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258节
别人怎么想,孔照都无所谓了,反正他就干最后一届,下一届死活要乞骸骨的。
乾清宫,一大早起来,正准备去九城统制衙门的贾琏,再次被薅到皇帝跟前。
“内阁那边收到朕的行文了,想必正在讨论预算制度,朕担心内阁用拖字诀,你再想个法子施压。”承辉帝心情不错,也想到了内阁肯定要反抗的。但他一时半会的没啥好法子,值此逆案余波未平之际,内阁诸位大臣拿集体辞职施压,皇帝也扛不住的。
“陛下,臣在想啊,怎么甄家还能好好的。”贾琏有点答非所问,情绪正好的承辉帝没计较,反倒耐心的解释:“朕去西山的时候,那位亲口说的,甄家不能动,至少现在不能动,否则他绝食。”
贾琏听了忍不住微微的歪嘴,尽管没见过太上皇,但已经能从一个失败者的嘴里说出的话看出这个人的好面子。
或者说,这是他最后的尊严了。如果甄家都护不住,他真是颜面无存了。还不如自寻了断,真的这样,承辉帝要在史书上留下骂名了。
亲爹了不起啊!
“内阁肯定不会轻易就范的,微臣接下来有两手准备。其一,现在的内阁只有五位阁臣,酌情增加两个人,勋贵一人,文官一人,增加两人为试行,看看效果再决定是否固定下来。其二,给官员加薪吧。现在的官员,薪水太低了。也不要加太多,加两成即可。”
承辉帝听了贾琏的话,先是面露喜色,随即一脸肉疼,他真不是小气。而是觉得吧,官员拿的够多了,但干活却很少。
贾琏随后又来一句:“这个加薪可不是随便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与绩效挂钩的。这可是针对全体官员的类似考成法。”
承辉帝听着愣住了,贾琏却还在继续:“治国最最关键的就是吏治,再好的政策,最终执行也是要靠官员。陛下有励精图治之心,不妨先从整顿吏治开始。在考成法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增补,形成一个新的制度,先解决官员的懒政怠政之风。本朝科举做官,科举本身并不培养优秀的官员,只是在一个比较低的基础上筛选人才。赵普说半部论语知天下,我说放T娘的屁。”
如果换个皇帝,一定会喷贾琏大放厥词的,承辉帝却觉得深得我心。官老爷们又不给国家纳税,底层百姓能懂什么是论语?
人都是看眼前的,以后的事情,当下的人哪里顾的上。盯着眼前的利益,牢牢的抓在手里才是人的行为常态。
承辉帝不是文官忽悠下长大的皇帝,知道这个国家的出问题了。出了问题不可怕,解决就是了。可怕的是发现了问题无法解决或者不敢解决。
无论如何,贾琏出的主意效果还不错,都一一见效了。承辉帝现在有点路径依赖了。
“那就这样,三月先解决户部尚书的人选,朕先让一步,看他们还怎么拖延。”该说不说,承辉帝很擅长这一类斗争。
即便是大周朝,皇帝的权力法理上无限大,也无法做到为所欲为。皇帝也是人,不是神。治国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臣子们配合执行。
承辉帝深知不能逼的太紧,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嘛。有时候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嗯,贾琏要知道他的心思,一定会点赞,列导师也是这么说的。
户部尚书人选这个事情,内阁动作很快,拿出五个有相应资格的大臣,当然了,想做阁臣是不可能了。
名单出现在承辉帝面前的时候,贾琏正在九门统制衙门开会。
九门统制是个很特殊的位置,直属于皇帝,权力说大不大,崇文门的税卡都管不到,说小还不小,但凡想进内城的人,九门统制麾下的官兵,都有检查的权力。说句难听的,贾琏要为难哪个人,不让进内城,换成内阁首辅来了,照样有借口拖延半天的。
更别说,眼下是个敏感时期!
九门统制衙门,一个统制,一个副统制,九个副将。不算衙门里的配属人员,九个副将各领一标人马,这就是九千战斗人员。
贾琏上任之前,承辉帝提前安排了副统制,出身宗人府的李然,与李亨是一辈的人。这个副统制只管内务人,没有调动兵马的权力。余下的九个副将被清洗了一遍,承辉帝也一一从边军调来军官补充进来。可以说,现在的九门统制,承辉帝一声吆喝,贾琏啥事都做不了。
鉴于这个现状,贾琏也不着急,反正他是暂时代理的。
“我是贾琏,暂代九门统制,各位自我介绍一下,混个脸熟。”贾琏的开场白很简单,副统制到九个副将一一亮相。
“好了,大家伙就算是认识了。本代统制身兼多职,日常的事情基本不管。陛下让我来练兵,那就说练兵的事情。先说第一件事情,给各位十日的工夫,回去后把各标的人马整顿一遍,淘汰老弱,一些不合格的混子也要踢出去。记住,十天时间,本代统制会一一检查,成绩合格的,留下继续任职,不合格的,哪来的回哪去。我把丑话说在前面,到时候我不满意了,谁来说情都不好使。就照样,李副统制留下,其他人回去吧。”
会议开得极为简短,各位副将都有点懵圈,预想过各种情况,唯独没想到,这会一刻钟就结束了。
剩下贾琏和李然时,贾琏依旧很简短的交代任务;“李副统制,衙门内务由你全权负责,人员的配置该换的换,该补的补。所有账目必须理顺,仓库也要搞一次全面的盘点,账目必须清晰,十天的时间,到时候我会检查。权力放给你了,做的不好,自己滚蛋!”
李然听着也是一脸的感慨,真是头一回见过这样的上官。在宗人府的时候,手里但凡有点芝麻大的权力,都会用到极致,为自己牟利的人比比皆是,这位倒好,直接全面放权,就保留了一个检查和开人的权力。
有这样的上级,真是烧高香了。
宗人府出来的李然,听到了关于贾琏的很多传闻,尤其是一干权贵子弟,真可谓谈虎色变。
今天一接触才发现,此人极为接地气,只看成果。
李然赶紧应下,贾琏也不是彻底撒手不管,丢下张三这个家将头子,日常在这里呆着,有啥事情及时汇报。
雷厉风行的初步处理完九门统制衙门的事情,贾琏出门直奔研发司,每日最多做两件事情,这是他的底线,除非不可抗力。否则,决不多干。
研发司这边,让阿让觉得自己被放弃了,有纯碱在手,烧杯试管都不是是,随便就能烧出来。难的是平板玻璃,这玩意需要一点手艺活。
当然这是工艺问题了,至少现阶段是没有浮法玻璃工艺的。
好不容易制出了八开纸大小的平板玻璃,兴致勃勃的给上司汇报才发现,自己这个上司更加忙碌,每天泡实验室里。
出了成绩没人搭理,好在有《基础化学》这本书可以学习,最近让阿让也忙起来了,学习了《基础化学》后,适合大周本土的制碱法逐渐成型,最近他也在忙着做实验呢。
贾琏悄悄的来,转了一圈后,发现两个主力干将,各自带着四个学徒在泡实验室。还行,没有把带学徒的事情落下。
没有打扰他们搞实验,贾琏进办公室看看最近的成果。
嗯,报告在书桌上,我康康!
“透明玻璃烧出来了!阔以!这个让阿让和野生化学家的组合,没有白烧银子。”
“哟,平板玻璃都弄出来了,尺寸小了点,好在本官在玻璃厂调研过。哎呀,现有产能可以先吹酒瓶嘛。”
“唉哟,纯碱工艺有进展了,接下来是不是可以上三酸了?”
贾琏对于研发司,最看重的就是三酸两碱了。这是现代化工的基础。没有三酸两碱,哪来的火帽,哪来的硝化纤维?
咳咳咳,还是先搞定火猫,然后改良黑火-药,硝化纤维先放一放,这玩意诞生的挺早的,因为没有稳定剂,迟迟没有发挥作用。可惜,我也不是个化学家,只能指望慢慢的摸索了。
实际上黑火-药能用很久呢,慢慢来吧,培养人才!
嗯,单纯的给钱,恐怕很难解决吸引人才的问题,还得想点别的招。比如,给官?还不够,得上爵位!
说到爵位嘛,那就得想法子说服皇帝了。不过在武器改良方面没有出亮眼的成果之前,说服皇帝很难做到,更别说朝野上下了。
就在贾琏对着桌面上的工作报告发呆的时候,小贵子内侍进来了,咳嗽一声,贾琏看来时他才行礼道;“贾大人,陛下宣召!”
贾琏看看面前的报告,叫来办公室主任马三,提笔写了一份东西交代他:“我先进宫办事,明天再来。研发司成绩显著,值得表彰!”
皇帝的召唤自然是不可抗力,贾琏无奈的被迫加班了,跟着进宫的路上,贾琏还问一句小贵子:“啥事情?”
第299章 突出一个诛心
皇帝在乎什么?首先是皇位,其次是稳定的可延续的秩序。动乱的局势意味着皇位的不稳,这也是君臣之间来回拉扯必须明着来的原因。
如果皇帝不讲规矩了,开始乱来了,下面的大臣不会直接造反,多半是要摆烂的。臣子摆烂的后果是国家无法正常运转,一个无法正常运转的国家,意味着大厦将倾,颠覆在即。不要认为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即便是把集权玩到极致的清朝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
说一句不好听的话,皇帝能管住一个京城就不错了。事实上号称首善之地的京城,照样年年冻死人,天天有案子发生。
然而,绝大多数皇帝不在乎!
把改变国家的希望寄托在皇权上毫无疑问是愚蠢的,承辉帝有变法的想法,不等于贾琏完全寄托于他。
单单从财政上看承辉年间,已经隐隐有中兴之象。实际上背后隐藏的很多问题被掩盖了。
现在承辉帝的注意力被君臣之间的拉扯吸引了,必须尽快缓解内耗,是的,是缓解,因为内耗无法解决。内耗不明显的时候,往往国家快速向好发展,掩盖了内部的矛盾。当发展停滞,陷入存量竞争时,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内部矛盾必然爆发。利益集团之间都不够分,哪有底层百姓的事?
大周同样面临内卷的问题,一百多年下来,该分的全分了,但每一个利益集团的欲-望却在不断的放大,利益边界反复摩擦,BOOM。
现在是爆炸后的一个缓冲期,君臣之间的拉扯,本质就是利益空缺该怎么分。太上皇和小忠义亲王存在的时候,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对于整个朝廷结构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块,现在是分食的时候,谁都不想让步。
承辉帝的优势是可以掀桌,借着逆案的余波掀桌,但他不敢太过分,顶多是拿出来吓唬人,不敢真去做。
纵观历史,说杀你全家就杀你全家的皇帝,只有朱元璋敢这么干,他是最特殊的一个,刘邦都比不了。
承辉帝情绪高昂,指着桌子上的名单:“看看,新人选出来了,你觉得谁合适?”
贾琏吓的一哆嗦,直接跪下:“陛下要杀臣,只需三尺白绫!”
承辉帝见状哈哈大笑,上前来轻轻踢了一脚:“起来,你这么大个子,三尺白绫可不够,少说得一丈。看看吧,朕打算随便圈一个。”
“如此,微臣斗胆!”贾琏起身,拿起桌上一摞人选的履历,飞快的看了一遍。其中五个人选,三个巡抚,两个侍郎,都有相关工作经验,都是从基层做起来的官员。唯一不足的自然是资历不足,没做过尚书就算了,更别收说总督了。
贾琏看完之后便道:“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南北的话,考虑到今后内阁南北均衡,臣建议选一个北地人。”
承辉帝非常满意的点点头:“朕也是这么想的,所以,这五个人都不合适。按照你的建议,进士出身,基层做起,有户部工作经验,政绩优良者,唯有山西巡抚宁克合格,可惜他不在名单上。并且,去年的京察,他的政绩为中平。桌上有一份去年初他上的奏折,你看看。”
奏折摆在右上角最上面,一眼就看见了。贾琏拿起就看,裘世安端着茶杯进来也没注意到。
奏折的内容很犀利的指出了山西联合银行在民间的经营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引发的乱象。其中尖锐的指出,太原四大家族以及山西各地,都存在一两个家族左右地方经济的问题。从收税的角度看,做官的是真省事了,但从做事的角度看,官员要做点事情,必须得到地方士绅的认可,否则往往难以推行,其中所谓的联合银行,由十三家钱庄出资组成,这十三家借着银行的优势,基本垄断了山西各地的民生经济。
最后,宁克大声疾呼,山西不复朝廷之山西矣!
贾琏看完之后,突出一个诛心道:“山东门阀改头换面之后,重现矣!”
王维有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其中的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而是太行山以东。
承辉帝是读过史书的,当然知道贾琏这话里的阴阳乾坤。毕竟山西那个地方是有历史传统的。太原王氏,闻喜裴氏、河东柳氏等等。
要不是天街踏尽公卿骨,接着五代十国的军头们轮流挥舞着横刀把文官当鸡杀,宋朝的科举制度哪来的那么轻松。
都说北宋矫枉过正,导致国家军事孱弱,客观的讲,宋朝对于科举制度的完善和成熟贡献巨大。只是谁都没想到,朱元璋为了降低难度,直接搞了个四书五经框架下的八股文为主的科举制度。就这,朱元璋还不满意,嫌《孟子》不够“正确”,搞了个删节版。
所有,朱元璋开始的科举制度,从来都不是人才培养机制,它是一个筛选机制,通过最大面积的筛选机制,选出智商最高的一批人,然后让这些人去学习怎么做官,再然后在做官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治理国家。看起来是不是很合理?实际上呢?人生学习的最佳阶段,都去死磕四书五经了。这样的人无论智商再高,起步都晚了很多。即便是这么一个很粗糙的选拔机制,在同时期的世界上依旧是最先进的制度。
通过考试获得成为公务员的资格这种事情,在当时的欧洲碾压似的领先。
贾琏在这时候提所谓的山东门阀,承辉帝心生一种君臣相得的喜悦,朕之所忧得人知矣。
真不怪贾琏会这么说,
“山西的问题只能先放一放了。”贾琏再次说出了承辉帝的心里话,类似的情况太普遍了,对于皇帝而言,真不叫个事。先把京畿的问题理顺了,然后挨个的收拾过去。没见孙化贞在两江都干了点啥么?再牛-逼的是士绅,刀架在脖子上,也得给朕跪下。
只能说,小年夜之后的承辉帝,空前的自信。从京城到地方,最难搞的两块都搞定了,何况区区一个山西。
“好,那便如此,来人拟旨。”承辉帝一声喊,裘世安进来准备笔墨,贾琏四下看看,承辉帝背着手在殿中昂首看着大门外,裘世安准备好笔墨后,默默的往后退。这是没别人了是吧?
贾琏无奈的叹息,在边上的小桌子前坐下,提笔蘸墨,做好准备。
“山西巡抚宁克,忠功体国,政绩卓越……。”随着承辉帝的口述,贾琏挥笔而就,搁笔后吹干墨迹。裘世安赶紧过来接过,承辉帝道:“送内阁!”裘世安赶紧出去,只能说这一波君臣拉扯,承辉帝打了内阁一个措手不及。谁让当时没说好,必须从内阁推荐中选人呢?
孔照看到这份没有用印的草稿后,沉默的闭上眼睛往后倒,靠着椅背好一阵才开口:“去请各位阁臣到此一聚。”
各位阁臣陆续进来后,看见桌子上的草稿,全都一脸的乌云。
孔照见状道:“若无异议,誊抄,上呈用印吧。”这也算是君臣之间的一点默契了,承辉帝给大家看个草稿嘛,可以驳回的。
但这种情况也是要看时候的,看在位的皇帝是否强势。毫无疑问,承辉帝处在一个最最强势的阶段,尤其他还没违反规则。
这个制度有一点好,不再是皇帝个人的意见,而是征求内阁意见的集体决策。
圣旨下去,有任何不满的话。皇帝和内阁一起挨骂。
“等一下,这笔迹眼熟的很,不是陛下手书。”郭衍这根墙头草的眼神还是很尖的。
“狗日的!一定是他的主意。”关着门的时候,梁道元与儒雅无关。
孔照咳嗽了两声:“涵养,注意涵养!”这个提醒的很别扭,梁道元当然知道,孔照是宁克的两任座师,乡试、会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