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老板朱元璋 第211节
失望的离开了户部,李伟抱着万一的想法又去找了趟朱元璋,朱元璋毫不意外的把难题还给了他,让他自己想办法。
李伟愁眉苦脸的回到了工部,抱着账目头痛不已。
掌行司虽然在他的掌握之下,但直接印钱等于是走以前的老路,如非必不得已,这个办法能不用还是尽量别用。
其实修城也不急于一时,之前薛祥和赵俊他们也是修修停停的慢慢来,不过李伟不想这么耗着,拖拖拉拉的看着都难受。
思来想去,他也只能先像之前征云南那样在银行挂了个债券,希望能筹集到这笔天文数字。
另外一方面,他也在想着怎么降低成本。
既然要搞建筑工程,那有一样东西就不得不提,就是水泥。
水泥是后世建筑的主材料,加上钢筋骨架,可以建起高达五六百米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可以建起轻松容纳上千万人的混凝土丛林,如果有了水泥,这些在当今看来不可想象的建筑都可以一一实现。
当然以现在的水平肯定做不出那么好的水泥来,不过用来建城墙还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能用来做为粘合剂。
现在建筑用的粘合剂,普通的就是粘土黄泥,高级的就用糯米灰浆。
像是险要位置的城墙,以及皇宫这种高大上的建筑,用的就是糯米灰浆。
这玩意好用是好用,就是太贵了,用这玩意建城成本高得离谱。
若是能用水泥替代那就好多了,成本能降下来,质量又毫不逊色。
打定主意,李伟便先去银行安排沈经先挂上了债券,筹集钱粮。
不过这事估计不会太顺利,上次征云南的那笔债券,最终还是掌行司印钱兜的底,真正被普通平民买去的并不多,归根结底,还是百姓们对朝廷信任度不够,怕他们借钱不还。
这事只能慢慢来了,信用不是一时半会能建立起来的。
离开了银行,李伟又去了工部下属的石灰厂。
水泥跟石灰一样都得烧,这事交给他们正合适。
也幸好他掌着工部这个专业对口的衙门,手底下的工匠和各种作坊窑厂都有,制作水泥的主要材料,石灰石、黏土和铁矿粉,也都很容易取得。
不过这些东西的配比和烧制温度他还得再研究研究。
石灰厂里,李伟再次回归工人的身份,像当初带领军器局炼钢时那样,亲力亲为的教导匠人,和他们一起将石灰石和黏土混合成研磨成生料,然后进行炼制成为熟料,再混以铁矿粉。
初级的水泥制作起来并不难,唯一的难度也就是原料配比和炼制温度的把控了。
在经过了一段时日的研究试验后,李伟终于制作出了勉强合格的初级水泥。
不过这还不能直接用,还得制作砂浆和混凝土的,记录配比。
不同的配比会有不同的强度硬度,用途也各不相同。
像水泥混合沙子加水制作的砂浆主要用于墙体表面,而加了砂石的混凝土则是用来浇铸承受墙体的。
李伟大概计算了下制作成本,感觉还可以接受,比黏土肯定是贵的,但是比糯米灰浆那就要便宜太多了!
搞定了水泥之后,李伟才从石灰厂脱身,又去关注了一下银行的债券情况。
银行后堂,沈经把债券的账目拿了过来,呈递给了李伟。
“才卖了这么点?”
李伟看到上面的已售出金额,不由的皱眉道。
这都挂了这么久了,六百万的额度才堪堪卖出了十几万,这点钱拿到手也是杯水车薪。
沈经尴尬的笑了笑道:“大人,您这债券额度实在太大了,而且工部建城,钱用了就没了,百姓们自然担心这钱打水漂。”
李伟拧着眉头,这道理他当然也懂,他本来也是打着借旧还新的方式,把这些钱先套进来,然而百姓也不是傻子,打仗还有点战利品,建城可是肉包子打狗,用完就没了。
咦?不对!
建城也不是用完就没,城墙建好了,城里更安全,那地皮不得涨价呀?房屋店铺不都得翻几番?
这就跟后世修路建公共设施一样,虽然政府投下去的成本沉没了,但周边的地皮和房屋可是会暴涨的,说白了,政府所投入的价值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周边的这些地皮和房屋上面。
后世许多人借此一夜暴富,许多企业提前囤地谋利,其实他们都是在瓜分政府所投下的这些钱。
同样的,现在修城也是如此!
城墙建起来了,城里更安全了,里面的地皮和房屋店铺自然会跟着暴涨。
想通了这点,李伟不禁心中一动,如此的话,能不能学着后世房地产那样,直接拿地卖期房呢?卖地皮也行啊!
有了这个想法,他心里顿时一阵火热,这要是操作得当,说不定建城不但不花钱,反而还能赚钱呢!
“行了,债券的事先这样吧,我先回去了。”
李伟将账目交还给沈经,就匆匆的离开了银行。
他要把这个想法仔细的规划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能实现。
工部大堂,李伟把负责建城的官吏召集起来,以一个小型府城的规模,让他们帮忙粗算了一下收地以及建城成本。
建城成本比较好算,有其他城池的参照,建个中等规模的府城,大概在五十万贯左右,而地皮则是因地而异,便宜的地方几万贯不等,贵的地方十几万贯也就足够了。
以十万贯算,买下一块占地万亩的地方建上城池,合计六十万贯。
也就是地皮价格至少要卖到六十贯每亩,才能收回成本。
一亩地六百多平米,就算不建高楼,按0.5的容积率算,也有三百多平。
如今京师的房价大概每平在五到十贯不等,小城卖到一贯肯定应该还是没问题的,这么算的话,这一亩地的地皮再怎么折算也能卖到一两百贯,就算按一百贯算也必定能大赚一笔!
第271章 扬州是个好地方
为了保险起见,他将计算结果一折再折,但是怎么算这个项目都能赚大钱。
在兴奋了一阵之后,他才将这些规划整理成简明扼要的奏书,带上去找了朱元璋。
建城这种大事,肯定得老朱批准。
乾清宫里,李伟兴冲冲的将自己编写的“项目计划书”呈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仔细的读罢,虽然没看明白,但是心里大为震撼:
“建城还能赚钱?”
“是啊陛下,你看,咱们只需用几万贯便可买下足够建城所需的土地,有了地之后,就可以进行融资和预售了,呃就是咱们可以拿着这些规划,去找人借钱,或者直接卖地皮,城墙建起来后,这些地皮可是会升值的,据我估计,一座中等府等,五十万贯的成本,能卖到一百多万贯左右,至少能净赚一倍!”
李伟滔滔不绝的介绍起了建城计划,朱元璋听到动辄上百万的收入,心里也是一阵火热。
只是这种事他还是觉得有些离谱,一时有些难以置信。
李伟见他皱眉不语,心下有些着急,道:“陛下,要不这钱由明黄商会出,到时候赚了钱按股子分,赔了也是商会的钱,不会影响到朝廷财政。”
朱元璋听到这话,不由心中一动,这主意倒是不错,商会那些钱都是李伟赚的,他虽然占股最多,但这些钱跟捡的没什么两样,即使赔了也不会太心疼。
思量了片刻,朱元璋颔首道:“嗯,好吧,那你就去把扬州试试吧。”
“扬州?”
李伟愣了愣,脑海里浮现出电视上杨宪的那段剧情,顿时一阵恶寒,这地太不吉利了!
“能不能换个地?”李伟问道。
朱元璋疑惑的看了看他:“为什么要换?”
“扬州不是已经有城了吗?”
李伟记得清楚,扬州城已经建好了,并不在他需要修缮重建的城池名单上。
“是建了,但是太小了,随着人口恢复,现在有些拥挤,你去正好把它扩建一番。”朱元璋道。
当年元末战乱,扬州旧城仅剩十八户人家,他觉得修缮大城太浪费,便让人另筑了个小城,然而扬州位于水运要道,交通便利,过了不久便迅速恢复起来,再加上他把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设在了那里,导致商贾云集,如今小城住不下,许多人都住到了外面去。
李伟听完他的话,心里还是有些不乐意,但又不好反对,只得怏怏不乐的点头应下。
朱元璋见此,暗含深意的笑了笑,道:“扬州可是个好地方,你可要用心建造。”
“是,臣遵旨。”李伟拱手应是。
虽然选的地方令他有些不满,但好在项目计划总算是通过了。
离开皇宫后,李伟先去商会询问了一下资金情况,商会现在极力向外扩张,用钱的地方也很多,若要抽调大笔资金得提前做好计划。
阿布将最近的财务状况跟他禀报了一番,结果还好,各地商会分支建立起来后也陆陆续续的开始盈利,商会里现在抽调个几十万贯还是不成问题的。
李伟让他把钱准备好,才离开商会。
钱有了,石灰厂那边的水泥必须得尽快扩大生产,以便能供应上建城所需。
在准备了一番之后,李伟便调集了一批工部的官吏和匠人,一起出发去扬州实地勘测。
扬州距南京百余里,算是比较近了,再加上有长江水路,乘船前往用不了一日便达。
古代的船主要靠风力和水流,顺风顺水速度能追上后世的轮船,逆风逆水的话就慢了,时速仅五公里左右,不过即便如此,也比走陆路要省事得多。
李伟带着一群官吏匠人,以及吴勇等随身护卫,雄心勃勃的登船,顺流而下,半天不到,便抵达了扬州。
扬州知府田庆早就得到了消息,带着扬州的一从官吏出安江门,早早的在渡口迎接。
扬州离京师不远,他们对于这个深得圣眷权势滔天的新晋尚书自然是知道的,这种大人物他们这些小小的地方官可不敢得罪。
吴勇等护卫和姜守清等官员簇拥着李伟从渡口登岸,田庆等人立即下拜行礼。
“下官扬州知府田庆,携扬州一众官吏拜见李大人!”
“拜见李大人!”
李伟看着跪了一地的各级官吏,不禁感到一阵错愕。
在京师行跪拜礼的还是很少的,一般都是揖手躬身,最多为表恭敬把身子躬得低一些而已,而这些扬州官员,见面就是跪拜大礼,未免有些过了。
“都快起来吧,无需多礼。”李伟赶紧抬手道。
“谢大人。”
一众官员这才纷纷称谢起身。
不是他们膝盖软,实在是李伟的身份太高。
以前像建城这种事,工部都是派个郎中主事之类的下来负责督造就完事了,像他这一部大佬亲自出马的还是极少的,更何况他还不是一般的尚书。
“大人舟车劳顿,下官已经准备好了酒宴为大人接风洗尘,还请大人赏光。”
田庆上前恭敬的道。
李伟皱了皱眉,他来扬州不过半天光景,即便以他的“柔弱”也并没觉得累。
“不用了,简单吃顿饭就行,我还有公务要忙。”
上一篇:三国:开局招揽黄汉升
下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