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06节

  先是焦躁站起,然后攥拳抿嘴,最终选择窜到光幕前,执笔尽舒胸臆。

  而在最终看到三镇兵力时,李世民哆哆嗦嗦伸手似乎想骂,但还没开口便感觉脑袋仿佛挨了一锤,太阳穴突突跳着仿佛要爆开一样。

  跌跌撞撞后退的李世民第一时间被长孙无忌扶住。

  不用臣子开口,孙思邈就第一时间从腰间兜袋中摸出一个小陶瓶,熟稔的摸出一粒黑黄相间的药丸给其喂下。

  侯君集也去倒了一杯清水,给大唐国主缓缓喂下。

  这时长孙无忌才有空开口追问:“药王,这药丸是?”

  “野菊、唐松草、牛黄、珍珠粉为主药,配辅药,明曰清热丸。”孙思邈如数家珍。

  至于李世民的脸被清热丸苦的皱成一团,孙思邈就毫不在意了。

  药嘛,哪有不苦的?

  陛下暂时休息也好,杜如晦疑惑:

  “那个名相张九龄呢?国有奸佞,当联结忠勇之士除贼才是。”

  至于安禄山与玄宗和杨姓妃子的那些龌龊事,杜如晦只能强迫自己视而不见。

  但其实心里明白:这大唐的脸面都被丢完了!

  甚至丢脸丢到了千年以后,甚至还破天荒的丢到了数百年之前!

  一想到这些事被诸葛武侯所见所闻,杜如晦就有种冲动:

  现在八百里加急去往成都武侯祠解释,有用否?

  “应早早被罢。”房玄龄轻松猜破:

  “如此名相不罢,此獠如何能官加节度使?”

  杜如晦哑然,最终能语带期盼说了句:“唯望其善终。”

  魏征哼哼了一声:

  “联勇除贼,观此獠待遇,到时谁为贼子还不好说。”

  于是文臣们集体沉默,上意难违啊。

  看着被如此糟践的大唐,文武们也懒得在意光幕上飘过的不认识的名字。

  【从张九龄断定“此獠必然霍乱幽州”开始,到公元755年正式扯大旗造反。

  安禄山的反心,逐渐成了大唐公开的秘密。

  公元754年,官加宰相的提议被杨国忠阻拦之后,安禄山也不气馁。

  同年,安禄山一口气提拔了五百多名将军,两千多名中郎将。

  提拔名单送到长安后引起了轩然大波,满城百姓都觉得安禄山反意昭然若揭,但玄宗不信,并应允了这份名单。

  不久后755年二月,安禄山副将何千年代替安禄山回京述职,他代替安禄山向玄宗提了新的要求:

  希望能将范阳军的三十多名汉将全部替换为番将。

  与何千年一同入京述职的河朔三郡将领联名反对,并集体上表陈情:陛下你瞎了吗?长安三岁小孩儿都知道安禄山要反了!

  玄宗的处置是答应了安禄山的要求,并质疑河朔三郡将领是妒忌贤能。

  于是群臣噤声,皇帝都这样了,你除了顺从他还能怎么办?

  而在这样的气氛下,宰相杨国忠做了一个精准的判断:只要我逼反安禄山,那岂不是一切都水到渠成?

  觉得自己计划天衣无缝的杨国忠当即行动,在玄宗不知情的情况下,派人强行搜查了安禄山在长安的府邸,捉拿安禄山的门客,并在审讯之后将门客杀死。

  此时恰逢玄宗给安禄山长子赐婚并邀请安禄山前来观礼,长子安庆宗一直在长安准备与荣义郡主的婚礼,在得知这件事后,安庆宗第一时间快马加鞭,将这个消息送回河北。

  在安禄山看来:杨国忠敢如此行事,定然是得到了玄宗的授意。

  他只要去长安参加儿子婚礼,婚宴上定然会被摔杯为号的刀斧手们细细切做臊子。

  基于如此判断,最终安禄山称病没有去长安,并紧锣密鼓的筹备造反。

  不过半年后,安禄山和史思明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口号,在河北起兵。

  至此,轰轰烈烈持续八年之久,且最终没有一个赢家的安史之乱,正式拉开了帷幕。】

  李世民本来已经恢复过来了,正在揉着脑袋呢。

  但看到唐玄宗为了安禄山与世界为敌,熟悉的感觉瞬间就回来了。

  不过兴许是嘴里仍旧泛苦的药丸起了作用,头痛倒是减轻了许多。

  但李世民依旧跳脚怒骂:

  “这安禄山是狐妖阿紫不成?如此惑人心智?”

  “朕本以为是这杨玉环祸乱朝纲,如此看来罪责唯玄、安二人!”

  文臣们好劝歹劝才终于将李世民给平息下来。

  侯君集对陛下说的话无比赞同:

  “如此看来,河朔三镇也并非叛兵,实乃这安禄山亲信夺位,方能为其尽控。”

  也正因此众人方才难以接受,房玄龄历数了一遍:

  “安禄山之反心,民知,臣知,将知,实乃公开之秘密。”

  杜如晦不同意:

  “玄宗亦知安禄山之反心,实不信也。”

  至于玄宗到底是发自内心的相信,还是说不敢不信。

  杜如晦就不知道了,但总归已成既定事实,纠结这些也无用。

  因此最终还是摇摇头道:

  “未曾想到,这最终叛乱之爆发,原因竟如此简单。”

  确实简单,当朝宰相私下行事,镇边将军心怀叵测。

  阴差阳错之下斩断了这对义父义子之间脆弱的信任。

  魏征也感觉有点无语,总结道:

  “若是这安禄山提拔安插亲信之前,杨国忠如此行事,其犹未可知。”

  “而如今贼獠势已成,晚矣。”

  一时间魏征心里甚至都为彼时的大唐忠臣感到悲哀:

  至高无上的帝王,反而成了贼獠最好的护身符,谁人能制?

  而最终李世民发出了一句疑问:

  “百年盛世,强唐风骨之士,何在?”

  ……

  张飞迟疑了一下:

  “这玄宗……真不是傻子?”

  在张飞看来这就如赠贼盗以利刃,妥妥的取死之道。

  赵云抿了抿嘴唇道:

  “即使如此,这唐朝强盛百年,应当不缺忠心良骨之臣。”

  如此盛世能千百年后还被后世流连,那应当不缺死国之臣才对。

  如何竟能被这一番将简单坐大,并且最终起兵?

  徐庶捏了个地豆抛入口中,笑道:

  “兴许是……这忠心俱死心,良骨成白骨了呢?”

  【事实上关于安禄山有反心这件事,并不是只有长安百姓知道,反而是全天下都知道了。

  初唐若论战神之名,李靖、李勣、苏定方三人,难分轩轾。

  但若论玄宗时,唯有一人当得上这个名号:王忠嗣。

  王忠嗣是玄宗的第一个义子,按辈份算的话毫无疑问是安禄山的大哥。

  他的亲生父亲王海宾在迎战吐蕃时战绩卓越,但最终因为友军不救而战死沙场。

  当时的玄宗痛惜良将,便将王海宾的儿子王训接入宫中收为养子。

  王忠嗣之名也是玄宗亲手所改,要他时时刻刻铭记父亲,并给王忠嗣画了个大饼:

  你就是朕的霍去病,等长大之后就让伱做将军。

  玄宗视王忠嗣为自己的霍去病,而王忠嗣也以霍去病来要求自己。

  长大后的王忠嗣军法严明,爱兵如子,每战当先,威望卓著。

  开元十七年,此时的吐蕃对唐数战连败,人心浮动。

  面对如此危局,当时的吐蕃赞普亲赴前线,鼓舞前线士气,并在郁标川阅兵演武。

  当时在张掖驻守的王忠嗣闻听后,瞬间判断这是一个机会。

  于是连夜起精锐弩兵七百人,欲行霍去病旧事。

  七百唐军人皆三马,披盔掼甲,纵马疾行。

  西域寒冷的夜晚也浮起了浓雾,但王忠嗣精准判断方向,连夜奔赴三百公里。

  到了郁标川时浓雾突然散去,呈现在王忠嗣面前的是吐蕃赞普的两万亲兵。

  唐军与吐蕃都没想到突然在如此近的地方遇敌,唐军将校大惊失色,想要后撤用弩机压制。

  王忠嗣临阵大喝:

  一足未移,追射且尽,无敢妄动,观我破之!

  说罢如此神将单骑入阵,挡者皆废,吐蕃军一时哗然。

  而七百唐军也毫不犹豫,当即弃掉弩机,跟随王忠嗣杀入敌阵。

  旌旗密布,长槊如林,但都挡不住王忠嗣,一名骑白马的吐蕃将想要挽回士气,也被斩落马下。

首节 上一节 206/4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秦:融合黑龙天,打造诸天仙秦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