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88节

  此战一年后,郑仁泰病死于凉州官舍,陪葬昭陵。】

  李世民张了张嘴巴,不知道说什么好。

  他很想问问杜如晦,今年刚给郑仁泰进的归政县公爵位还能要回来吗?

  郑仁泰毫无疑问是他的心腹之将,因此也动过委以重任的念头。

  但正因为是心腹,郑仁泰有几斤几两他再清楚不过。

  也因此,李世民对大唐扩张过程中没有出现郑仁泰的名字并不意外。

  而在听到郑仁泰任主将领兵平叛时还挺欣慰,不是欣慰于郑仁泰似乎终于有了几分能力,而是欣慰于皇子治还挺念旧。

  这回纥之乱本就不齐心,不管怎么看,都属于拉个人就能平的那种,属于白送的功劳。

  结果这薛仁贵虽然收尾难看,但好歹落了个英名。

  这郑仁泰这样都能玩儿砸?

  李世民心底甚至还有几分庆幸:

  还好玄武门时没对其委以重任,不然指不定……

  甩开这缕思绪,李世民愤愤计算:

  “看光幕记要,从灭东突厥始,至捉小鲁可汗终,连灭数国,开万里疆域,西域所阵亡将士都不及此数!”

  大唐皇帝心中已经在提前给郑仁泰选归宿了。

  是玄武门呢?还是朱雀门呢?

  但心底反而升起了一抹挥之不去的担忧:

  如此简单的一场平叛都能打的如此难看,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好兆头。

  而另一边,长孙无忌悄无声息挪了过去,对着在发呆的侯君集道:

  “郑广不在此,潞国公是否颇为遗憾?”

  郑仁泰本名郑广,玄武门时侯君集与长孙无忌乃是策划人之一,故而对参与者名字都颇为相熟。

  “嗯……啊?当然无!”

  侯君集虽然确实有这么点遗憾,但当然不会承认,当即矢口否认。

  长孙无忌圆圆的脸上写满了不信,轻轻笑了一下,再次悄无声息的与侯君集拉开距离。

  这场暴雪引发的惨败让甘露殿原本欢快的氛围变得凝滞了少许。

  李靖率先开口:

  “或许……”

  这位老将军琢磨着道:

  “陛下开科举时,或可试开武举。”

  这个念头已经在李靖心底盘旋很久了,此次才首先尝试着提出来:

  “这回纥之乱,率军者哪怕只是庸将,亦可胜之,绝不至于遭此大败。”

  对此李世民缓缓点头表示同意。

  这郑文泰贸然出击所犯的错误实在太多:

  贸然出击,不辨消息真假,不通水文地理,没有广撒斥候等等。

  别说行军大总管,这素质能否为将都要打个问号。

  看李世民点头,李靖继续道:

  “若论击强敌,开疆拓土,灭其国,领军者非懋功、定方等名将不可。”

  “两百骑灭薛延陀,五百骑入阵破敌,此皆乃陛下之卫霍也。”

  李世勣与苏烈赶忙挺了挺胸脯,一脸肃然。

  但心底同时乐开了花,李靖将军亲口夸我呢!

  “然……观夷狄作乱,乱前皆无胜唐之心,不过仰仗与长安千里之遥,赌我唐无暇他顾。”

  “此类必败之乱,为将者只要谨遵兵书要领,皆必胜,且难有损。”

  李靖总结了一下看法,道:

  “故而,或可开武举,令知兵者为将,不至有此之损。”

  李靖的一番话博得了李世民的认可,当即点了点头:

  “善!”

  具体如何考,考哪些内容还需要琢磨一下,但重要的是此事确实可行。

  最典型的莫过于薛仁贵这个野路子,确实猛将,令李世民心生喜爱。

  但又是杀降又是带头纵兵劫掠的,这些操作看的李世民眼皮乱跳。

  规正大唐将领的基础素质刻不容缓!

  ……

  成都府衙中,张飞摇头感叹:

  “这大唐属于是老天都看不过去眼了。”

  刘备不同意:

  “关老天何事?此乃人祸!”

  说着刘备还仰头看看这府衙的天花板,在心里为三弟赔罪,这老天可别一生气把光幕收回去了。

  “此确实乃人祸!”

  孔明叹了口气判断道:

  “开唐时,四面皆强敌,天子有胆略,将帅有军略,士卒敢效死命。”

  “此时已是‘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帅不知兵,将且贪功。”

  “这大唐惨败于吐蕃,不远矣。”

第177章 崽卖爷田不心疼

  “吐蕃能大败这唐朝?”

  张飞表示怀疑。

  安史之乱那吐蕃贵族的种种记录张飞还没忘呢,只是觉得这大唐武功正盛,这吐蕃就敢迫不及待上来捋虎须了?

  孔明不以为忤,羽扇一挥笑道:

  “我等不妨假设,翼德你若为吐蕃国主,欲为吐蕃开疆拓土,当如何抉择?”

  “俺……”

  张飞摸了摸钢针似的胡须,计上心头:

  “效仿吕布安禄山之流,拜那高宗武后为义父义母。”

  “再效仿司马懿之流,阴养士卒,只待……”

  “停停停!”

  孔明略感头痛,用羽扇敲着张飞的脑袋:

  “休要玩笑!”

  “好好好,且让俺想想。”

  张飞略感委屈,这计策怎么着也算是取历代精华了,如何不行?

  不过开启认真模式后,三军统帅张飞对着身后的地形图看了又看后也不得不承认:

  “若想外拓,似乎确实仅有出青海,袭河西一途。”

  这副地形图标的简略,但也能看的清楚,这吐蕃四面八方皆为连绵山脉。

  唯有东部乃是群山阙口,顺着走就是那后世所称的青海湖,再从青海湖往东就是河西走廊了。

  孔明点点头道:

  “这青海于吐蕃来说,乃必取之地。”

  “其地有被唐朝击败灭国之吐谷浑部众,有与唐朝关系不睦之党项诸部。”

  “吐蕃必将秣马厉兵,倾国之力而取之,唐朝若无防备,恐……”

  【需要说明的是,吐蕃的国策非常简单:

  就是要吞并吐谷浑,拿下青海。

  吐蕃第一次进入大唐的视线就是因为劫掠吐谷浑。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接到了吐谷浑的哭诉:爸爸,有人打我!

  还没等二凤仔细调查清楚呢,贞观十二年就接到了吐蕃侵掠松洲的消息。

  新仇旧账一起算的情况下,大唐当时给了吐蕃足够的尊重:

  起五万大军,侯君集任行军大总管,执失思力与刘兰各为左右翼策应,牛进达为前锋,四路齐出攻吐蕃。

  结果让二凤没想到的是,主帅侯君集还没动身呢,前锋牛进达就已经大败吐蕃了。

  而且吐蕃跪的相当迅速:

  不仅飞速将此前侵占的人口土地皆尽归还,还遣使认错,并让禄东赞亲自为使,献黄金五千两,珍宝数百,既是谢罪,也是为求亲。

  松赞干布确实称得上吐蕃的一代英主,跟二凤也算是翁婿和谐的佳话,其人活着的时候是大唐与吐蕃的蜜月期。

  李世民本身就是个军事家,具体反应到大唐的国策上就是对吐谷浑的极端重视。

  因为这块地方介于大唐和难搞的吐蕃之间,属于战略缓冲区。

  同时还控制着青海四面八方的所有交通要道,联系着中原与漠北、西域、西藏、甘南等地的沟通交流。

  也是因此,李世民在整个贞观年间都在密切注视着吐谷浑,一旦有反唐或者自立的苗头出现就飞速介入,以雷霆之威剿灭,同时不惜以和亲的手段让吐谷浑成为大唐的忠实拥趸。

首节 上一节 288/4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秦:融合黑龙天,打造诸天仙秦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