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老板朱元璋 第168节
“是是是,大人说得对,是下官失言了!”
王杰脸色微变,连忙认错道。
“嗯,那我就先走了,你这两天准备一下。”
李伟这才满意颔首。
“好,下官恭送李大人。”
李伟微微皱眉,一时有些不习惯,突然觉得这个王杰突然变得有些陌生了,以前在内阁的时候他可没有现在这副恭敬的样子。
但他也知道这就是现实,当你掌握了别人的仕途甚至生死的时候,别人不可能再以平常心来跟你相处,像韩宜可、道同那样对谁都能不卑不亢的人毕竟是少数。
李伟摆了摆手,就转身离去了。
王杰收手而立,望着李伟离去的背影,脸上喜形于色。
之前因为李伟的原因,他们几个人全被撤掉了内阁大学士的职位,说实在的,除了吴伯宗之外,他们几个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埋怨的。不过因为李伟的举动占据了大义,他们即使有怨,也不会表现出来。
但现在不一样了,李伟华丽转身,一言而定尚书,现在又把他这个过去的同僚提拔了起来,他自然不会再有埋怨,只剩发自内心的感激。
他刚才跟李伟说的那句话也不是失言,他好歹也为官多年了,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说白了这就是借着失言表忠心,不管李伟听没听懂,今后都会下意识的更看重他一些。
李伟离开了翰林院,心中的忧虑也没有消减多少,现在虽然有了个王杰,但是还远远不够,如果他实在找不着人,那就只能跟吏部要人了,到时候吏部的阮畯会塞什么人给他可就不好说了。
走在路上,李伟一边想着事,一边观察着路边的商铺。
银行发行新钞也有一段时间了,大量的宝钞开始涌向银行,而新钞百姓们又舍不得拿出来花,现在对市场已经产生了影响。
以前对宝钞嫌弃无比的的商家们,现在态度大变,专门优先收取宝钞,哪怕是旧钞昏钞也照收,因为如今银行常设,虽然需要排队,还得隔天才能取新钞,但是只要耐心一些,等把旧钞换成新钞,那可就赚大发了。
虽然有了李伟的宣传和朝廷的诏谕声明,现在百姓也不再怕弄赃新钞了,但是真舍得拿出来花的还是少数。
新宝钞的质感优良,一看就是个好东西,再加上帝王像,更是受人追捧。
由于现阶段新钞数量稀少,一时就造成了新钞价格极高,甚至因为银行暂时不提供金银兑换,有些人就私下里以金银直接收购百姓手里的新钞,形成了钞贵银贱的现象。
现在新钞的价格已经钞到了堪比黄金的程度,一贯新钞能换一两黄金,即使按照官方定价,也相当于四两银子了。
新钞价格的走高,连带着能换新钞的旧钞也跟着涨,现在已经超过了跌价之前的六百文,直接来到了官方定的一千文左右的水平,甚至有些商家还给出略高的价格。
其实货币大涨大落都不是好事,但是他一时也没有别的好办法,新钞发行初期,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
而且现在又有个赚钱的好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那就是暗中收购金银。
现在宝钞价格虽高,但是随着以后越发越多,肯定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甚至一两百年后,宝钞依然有可能贬值成一文不值的废纸,根本不可能像金银那样保值。
金银这些真正贵重的东西,大多数都存在富商豪绅的家里,普通老百姓手里是很少的,如果说之前低价吸纳旧钞,割的是老百姓,那现在这么做就是在割这些富绅了。
“哎,太黑了,太黑了!”
李伟一边摇头,一边痛斥自己。
然后加快脚步去商会把这件事给来福安排了下去。
割老百姓是逼不得已,他心里还有些愧疚,但割这些富绅,那只有两个字:痛快!
第210章 李伟猛回头
把收购金银的事安排好,李伟又去了趟银行。
银行门口存取钱的人依旧是排成了三条长龙,这种现象短时间内恐怕不会消失。
他在接收宝钞提举司的时候已经查过账了,自洪武八年至今,朱元璋已经印了将近五千万贯的宝钞,比他预想的还要多很多。
在把户部原属的钞纸局和军器局的印刷厂合并成一个印钞厂之后,现在的印钞速度增加了不少,但即使如此,也得个两年才能印够把这五千万贯全换一遍的。
当然,实际上也不用一口气全换回来,先把京师的换个差不多,然后再跟着明黄商会的扩张一起把银行也开出去,慢慢来吧。
其实行用库要是不关,一直慢慢换下去,也早晚能全换一遍,当初老百姓之所以愿意折价花旧钞,主要还是因为前排位置被权贵把持着,他们倒换新钞困难,只能折价出手,而权贵就乘这个机会大肆低价收购旧钞,再去换成新钞来赚差价。
现在李伟这银行就不一样了,都得老老实实排队,老百姓也有机会,只要看到了希望,他们自然不愿意再折价花旧钞。
在李伟来到银行门口的时候,只见这些百姓们正一边排队等待,一边听着朱元璋派来的小吏在讲解诏谕。
其实这事他们已经都知道了,自从“驸马挨打”事件发生以后,李伟的事迹被广泛传播,没多久就传遍了大街小巷。
大明的老百姓吃瓜的热情丝毫不比后世的网友差,对于这种皇家的趣事自然不会放过,在老百姓们绘声绘色的口口相传下,李伟所宣传的事也一起传了出去,那效果,比什么诏谕都好使。
银行门口除了有小吏宣讲诏谕之外,还有银行指派的伙计讲解如何鉴别宝钞的真伪。
其实也很简单,不要说什么油墨水印的,就算是仅看纸张,也能轻易分辨出真伪来,现在的造纸技术可仿不出来他这种纸。
李伟从人群旁路过时,人群里顿时有人注意到了他这个三次掉钱最终挨打的驸马爷。
“咦,这不是那个挨打的驸马爷吗?”
“是啊是啊,就是他!”
“当时是怎么回事来着?我是后来的,没看到,你给讲讲呗!”
“当时吧……”
人群里的百姓窃窃私语,李伟听后,脚步一顿,皱眉看向声音的来源方向。
窃窃私语的声音霎时止住,全场鸦雀无声,百姓们都无辜的看着他。
李伟狐疑的扫视了一下,没有找到人,这才转过头去继续走。
“当时这位驸马爷刚演完,陛下派的人就到了……”
“嗯?”
李伟猛回头,人群里的声音再次消失,只有百姓们无辜的眼神注视着他。
看了片刻,还是没找到是谁在背后传他的闲话,只能继续走。
“然后……”
“嗯?”
李伟三回头,声音消失,百姓眼神无辜。
李伟:“……”
沉默了片刻,李伟转身头也不回的进了银行。
“岂有此理,我辛辛苦苦给他们表演普法,他们竟然还看我笑话!”
李伟在后堂对着沈经等人发了一顿牢骚,沈经几人强忍着没敢笑出声。
等他发完了牢骚,沈经才出声劝道:
“李大人,百姓们也没有恶意,只是喜欢传闲话罢了,其实他们并不是嘲笑,而且还都夸您是位好驸马呢!”
沈经说的是实话,这些老百姓之中不乏聪明人,李伟的表演虽然浮夸,但许多百姓也都明白了他的用意,在吃瓜的同时,也不忘夸他两句好。
李伟听到这话,脸色才稍微好转,长出了口气,坐下来询问了一下银行的情况。
“最近银行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情况?”
“哦,别的倒是没什么,就是现在倒换新钞的人多了,而且有的人存取的金额比较大,咱们的这些新钞消耗很快,有些不够用了。”
沈经轻声道。
李伟听完微微皱眉,这种情况是必然的,京师权贵云集,旧宝钞的余量很定也很大,至少也有一千万贯以上,即便他定了隔天才能取新钞的规矩也跟不上倒换的速度。
“这样,从今往后,凡是金额在十贯以上的,要七天以后才能取新钞,百贯以上的要一个月,正好让他们体验一下存款利息的好处。”
李伟沉吟了一下吩咐道,他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就算在后世大额取款也要提前预约,更何况是古代。
而且现在的人不习惯存款这个东西,有钱也是拿在自己手里才踏实,到现在这么多天了,也没几个真正存钱的。
还有就是这样也能防止那些富商大额倒钞,让更多普通百姓先取到新钞。
沈经闻言,也觉得这主意不错,便点头答应了下来。
“另外我再从印钞厂那边调一批新钞过来,你让人把旧钞清点好了,到时候我直接让人带走销毁。”
宝钞不是随便印的,现在是旧钞一比一换新钞,没有凭空印发新钱,等以后朝廷没钱了,再以发债的形式自己给自己印钱花,当然,必须得有节制。
沈经将他的吩咐一一记下,李伟又想了想觉得没别的事了,才起身离开。
……
随着新钞的发行,宝钞的价格大幅提升,拿到新钞的百姓自然是欣喜不已,但是那些囤了金银的富商权贵,以及拒收宝钞的商家可就遭了殃。
宝钞从一百多文的位置,一路涨回了原定的一千文左右,新钞更是堪比黄金,相对的,他们的金银可就大幅贬值了,这让这些人心急不已。
沈家府上,沈彬焦急的等待着。
自从被李伟坑了一把之后,他就老实下来了,也没敢想着报复,而且他现在也顾不上那点小钱了。
他们沈家最辉煌的时候家财过千万贯,虽然后来给朱元璋赞助了六百万,家产直接少了一半,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休养,已经恢复了不少。
他在父亲沈荣和大哥沈森相继去世后,以大欺小夺走了大半的家产,现在身家至少有五百万贯,被李伟坑的那些钱虽然肉疼,但相比起他的巨额家财也算不得什么。
第211章 百万家财
现在让他更加忧虑的是手里的旧钞和金银,随着宝钞的大起大落,他们这些有“远见”的富商早早囤积的金银反而变得不值钱了,相对来说旧钞反而更好一些了,因为能去银行兑换新钞,而金银,只能私下里高价购入宝钞。
旧钞他已经安排人去银行倒换了,而金银,他还在犹豫。
因为他也明白金银这种天然的贵重物品,不会因为出了个精致的纸钞就变得一文不值,今后这种新纸钞发多了,金银自然还是会涨回来的。
只是现在朝廷所有的课税、盐铁都只收宝钞,拒收金银,他们这些商人必须得备下足够的宝钞才行,不然生意就没法做了。
总之现在货币主动权掌握在李伟的手中,他不开通金银兑换,像沈彬这样的富绅就只能拿金银高价购入宝钞,这可比朱元璋直接拿刀子抢狠多了,朱元璋抢他们还可以藏起来,等土匪走了再拿出来用,而李伟这么搞,他们藏着也不行,只能乖乖交出来。
“老爷!老爷!”
正在他迟疑不决的时候,他手下的掌柜匆匆跑了进来。
“怎么样了?都存进去了吗?”
沈彬立即上前催问道。
“老爷全都存进去了!”掌柜的赶紧回道。
沈彬听到这话,才长长的松了口气,银行的规矩他知道,要先存旧钞后取新钞,说实话对他这种方式还挺好奇的,尤其是存一个月以上还有利息这种说法,他更是非常感兴趣,如果有机会的话,他真的还想再复制一个银行出来,只是想到这位李驸马,他又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
“但是按照现在银行的规定,百贯以上要一个月之后才能取新钞!不过听他们说存一个月以上是有利息的。”掌柜的又继续道。
沈彬微微一惊:“什么,还有这种规矩?”
上一篇:三国:开局招揽黄汉升
下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