备要稍微好一些,下辖1个坦克营,1个ISU122自行火炮营,1个高射炮营,31辆T3485坦克,20辆ISU122自行火炮。

  ISU122用的是“斯大林”重型坦克的底盘,这就比较厉害了,至少皮厚。ISU122这个东西嘛它首车是1943年12月出厂的,那时候苏联只有“斯大林”1重型坦克,装的是85毫米炮,搞一个固定炮塔(战斗室)装122毫米大管子的家伙,也还不错。

  可ISU122之后,没多久“斯大林”2就投产了,于是ISU122就被苏联红军戏称为“炮塔出了故障的斯大林2”。

  为什么志愿军装备了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货色那还用问,正巧也是苏联远东的军械库里有现货呗。

  话说回来,要不是SU76M和ISU122都是现货,坦克5团、7团也不会这么快就达到可以出国的水平。是他们说可以把坦克和自行火炮开动起来开到朝鲜,现在还不太方便作战,这两个团的训练还没完成呢,只是会把坦克开动起来而已。

  中国和美国都压哨卡bug,往朝鲜半岛做了最后一次增兵。

  坦克7团的ISU122专列是1月14日夜间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的,这是两个坦克团的最后一批重装备。1月16日上午,联合国停战督查小组来了。

  两架飞机,分别在釜山和平壤降落,每架飞机里是15名联合国工作人员。

  这15名联合国工作人员还要雇佣更多的朝鲜半岛当地人协助,但这15个“钦差大臣”的权限是最高的。

  “我要派2名督察小组成员前往集安江界,2名成员前往安东鸭绿江大桥,在平壤机场留守2人,元山,派驻2人”

  督查小组朝方督查组长,葡萄牙人格力斯?盖伦下飞机之后顶着时差分派任务。

  “我们会全力配合你的工作的。”

  盖伦看看接待他的朝鲜人民军上校,“至于我本人,我需要考察贵方的国防部或军队总部,以及中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

  彭老总没让盖伦去志司,他和志司的参谋班子跑到了离司令部所在地60公里的地方见盖伦。当然,该带的材料还是带了,中国是愿意配合联合国工作的。

  “中国军队进入朝鲜的总人数是46万8872人?”

  志愿军参谋长解方点了点头。

  盖伦:“为了确认你们不是先虚报数字然后再悄悄填实,我需要实地考察中国军队,估测人数。”

  盖伦调查一轮,没发现什么问题,中国军队人数是如实申报的。

  现在进入朝鲜的志愿军有13、9、3兵团,13兵团6个军连续打了3场战役,比较疲劳,一部分在一线控制局面,一部分在稍靠后点的地方休整。

  9兵团打长津湖伤筋动骨,战役结束后只有26军继续南下攻击,前出至至金刚郡附近。不过在1月初,20、24、27军陆续结束休整重新出现。这时候东线已不打算越过金刚郡大规模进攻,9兵团现在是24、26军控制停火分界线,20、27军在后方把守朝鲜东海岸线。

  刚刚“闪”进朝鲜的第3兵团下辖第12、15、60军,加炮兵第2师,加2个独立坦克自行火炮团。全苏械。现在停留在刚进入朝鲜不太远的地方。

  在釜山下飞机的是埃及人阿卜杜拉?迪赛率领的韩方督查小组,1月16日,迪赛下飞机安排了一些工作,让司机开车在釜山闲逛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釜山码头上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潘兴”坦克方阵。

  “一共10排,每排40辆!这400辆足够装备一个装甲师再加一个装甲团了!”迪赛说道,“还没来得及从码头转运出去,你们要用这些坦克干什么,再打一场战争吗?”

  陪同的美军中校参谋莫顿翻翻白眼:“督查先生,您不用管我们用这些坦克干什么,它们都是1月14日以前出现在韩国的,我们有齐全的码头装卸记录可以证明。”

  迪赛:“我看,最好你们还是让这些坦克原路返回去。”

  莫顿:“督查先生,这不是停战条款里规定的内容。我们拒绝把它运回去。”

  迪赛在釜山附近看了几天,美军的人数和登记人数相符,就是南朝鲜军的人数波动(误差)比较大。但让迪赛看着碍眼的是釜山市以及釜山周围到处堆积如山的弹药、物资、还未下发的重武器。

  这些重武器包括坦克、重炮、自行高射炮、装甲车、以及数不清的卡车和吉普车,都是崭新的,没下发部队的。而且调查这些物资进入朝鲜半岛的时间,都是在1月14日以前。

  初步考察之后,迪赛给联合国发回了第一版调查报告。

  “朝鲜半岛南部的军队的军械、弹药物资储备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如果有必要,联合国应该不再允许境外向南部输送弹药,尽管这在停火协定当中没有做明确的规定。”

  1951年1月14日(15日)启动的停火让全世界以及联合国都暂时松了一口气。

  在吃瓜群众眼里,中国和美国,隔着太平洋的两个大国,莫名其妙打起来了,然后美国输了个稀里哗啦。再然后,双方居然停火了?

  这一定是因为美国有原子弹。

  在一些国际政治和军事的专业分析人士眼里,“停火之后会如何?”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小的分歧意见。

  有人认为双方停火之后应该就会签署停战协定或和平协定。也有人认为,这个停火最终会是暂时的,60天之后还会继续开打,因为四国会议很难最后召开,即便召开,四方恐怕也很难达成一个什么协议。

  不过对中国这一方来说,有一个消息可能算是好消息:不只是美国在做着两手准备。

  “根据停火协议以及敌我双方现在的形势,我军从1月15日至3月16日,休整60天时间,是比较有保障的。”

  “在休整期间所做的工作与准备工作,有如下几条:”

  “1、迅速恢复交通,加强各种交通工具的修复和提高运行效率,根据后勤计划屯集物资。加强保障,让一线每支部队每名战士都吃得上热饭热菜。”

  “2、向指战员和朝鲜军民宣传解释停火的意义,加强部队教育尤其是国际主义与和平主义教育,整顿群众纪律。”

  “3、部队要普遍开展战评活动,总结经验,评选英模。各部队学习战术,开展练兵运动,针对此前战役战斗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总结,并在训练和练兵中予以实践。”

  “4、向部队说明对形势不应做过于乐观的估计,敌虽遭我三次战役的打击,但他们也可在这60天整顿部队补充兵力,再来进犯。”

第54章 居然还有总统不知道的事?

  1月15日,志愿军大部进入休整。

  1月20日,朝鲜人民军雷达站第二次发现美军越境侦察,次日就第二次向联合国停战督查委员会提出抗议。

  1月21日,从苏联海参崴出发的一艘货船,进入元山港之后被联合国督查小组逮住,从货船上搜出了4套P3苏制雷达。

  联合国认为雷达是武器装备,停火期间不能从朝鲜半岛之外的地方输入。朝鲜抗议,说对空搜索雷达是防御用途,且它本来就是非攻击性的装备。

  朝鲜急着从苏联要雷达,原因当然是美军不老实,就算不来轰炸你,也要派一两架高空侦察机来拍个照。朝鲜曾经有不少苏制雷达,可几个月前全朝鲜大部分国土被美军占领过一次,这些雷达几乎全都被被摧毁或被南朝鲜军拆掉,收复失地后朝鲜只来得及在平壤附近安装了4部P3,想要逮住美军每一次违规侦察的证据,还得要更多的雷达。

  联合国督查小组不管朝鲜的抗议,在码头直接给雷达包装箱贴上了封条,双方在这里僵持上了。

  不过好消息是中国同志出手帮忙了。中国现在不能自己生产雷达,但李强率领的电子技术和反侦察小组在12月底进入了朝鲜。李强先让志司稍稍挪个位置,原来司令部的位置可能美军已经发现蹊跷了。志愿军的通信体系重设,志司的通信绝大部分改成有线电报,必须用无线电和前线部队联络的时候,在大榆洞附近设置的欺骗信号源启动干扰美军的判断。

  除此之外,电子技术和反侦察小组的工作就是修复那些已被摧毁的雷达。小组的技术人员到1月20日已经修复了3部雷达重新投入使用,现在还有3部雷达正在修复。就连被炸成麻花的雷达天线阵,技术人员也一锤一锤地复原,最后居然又让雷达转了起来。

  在釜山那边,联合国的督查小组没扣货物,扣了人。

  分两架飞机在釜山降落的130名来自美国的“游客”。这些人虽然穿着便装,可全都是2030岁的男性青年,年龄相仿体型相仿气质相仿,130人全剃着锅盖头。

  不用问,这130人全都是美国大兵。

  美国先是否认,后来发现无法否认,就愤怒地表示这不是增兵,而是1换1,替换目前在朝鲜的美国军人。在朝鲜半岛的美军部队总人数二十多万,总有些美军士兵出状况,比如事故身亡、重病、疯了,要从国内找人填进来替换。

  朝鲜战争是二战结束后世界的第一场高烈度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且发生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大国之间,这本身已经足够吸引世人的关注了。在战争打出了小高潮之后,中美两国突然又同意双方停火坐下来谈判,这就更有意思了。在正式的高规格谈判之前,双方的筹备会议期间出各种“乐子事”,各国也觉得挺乐的。

  联合国规定的整个和平“路线图”是:双方先定下来一个条件基调,差不多之后双方停火,这两步现在已完成。然后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朝鲜半岛和平问题四国会议筹备会议”,筹备会议取得更多的共识之后,这才召开解决朝鲜问题的四国会议。

  双方遣返重伤病战俘,就是在四国会议召开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集安附近只有一座中国机场,是一座日占时期修建的小型机场。美军的重伤病战俘、去世战俘骨灰以及志愿军在战场上收捡起来的死亡美军的骨灰,就在这里进行移交。

  昨天,第一批800名重伤病战俘从东北的各医院陆续转运到了这里。这些伤病员大部分无法自己行走,但伤情基本稳定下来了。1月23日早晨,第一架运输机,道格拉斯C118“举重霸王”在天边出现。这架巨大的飞机在塔台无线电的指引下,对准跑道降落。

  第一架C118降落之后,第二架又在空中出现了。

  然后是第三架、第四架

  美军提前来踩点的人员知道机场最多可停下6架运输机,就一口气飞来了6架,全都是C118“举重霸王”,从东京直飞集安。不得不说,6架大飞机排列在跑道旁边,这气势确实有点强大。

  机舱门打开之后,机上的人员先卸货人道主义援助,主要是药品和生活物资,这是从美国那儿要的。你美国人不是关心战俘营的人权嘛,想不让他们受苦,拿点援助来。

  然后是美军的医护人员下飞机,200多名伤病战俘迅速接管了起来,或是担架或是轮椅,送上飞机。第一架飞机准备完毕后上跑道起飞,然后是第二架。6架飞机全部离地升空,这时候,天边第二批美军的运输机出现了

  “这么多飞机来接俘虏,讲究。”

  机场的志愿军战士看着头顶,运输机正在做降落前通场,巨大的翅膀遮天蔽日。在喧闹的引擎声中,目瞪口呆的小战士旁边的班长半是不服气半是嫉妒地嘟哝了一句。

  一天之内,美军出动24架次运输机,运回了800名重伤病战俘,也顺便炫耀了一下美军的空运能力。

  不但出动C118机队运回自己的战俘,美军也拒绝了中方提出的在双方控制线附近交接中方被俘人员的请求,让中方被俘的志愿军战士坐一回灰机。在美军接回战俘的第一天,12架C54“空中霸王”从釜山直飞安东,送回了220名志愿军重伤病员和美军收集到的志愿军牺牲人员骨灰。

  由于中方机场塔台引导的效率超出了美军的预计,第二天美军出动了30架次飞机,除了再运回800名战俘,还专门用4架飞机装了几百个骨灰盒回去。在美军特意要求设立的礼仪场面上,身着礼服的美军仪仗兵秀了一回什么是骨灰盒移交的仪式感。

  华盛顿。

  “美国一直致力于朝鲜半岛的和平,并尊重北纬三十八度线这一南北方的划分基准。”

  “我在这里可以很高兴地告诉大家这个消息。今后将不再有美国的青年在朝鲜半岛死于战火。中国与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停火将会一直持续下去,直至四国会议召开,直至交战双方签署和平协定。这是参议员授予我的争取和平的权力所致,也代表了美国人民的呼声。”

  杜鲁门在与广播电台记者坐谈,两人的访谈录音会在晚上播出。

  记者:“第一批被释放的美国战俘今天已经全部抵达东京,请问距离全部战俘遣返还有多久?”

首节 上一节 29/6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