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627节

  “为何?”

  苏轼不解。

  “你知道火车一个时辰能走多远吗?”

  “不知道。”

  “约200-220里左右。”

  “我明白了。”

  苏轼恍然大悟道:“每个站台的距离肯定小于这个里数,所以如果火车发生故障的时候,上一辆火车必然还没到上一站。”

  “是的。”

  商人说道:“准确来说应该是上两站,因为京襄铁路的每一站距离大概都是在110里左右,前列火车出发了一个半时辰,那么后列火车就至少落后了300余里,即便加上停靠各个站点的时间,也最多不会低于300里,所以后方的列车就必然落后两站。本来最合适的应该是一个时辰一趟,但朝廷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一个半时辰一趟,从而彻底杜绝相撞的可能。”

  这个问题也是最早由赵骏和赵祯商讨,当时还没有发明电报,对于火车之间的通讯让他们非常担忧。

  一旦出现故障,如果不能及时告知后方列车,就可能会发生追尾。

  所以最早的时候,京襄铁路是三个时辰一趟,也就是一天才发四趟,就是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

  但没过多久赵祯就研发了电报,就能进行远程通讯工作。

  只是电报毕竟不是电话,火车上也很难装电线运作,因此就采取了电报亭的形式。

  刚好大宋建立铁路线的时候,每隔十里都有一个巡逻亭,因为铁路用的钢材非常在此时非常贵重,一斤钢堪比一斤铜,有地方百姓会偷铁轨。

  所以铁路沿线都有厢军作为铁道兵把守,这样刚好铁道兵驻扎的巡逻亭就可以连火车上的电线,在火车上发电报——电报机还是太贵了,不可能每个巡逻亭都配一台。

  而京襄铁路沿线的车站分别为襄阳站、新野站、南阳站、方城站、叶县站、襄城站、许昌站、尉氏站、开封站,每一站的距离,恰好在60公里左右。

  目前大宋的蒸汽火车极限速度其实能达到一百多公里每小时,但铁道部规定每小时的车速必须维持在60-70公里,这样加上停靠站点的时间,每小时差不多是在50公里的样子。

  三个小时的时间足以让前面的列车超过后面列车至少两个车站,一旦车辆发生故障停下,火车就有两个车站的时间预警,完全可以做到瞬间全线停车。

  虽然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大量火车晚点,因为有的时候火车经常是过载发热导致故障,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又可以继续启动。

  可一旦停下就会让后面的所有火车不能启动,这样一耽误往往就是好几个小时。

  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为了安全起见,就只能用这么低效率的办法工作,等将来可以无线通讯的时候,或许就能解决了。

  “原来是这样,铁道部的人真是聪明。”

  苏轼惊叹不已。

  “朝廷既然做了这些,那必然都是要考虑周全,岂能枉顾人命?”

  苏洵虽然也是第一次听说,但这并不妨碍他教育两个儿子,说道:“你们以后想问题还是要多多思虑,切不能信口开河。”

  “是父亲。”

  苏轼兄弟应了一声。

  随后苏轼就看向商人道:“大官人也很厉害,居然能算到后一辆火车会落后前一辆两站。”

  商人摆摆手笑道:“这不算什么,我本就是走南闯北的商人,坐过几次火车,加之做商人就得学些数算,稍微一琢磨自然就知晓。”

  “小子还想请问,这电线又是如何发送电报信的?”

  苏轼又问。

  他很好奇。

  “额”

  商人挠挠头道:“这我倒是不知道了,听说这与官家推崇的物理之道有关。”

  “物理之道?”

  苏轼想了想道:“以前成都那边有些报纸到眉州,好像看过此道,听说成都有学校在教这个,可惜”

  可惜他没有学过。

  “成都府虽然商贸兴盛,但离汴梁太远,消息不灵通也正常,小郎如果对这物理之道感兴趣,去了汴梁可以去学学。”

  商人说了一句。

  说着他又上下打量了一下苏洵,然后问道:“大官人是进京磨勘听调的吧。”

  “官人好眼力。”

  苏洵没有否认。

  他这次出来没有带仆人,就是想低调行事,没想到被人看穿了。

  不过他倒也不意外,商人走南闯北,眼力很好,何况火车本就不是普通百姓能坐,看出他是个官员也正常。

  商人就对苏洵说道:“贵子很聪颖,这次进京或许可以尝试考一考汴梁高中,现在科举当中慢慢增加了数术、物理、化学,占分不少,若是不学的话,以后科举艰难。”

  数术、物理、化学?

  汴梁高中?

  在向商人道谢之后,苏家父子三人把这几个信息牢牢记下。

  特别是苏轼和苏辙。

  这些年由于苏家变故,先是苏洵考中进士,带着他们去了广宁监。

  接着苏老太爷病逝,苏洵不得已回家守孝。

  然后又是与程家纠葛,苏轼兄弟常年待在家中,由父母教学读书,却是根本没有去过学校。

  主要也是苏洵考中进士后就不怎么关注科举,再加上常年宅在家里,消息封闭,自然也就不知道近些年科举当中理科的占比越来越多。

  如今出来之后,见识到了新时代的变化,自然也就要慢慢接受它们的存在。

  否则两个儿子考不上,那就糟糕了。

  至于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他们对商人说的理科充满了好奇。

  这轰隆隆的火车,能发亮的电灯,以及能远程通信的电线,都让他们充满了新奇感。

  特别是在看到远处隆隆驶来的火车时,心中已是满满地探索精神。

  “呜呜呜呜。”

  过了十多分钟,随着汽笛声响起,火车总算是到站。

  不过却不是眼下出发。

  车辆还需要重新加水、加煤炭、下乘客。

  直到过了四十多分钟,从苏轼他们进站足足一个多小时,他们才总算是登上了火车。

  第一次坐火车,苏家兄弟无比好奇,上了火车,看到的是一排排座椅,每位乘客都提着行李,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放上行李架坐下。

  很多人显然是老乘客,都摆上了书本——这一趟行程总共是380公里,约8个多小时,自然需要准备好打发时间的东西。

  苏家五口人带的行李不多,主要是几身衣服——苏洵说带太多东西不方便,到汴梁再买就是了。

  把行李放在了行李架后,几个人就坐到了位置上,刚好一排五个人。

  苏洵父子三人坐在一起,苏轼刚好是在窗口上,他好奇地摸索着透明的厚玻璃,这在他的家乡眉州还没有出现。

  而且火车的窗子是可以打开的,上一位乘客没有关窗,苏轼把头探了出去,正好火车开始预热。

  “呜呜呜呜呜!”

  烟囱冒出滚滚白烟,上午阳光并不炽烈,苏轼却好像看到了彩虹。

  他不知道火车是怎么运行的,烟囱为什么冒出烟来。

  但他知道。

  自己这一趟去汴梁,不仅要去见见自己心中崇拜的鲁迅先生,也一定要去看看这物理之道,到底是什么。

  (本章完)

第480章 活在鲁迅的影子里

  苏洵坐的火车是早班车,早上辰时末刻出发,也就是早上9点钟。

  他这次很幸运地没有遇到晚点。

  8个小时的车程除了刚开始的新鲜以外,就只剩下无聊。

  苏轼全程都在盯着车外,看着沿途的风景。

  除了到午餐时间,大家去了餐车,遇到了很多人,互相攀谈聊天之外。

  有不少人会主动找到苏洵说话。

  火车在这个时候都是有钱的大商人以及权贵专列,这是扩展人脉的好机会。

  苏洵一家五口是一排,之前自然没有什么机会和别人交流。

  现在到了餐车,一些商人看苏洵的样子就猜到他是一名官员,自然就尝试着过来套套近乎。

  得知苏洵以前是从五品知州,现在正要进京听候选调,那些人就更加热情。

  苏轼兄弟趁着这个机会自然与他们聊起了数理化,聊起了汴梁高中,也知道了如今大宋对理科愈发看重,甚至纳入科举。

  这也更加激起苏轼兄弟对数理化的好奇之心。

  时间很快就这样过去。

  到下午申时末,酉时初,火车总算是抵达了汴梁。

  “这就是汴梁开封城吗?”

  下了火车,背着包袱,提着行李箱的苏家兄弟就震撼了。

  傍晚时分,夕阳还未下山,在残阳的照耀下,汴梁城外那一栋栋高楼大厦,像是钢铁丛林般遮天蔽日。

  相比于襄阳城零星几座楼房,汴梁此时已经是楼房林立,密密麻麻,延伸到了南城郊外。

  火车站外各种自行车、黄包车的数量更是襄阳的不知道多少倍,而且甚至还有路灯,由电线杆铺设,照亮了每一条街道。

  此时正是放学、下工的时刻,如今汴梁已经不止一个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大大小小的有十多所。

  主要以小学为主,然后就是五所初中,而高中则又新成立了一所,以前的汴梁高中改名为开封第一中学,新成立的则是二中,恰好在南城外。

首节 上一节 627/6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开局一万大雪龙骑硬钢朱棣

下一篇:大秦:让你摸玉玺,你却摸女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