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338节

  (OTL的叶利钦脑子里其实从来没有形成过系统的经济思想与发展理论,既不是自由派也不是计划经济派,基本凭感觉做事,偶尔听听他的高参)

  切尔诺梅尔金:“这次来中国,感觉中国与几年前完全不一样了。嗯,从数据上来说,你们提前4年实现了平均工资倍增计划,而且从我在中国这两个月的体验,你们的工资倍增是真实的。”

  王丙干:“让劳动者的工资翻倍,如果说技术操作的话,只要在数字上乘2就可以,但大家都知道没那么简单。在苏联工资是不能随便调整的,把数字乘2发下去是会出大乱子的,在中国也是如此。中

  国的工资翻倍又更加复杂,因为不但包括国企的工资,这个数字还包括民营企业的工人工资。

  切尔诺梅尔金:“教授,我在苏联的时候也注意到了你们过去几年连续上调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线。”

  王丙干:“最低工资标准线是兜底的,光靠调整它可不能让劳动者的工资普遍上涨2倍。我们在线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现在是每月.. .70元,但实际上我们的民营企业中,工资中位数已经到了120多

  元。为什么厂家愿意给工人或者说一部分工人发更高的工资,而不是卡着70元的线呢?”

  切尔诺梅尔金:“因为劳动生产率。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数字其实很高,无论国企还是民企,他们都发得起这个钱。

  王丙干:“这其实是要分为三个部分:劳动力、资本和管理。中国当前的劳动力总量占全球的23%,全要素生产率的各方面没有明显短板。资本总量我们在迅速增加,不过苏联的资本存量仍然十分巨

  大。而管理 这就是我们学院管理系设立的主要目的。

  列宁格勒州。

  在列宁格勒机车厂的车间,工人如以往那样,早上9点上班,下午5点半下班,在总装车间里,把各种零件吊装在一起,组装成一台火车头。

  这半年都是如此,更早的时候比如两三年前也如此。反正工人只管干活,月底领工资,其他的并不需要工人操心。

  厂长和书记现在居然也清闲下来了。在OGAS运行之前,厂长和书记要安排的生产事务非常多,现在绝大部分都可以交给0GAS,说实话现在厂长和书记应付“皮革帮"才是主要工作。好在皮革帮这半

  年只问工厂要了三次东西,胃口尚属节制。

  在清闲之余,厂长和书记也听到了一些不好的传言:

  苏联别的州对列宁格勒州意见很大!

  “我们这里成了列宁格勒的堆货库了吗?“诺夫哥罗德州气呼呼地向勃列日涅夫告状:“为什么不把这些半成品堆到莫斯科去?”

  勃列日涅夫:....

  谁说莫斯科没堆的,现在连莫斯科在内,许多工厂的仓库都挪作堆货仓库了。

  OGAS精确的计算、计划和执行能力让列宁格勒所有的工厂刻不停地生产,创造了苏联工业系统前所未有的生产效率。

  然而这时候苏联国家计委发现,生产力爆炸的列宁格勒成了全苏工业体系的一颗毒瘤!

  它对工业原料和资金、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越来越高,相对于它的产出,投入增加的比率是远远超出。如果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年之后全国可能就养不起列宁格勒了。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问题也显现出来了:列宁格勒的产能发生巨大变化之后,冲击了苏联其他州的生产。

  这就是为什么去年底苏联就准备叫停列宁格勒的OGAS的原因。

  OGAS项目主席、国家计委副主席马加诺夫拼命为自己的作品辩解,他表示0GAS在列宁格勒试点导致其他州的生产受冲击,这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只要全苏一起、整体接受OGAS的调控,就不会有

  什么地方的生产受冲击了。

  至于对原料和资金的需求越来越高,马加诺夫表示这也是小问题,只需在OGAS中打个补丁,加入成本红线报警以及强制执行机制即可。实际上中国刚刚提出了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统计法,OGAS采

  用这个算法之后就没问题了。

  对这个辩解,苏联国家计委和苏共中央都不认同。成本红线以前也有,而且现在的OGAS也有,但为什么以前的工厂成本红线可以压住,在列宁格勒压不住?

  如果不是看在苏共25大召开时苏联必须有个地方在试点运行0GAS,这套系统在俄历新年(1月7日) 的时候估计就会停掉。而现在,就全国一起帮打补丁,让列宁格勒扛到3月份再说吧。

  “切尔诺梅尔金同学,我们注意到1975年苏联的棉花大丰收,增产幅度达到20%,但与此同时,苏联制定的1976年的纺织品进出口计划当中,进口的成衣数量并没有减少。请问这说明了什么?

  ,王丙干的这个问题,切尔诺梅尔金摇摇头:“王教授,这个问题我能猜到一些答案,但只能是猜测,我无法掌握实际情况。恐怕只有乌兹别克的干部来才能说得清楚。但是,实际上,即使苏联真的有

  那么多棉花,恐怕苏联应该做的也是出口棉花然后进口成衣。苏联的纺织企业效率太低了。

  王丙王:“我们又说回到效率上了。其实这一一切的原因,是苏联的企业仍旧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理论上可以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因此,苏联的劳动生产率可以不理睬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而是顽

  固地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走。

  “我们拿一一种商品来距离,就火柴厂吧。假如火柴的生产有两种方式,种是19世纪的手工作坊,每人每日生产100件火柴;一种是现代的自动化流水线,每人每日生产10000件火柴,相差100倍。”

  “假如火柴的手工作坊生产成本当中50%是人工成本,那就意味着手工作坊生产的火柴成本是流水线的1.99倍。

  “而这个世界的经济是一个整体,既然都是火柴,不能说我的火柴一盒卖19戈比,他的火柴一盒10卖戈比,消费者不可能认可这种情况,因为两种火柴是一样的。

  切尔诺梅尔金:“于是,流水线的火柴厂生产的10戈比盒的火 柴会迅速占领全世界的市场,而手工作坊无法让自己的火柴做到10戈比一盒,最终被淘汰。

  王丙干:“切同学说的是一个全球化的理想模型之下会发生的事。实际上有多种可能,第一种是火柴的手工作坊被淘汰了;第二种是手工作坊的国家给进口的火柴征收税率100%的关税;第三种是,不

  允许自由进出口,外国的火柴无论如何都卖不进来。第四种

  切尔诺梅尔金:“为什么还会有第四种?”

  王丙干:“第四种情况是,手工作坊让工人每天工作16个小时,每人每日生产200件火柴,与此同时,手工作坊让自己的工人只拿流水线工厂的工人1/50的工资。这样,手工作坊的火柴也可以卖10戈

  比而不会亏本。

  切尔诺梅尔金:“只有1/50的工资,工人可能无法生活,劳动力无法再生。

  王丙干:“如果1/50的工资无法让工让人生存,那可以另辟蹊径。工人虽然拿得少了,但我们可以让工人花得也少。我们可以让工人购买食物所花的钱缩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这样,

  虽然工人的那一点工资还是大部分被用作购买食物,但总之就能活下去了。

  切尔诺梅尔金:“那么 食物的生产者...

  王丙干:“和工人一起困苦。

  切尔诺梅尔金:“所以中国正在做的就是借外国人的钱直接建流水线火柴厂?”

  王丙干:“这一切并不是我们做的,我们只是没有阻止这样做。如果一个国家,现在有红磷、有硫磺、有氯酸钾、有木材,有工人而且工人工资只有其他国家的几分之一、十几分之一。而你手里有

  钱,能够置办一个流水线火柴厂,那么,你希望把这个火柴厂放在哪里呢?

  叶利钦今天这堂课真是大开眼界,听王丙干和切尔诺梅尔金 问一答,似乎搞清楚了不少以前一直迷糊的事,一 堂课 下来叶利钦的经济学观似乎都被刷新了。

  “王教授,所以现在苏联处于您说的第三种情况,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允许自由的商品和资本流动,强迫苏联国内的工厂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

  王丙干:“实际上比较稳妥的方案,是采用第二种方案,然后逐渐地缓慢地达到第一种的效果。

  叶利钦:“现在社会总供求状况是失衡的,而且我感觉越来越严重。我觉得缓慢就等于没有变化,现在苏联的官僚最善于的就是把上头的缓慢改革执行成为不改革。应该一步到位地贸易自由化,完全

  放开价格和货币管制,行政和经济手段也定要强硬,坚决地取消关税和减少国家补助。

  王丙干:“这样做的必然后果是引起极其严重的通货膨胀。”

  叶利钦:“通货膨胀就意味着消费需求被压缩了!和手工作坊1/50的工资一样效果!当通货膨胀消退之后,国家就转型成功了。”

第41章 东亚新格局

  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的专机在东京降落。

  在冷战的二十多年,苏联和日本的高层互访非常稀少,访问次数不但少于美国,也少于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在机场日方安排了合规合矩的欢迎仪式,车队从机场进入市区,抵达酒店时,葛罗米柯的

  车队一时进不去,在门口停了好几分钟。

  门口挤挤攘攘都是人,目测得有五六百人,不少人举着标语牌、横幅,口中喊着什么口号,其中有几个人甚至在大冬天赤身裸体,头上傍着白布带。

  他们举着的标语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口号是:

  北方四島充返還世上!!!

  葛罗米柯重把车窗摇上去,面无表情地扭过头。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啊。

  不对,我才是来者。

  葛罗米柯此次访日,主要目的是拉近与日本的关系。翻译过来就是:

  现在中日建交快两年了,台海又停火,东亚一片和平,形势太特么好了,中日准备签署一个“两国三区 自由贸易区",苏联希望阻止这个自由贸易区的形成。

  两国三区指的是日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

  现在自贸区正处于第阶段磋商,苏联希望用当前的日苏贸易作为筹码,用未来增大对日本的原料&资源出口为诱饵,让日本重新考虑考虑。

  而日本驻苏联大使在葛罗米柯访日之前也透了底:

  请苏联重新考虑对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的军事占领问题。

  这就让葛罗米柯很不好操作,苏联能拿出来的筹码太少了。

  现在的日本已经不是1946年的日本了。三十年过去,日本已经发展成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日本与苏联虽然存在贸易,但并没有太强的经济关联性,卡不住日本的脖子。

  1975年过去,到二月份,日本初步统计公布了去年的GDP:5250亿美元,位列世界第四。

  和1974年相比,GDP增长率大约是百分之十多点,比苏联高得多。而且这是考虑到石油危机之后美国及西方诸国许多依赖石油的行业发生萧条,在比较困难的形势下得到的成绩。

  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不到10%,从1.55万亿美元增长到1.68万亿,其中还包含了3%的通胀。石油萧条对美国的影响比日本或者欧洲诸国都大。

  苏联1975年的GDP到二月份还未公布,1974年苏联自报是八千亿美元,所以1975年不管怎么统计,它的GDP应该还是世界第二。

  世界老三:中国。

  中国1975年GDP是5520+160亿美元,比1974年增长14.9%。还是世界第三,但是与日本的距离拉大了,日本现在不太好追中国了。

  后面那个+160,是台湾的GDP,如果这个也加上就是5680亿美元。但从现在的情况看,两岸还是各自单独核算。

  第四日本,第五联邦德国,4900亿美元。西德仍旧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现在逐渐受到了人口上限的制约,毕竟日本现在1.1亿人口而联邦德国只有不到8000万。

  第六英国、第七法国、第八意大利,第八名以后的国家可以忽略。

  如果按照苏联一贯的以工农业总产值为准,那中国现在的数值不是往下打折,而是更加强劲。

  1975年中国钢铁产量达1.37亿吨,苏联1.41亿吨,分别位列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

  第三日本1.19亿吨,第四美国1.18亿吨。

  日本和美国最近两年的钢铁产量出现了原地踏步或者小幅增长年、小幅后退一年,这意味着这两个国家国内基建的增量逐渐饱和,可能不会再有加速发展基建的周期了。

  中国国内石油产量首次破1亿吨,达到1.02亿吨,但与此同时,中国还进口了3000万吨石油。

  煤炭产量世界第一,10亿吨。

  发电量5000亿度,大约是美国的1/4,苏联的1/2。

  电力现在可能是中国最大的产能有缺口的行业,到处都在缺电。不过目前国内有一大批水 电和火电机组就要投入使用,在76、77年国内的电力生产会迎来一个高峰期。以目前已确定能在1976年并网

  发电的新增发电机组数估算,未来年中国的发电量应该能超过6000亿度。

  在1975年,还有一个国家首次进行了全国GDP统计:越南。

  南北统一后越南进行了系列国情调查,搞清楚了总人口、城乡人口、耕地面积等等基本数据,然后在1975年底做了第一一次国 民经济统计。

首节 上一节 338/6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