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季汉大司马

季汉大司马 第332节

  “录尚书事,留武汉治国。”

  曹操捋须冷笑,说道:“不知霍峻今时后悔否?”

  说着,曹操惋惜摇头,说道:“若霍峻受领淮南王,举兵叛刘,则大事成矣!”

  在曹操今时眼里,霍峻无疑做了个错误的选择。

  称霸江淮,治统万民,封国受土不选;却选择了向刘备表示忠心,今受其猜忌,被削兵权,真就令他想笑。

  “大王,霍峻虽无反叛,但却也让刘备猜忌霍峻,削其兵权,留居于京。”孙权说道:“今下之重,当在根治许昌之乱。”

  曹操捋须而思,说道:“且如仲谋之意,招许昌官吏北上邺城,察其间是否有吉、金等同党。”

  “对了!”

  曹操想起什么,说道:“王必忠奉国事,平定叛乱,赐钱帛与之。让其好生养伤,孤当有重用。”

  “诺!”

  孙权听着曹操的部署,心中若有所思。

  经吉、金、耿等人的反叛,曹操今下应有称帝之念。自己与曹丕谋划的计策,或许可以实施了。

  “大王,裴代郡回邺述职。”侍从禀告道。

  “宣!”

  曹操坐回榻上,双手撑在案几上,露出和善的表情。侍从也趁机拾起被他扔掉的毛笔,换上崭新的毛笔替代。

  虽有许昌叛乱的前事在,今下曹操也因刘、霍君臣生隙而感到舒心不少。

  少顷,裴潜趋步入殿,行礼拜道:“臣潜拜见大王!”

  曹操面露笑容,说道:“三年前,代郡混乱,孤授卿以大任。经卿三岁整治,盖代郡已平,孤心甚慰。”

  说着,曹操话音一转,问道:“孤闻计吏言,卿治代郡时,治百姓宽厚,治诸胡刑重,然不知可有此事?”

  三年前,代郡乌桓猖獗,曹操欲发大军征,询问裴潜意见。裴潜则表示代郡乌桓尚无反叛之心,今下当用计策化解代郡之乱。

  裴潜单车入代郡,安抚乌桓单于,好生劝导。单于惊喜参半下,归还财物及人口与代郡。安抚完乌桓单于,裴潜反手就将与乌桓人勾结的郝温、郭端等十余人处死,威慑代郡上下。

  其间,裴潜深晓乌桓势大,不敢以宽松之政纵容,而是采取严刑峻法,一旦有胡人犯法,裴潜则决不手软。

  经三年的整治,代郡风气大改。曹操见裴潜功绩卓著,也将裴潜召回邺城,欲委为丞相理曹掾。

  裴潜不卑不亢,拱手答道:“启禀大王,确有此事。”

  “臣待百姓宽厚,是以百姓受胡人袭扰,多有贫寒,故施以宽收其心;待诸胡刑峻,是以胡人桀骜不驯,时常扰民,故施以严法制其心。若待诸胡宽厚,纵其野心,胡人必会扰民,时郡吏发卒遏之,胡人必反矣!”

  说着,裴潜言语认真,说道:“以潜粗鄙之见,窃以为后继者若治郡失衡,宽严不分,乌桓势大难遏,则代郡必有叛乱发生。”

  曹操皱起眉头,对裴潜后续的那段话多有不认可,以为裴潜为他治理代郡的汉宽胡严的政治手段找理由。

  脸色渐渐平淡了下来,曹操说道:“计吏所言盖或有偏颇,卿治代郡有功,安抚汉胡,历三岁而事成。今丞相府尚缺理曹掾,可由卿出任之。”

  “诺!”

  见曹操不相信自己的话,裴潜没有过多争辩,时间会证明一切。毕竟代郡情况之复杂,非是几句话所能说得清楚。

  代郡乌桓势大,近年来与鲜卑轲比能等人勾结,岂能那么容易被解决的。

第421章 教子谋交

  武汉,汉王宫。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刘禅响亮的诵读声,在清晨的院落间响起。

  刘备身着便服,坐在席上,问道:“公嗣读霍督所著《马说》,不知有何所感?”

  正旦之时,霍峻向刘备献棕马为礼,或如张承所言,初见棕马似为寻常,再见为五百里马,深究为千里马。

  刘备见棕马如此奇特,大喜不已。霍峻择机献《马说》于刘备,另类地向刘备表达他的感激之情,提拔他于市井之中。同时还劝刘备当选拔任贤,不可阻塞贤路。

  刘备读《马说》全文,不由大悦。是感《马说》启迪性强,则让刘禅习读《马说》一文。

  刘禅乖巧坐在对席,说道:“父王,霍督所著《马说》虽仅百余言,但却振聋发聩,儿臣仿佛得见千里马哀叹不得其主之感。”

  顿了顿,刘禅思虑半响,说道:“霍督所著《马说》虽在言千里马,但似乎不仅在谈千里马,而有在谈论贤才。”

  “嗯?”

  “可否细言?”

  刘禅握帛而思,说道:“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古之贤士微末之时,与千里马何其异也?”

  “胶鬲得周文王赏识,反戈纣王得以发迹;管夷吾相公子小白,霸诸侯,一匡天下;孙叔敖因楚庄王而幸进,治楚国几霸中原;百里奚被秦穆公所拔,得以强秦而威戎狄。”

  “诸贤士虽有坚忍不拔之心,但无君上赏识,何以名扬天下?此与千里马何其相同,无伯乐则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称也!”

  刘备大感欣慰,说道:“太子记之,识才委贤,拔以重用,是为君者之道。无霍、葛、关诸君辅佐,则无汉国之盛。国之昌盛在于君,君明臣贤是为昌。”

  “前汉之所以兴隆,在于亲贤臣,远小人;后汉之所以倾颓,在于亲小人,远贤臣。太子欲兴汉室,唯在委贤重能,采纳建言。”

  刘禅那张青涩的脸上露出疑惑之色,说道:“敢问父王,何以识别千里马与那贤臣?”

  说着,刘禅继而问道:“常言霍督被大王举于市井之中,葛君被大王发于渔耕之间,父王何以识之?”

  “这?”

  被刘禅这一问,刘备犯起了难事。

  虽是自己请教二人时政,请二人出山。但实际来看,怎么感觉他们是恰逢其时的出现。

  市井小吏,自己治下少吗?

  渔耕农夫,自己见得少吗?

  自己怎么就遇见霍峻、诸葛亮二人?

  “咳~”

  刘备咳嗽一声,说道:“识才如识马,己有学识,凡晓大事,得遇见贤才,言语深谈,咨以形势,便可知其能也!”

  说着,刘备摸着刘禅的脑袋,说道:“故而父王让你习读典籍,便是为治国识才之用。”

  在刘备眼中,自己病逝之后,刘禅继自己之位,大体无法像自己常年率兵亲征。如此之下,他认为刘禅治国的才能当属重要,故而除了让刘禅习读经书外,他还让刘禅学习《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

  今让刘禅读《马说》便是想让其知道,治国之中举贤任能尤其重要。不料刘禅天赋聪明,不用解释就能深晓《马说》背后的深意,属实难得。

  “诺!”

  盖是因寄奴之名,或是因精、卵不同,刘禅较历史上多了些机智。

  刘备教子之余,王粲趋步而来,禀告道:“大王,中原急报!”

  “何事?”

  王粲将巾帛送上,说道:“据斥候言,许昌发生动乱,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丞相司直韦晃率家人举义,围烧许昌城,欲拥天子南下,投靠大王。”

  “丞相长史王必发屯田兵讨之,及天明,吉、耿、韦叛乱被平,许昌遂是安定。曹操为之大怒,招许昌百官至邺城,欲有问罪之意。”

  刘备浏览巾帛上的内容,皱眉说道:“吉、耿、韦等人被诛,今许昌叛乱已平,曹操招许昌百官至邺城,莫非暗藏他意?”

  如刘备所说,参加吉、耿、韦、金四族因参加许昌叛乱,被曹操下令夷灭三族。可以说许昌叛乱之事就此消停,但曹操似乎没有消停之意,而是有扩大打击面的意思,让人颇是费解。

  “大王,是否招诸卿入宫议事?”王粲建议道。

  “可!”

  刘备略有所得,说道:“招仲邈、孔明、孝直、子初等要臣入宫,孤忧曹操或有他为?”

  “诺!”

  在王粲的吩咐下,几名侍从疾步出宫,向众人传达刘备政令。

  “父王既有要事,儿先行告退!”

  见状,刘禅持帛拱手,说道。

  “且慢!”

  刘备手搭在刘禅的肩膀上,问道:“你与阿弋近来关系如何?”

  刘禅抬头眨了眨眼睛,说道:“儿与阿弋关系莫逆,常同吃同住,其为人聪明和善,但就是不太说话。”

  刘备笑道:“今后多处之,不必常居宫中,可与友人出宫狩猎,或是采风民生。”

  “诺!”

  刘备叮嘱刘禅一番后,理事的诸臣也赶到花园亭落。

  “大王!”

  几人向刘备施礼问候,继而坐到席间。

  刘备招呼侍从上茶,并让王粲将许昌发生的叛乱,及曹操的操作告诉众人。

  端着茶盏,刘备问道:“诸卿以为曹操之意,或有何意图?”

  法正蹙眉而思,说道:“许昌叛乱虽小,一夜便平。但其影响之广,左右州郡多知,当非同小可。曹操招百官北上,有威慑北人之意,或残杀暗逆之臣,以示其权势。”

  “孤怕不仅于此!”刘备说道。

  诸葛亮轻抚羽扇,说道:“大王所言之意?”

  迟疑些许,诸葛亮自答道:“大王是言恐曹操篡位称帝?”

  刘备不可置否,说道:“自曹操受封魏王以来,已有多年。数年来,曹操改暴虐之举,常施仁政,以求收众人之心。行举反常,当多有他图。”

  今世与历史不同,历史上因孙权牵制以及刘备打汉中之故,曹操常年征战,不敢停歇。

  今世韩遂被张飞所杀,马超被夏侯渊偷家,曹操较为轻松地拿下陇西。继而汉中之战失败,夏侯渊战死。

  因刘备崛起之故,数年间形成南北割据。曹操盖是知道南方已不可图,故而转向内部整治上。

  内部因常年征战之故,百姓多有疾苦。曹操广下文书,让各州郡无故不得兴发战兵,且让地方官府救济孤寡百姓。

  且去年因疟疾之故,造成十余万邺城百姓丧生,及近两万军士的病故。曹操也罕见地下诏,对于受灾的家庭减少赋税,以示仁义。故而曹操如此这般巩固自身统治,很难不让刘备多想。

  毕竟大家都是野心家,目前都处在国王位子上。曹操有称帝的想法,刘备自然也有。然不同于曹、刘封王之时,刘备因姓刘之故,可以抢先称王。今下因自身姓刘,反而不能率先称帝。

  盖或是同为君主,且知交多年,刘备能有这般猜测,不足为奇。

  “观曹操广收民心之举,今又招许昌百官北上,盖或有称帝之念。”

首节 上一节 332/4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世子凶猛:这个小娘子,我抢定了

下一篇:大明,从空印案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