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86节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美国空军用一台IBM704计算机,从苏联抛落的火箭残段的一部分航迹,经过3天的计算,反推出了这枚大火箭从发射到第二级脱落的全轨迹,这证明美国尽管火箭技术暂时落后,但在计算机技术方面遥遥领先。

(钱学森笑而不语,中国也在苏联送来资料信息的前两天,解算出了8K71PS的飞行轨迹,而且神威-积水潭之光只用了2天)

斯普尼克危机导致美国对航天的投入再次增大。在艾森豪威尔在国会接受质询后,美国做了一连串的政策调整:

1、再拨款10亿美元,无论怎样也要尽快把美国的卫星送上太空;

2、美国政府认为他们需要一个具备研究和设计能力的高阶防卫部门,下令成立“高等研究计划局”,即后来的国防高等研究计划局(DARPA)。

3、为了加速航天工程的项目实施、减少军种内耗,美国打算将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进行改组,成立一个新的航天和弹道导弹部门。

4、进行培育新一代工程师的计划,从最基本的数学、生物等科学方向到终端的工程设计人才,都需要培养。

5、军用航天技术方面,加速“宇宙神”洲际导弹的研制;启动“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和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计划,决不能在核导弹领域被苏联拉开距离。

所有这些新闻都是公开发布的,连“北极星”导弹立项都是公开新闻,只是新闻里找不到这种导弹的性能参数而已。

而中国的航天计划是不公开的。

在宇宙-1号发射成功之后,钱学森向中央提出的建议是“一定要保持定力”,先解决对中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远程/洲际导弹,做到适配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计划,第二步才上马航天、卫星等等工程。

钱学森的建议提交上去之后,不但李强和聂荣臻很快就回复了,而且聂帅直接把钱学森拽到了中南海,主席和总理一齐在场,和钱学森开了个小会。

在会上主席表示,导弹和核武器这两样东西,确实很重要,国家一定会把这个东西作为重点工程来抓。但是,人造卫星、航天事业的重要度不比导弹核武器低,早点进入太空,对中国太空研究事业的发展、各项科学都有促进作用。

钱学森此时打算是把洲际导弹作为纯粹的军用导弹来发展,不兼顾航天。航天-运载火箭发面,他刚刚规划出一种比8K71PS好用得多的、单纯的运载火箭,它可以将8到10吨载荷送入太空,而且这东西是1级半入轨体制,甚至钱学森还给载荷设计了可返回的载人飞船的原型!

但是这种火箭可能得1965年才能首次试射。主席说有点晚了,中国也有必要临时“冲刺”一下,把进入太空的时间稍微提前一点行吗?

由于中央对航天工程的重视程度超出了钱学森的想象(未来文件里明写了两弹一星),且国家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航天工程予以资金上的自持,因此钱学森又临时对计划做出了调整:

远程/洲际导弹还是按照“既可以当导弹也可以发射卫星”的模式设计,只是在设计细节方面,更偏重于做一枚洲际导弹,它需要达到导弹勤务性研究中心的报告中,部队对洲际导弹的勤务性要求。至于发射卫星,就专门设计一个第三级,加到两级火箭发动机的洲际导弹上,这样就可以顺便发射小型卫星了。

时间节点: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在1961年完成首次试射,用它改出来的运载火箭在1962年首次试射。

第八十五章,败家小王子

《苏联成功发射第二颗人造卫星 社会主义阵营在航天领域的领先优势扩大》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科联主席李四光 电贺苏联发射第二颗人造卫星成功》

《美国科学家声称,美国的人造卫星下个月就将发射》

……

《美国第一枚人造卫星,海军研究实验室的先锋-TV3将在近日发射,人造卫星-运载火箭联合体已运至卡纳维拉尔角的大西洋导弹靶场》

……

《美国第一枚人造卫星12月6日发射失利,火箭在发射塔爆炸,星-箭全毁》

《美国卫星制造商马丁公司的股票交易被纽约证券交易所暂时停牌》

《美国防部否认星-箭全毁消息,先锋-TV3卫星只是被爆炸气浪掀入附近草丛,被消防人员发现时仍在正常工作》

……

《美国“阿特拉斯”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成功》

《1957年12月20日,我国发射了一枚中程弹道导弹,各项试验均取得了圆满结果》

……

《约翰叔满血复活,《公文包》恢复一日两更》

……

1957年底,报纸上的重磅新闻基本就是上面这些。但李强最近在操心的事情则只在报纸的小角落里用豆腐块提了一下:

《多层切布机实现国产化,中国纺织机械技术水准又向前迈进一步》

就这事。

在中国纺织业迈向成衣领域的战略中,成衣机械的仿制、研制,最后卡脖子的是这个。多层切布机(裁布机)卡住了整整一年,其中几乎所有的环节都遇到过技术难题。

好在李强启程前往上海视察之前,上海纺机三厂已经向北京报喜说他们把这个东西搞定了,要不李强也不会在1957年还剩最后五天的时候又去一趟上海。

两年前,国家的科研和工程研制能力给李强的感觉就是电子、半导体、火箭导弹领域“一枝独秀”。全国就这一个行业的人脑子灵活、鬼点子多,各城市的各个公司集团的研发团队都很“卷”很能干,其他行业的研发部门就差不少。现在又过去两年,李强感觉有好几个行业的研发能力已经赶上来了。

这一方面是国内的人才数量逐渐增多,以前只能在电子半导体行业看到大学生扎堆的情况,现在钢铁机械造船,好几个行业在某些部门里也是这样了。另一方面是激励体制不断完善,要让厂长经理意识到只有提高自己产业的综合技术水平,才能在同行业脱颖而出,才能在年底结算利润的时候财大气粗,才能让自己的绩效在上级眼里赫然高光、且职工也摸着鼓鼓的工资袋基本满意。

“李局,李局,……李老大!”

李强到上海一般是在上海市政府大院里的办公室临时办公。上电集团,不,全国电子工业系统都出了名的“败家小王子”黄昆来找了。

“李老大,从国外进口的新设备已经全部调试好了,我马上就要测试一种全新的硅晶体管生产工艺,您……来我这儿的半导体实验室视察视察呗?”

李强:“就是那套三台机器花掉了四百万美元的新设备?”

黄昆:“不是一套,是两套、六台,每一种机器订购了两台,所以四百万美元不算太贵。”

李强:“哦。我听说你们在承接南电集团的野战炮兵计算机的时候立下了军令状,要在明年6月之前把硅晶体管的出厂价压到5块钱以下,这些设备既然已经到位,你的新生产工艺你就自己抓紧吧,只剩半年时间了。我这次来上海不是奔着你们那儿去的,要先去视察纺织机械企业,然后代聂帅去一趟江南厂和沪东厂,还是那句话,你们半导体实验室好好干,亏钱的事……也不用太放在心上。”

黄昆:“李老大,我现在还记得52、53年咱们在北京突破锗晶体管,那项目做得多顺啊,几年过去了我还记忆犹新。要是您这次也到复旦去视察视察,说不定我这脑袋也会突然开窍,然后就又是一个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突破。”

“不了不了,”李强摆手,“这次确实没有安排整块的时间给你们,顶多去你们那里观摩个一天半天。你就别想着我再插手研发攻关的事啦。再说了,硅半导体这个领域你研究了这么多年,恐怕在全国你的研究是最深入的,有些技术进展我都得看你的论文才能懂得。”

黄昆:“其实也不只是我一个人,复旦一个系的人都在我后面做支持呢。那就说好了啊,您忙完别的事之后,到我们半导体实验室观摩指导,一天。”

李强点点头,表示认可这个日程安排。黄昆准备起身离开时,李强想起了什么事,又问了一句:

“黄昆,你觉得计算机和半导体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就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说吧。”

黄昆:“近期应该是降低硅晶体管的生产成本,找到大批量廉价生产硅晶体管的办法,同时缩小硅晶体管的体积。中期……这个我就不太确定了,可能中期的目标是把硅晶体管的体积会有一个很大幅度的降低,这样,计算机系统的体积重量不断缩小,而性能却会不断增强。远期我就不说了吧,我的确不知道。”

……

黄昆走了。

李强提的那个问题,其实就是他自己琢磨了很多年但一直没得到答案的问题。

未来文件里描述的计算机产业、被称为“芯片战争”的2022年中国与美国的工业、科技大比拼,与现在的计算机产业相差太大了,大到那篇报告里说的名词和概念现在李强还是无法完全理解。

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发展到哪一年,才能把现实的计算机产业与“雷布斯提案”联系起来呢?

李强估计可能得20年后。

但对这个问题,反而是主席和总理不那么看重。主席认为过去这几年,国家在研发创新、科研人员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环境方面都做得不错,虽然没能直接运用什么2022年的“黑科技”,但现在锗晶体管有了,硅晶体管也有了,计算机不但量产了而且还反向苏联出口了。现在世界的计算机领域,大概已经是“东帝”中国和“西帝”美国并立的局面。

主席认为,就这样发展下去,到2020年的时候应该就不存在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压制中国的情况了。因为中国的科研体系会一直保持这样的活力、自由度和创新精神,不会落下什么或者错过什么。难道中国人的智商就比白人低咩?绝对不可能。

“船舶工业在一五期间取得的成果还是很显著的。我看一下啊,一五期间你们的沪东厂开工了4艘01型护卫舰,前3艘是来件组装的,第四艘已经有不少国产化器件了。当然海军要的东西是飞潜快,这方面你们有53、54、55、55甲炮艇,仿制了两型鱼雷艇。潜艇方面,江南厂做好了一切技术准备,58年初就要采用来件组装方式建造第一艘633型潜艇了。聂帅对船舶工业提出了表扬,我呢今天就是代他向你们转达这个表扬。”

军事科技一般是组长聂荣臻负责抓的,李强作为科技小组的副组长,通常的工作分工是管民用科技和电子半导体科技(不分军民)。船舶工业系统当中的军舰设计建造当然属于军事科技,李强这是第一次视察工作。

“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在光上海已经有5个实验室了,你们都是上海人,所以我就当你们已经大略了解了国家实验室机制。不过到现在为止,船舶工业系统还没有一个国家实验室或重点实验室,聂帅这次还交待我一个工作,就是同你们一起磋商、审议,找出当前世界舰船工业的前沿发展方向,如果我们现在有能力在这个前沿方向做出开创性工作,而且投资在国家能承受的范围内,那么,我们就成立一个。”

船舶工业局长程旺把手里的几份材料递给李强:“聂帅是9、10月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到现在各船厂和研究所交上来的材料……一共5份,就这些。”

这5份材料其实就是5个“点子”,由各单位琢磨出来的他们认为可以做的东西。李强打开第一份材料:“导弹驱逐舰和……导弹巡洋舰?”

程旺:“今年海军战术导弹研究院成立了,他们已经在消化苏联P-15反舰导弹的技术了。如果导弹装在驱逐舰和巡洋舰平台上,那会比装在183鱼雷艇上有更好的持续作战能力和远洋作战能力。”

李强:“这个,已经不算是前沿研究领域了吧?”

程旺:“确实严格来说算不上。在大军舰上安装导弹系统可能比小鱼雷艇上面更方便,毕竟空间大、吨位大。国外,美国已经用巴尔的摩级搭载了天狮星巡航导弹,而且美国现在还把防空导弹也搬上了军舰,战列舰和巡洋舰都有。”

李强放下第一份材料,看第二份:“你们是和导弹干上了。这个是导弹潜艇。”

“这个我知道,”一名参会的船舶工业总局科研规划处的同志发表自己的意见,“苏联潜艇已经有搭载反舰导弹的规划方案了,而且我还知道美国潜艇也搭载天狮星巡航导弹了,也不算是别人没做过的前沿技术。”

李强:“导弹驱逐舰、导弹巡洋舰、导弹潜艇,这些项目都是可以由你们自行开展前期论证和预研的,只要海军提出需求,你们就把东西给海军。但这些项目应该是正常的工程研发项目,还不至于提高到前沿探索的程度,因此也就没有必要成立国家实验室了。我们继续看下面的方案。”

第三个方案是航空母舰。这……国内是缺技术,但更主要缺的是钱和飞机。

第四个方案是坦克登陆舰改造的鱼雷艇、导弹艇保障母舰,这很可行,但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

“5号方案,先进潜艇技术。”

程旺:“我们之前认为,所谓的先进潜艇技术,那就是核潜艇呗,结果江南厂的这位同志说,应该不限于核潜艇,而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前瞻性研究机构,研究所有方向的下一代潜艇所用的技术。”

李强:“这个想法倒是不错,先进潜艇技术实验室。看问题高度上就和其他四个方案不一样了。一个实验室不是只为了一个型号而诞生的,而是对应一个技术方向。”

程旺:“但是,这位同志的想法是,研制一种既不使用核反应堆,但又可以比较长时间在水下潜航的潜艇。”

李强:“哦?不用核反应堆那用什么?不管柴油机汽油机它都要空气啊。”

打开报告看,作者还真就是在设想常规动力的AIP潜艇,而且写得有理有据:

二战末期纳粹德国就试验过这种潜艇,采用过氧化氢作为燃料也作为氧气源。过氧化氢分解产生一部分能量,且产生氧气。这氧气再与重油燃烧,产生更大的能量。

但是过氧化氢这种东西吧……性格非常古怪。你是想让它缓慢可控分解放热,可它不一定愿意,它心情不好了就会剧烈分解——俗称爆炸。所以德国的这AIP潜艇就没通过试验。

作者否决了过氧化氢燃料发动机,但认为这个方向是有可能出成果的,只是需要多考虑几种动力方案。作者一口气提出了三种其他的动力方案:

大容量电池驱动的潜艇;

自带氧气的柴油机动力系统,也在水下使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特殊装置排放并溶解到海水中;

自带氧气的蒸汽轮机动力系统,和上面那个差不多,只是热机是蒸汽轮机。

……

这5个方案里面,最后一个“先进潜艇技术实验室”得到李强的初步认可,在第二轮审议如过通过,就可以挂牌运行了。

“黄昆啊,你们实验室的常态就是春节也不休息么?”

处理完船舶工业的事情,李强去了复旦大学,在黄昆的实验室李强看到了墙上的工作排期表,春节就好像不存在一样,所有人所有工作都是无缝从1月份排到三月份。

黄昆:“是啊是啊,反正我这败家小王子的名号已经背起来了,那干脆就败家更彻底一点。哈哈,开个玩笑。主要是我的新工艺硅晶体管有了很大的突破,为了抓紧时间,我重排了工作日程,本来春节是有假的,为了赶时间,今年就暂时取消了。”

李强:“……”

第八十六章,切?为什么要切!

复旦的半导体实验室为了迎接新设备进行过彻底的腾挪搬迁,原先那一套硅晶体管生产设备(硅炉和蒸汽渗透室)全部转移到上海郊区了,那里刚建起来一个复旦的分校园,或者说复旦大学-上电集团联合控股的校办工厂。

现在李强完全不认识半导体实验室里的各种机器设备了。

“原先的硅晶体管生产工艺,我叫它‘台面工艺’,而新的生产工艺,可以叫做‘平面工艺’。”黄昆向李强介绍自己的技术成果,“就在两天前,1958年1月14号,第一批平面工艺的硅晶体管已经下线了,测试结果良好。”

李强:“你说的这个平面工艺,是完全由你研发出来的吗?”

黄昆:“不是,不完全是。我……确实从美国那边公开的论文,还有几个我们重点跟进的公司披露的一些商业信息里找到了蛛丝马迹,其中的一些信息确实给了我很大启发。要不然我也不会这么有目的性地在去年要从国外引进这些设备。因为贝尔实验室、德州仪器、肖克利半导体公司,他们都在订购这些设备。”

启发黄昆的主要是贝尔实验室。早在1955年,贝尔实验室的卡尔·弗洛希和林肯·德里克就发表了一篇论文《硅扩散的表面保护和选择性屏蔽》,描述了一种可能成功的对硅半导体进行加工的方式。

这两人发表的成果不但贝尔实验室在继续发展,从贝尔实验室跳槽出去创办公司的威廉·肖克利也毫不犹豫地继续跟进这项技术。1956年,贝尔实验室在第三次半导体晶体管技术分享交流会议上公布了“玛贝尔食谱”,这是在弗洛希和德里克理论成果基础上,向工程应用迈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首节 上一节 86/19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