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419节

  不过,萤火3的发射大概要到明年年中。目前已经确定的是萤火3重55.5吨,由轨道器、着陆器、探测车三部分组成,采用长征6重型火箭加远征第三级发射升空,然后经过78个月的星际飞行,

  在1980年2月抵达火星。

  萤火3将会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

  根据中美苏签署的合作协议,如果萤火3这次成功了,接下来美国和苏联也会陆续向火星发射几个带探测车的无人探测器,对火星表面进行多点考察。

  搞清楚火星地表(现在叫做火星地理)只是载人登陆这个宏伟计划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二十年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1977年1月,美国的一个太空计划也取得了突破美国的GPS发射了第一枚实用版定位卫星。加上此前发射的4枚实验版定位卫星,共在轨5枚。如果这枚实用版的卫星工作正常,美国接下来将会

  用510年时间,发射24枚定位卫星入轨,组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拖到10年也是为了降低整个系统的研制费用。因为中国率先建成了北斗系统(领先5年左右),所以美国在卫星导航这一一块赶进度意义已经不大了,与其这样不如慢慢地发射,节省成本。

  北京,航天城。

  “在火星计划开始高密度发射大质量的无人飞船或载人飞船的时候,我们得用部分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发射它,否则打”飞船上天太贵了。”

  龙乐豪陈述现在多国火星计划”的最新方案进展。

  虽然苏联刚刚有一一个火星探测器软着陆,但载人登陆的“多国火星计划”属于PPT都还没做完的状态。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航天计划,从运载火箭到航天器,整套工具都要做出调整。

  钱学森:“单级入轨,我们在造了个原型之后暂时决定冻结了,这不大现实。第一级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屠守锷你们小组做的测试好像不太成功?”

  屠守锷:“做了4次着陆测试,失败两次,损失三台90吨发动机。这证明了落叶飘式着陆难度太高,如果要让第一级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第一级必须是 平稳地匀速地降落到地面的。”

  屠守锷的小组做了一个缩微版的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第一级。安装1台长征4号使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当然是经过特殊修改的,推力可在40%105%之间调节,也就是标准推力90吨,最小持续推力36

  吨,最大95吨。

  问题是 . 这个缩微火箭第一级的主结构,加上回收阶段所用的一些燃料,总重只有15吨。

  因此这枚缩微的验证火箭在试

  式飞时

  发动机得启动一会儿、停一会儿,然后再启动。每当发动机启动,火箭的推力比自重大,火箭会有向上的加速度;发动机停机,火箭就自由落体向下掉,两个阶

  段交替,

  这就是落

  叶飘式的

  飞行轨迹。

  这种缩微火箭回收时最关键的一步是在离地面35米的地方,发动机最后次启动、然后停机,然后火箭duang地一下,从距离地面12米的高度敦在降落场。

  这样会不会摔坏?

  龙乐豪的试验证明:真的很容易摔坏。

  ..

  除此之外,在回收过程中火箭频繁地点火、关机、点火、再关机,发动机出故障的几率也大。

  钱学森:“照此看来,第一级要想做到回收,只剩大数量的发动机并联组成一条道了。乐豪,苏联N1火箭的技术资料已经共享了,你们研究出什么没有?”

  孙家栋:“我们都研究过这个N1的技术资料。怎么说呢,从纸面的设计来讲,我觉得它的可靠性应该不至于这么悲催。当然,现实中N1发射过那么多次,没一次完全成功的,它的可靠性确实悲催。

  但这种悲催的可靠性,恐怕发动机多机并联并不是主要原因。

  钱学森:“那么,我们真的要搞一种前导型号的第一级复用火箭来做验证?”

  ...

  莫斯科。

  OKB1"中央火箭设计局"。

  瓦西里:米申拿出了新的超重型运载火箭方案。

  在N1运载火箭项目终止后,苏联由于不打算继续执行载人登月计划了,超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暂停了几年。现在重启,米申也不打算继续在N1的路子上走了。

  发射那么多枚,没有一次是完全成功的,米申认为,这一定是原设计出了问题。

  OKB1此次拿出的方案是能源I,级半入轨的超重型运载火箭。

  能源I也是一级半入轨,不过它是带苏联版航天飞机上天的。

  能源I和能源1I都是基于RD170火箭发动机,这种发动机1973年开始论证研制,现在在做原型地面测试,总共燃烧了19658秒。

  RD170的推力.... .. 770吨。比土星5还大。比冲也很高,达到309秒,几乎到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天花板。推重比略差一些,82,但也差得不太多。

  不过RD170是台涡轮泵带2个预燃室,再带4个燃烧室、4个喷嘴,装在火箭上它从外面看起来像是4台发动机。没法在 个筒子里安装多台RD170并联,只能做成助推器形式,每枚助推器装1台

  RD170。

  四个助推器(第一 级A)加上RD0120的芯一级(第一级B),这就是能源1,它可以把百吨级别的苏版航天飞机送上天。

  能源1呢,就是六个助推器加上RD0120的芯一级。六台RD170提 供4620吨的起飞推力,芯一级装4台RD0120氢氧发动机,总推力800吨,整个第一级 系统推力5420吨。

  “这看起来像是放大版的质子号火箭。”

  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评价了一句。

  米申:“是,都是六个助推器。但是能源1还有芯级。.... 52设计的超重型火箭UR700却不是放大版的质子号,不知道切洛勉怎么想的。噢,UR700都是和N1同一个时 期推出的概念设计了。

  元帅同志,能源1能把1 50吨的物体送上近地轨道,有了它我们甚至可以很轻松地完成类似于阿波罗那样的登月。

  乌斯季诺夫:“切洛勉现在的工作是设计洲际导弹,所以,未来发射火星飞船所用的运载火箭,就交给你和OKB1了。顺便我问一句,这种运载火箭,应该很贵吧?”

  米申:“或.... .但现在 我们还没有做财务方面的计算。等我们估算出工程的总造价的时候,我再亲自向您汇报。

  “这个问题是不急的,米申同志。现在我对您提出的要求只有:在三国合作的未来火星计划中,苏联使用的运载火箭必须是最大的。

第127章 只要不是洲际导弹就可以卖

  载人登陆火星计划,三国最先论证和启动研制的是运载火箭。

  其实运载火箭是送飞船(或飞船的结构模组)上天的,本来应该等飞船设计初稿定了才轮到运载火箭,但超重型运载火箭火箭是个研制周期比较长的东西,所以不得不先走一步。

  钱学森提出的构想是,火星远征飞船肯定要在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或者说组装更准确一点),那么这个飞船最大的单个结构有多重决定了三国最重的运载火箭运力。如果不出意外,组装成远征飞船

  的结构模组重量应该还不是完全一样的,按照重量可能分成大、中、小号,最大号的结构模组用最重的火箭运输。

  只不过现在人们还不知道最大号的结构模组有多重,甚至连飞船由哪些结构模组构成都还没定下来。

  不过,在这些数据订下来之前,大概在1985年,可以确定下来最大号的结构模组重量应该不超过多少吨。1985年 差不多是中美苏三国的超重型运载火箭完成设计的时间。

  所以这是火箭的设计反过来影响”飞船的设计了:等飞船正式开始设计的时候,最大的结构模组的单个重量不得超过当时中美苏手里有谱的最重型的运载火箭的运力。

  载人登月的阿波罗计划如果归类为“巨系统工程”,那么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得叫“巨巨系统工程”才对。

  火星让中美苏三国的航天步入“深度合作"阶段,这种状态对各国的航天发展都是促进。对于中国航天,现在就来了一个好消息:

  菲律宾周边可以成为火箭助推器溅落区了。

  从海南发射的运载火箭,起飞没多久就会抛掉助推器和第一级,以及整流罩。在以前运载火箭拋第一级、助推器的地方是不能自由选择的,必须抛在空旷的远海或者印尼区域,这样如果是不凑巧砸

  到了岛上,砸坏了岛上的花花草草,谈赔偿的时候麻烦少一些,也不用担心技术泄密。

  但是助推器不能落在菲律宾及附近海域,在1977年之前都不能考虑,因为菲律宾是美国罩着的。

  OK,现在菲律宾的问题解决了,随便砸(大雾),也就是说,中国从海南发射的新型运载火箭可以根据飞行全程的最优化计算结果,任意设定助推器、第级的工作时间(也即抛脱时间)。

  欧洲空间局订制的A300大型货物运输机在2月1日夜间降落海南岛。飞机在海南岛盘旋时,飞行员和机上的欧空局官员哈勒:纳斯鲁惊叹于海南岛这些年晚上越来越亮。

  海口、三亚早就是不夜城的模样,现在文昌也快了。

  纳斯鲁:“两年前我也是这么晚上降落在海南岛,但那个时候海南岛的灯火还没这么密集。”

  同机的机械工程师:“你还要考虑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我们这次来海南岛是冬天,上次是夏天。现在每年有百万北方旅客在海南岛过春节。”

  A300这次带来的是枚欧空局自己研制的卫星,委托中国用长征4号发射上天。

  “中欧之间的航天合作,这已经是第8次了。我们前7次都获得了圆满成功,第8次我相信也是如此。”

  任新民在海南岛与纳斯鲁见面。在机场跑道,特种拖车正小心翼翼地从A300货机的货舱把欧空局的卫星卸下来。

  纳斯鲁:“中国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灵活的运载方案让我们在设计卫星的时候非常方便,中国航天是欧空局的学习对象。”

  任新民:“因为前7次卫星发射全部成功,商业保险公司也降了保费,从原先的预期10次发射1次失败,变成了20次发射一次失败,因此保费几乎是对折了。不仅如此,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费用也低于

  美国提供的发射服务。哎说这么多我的核心意思就是,那个阿里亚娜运载火箭,你们真的还要继续往下搞吗?

  纳斯鲁尴尬地笑了:“我只是一个部门主任,我可决定不了这么大的事。据我所知,欧空局还是会继续研制阿里亚娜,主要是法国的决心很大。。

  从1960年至现在1978年,欧洲建立自己的完整航天工业的理想从未停止过,只是在现实面前,理想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屈服。

  之前的“欧罗巴计划"就是如此,由于欧洲各国工业不协调、耗资过大、欧罗巴火箭本身性能平平,加上英国从中阴了一把,欧罗巴火箭最终无疾而终,只在法国工厂的仓库里留下了两筒火箭壳体(火

  箭第一级的试制品

  1973年,欧洲再次表示要奋发图强,搞自己的运载火箭。否则整个欧洲那么多个国家,只能研制卫星,不能自己把卫星发上天,成何体统。

  新的运载火箭叫做“阿里亚娜",或者阿里亚娜1。

  最想搞欧洲运载火箭的是法国,但法国也必须拉上其他欧洲国家起才 能完成运载火箭的研制(但不能把英国拉进来)。1973年,当时的法国总统蓬皮杜成功地说服了德国总理勃兰特,因此联邦德

  国同意加入研制阿里亚娜火箭的L3S团队。

  看到德法成功联手,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也就陆续加入进来了。法宇航担任主承包商;法国欧洲动力装置公司(SEP)则提供第一级和第二 级发动机;德国宇航技术公司提供燃料和箭体燃料储存罐;瑞

  典沃尔沃解决多级火箭的分离系统、德国道尼尔公司和意大利EUCMRO制造导航和控制系统。

  多国部队从1973年干到1978年,阿里亚娜火箭仍然没有造出来,而欧空局本来的计划是在七十年代结束前(1979年12月31日) 发射欧洲自己的正规运载火箭。

  这的确是有点愁人...

  这个火箭吗?

  中国对阿里亚娜火箭也表示了关注。钱学森在去年的一次国际航天会议上就表示,阿里亚娜火箭按照预期的性能,大概就是和长征2C的运力差不多,还不如长征4 (不带助推器版),你们真的要搞

  欧空局表示,火箭小是小,但欧洲也有一些小型卫星 要发射。

  钱学森又说,你们阿里亚娜第一级居然还用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发动机,比冲低不说,还污染环境。

  欧空局回答,不,我不怕,发射场在法属圭亚那。

  ....

  法国在法属圭亚那的航天发射中心是1975年开工建设的,预计1979年中完工,也就是说,欧洲的运载火箭计划是不可能终止的,我连航天发射场都开工建设了,火箭计划难道还能取消?

首节 上一节 419/6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