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323节

  “它现在还不能打开舱门进去吗?

  霍金看电视直播到此结束,不解地问道。

  “根据中国人提供的流程,现在相对舱还没有启用,他们得等明天,把相对舱用一套杠杆装置移动到空间站的另一个对接口上,然后才会开门联通。”

  霍金哦了一声,又开始嘀咕:

  “本来我就该去做航天员... .太空失 重对重于我是好... .不用腿走路 了不是正合适吗. .. .”

  ....

  此时此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亚历山大托德勋爵也在嘀咕另外一件事:

  “得想办法让英国财政拨出200万英镑,400万更好,我们得再培养两名宇航员了!‘

  上次英国送了两个身体状况优良的物理研究者来中国接受航天员训练,两人都上了太空。但现在这两位现在都有别的事,不能继续上天了。

  马丁里斯从太空归来后继续在剑桥搞他的理论物理研究,现在已经是著名物理学家了,不太方便上太空。另 位妹子宇航员约瑟琳伯奈尔也差不多,现在在学术界地位不低,而且结婚生娃中。

  因此,英国皇家学会需要再送一两个搞物理研究的中青年人,到中国经受培训,然后上太空。这样或许英国人就可以在天宫3操纵“相对“舱的实验仪器,这个舱里可是有英国产的实验仪器,并且其中

  的霍金辐射探测仪,正主史蒂芬霍金就在英国皇家学会呢。

  英国已决定不自己搞载人航天了,切太空活动都托管给外国。

  只是英国高层似乎现在正和美国打得火热,因为美国公布了航天飞机计划。而和美国搞太空合作,送人去美国接受航天员培训的是英国空军!

  想起这事儿托德勋爵就想骂FXXK。英国空军居然也来插一杠子!

  这不行,英国空军军官上天那只能成为职业航天员,操纵和维护航天飞机的那种,无法在太空搞科学实验。既然英国空军垄断了和美国的航天合作的话,英国皇家学会干脆就绑定和中国合作吧。

  ....

  北京。

  全国都在关注“相对"舱与天宫3核心舱对接的时候,钱学森关注的是另外个项目。对接当天他甚至都没在指挥中心。

  这另外的项目是:航天飞机的亚轨道无人测试飞行。

  屠守锷:“钱总,美国的电视节目又放企业’号的镜头了。他们和我们完全是反着来的,项目一立项就等于公开,原型机八字才撇就开始吹上了。”

  钱学森:“我们也快可以公开啦

  这次亚轨道

  轨道测试如果成功的话,整个工程就过了最不确定的阶段。有人说应该是明年正式发射的时候公布中国有航天飞机计划,但其实是不行的,比这要早,因为

  1976年

  的大华爱的品好公号萌

  轨的是什么东西。我看,在此次亚轨道测试成功之后,就稍微公布一 点信息吧。

  居守锷:“是啊,无人测试要入轨,肯定要占用文昌的发射塔,入轨的航天器也要全世界公布报备,那时候各国都必然知道中国有这么个东西了。”

  钱学森:“他们企业”号的测试也是在明年,所以美国的动作也真不算慢,只是没有我们快而已。”

  屠守锷和钱学森谈论的“企业”号不是航母,也不是星际旅行里面的宇宙战舰,而是美国航天飞机计划的原型机,0V101"企业”号。

  “企业”号原本打算命名为"宪法”号,纪念美国建国200周年,但当时的科幻电视连续剧《星际旅行》太火了,连带着里面的旗舰“企业”号也家喻户晓,干脆美国人就把0V101也改名叫做“企业”号。

  它是用于地面测试和大气层内飞行测试的原型机,不上太空,因此外表没贴瓷砖,不,隔热瓦,但其他的内部陈设都尽量做到和正式版设计差不多,尺寸重量也差不多。1974年6月4日“企业”号在北

  美罗克韦尔开始建造,现在已开始进行室内测试,预计明年(1976年) 运到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做大气层内飞行测试。

  哦,虽然"企业”号只是刚进行厂房测试,但第一架正式运营的航天 飞机“哥伦比亚”号已经提前开造了。

  中国的航天飞机...因为个头比较小,各种测试原型机造起来不心疼,因此进度确实很快。

  到现在为止,15吨和30吨航天飞机都进行了空中投放、滑翔测试,而且都通过了测试。其中30吨级航天飞机“天梭”,9月5日进行亚轨道飞行测试。

  测试的“天梭1"并没有模拟满载重量(航天飞机返回大气层的时候本来就烧掉了绝大部分的液体推进剂),重大约22吨,在太原航天发射中心由长征4号捆绑运载火箭发射。由于这是亚轨道飞行,只

  需把“天梭1"送出卡门线以外就可,所以LEO运力13.7吨的长4捆也能胜任。

  “钱总,这个航天飞机,我们是该喊发射",还是喊起飞?”

  钱学森:“只要是航天相关的,就都喊发射吧。”

  在直径3. 4米的长征4上面搭载天梭1"看起来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但别扭归别扭,火箭冒着火升空之后,飞行姿态还是很稳的,长征4的游动发动机调整飞行姿态绰绰有余。

  从电视摄像头看,长4捆上升、转向西飞行,很快消失在太原的高空。北京指挥部的视频画面不停切换,几分钟之后“天梭1"就要从130公里的高度降高、再入大气层了。

  “遥测信号正常。""目标即将进入电离黑障区。

  “进入黑障区倒计时。5。4。3。2。1”

  “天梭1"刚才还一直在传送的视频画面闪了闪,消失了。实时回传的卫星导航数据也消失了。所有人转向看西北几个雷达站的遥测信息是 个一一个雷达扫描后定位出的目标点,所有这些点连接起

  来,构成的线就是航天飞机的飞行轨迹。

  飞行轨迹正常!

  钱学森能想象得到,“天梭1”以十几倍音速冲入大气层之后,表面与空气剧烈摩擦升温,可能某些部位达到了几百度,都炽红了,但航天飞机的内部机构在隔热瓦的保护下仍能维持在正常温度。

  这也是中国选择较小的航天飞k机的重要原因:百吨级别的美式航天飞机全身上下有两万块隔热陶瓷板,其中任何一块如果松脱都有可能导致致命后果。而“天梭1”的陶瓷板是6700块 表面积小是一

  个原因,中国的陶瓷板平均的单块面积比较大是另一个原因。

  “即将驶出黑障区。“通信恢复,成功脱离黑障区!”

  亚轨道测试主要就是试这一段的。现在黑障区没问题,几乎可以肯定这次测试是成功了。北京指挥大厅里有不少人松了口气,其中几个人甚至鼓起学来。

  接下来,航天飞机的速度继续降低。2马赫,1.5马赫,亚音速。飞机也在导航计算机的控制下接近新疆的机场,不断降低高度。

  抵达机场附近,“天梭1”直接对准跑道降了下去,打开减速伞,最后稳稳停在跑道尽头。

  .

  “1975年9月5日,中国进行了一次可重复使用载人航天器的亚轨道无人测试。

  “这次飞行测试的是和平用途的载人航天器航天飞机,它将使人类进入太空更快捷、更安全、费用更低。

  “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将与中国正在建设的空间站配合,为中国空间站提供入员定期往来摆渡和货物补给运输的功能,同时也可为世界其他国家的航天员提供载人入轨服务。。

  电视节目上,播音员手持纸稿,一字不差地照着念完了。

  接....电视出画面了。

  本来是打算让播音员把稿子念完就算的,可又怕世界其他国家以为中国在吹牛。现在并没有能监控全球航天(包括亚轨道)发射的天基监控体系,美国没有中国也没有,你说发射了一个什么东

  西,那就是你说了算。

  所以,还是“有图有真相”,不过放的不是这次做亚轨道飞行的“天梭1"的画面,而是去年天梭原型机由图95投放,在大气层内做滑翔飞行降落测试的画面。但其实都差不多。在地面摄像头视角,远

  远飞来架近似三角翼的小飞机,对准跑道,降落、减速、停下。

  当看到中国电视新闻上“悍然播放的爆炸性视频的时候,NASA航天飞机项目 组的主管和高层终于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第25章 太空战斗机VS太空轰炸机

  “我能不能用旁观者的观点梳理一下现在的情况,”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我们设计的航天飞机其实是一架轨道轰炸机,而中国的航天飞机是一架轨道战斗机?”

  “议员先生,这,..ASA局长詹姆斯弗莱彻面对国会议员们的脑洞惊呆了。

  这次听证会纯属被中国的小航天飞机亚轨道测试成功给刺激出来的。虽然NASA的公关部门砸了钱,铺天盖地地宣传”太空新时代”,可出现在电视画面里的是什么?是一架在总装厂房里的原型机。

  上面接着七七八八的电缆,电缆终端的仪器时不时闪一下。再看航天飞机,翅膀上还骑着两个老黑在拧螺丝。这不就说明这架航天飞机根本还没完工吗?

  中国出现在电视画面里的,是一架航天飞机从天边滑翔而来,对准跑道降落,飞机后轮先着地,然后飞机改平,前轮触地放减速板打开减速伞一气呵成。

  F弗莱彻:“我必须说明点,我们的航天飞机并不是轨道轰炸机,中国的航天飞机也不是轨道战斗机,中美的载人航天都是以和平利用太空为目的的探索行为。当然,中美的航天飞机的确有大

  小的区别,我们的航天飞机净重80吨,满载起飞总重超过100吨,而中国的航天飞机质量在2030吨之间。

  议员:“上次中国在自己的空间站假想图里面画了一架航天 飞机,可没有说把它研制出来的时间表,于是国会相信你们的航天飞机会比中国更早完成。结果我们的预判是错的。”

  詹姆斯弗菜彻:“中国的航天飞机更小,更小就意味着更容易。”

  议员:“我们为什么要造这么大的航天飞机?”

  詹姆斯弗莱彻:“这要分两个方面来说原因。第一,美国空军空交给我们的可复用太空飞行器草案就是个百吨级的设计;第二,我们的航天飞机要承担很多种功能,而中国的航天飞机功能比较单

  一,主要用于空间站与地面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摆渡。

  议员:“说到空间站,我们的空间站为什么不到两年就坠入了南太平洋?”

  詹姆斯弗莱彻:“天空实验室是一种临时性的设计,它的轨道较低,因而更容易受到大气阻力的影响而掉高度,然后坠入大气层。给天空实验室接上助推火箭、抬高轨道,对于延长它的寿命帮助也是

  不大的,天空实验室的设计寿命就如此,它上面的许多零件无法在太空中工作10年。

  弗莱彻说的这个“10年”是来自于天宫3号的描述:使用寿命1015年,未来还可能进行延寿工程继续服役。

  詹姆斯弗莱彻:“当然,NASA的确在太空计划的前瞻性和长期性方面存在着不足,不用你们向我质疑,我先承认这一点。我们缺乏一一个从最顶层整合起来的太空计划。”

  议员:“我的秘书从中国的报纸上抄了一段话,是钱博士发表的文章 所谓顶层整合计划是这个样子的吗?”

  .... 载人航天的长远规划,其重点就在于考虑我们要实现什么目标。在当前,扩展人类科技的边界是载人航天的目标,因此我们的一切可以围绕这个目标进行....”

  詹姆斯:弗莱彻:“议员先生,不用念了,钱的这篇文章我们全文都仔细看过。”

  “我还没有说完,”议员继续念:..在确定了这个目标之后,我们要考虑的下一个问题是现状与事实。所谓的事实就是,在接下来的5年,中国航天每年获得的经费在3040亿人民...

  “不不不不不,这个数字是不正确的,“詹姆斯弗莱彻额头冒汗,“不正确的,中国的航天计划有许多隐性开支没有被列入他们的经费支出列表里面。

  议员:“是吗?我怎么觉得他们的账目非常明晰?似乎比你们NASA的账目还要清晰得多。”

  虽然现在阿波罗计划已经结束,NASA没有以前那么有钱了,但1975年NASA的经 费仍然有60多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投在了航天飞机项目上。

  60亿美元等于240亿民币...

  所以还能说什么,只能拼命抵赖说中国航天的经费绝不止3040亿人民币了。

  其实老钱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只说了中国航天每年的花费,没说航天获得的收益。要是把这个数字列出来,詹姆斯弗莱彻怕是还要被骂得更狠。

  1975年中国航天的经费是31亿人民币,而1974年航天产业的直接收入是11.4亿人民币。

  这是直接收入,没有说间接效益 比如全国农业因航天而受益,这些收益没法直接反映在航天部门的入账上面,这是对国家的贡献。不过也可以换句话说,国家每年给航天部门的拨款也不是全无来

  由的。

  再比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现在还在不断发射卫星入轨,但导航信号是不收费的。北斗系统的收入是入到电子工业的账上了每一一个卫星导航的地面端的售价里面都有。未来电子工业打算是把卫星

首节 上一节 323/6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