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587节
作为中财的进修班学院,而且来中国进修了两次,评语仍然是“不懂经济",由此可见王丙干对此有多绝望。
在第二期进修班,还有一个学生鲍里斯叶利钦也比较突出,评语是"执行力强、敢闯敢拼、不懂经济"。
合着苏联来进修的学员就没有懂经济的。王丙干甚至开始对苏联干部形成刻板印象,他现在怀疑戈尔巴乔夫其实也不懂经济。
“二中全会的会场气氛十分紧张。”
这是切尔诺梅尔金对于泽良说的第一句话。
“你以为一定是改革派与保守派相互攻伐?不。他们之间的辩论当然也很激烈,互相之间也有很多矛盾,但最大的矛盾是各加盟共和国党代表。”
“哈萨克斯坦的代表表示,哈萨克斯坦现在面临很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导致了农业危机,哈萨克斯坦不能再种玉米了,必须把2/5的玉米帝退耕还牧,否则三十年后全国将变成沙漠。但是,苏
联中央以及中央派出的第一书记亳无改变农业政策的想法,第一书记反而要求打大耕作区域,以获取更多的粮食。
“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三国的代表在会上已经懒得站起来驳斥什么了,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如果开口,会驳斥莫斯科说的每一句话。”
“白俄罗斯表示,向波兰供应蔬菜和副食品严重影响到了本国的居民食品供应,要么扩大对白俄罗斯的农业投资,要么停止对波兰的无偿援助。”
于泽良:“维克托,怎么听起来好像要分家似的。”
切尔诺梅尔金:“实际上大家并不是要分家,而是不满莫斯科最近的政策。”
于泽良:“戈尔巴乔夫为首的改革派有没有对各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说点什么?”
自己的与戈原色关不同的改革措施的时候,也想用了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已经自动忽略对大部分加盟共和国的改革了。这不仅是他一一个人,与他对阵辩论的保守派,比如喀山的C:雅科夫列夫,在阐述他
于泽良:“勃列日涅夫总书记有没有对两派的矛盾做出调和?
切尔诺梅尔金:“勃列日涅夫在第一天就被送去抢救了。”
于泽良:“啊?!”
勃列日涅夫出现在主席台的时候,切尔诺梅尔金就觉得他的状态很不好。两手在抖,握不住讲稿,得由工作人员帮忙用夹子固定。说话嘟噜嘟噜很含糊,不过勃列日涅夫一直就有吐字不清的毛病,
二十多年都是如此。
。二中金 会是党代表的会议,按照苏共以前开会的惯例,是不会有什么激烈辩论的,偶尔有一两个发表反对 意见的,说完之后看着整个会场一片的冷漠,自己也就知趣地重新坐下了,搞得这个真站起
来反对的党代表,也和那些安排起来发言的托“样。
斯大林时期,
赫鲁李替荣究许盛芮瞿鑫果代数宽空委爱对尴西樊望管:里鑫業没有人的意见和新大林不致的。赫鲁晓夫初期党内会议存在辩论,赫鲁晓夫提倡的,他表示这样很好。但到后期,1961年以后,
勃列日涅夫从一。上台开始就不允许。他倒不会让干部去种土豆,不撤职甚至般情况下也不降职,但是他能让和他意见不一致的干部边缘化。
几个月召开的二十七大,两个雅科夫列夫的辩论,大概是自1924年之后第一一次有 人把分歧摆在大会上公开辩论。但那次只是两人对决,从头到尾都没有代表站起来“我想补充一点我的意 见"。
而在这次大会上,代表们却出现了波又一波的倾泻式的意见爆发,其中针对勃列日涅夫的不少。
所以勃列日涅夫就受不了了...上午念完开场讲稿,下午在对开场讲话进行讨论的时候,有个党代表站起来表示不同意,说我认为当前苏联的形势是,不能只限于局部的改革,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根本
性的改革”,这就等于是驳斥了勃列日涅夫发言所讲的内容。
这个党代表得到了几个人的附和。
然后勃列日涅夫的保健医生就从后台冲出来了,把老勃架到后面,然后大会主持人利加乔夫表示勃列日涅夫总书记身体有状况,暂时离开,我们继续讨论。
由于勃列日涅夫退场,原先还忌惮老勃几分的代表现在也不怕了。
这就是切尔诺梅尔金刚才所描述的会场辩论如此激烈的原因。
《苏共全体会议震荡,苏共恐分裂为保守党与改革党》
芝加哥时报的文章。
消息灵通的不止中国一家。
“苏共二十七大二中全会前夕,有人预测这将是苏共内部分歧公开化的一届大会,但预测者没想到的是,这种分歧不仅公开化了,而且在会上变得难以调和。
“勃列日涅夫第五次连任苏共总书记,就曾引起广泛的争议,不仅中国对此表示不予评价,甚至在东欧国家当中,也对勃列日涅夫的此决定表示高度的怀疑。”
“在过去的几个月,新的二十七大中央主席团形成了勃列日涅夫未收的保守派与戈尔巴乔夫为首的改革派相互牵制的局面。其实勃列日涅夫一派本身的实力更为强大,只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本人的身体
和精力原因,才让改革派能够站住脚跟。
“但改革派也仅仅是站住脚跟而已。由于受到保守派的牵制,戈尔巴乔夫的大部分改革措施最终出台时都严重变样,这使得这位最年轻的中央主席团成员满腹怨言。”
“在二十七大结束后,戈尔巴乔夫就制定了《国营企业法》,即对苏联越来越臃肿和低效的国有企业进行彻底的改革。然而,尽管《国营企业法》草案出炉了,又在7月份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上通过
了,苏共中央却迟迟不通发文件督促各地基层组织落实《国营企业法》。
“因为按照《国营企业法》;许多低效和落后的苏联企业将有可能停产甚至关停,企业员工和官员都将被重新调配工作,这将会让企业的官员和党政干部一下子失去了原先的权力和利益。由于有保守
派诚邀,这些官员和党政干部的声音变得异常强大。
“随着苏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全国人大有争议地选举出最高苏维埃成员,苏联各地似乎因此而受到了较大震动,从而出现了从6月底一直持续到8月底的普遍性骚动。这些骚动在平息过程
中发生了不止一次流血冲突。
“因此,似乎苏共中央主席团忽略了一件事:他们内部意见的分歧、调解,以及保守派与改革派的争论,似乎都是建立在是苏共内部体系中的。在苏联民间,或许对此还有不同看法,但大部分的苏共
代表并没有注意到或者假装自己没有注意到。
....
外界各种打探消息和猜测,苏共的4991名全国代表还在一 天又 天地开会。
第五天会议结束,和往常:样,苏联媒体没有做任何报道。
第六天,还是没有报道。
第七天,预定会程的最后一天。
勃列日涅夫出现了。
第一天捂住胸口被医生抬下去的老勃又出现在了二中全会会场,满血复活了!(可能并不一 定满)
“同志们。各位党的代表们。
勃列日涅夫坐在他的位置上讲话。
其实勃列日涅夫昨天晚上身体才稍微好点,根本没有时间了解之前六天大会都开到了什么程度,他的讲话是利加乔夫拟定的稿子。
“同志们。总之,我们已经对当前形势做出了评价,对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困难有了客观的认识。这是本次大会我们形成的共识。”
“毫无疑问,我们处于对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进行最重大的改组的时期。不深刻地改造经济机制,不建立能更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潜力的完整、有效、灵活的管理体制,就不可能解决经济方面的新任
务。”
“该结束部和主管部门]对企业进行琐碎监护的做法了。”
勃列日涅夫AFK了六天之后重新登场,立场竟然明显倾向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派一方?
克里姆林宫,元老院。
第七天的会议在下午5点结束,明天上午是闭幕式,没有实质内容。但第七天的晚上,戈尔巴乔夫在元老院的办公室彻夜通明。
叶戈尔利加乔夫和戈尔巴乔夫在一起谈事。
“叶戈尔,总书记同志在24小时内被你说服了,很了不起,我向您表示感谢。
戈尔巴乔夫对利加乔夫说的第一句话。
利加乔夫露出奇怪的神色:“主席同志,其实并没有。我只是建议勃列日涅夫照着我的稿子念。而他已经没有时间了解过去六天会议的所有内容了,不能不照着稿子念这些。
戈尔巴乔夫:“什么?你欺骗了总书记同志?”
利加乔夫:“也没有完全欺骗。昨天我是上午10时到的医院,那时候勃列日涅夫苏醒了,但还不算十分清醒。我一开始的诸侯,逐条向他讲六天会议的重要变化,但不到半小时,勃列日涅夫同志就睡
“在他睡着之后,我找到了医生询问情况,医生保证明天勃列日涅夫同志能够出院,在会场出现大约2小时,但现在他还不行。医生十分肯定地说,勃列日涅夫同志的记忆力在衰退。
“我第二次进入病房之前就决定好了,无论勃列日涅夫听完情况之后发表什么意见,我都坚持要让他念我手里的这份讲稿。”
“果然,下午勃列日涅夫同志醒过来,吃了一点东西之后,我用更简短的话概述会议情况。当讲到国企大改革必须实施,而且要在9月份就实施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这有点太快了,叶戈尔。”
“我立刻接着回应他,总书记同志,您明天恐怕得对改革的举动发表一些积极的看法了。
戈尔巴乔夫听了利加乔夫的叙述,吃惊地说道:“然后勃列日涅夫就答应你了?”
“不,一开始没有答应。他还是反对,说这会牵涉到一大批干部的去留,我们没有办法把他们妥善妥安置好。但是,我接着说道如果您继续不答应积极对待改革,那么,明天下午您出现在会场的时
候,可能会有苏共全国代表会站起来要求罢免您。
“然后,勃列日涅夫就答应这么做了。”
莫斯科东郊,苏共中央委员别墅区。
乌克兰第一书记谢尔比茨基借这次召开二中全会的机会,抵达莫斯科与在莫斯科的第聂伯帮干部聚会喝酒。
“晓科洛夫同志,国家安全局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能够为苏联做些什么呢?”
谢尔比茨基问内务部长晓洛科夫。
晓科洛夫:“一切听从中央和总书记的意见。明天后天,或者近期一段时间,我只能按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同志的意见办事。我们不能被动用成为党内斗争的工具。”
谢尔比茨基:“嘿,别假装成这个样子。”
晓科洛夫:“我不是在你面前才装成这个样子,... 我知道你们想要做什么,可是,似乎应该由别的干部去做。”
谢尔比茨基:“我不是让你肉体消灭哪些和哪些人,我只是希望中央能够兼顾乌克兰尤其是乌克兰的煤铁复合体一代的意见。不要一出手就伤害所有人。
晓科洛夫:“说吧,具体要做什么?”
谢尔比茨基:“哪 个喀山的第一书记亚历山大C 雅科夫列夫,你能为他在莫斯科找个正部级的单位可以安插他进来的吗?他是我们这边的人,而且他比我们都更有声望,.... 名气大就是名气大。
晓科洛夫:“那我看 看哪个正部级的领导最容易掰动吧。
第132章 喂,你不能本末倒置啊
“第聂伯帮”起源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最早由勃列日涅夫和一批进莫斯科就职的苏共中高层干部构成,他们多出身自第聂伯罗州、哈尔科夫州等乌克兰东部州县,有共同的利益基本盘和人员圈子。
共同的利益基本盘就是煤炭、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行业,勃列日涅夫把第聂伯帮带出乌克兰后,又扩展到军事工业,到八十年代约有半的军工联合体负责人来自第聂伯帮。这也就能解释为什
么勃列日涅夫喊”加强轻工业消费品生产“年年喊,从七十年代喊到现在,轻工业消费品行业的发展却从来没达到过计划的预期目标。
第聂伯帮在七十年代后期优势最大,近年来逐渐遇到反抗,在一些部门和一些岗位被其他的帮派(比如列宁格勒帮)逐渐顶回去一点。尤其是在勃列日涅夫继承人的选择方面。
谢尔比茨基作为乌克兰第书记,这目标太明显了,七十年代末大家就猜得 出勃列日涅夫想推他上位,于是中央委员里的所有其他成员都反对、给谢尔比茨基下绊子。1981年二十六大谢尔比茨基没
能上莫斯科,1986年还是没上成。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