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446节
现在的天宫3的一个对接口还停泊了一艘"联盟"号载人飞船,这是目前在天宫3里工作的3名航天员的摆渡工具。
在地面无数电视观众的注视中,天梭1 娴熟地完成对接,舱门打开,三名航天员飘进空间站,与已在空间站里的一中二苏三名航天员会合。这 历史重大的时刻当然少不了国旗,方国俊举着五星红
旗,邓俊民挥舞手中的单星越南国旗,用中文和越南语向所有正在收看电视节目的观众们问好。
两人两旗同框出现在电视画面中,此刻多国航天合作计划的宣传效应真正是拉满了。
....
巴黎。
“苏联在把他们东欧的小朋友一个 一个送入太空;中国也一样把他们的小伙伴送入太空,我们呢?我们还能进前10名吗?”
法国总统瓦莱里德斯坦感觉法国已经被太空时代抛弃了。
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主任休伯特居里恩:“我们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阿里亚娜火箭和圭亚那航天发射中心了。载人航...如果您觉得法国有必要在这方面开始一一个项目,请给钱。”
德斯坦马上就转换了话题:“那么,你看是苏法载人航天飞行合作协议好呢,还是中法载人航天飞行合作协议好?”
休伯特居里恩:“中国人的开价比较贵,但是中国的天地运载工具比较先进,嗯,至少是相对来说更有科技感。苏联的开价比较便宜。至于对法国的益处,首先可以肯定我们无法从中学到如何制造载
人飞船或者航天飞机,只是合作送一个爱国人上太空而已。
德斯坦:“我们该在蓬皮杜时代就这么做的。”
德斯坦说的是1970年,英国和中国签订合作协议,把英国宇航员送上空间站那事儿。通过这个途径英国成了第四个拥有宇航员的国家,而法国犹豫了一下,主要是那时候的蓬皮杜总统觉得搭人便车
不怎么有技术含量(面子),他还是希望法国试一下自 己搞火箭搞飞船。
然而9年过去,法国大火箭都没搞出来,甚至整个欧盟都没法合在一起搞载入航天工程。到头来还是搭便车的方案。
只是现在签约比当年英国签的合同价贵了三倍,而且最快也只能在1981年上太空....果然是通胀猛 如虎啊。
近地轨道,天宫3空间站。
“邓俊民上尉,你好。
“总书记好!
天地通话。越南总书记黎笋与邓俊民连上了视频。
邓俊民心情十分激动,黎笋脸上也神采奕奕。
不管怎么说,我们越南,呐,现在也是迈向太空的国家了。
从1940年日本入侵法属越南到1974年美军滚蛋,越南经历了三十四年的战乱,尤其是19651974年的越南战争让越南南北遭受巨大的入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全国一片凋敝。就在这样一片废墟的基
础上,用四年多接近五年的时间,越南的和平建设取得巨大的成果,完成了战后恢复,全体越南人解决了基本的衣食问题,现在正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邓俊民作为越南的第一名航天员. 上太空,就是体现这时期越南全国欣欣向荣的和平建设成果的最好注脚。
搭乘中国的航天飞机上太空、进入的是中苏合建的空间站,这没有关系的。
而且还要考虑到,法国,就那个曾经殖民越南的帝国主义列强,到现在连出个宇航员搭便车上太空都没上过...
每想到这一点,包括黎笋在内的全体越南人都乐得捂肚子打滚。
国家航天局北京的电视会议大厅。
中美苏航天联席会议。
“国际空间站的第一稿设计方案。”
“国际空间站将是一个多国共享的大规模、多学科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同时,它也是三国联合登陆火星计划的重要的技术验证平台。”
“经各方讨论,国际空间站决定使用桁架式结构,由航天飞机携带桁架材料,在近地轨道组装搭建桁架作为空间站的总承力体,宇航员生活起居舱、科学实验舱以及大型太阳能系统均附接在桁架结构
上。空间站预计总重450吨,在未来还可扩展到600吨。
钱学森眼前的大屏幕出现了国际空间站(ISS) 的构想蓝图。这是过去一年三国的航天 专家协力规划出来的。
由于天宫3的设计运行寿命可达15年,15年之后还可依各舱的状态决定要不要进行第四次提升轨道,所以,这座19841985年发射的国际空间站会有一段时间与 天宫3"并存。
钱学森:“洛夫莱斯博士,鉴于国际空间站的研制设计进度正常,我们的30吨级航天飞机的试射也会加速进行,预计1980年进行载人飞行测试,届时将会有中国和美国的航天飞机共同参加国际空间站
的桁架建设。
NASA局长洛夫莱斯:“很好,这样太空结构体的建设进度就会加快。但是其中一些大尺 寸的结构材料,比如旋转重力舱系统,似乎只有美式航天飞机的货舱才可将建筑材料运上去。
钱学森点点头:“这是肯定的。
旋转重力舱系统是国际空间站最大的特色舱体。
不过并不是说国际空间站是座太空中的环形旋转城市。
天宫3从1975年至今的运营积累了大量的航天医学数据,对于航天员在微重力环境下长期生活对身体的影响,基本上也总结出了规律:
微重力环境下生活14天以内,航天员的脑平衡系统、肌肉协调系统在落地时不适应,得适应几个小时,之后就可正常行走。
微重力环境下生活超过14天,航天员身体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就逐渐明显起来了。
,当微重力环境生活超过90天时,航天员落地后只能躺着,因为这时候不只是平衡系统和肌肉协调能力需要适应,整个人的心血管循环系统都要慢慢适应,此外还有内脏组织,比如把小肠固定在肚子
里的韧带和体膜系统,在几十天上百天微重力环境生活中它们其实不受力,因为内脏在肚子内都是浮着的,现在突然内脏又有重力了,下....
因此长时太空飞行的航天员,落地后要躺着静养3到6天才可正常行走。
于是,载人登陆火星计划就得解决这个问题。飞船降落到火星 上,微重力生活210天的航天员突然感受到了重力,我...不行,登陆火星是让你在火星表面走两步的,不是让你在火星上躺着的。
这个问题有两个解决方案,第一是外动力骨骼,你走不动路机械帮你走,但有一一个担心,就是尽管走路有外骨骼帮忙,可航天员立起身子迈腿肚子就疼怎么办?
第二就是在远征火星的飞船上搞一一个“旋转重力舱”让航天员提前适应。
在远征飞船快要抵达火星时,提前7天,预定下去登陆的航天员进入旋转重力舱,重力舱开始旋转,航天员在里面呆7天,重新建立对重力的适应感,然后出重力舱,进入登陆飞船,在火星表面着
法。此时的航天员只需短时间的适应就可以在火星上行走。
国际空间站要建造的就是这个东西,将来远征火星的飞船上的旋转重力舱的原型。
按现在的设计,它不是圆环,而是长杆连着的四个“蛋蛋",四根长杆的中央是旋转动力机构和控制机构,这倒有点像游乐场里的旋转飞车。
椭球形的蛋蛋很狭窄,仅有一椅一 床,航天员不能在里面遛弯,也就免去了迈两步重力方向和大小就发生变化的困惑。
航天员关在蛋蛋里面,只需吃饭睡觉健身,适应重力环境为登陆做准备就行了。
通过调整旋转重力舱的转速,这个装置还可以逼真地模拟火星重力、月球重力或地球重力。
钱学森:“如果将来的火星远征飞船.上装这个东西,那么在出发时,这些重力舱体还可兼存储一:部分补给品。从地球前往火星时,优先使用重力舱中存储的补给品,快到火星的时候用光,刚好可以把
舱腾出来。来”
瓦西里米申:“达瓦里希钱,当远征火星的飞船返航时,这一套旋转 重力舱体是不是会留在火星轨道?”
间站。
钱学森:“应该是的。这样返程就不需要花那么多燃料。反正抵达地球之后,落地的宇航员躺多少天都没关系。旋转重力舱以及其他一切与返程无关的物质都会留在火星,成为颗火星卫星或者说空
瓦西里米申:“如此说来,这套系统或许应该设计成长寿命的。这样,我们进行第二次载人登陆火星任务的时候,飞船可以与它对接,继续使用这一套现成的设备。
洛夫莱斯:“我们有说过登陆火星会不止一次吗?太贵了,即便我的身份是NASA局长,可我都觉得这太贵了,登陆次的费用就得三个国家联手,并且分摊到1520年的时间里才能承受。”
钱学森:“米申总师,你的想法很有吸引力,或许我们应该计算一下多次登陆火星方案的单次成本。”
第156章 第二次石油危机
在第三个公文包,蒋筑英手机里的几百本电子书当中,钱学森看的次数最多的是马斯克自己写的那本书。
因为马斯克在书里面公开说他最崇拜的是钱学森(不是),是因为那本书有2/3写的是马斯克创办航天公司之后的经历。
而且从公文包中一张手写的蒋筑英在2023年的‘今日行程看到,蒋筑英那天应该是去人民大会堂三堂会审马斯克,因为他的火星殖民计划遇到瓶颈,耗掉了好多钱。然后,大概率就是在这次听证会过
后,这个公文包穿越回了1969年。
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航天的瓶颈关系到全人类的前途?
钱学森现在也只能猜想。总不能去南非把现在才七岁的马斯克拎过来问他吧。
三国合建的国际空间站设计初稿确定后,中国航天意识到,是时候开发下一代更廉价更可靠的太空运载工具了。
1978年中国进行了30次航天发射,将总质量245吨的物质送入轨道。而四年前中国每年的航天发射次数还是20次。随着各种商业卫星的发射需求越来越多,未来中国每年需要送入轨道的航天器总质
量还会逐年增加。
国际空间站现在的计划是1984年开始发射第一个结构体,1987年建成450吨的一期构型。按照三国的规划,由美国发射入轨的空间站结构体210吨,中国1 20吨,苏联120吨。毕竞美国的航天飞机搭
载量大。所以从1984年起,接下来的3年中国每年要承担40吨的国际空间站入轨任务(当然不是每年完全平均)。
“我们的方案是,大型运输机空射单级运载火箭。”
西飞、国家航天局西安空间技术实验室联合提出的方案。
“苏联在搞一一个叫做米亚VMT的项目,用重型轰炸机将火箭带到1万米高空,投放、点火。但实际上米亚VMT计划所用的轰炸机并不是最理想的。西飞 直在搞运输机项目嘛,他们注意到安东诺夫设
计局的安124战略运输机已经.上马了,对标美国的C5银河,最大起飞重量超过400吨,最大商载100到120吨。
钱学森:“可我记得聂帅说的是安124有点太大了,对跑道要求太高,在伊尔76基础上再略微弄大一点的战略运输机最合适。”
西飞:“是的,我们也没有进口或者授权生产安124的计划,但我们可以买几架安124进行改造,改成运载火箭空中发射平台。”
这是西飞的脑洞。由于运输机把火箭带到了万米高空且赋予其0.8马赫的初始速度,所以空射运载火箭单级就可入轨,发射801 00吨的火箭时可将45吨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
这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但是应该不是今后的主方向,因为最大只能运送45吨的东西入轨,太小了。
根据钱学钱森提出的“部分(第一级) 复用运载工具”的构想,航天城的空间技术研究院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方案。
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的构想出现得很早,比如钱学森1 949年还在美国的时候就设计了种方案。之后还有不少美国公司和设计师跟风继续设计1、2级都可复用的火箭,比如Aerojet的罗伯特
特鲁克斯设计的“海龙超巨型火箭,起飞重量0..吨..以..80年代的航天技术,海龙火箭的设计应该是不太可能造得出来的。
空间技术研究院原本也有一个1、2级分别回收复用的脑洞重型火箭方案,后来计算过之后也发现运载效率太低,放弃了。现在的方案是中规中矩的两级入轨、1级复用、2级抛弃方案。
这方案又分成AB两种,由两个小组设计。
A方案是将长征6捆绑4个助推器,这助推器是不抛的,助推器+芯级完成工作之后整体回收。
B方案是设计一种更大直径的箭体,以在第1级塞进去9台长征6使用的那种YF200发动机(实际上YF200B改进型推力已达到了230吨)。
两种方案的运载能力很相似,在重复使用第一级的模式下,近地轨道运载能力3032吨,恰好可以把“天马"系列航天飞机送上天,如果不要求复用而是一次性使用,运力则达到50吨左右。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拿长征6改成第一级可回收,是因为以长征6七台YF200的总推力,如果重复使用,运力就达不到30吨,搭载不了“天马"航天飞机。其次是以现在的发动机推力调节范围,7发第一
级要平稳回收还是挺难的。
...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