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386节
....
“叫什么名字?”
“远山美房。”
国安人员打开一份日方提供的带照片的资料:“这是你身上那本护照上写的名字。你的真名不是远山美房,而是重信房子。”
重信房子:“既然你们都知道了,那也就不需要我说了。”
“你是什么时候收买巴肯的?”
重信房子:“谁是巴肯?”
虽然重信房子无论如何都不开口,但从巴肯房间里找到的东西还是提供了大量有效证据。
巴肯房间里还堆着10万美元的现金,此外有一张香港的银行卡,里面有3.3万港币。之前出入巴肯房间的投资公司业务员也找到了,他上门是因为巴肯委托他洗一笔钱。
除此之外,小赌场老板和赌徒直接接受了巴肯的现金支付,这些现金警方也拿到手了。
所有的美元现金,从纸币来源分析都是一个,从给巴肯发赏金的人或者组织那里发下来的。那么这个组织是在哪里呢?
在黎巴嫩。
所以,巴肯手里有大量来自黎巴嫩的美元现钞,重信房子是从叙利亚黎巴嫩这片地区来的。
接下来还会从更深层的技术分析这些美元现钞,到时候还可找到更过硬的证据。
至于巴肯本人,他比重信房子好对付多了,现在的招供已经写了十几页纸了。
按照巴肯的供词还原的事情真相就是:1976年7月,重信房子来到金边,不知道怎么就调中了他,先给了他一笔钱,然后告诉事成之后他可以拿到四倍的钱。
在巴肯答应做这桩私活之后,重信房子给了他一枚炸弹,一个小手提箱形状的、带有行程长达一周的定时器的炸弹。
之后就是巴肯按照重信房子说的去做,抓准机会把西哈努克的专机给干炸了。
“也就是说,日本赤军干掉了西哈努克?”
“可是,西哈努克、柬埔寨,和日本赤军又有什么仇什么怨?”
听了情报部的汇报,总参情报部长张忠如十分不解。
张忠如知道柬埔寨的情况,西哈努克搞了一个个不算和睦但也不算分裂的政治协商政府,柬埔寨北部的穷山僻壤里面有群受苏联支持的柬共巴肯加入政治协商政府。如果说要刺杀西哈努克,苏
联有可能、柬埔寨共产党(红色高棉)有可能、甚至已经逃到国外的朗诺集团,以及国内的柬埔寨共产党(越南) 也有一点点的可能,但赤军和这些有什么关系?
呢?
柬埔寨搞得好不好,和赤军有关系吗?柬埔寨现政府反犹吗?反革命吗?就算是在赤军眼中是反革命,但世界上的反革命多了,日本赤军为什么不好好地在中东搞各种爆炸,要来柬埔寨搞国际主义
张忠如心想,这件事恐怕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
第90章 为了生计,我们被迫超速发展
重信房子被抓。
然而事情还远未结束。
实际上,因为这个日本女人,中国和英国先吵起来了。(摊手)
在香港被抓的重信房子,她,在被抓之前,其实在中国和在英国都没犯任何罪。
当然这不是说国安局或者香港警察抓她抓错了,逮捕重信房子当然有合法的依据,1974年的海牙事件现在ICP0已经确认有日本赤军参与,也就是说重信房子现在是受到国际通缉的。
但此时中方和英方发生了分歧。英国认为重信房子应交给ICPO,然后由ICPO引渡给荷兰,审判她在海牙人质事件中的罪责。
中方认为重信房子和巴肯应该打包交给柬埔寨,审判这一组人在西哈努克专机空难事件中的罪责。
在私”下的沟通中,中方直白地对英国说,荷兰那个法律体制,重信房子最高20年,而送到柬埔寨最高死刑。
英国方面则说,以柬埔寨现在的司法体系这个样子,如果罪名成立可能是死刑,但搞不好也有可能会被律师团搞成无罪。
在中英双方未取得共识之前,双方取得的共识是先把重信房子关在香港。
对于重信房子的处置,中央指示国安和外交部,这件事好好和英国协商,不闹崩。因为此事的关键考虑点并不是重信房子这个人,甚至也不是日本赤军。中央要搞清楚的是日本赤军和柬埔寨的红色
高棉到底是怎么联系起来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冲突
在1977年1月,柬埔寨还有另一件事,与越共一起参加过越战后来归国的这一 拨柬共,正式改名为柬民社。这是充分考虑到柬北山区的那一拨人直叫自己柬共并且不改名,那只好这边改名以避免
在欧洲,重信房子的战友、日本赤军的同盟军巴解组织也有名干将被抓:阿布达乌德。作为黑色九月的指挥官,阿布达乌德是慕尼黑大屠杀的幕后策划者。1月18日,达乌德以化名离开黎巴嫩,
由贝鲁特飞往巴黎,在巴黎的饭店被法国警察抓获。
但是,达乌德虽然被ICP0列为国际通缉人员,法国警方却以德国的犯罪引渡程序不合法为理由,拒绝把达乌德引渡给德国警方。当然达乌德在法国是犯了事,使用假护照,涉嫌非法移民,所以法国决定把他驱逐出境。
达乌德被法国警察带上飞机,送到叙利亚。下飞机后,达乌德就又消失了。
法德矛盾、欧共体司法矛盾、法国与ICPO的矛盾,让达乌德奇迹般地逃脱,并且他此后再也没吃牢饭。
“我谨以我个人和全国人民的名义,在此向我的前任,理查德尼克松表示感谢,感谢他为我国所做的一切。”
“诚如我高中时代的老师朱丽亚科尔曼小姐过去常说的:“我们既要适应变动的时代,同时又必须坚持各项不变的原则。”
1月20日,被美国政界称界为“乡下佬”的吉米:卡特宣誓就任美国总统。
“我今天并不想提出新的梦想,而宁愿在原有的梦想中注入一种崭新的信念。
“我们已经摧毁了将不同种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隔离开来的种种壁垒;我们通过对多样化的尊重,在缺乏信任的地方实现了团结一一致。”
“我们努力为每一个具有工作能力的人们找到生产性的工作。
“我们确保了对法律的尊重,所有人不分强弱贫富都能在法律面前得到平等待遇..
吉米卡特接手的美国正值在冷战中处于不利地位,美国的名声处于低谷,不仅如此,美国的经济也处于低谷。
尼克松这四年的任期,在外交上有很多骚操作,在内政上也有很多骚操作,后一个骚操作是反话。
从1974年到1976年,美国的制造业公司有30%破产关停当然这 可能不是尼克松的锅,而是油价从3到10的锅,但反正就是在这四年发生的事。
政府开支日益庞大,赤字居高不下。军费屡次说裁,但每次最后在国会通讨论,的出来的法案都是上涨的。
通胀率每年都有5%,票子越来越毛。
吉米卡特接下来的这四年,不好过啊。
1977年是苏联十五(第10个五年计划) 的第二年。
在1977年1月,苏共中央在高调宣布十五计划的上一年超额完成生产目标时,还额外宣布了一件事:
到1980年,苏联工人平均工资将上涨18%,其中主要增加的是教师和社会服务人员的工资,这一部分 人的工资涨幅为28%。
这一条是额外加,上的,原先的十五计划没有提。
在1976年,苏联普通工人初入职时的工资为90卢布,但国营商店的售货员没有这么多,只有65卢布。
当然国营商店的售货员还是比抡大锤的工人更具有吸引力,因为售货员有“职务便利”。
苏共中央当然也知道了这个"职务便利"是个啥,中央认为,这个职务便利之所以普遍存在无法禁绝,与社会服务人员的工资被定得太低有关系。把这部分人的工资提上去,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减少这种
现象,或者是在推行严明纪律的政策、禁止监守自盗的时候,能够少一些阻力。
此外,还有一条不能不说的原因:苏联涨工资也有中国平均工资以及国民平均收入不断上涨的压力。
中国"1970年到1980年人均工资倍增”的计划,在1976年就提前完成了。在十年前的中国,“月薪过百"还是少数精英工人和工程师才有的;而到1976年,中专(是中专,还不是大学生)毕业生在挑工
作的时候都会说“一个月还不过百你来我们这儿招什么人呢?
“工人的工资,也就是劳动力的价格,永远不能无视供需对其的影响。或者说,在中国这样一一个9亿人口的国家,要想提高工人的工资,就必须增加就业岗位数量,不断地增加。”
中国苏联中层经济干部的工作交流活动,苏联方由苏联国家计委副主席尼古拉尼基托维奇斯云科夫率团,1977年1月抵达北京,中方与之交流的团长是顾准。双方讨论了今年苏联提出的部分职业
工资涨28%、全国工资涨18%的计划时,顾准说了很长的一段话,实际上是表示苏联的这个政策在我们这儿是不会用的。
“增加就业岗位数量为什么在中国成为一个持续的而且这么重要的工作?”名苏联干部问。
顾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9亿人口中的适龄劳动力。其实在建国之初我们一度考虑过另外的政策,其实也不用太复杂:很快就可以让需要为6亿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变为为1.2亿人口提供就业岗位,
这样工作压力是不是就小多了?但最终毛主席和周总理认为,全中国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劳动人口,都有权利去城市,如果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就在城市工作,找不到了就回去种地。
“年 薪80的农民有过上月薪80的日子的需求,月薪80的初级工也有将来领到月薪100、120的需求,这既是需求也是他们的正当权利。如果你对他们说,你是农村户口,你一辈子就年薪80,这其实就
“所以前10年我
企业的工资一 直都很低。如果一 个城市的生产资料提供了1000个岗位,而城市里也就1000左右的新增劳动力,那问题解决起来是很容易的,工人年薪两千 点事都没有,妥妥的工
人贵族。可实际上不是这样。
“在城市里有1000个新增劳动力的时候。还有五千个农民进了城
工厂不需要开年薪两千,他开年薪一千也有大把人去干,因为这五千个待就业人口以前的预期年收入是80块。开年薪八百也行,开年
薪六百有些农民可能会犹豫了,因为他进城买灭车票还要花钱。”
“最后,在这样的博弈下,我们那几年就让国企的工资维持在了很低的位置。那个时候,当把我们的平均工资通过汇率计算之后再一对比,和国外相比简直低得吓人。”
“当然,毫无疑问,这就给整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急迫性。”
“而且我还要说,在前10年或者说前15年我们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中国农民固有的乡土观念,给就业的供需矛盾降压了。在农村过日子虽然穷,可过的是我习惯的生活,城市太陌生了。很多人就
是这样想的。否则涌入城市的人还会更多。
“到后来,生在共和国时期的新代公民成年,他们的观念就与老一辈人不一样了,他们不仅不害怕未知,反而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憧憬。1969年之后,我们明显感受到了这种人潮涌动带来的巨大压
力。他们要去城市。他们要工作。而我们必须给他们工作。
“这种工作必须是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收入。工资不是国家一道政令 就能硬提上去的,而是在供需以及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可以增加的。
苏联劳动力储备委员会的秘书卢卡绍夫,“我承认中国人口数字确实庞大,但在越来越强大的计算机的管理下,我想仍旧可以为9亿人口安排下工作。比如OGAS在列宁格勒的试运行就没有就业方面的
烦恼,其实在OGAS以前,苏联也能给每一位城市公民安排工作,为什么还是强调供需呢?
顾准:“一套强大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不会增加生产资料除了这套计算机系统本身是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带来的操作员等就业岗位之外。所谓的安排工作,其实并没有增加就业岗位,只是字面意思上
的把人安排下去了而已。
“一个工厂,运转起来满打满算的员额1000人,第二年你再往工厂里安排200人,总共1200人,可工厂还是这个工厂。第三年再安排200人,1400人了,你能说这个工厂增加了400人的就业岗位吗?”
“而1400人的工厂要维持下去,无外乎这样的手段:把工人的实际工资降低,1400人 领的还是1000人的工资;或是把工厂上交的利润降低比例,从55%降到45%或者更低,把该交的税以某种理由给
个优惠少交或者不交。
“后一种方式看起来工厂里面还是很和谐的,因为每一个工人的工资都没有降低,可在什么地方会不和谐?工厂的进步会停滞。因为你没有足够多的利润去升级自己了。”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