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271节

  尽管朝廷明令禁止了,王子腾依旧这么干了。

  “你回天津去吧,不要在京城像无头苍蝇似的,扑腾的越多,死的越快。”贾琏交代了一句,孙绍祖不敢辩驳,选择了立刻出城回去。

  临走之前,孙绍祖小心翼翼的放下一个大信封,贾琏淡淡的看一眼没说话,孙绍祖紧张的表情瞬间松弛,只要肯收钱就没事了。

  拿着大信封的贾琏在手里掂了掂,悠悠的叹息一声:“政、治斗争太复杂了。”

  贾琏没有多留,出门立刻进宫求见承辉帝。

  跟往常一样,贾琏很顺利的见到了承辉帝,总算是见到了一次正在休息的承辉帝,此刻正喝一碗冰镇的酸梅汤解暑。

  放下碗的承辉帝,看着站在前方低头肃立的贾琏,起身走上前围着他转了一圈才开口:“求见朕,为何不说话?”

  “陛下难得休闲,微臣不敢打扰陛下休息的时间。”贾琏毕恭毕敬的回答,稳住的让承辉帝都吃惊的张了张嘴。

  “行了,朕已经休息的差不多了,你能来面君而非上奏,事情在你看来,一定小不了。说吧,朕听听是傻大不了的事情。”

  承辉帝回到桌子后面坐下,一手放在桌子上,眼睛直勾勾的盯着贾琏,要看他到底如何表演。

  贾琏双手举起大信封,上前奉上摆书桌上,后退五步拉开距离才抬头说话:“此天津水师之子孙绍祖送给微臣的救命钱,臣不敢收。另外,臣要当面弹劾王子腾,罪名为贩卖大烟。此前陛下明令禁止,王子腾知法犯法,理应严惩。”

  承辉帝的反应是平淡,毕竟别人弹劾王子腾的时候,贩卖大烟不过是附带的小罪名。别看朝廷明令禁止了,实际上这罪名对于王子腾而言,真就是不疼不痒的。那些被王子腾断了财路的人也知道,拿大烟的事情弹劾他不构成伤害,所以才会罗织别的罪名,必须豢养私兵,意图不轨。

  承辉帝觉得,贾琏的“小题大做”无法与他主动求见相提并论。这厮能不进宫就不进宫的性格,为这点事情进宫,演技太拙劣了。

  “朕已经下旨斥责王子腾了,难道还不够么?”承辉帝决定不拆穿贾琏的“表演。”

  贾琏的反应出乎了承辉帝的预料,上前一步,异常郑重的行礼后,抬起身子道:“陛下,烟毒之害,无论如何重视都不为过。”

  承辉帝看懂了贾琏的意思,心里好奇之余,还是点点头:“详细说说。”

  “天朝并非产银大国,前明能以银为官方货币的原因,就在于通过贸易将全世界的贵重金属吸纳进来。西夷各国以商业为国本,长期的巨量的贸易逆差,即便是西夷各国之首英格兰也难以为继。西夷贪婪,能动手抢的一定不会好好做买卖,之所以没有来抢,完全是因为觉得打不过。前明时期,郑芝龙击败了当时西夷最强的荷兰,斩断了西夷向东延申的触角。面对一个庞大的帝国,他们没有必胜的把握,同时又不甘心于长期的贸易逆差,所以才选择了走私大烟。此物一旦吸食,难以戒除,一旦泛滥,必定导致大量白银外流,解释对外贸易形成逆差,最多五十年,朝廷很难通过对外贸易获得足够的税银。届时国库空虚,财政难以为继,只能向内压榨百姓,再五十年,明末惨状重现。陛下,臣非危言耸听,国家的运行离不开健康的财政,南宋能以江南半壁维持近二百年,靠的就是对外海贸。前明中后期,财政艰难,很大的原因是当时英格兰海盗泛滥,导致西班牙来华贸易的船只数量急剧下降。湖州富庶之地都能出现饥荒,就是因为民间贪图丝绸之力,多种桑而少种稻,外贸下降,丝绸无法换成钱买粮食所致。试想一下,将来种大烟的耕地面积激增,赶上天灾粮食减产,是何景象?”

  贾琏说的不紧不慢,就是怕承辉帝忽视了其中的要害因素。这番话的出发点很直接,奔着动摇统制根基这个关键点去的。

  皇帝怕什么?怕统制根基不稳啊。要说动一个人,必定是要奔着他关心的话题去咯。

  不然你说再多的大道理,他都会当你是放屁,你还能比我懂的多?

  人,尤其是中年以后的人,是很难接受并跟上社会快速变化的。同时人还是很愿意推卸责任的物种。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不是我不行,是别人的错。做父母的,觉得小孩子学习不好,一定是游戏的错。给游戏扣一定精神鸦片,是最经典案例。

  这些做父母的,绝对不会承认,他们对这个社会快速变化不适应,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关心孩子的成长。

  孩子没学好,是学校的错,是社会的错,与他们无关。

  扯远了,言归正传。

  承辉帝没有完全认可贾琏的话,贾琏也不指望他全盘接受。

  “那你以为该如何?”承辉帝沉默了好一阵才反问一句。

  贾琏上前一步,铿锵有力:“针对王子腾是初犯,陛下可追加一道斥责令。要求王子腾以及水师全体,严厉打击海上贩卖大烟的行动,朝廷需出台更严厉的法律,凡主犯一律斩首没收全部财产,从犯视情节轻重,或斩或流。吸食大烟者也有罪,命令需强制戒除,不能戒除者,不能为官,三代之内,不能参加科举。现任官员吸食大烟,限期戒除,逾期不能直接罢免,无论出身如何,一视同仁。”

  关于大烟的危害,贾琏以前已经强调过了,这次算是加量版本的重申。

  承辉帝尽管觉得贾琏还是有点危言耸听,但考虑到万一呢?还是点点头道:“朕会让内阁商议之后,推出新的法理法规,完善此前不足。至于王子腾,朕可以再追加一道斥责令,不许他今后再行此事。”

  承辉帝不是没想过直接拿下王子腾,但这么做的后果太过严重了。一旦真的采取行动,成功了还好,失败了没准就是两广、辽东、西北三地皆反的局面,这个后果皇帝根本无法承受。所以,承辉帝宁愿先压下去,等等再看。将来国家财政军事都有所改观了再行动也不迟。没准到时候王子腾直接去了安南了,主动让出两广也未可知。

  至于断绝西夷商贸往来的想法,压根就不会有。现在每年上千万两的外贸税收,杀了承辉帝都不会不要的。

  有一个观点承辉帝与贾琏高度一致,那就是国家离不开一个健康的财政。

  对于贾琏而言,他的阐述其实只是提到了财政一个要点,还有另外一个要点没提,那就是分配。

  分配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必将导致急剧的贫富分化。这一点呢,有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真不能小看这个问题,这个农耕文明的时代,一场天灾再加点人祸,就是大面积的糜烂。

  国家的艰难,丝毫不影响权贵们的贪欲,就道德而言,他们并不比资本家高尚。

  在贪婪这一点上,东西方的人性是一致的。所以才有前首富说,万-达负债,不是我负债。

  本质是一样的,玩法不一样。在贪欲这个层面,版本是不断更新的。

  贾琏没有任何逼迫皇帝的念头,他是想改变,但没打算单纯的莽。

  在这个皇权作为主导的时代,玩法的核心离不开皇帝。通俗的说,还是要围绕在皇帝的周围,一点一点的撬动社会改变。

  “如此,微臣无话可说了。”贾琏行礼之后,连着后退了几步,站住在躬身;“臣请告退。”

  承辉帝摆摆手:“去吧!”

  等贾琏走远了,看不见人了,承辉帝才扭头问一直假装隐身的裘世安:“贾琏弹劾王子腾,大伴怎么看?”

  裘世安眼珠子一阵乱传,难得的有点紧张,作为最了解承辉帝的人,裘世安是知道皇帝心里对王子腾贩卖大烟的事情很不以为然的。

  “奴婢不懂这个!圣人问道于盲了。”裘世安还是决定稳一手,现在皇帝与贾琏的关系非常的好,没有政-治倾向是他的立身之本。

  承辉帝拿起面前的信封打开看了看,露出笑容道:“嚯嚯,不少嘛。天津水师总兵怕不是把所有好处都上贡了。”

  数了数一共三万两的银票后,承辉帝不客气的收起来:“左右不过是个水师总兵,就让贾琏落这个人情吧。”

  次日一早,内阁诸位又接到通知,开会。

  ·众阁老纷纷不明所以,都才猜测最近有啥事情让皇帝动了开会的念头。按照章程,内阁大臣觉得有事情有必要开会,会建议发起并上呈皇帝批准并召开,另外一个就是皇帝主动发起了。就发起的次数而言,皇帝主动发起是少数。承辉帝勤政还好一点,太上皇那会,曾经有过一年都不主动发起内阁会议的先例。除非一些例会,比如新年例会,中秋例会之类的重大节日。

  众臣到了内阁会议室,落座之后皇帝抛出的话题,惊的众人差点表情失控了。

  贾琏弹劾王子腾,如此劲爆的消息,真是骇人听闻了。

  大家心里瞬间达成了同一个念头,你这演技太过拙劣了吧?陛下为何要配合贾琏演戏呢?

  聪明智商都觉得占领了高地,纷纷的猜测背后的真正原因。

  不能不说,内阁大臣们在思维上跟皇帝是能保持一致的,至少他们都想到了一点,拿贩卖大烟的事情做文章,结果注定是伤几根毫毛的事。

  王子腾这种朝廷重臣,一度做到了武将之首的大人物,想扳倒他,没点结党、谋逆之类的罪名,拿真是在开玩笑了。

  既然皇帝要演戏,大家就勉为其难的配合一下吧。

  首辅孔照一个眼神后,最近走的比较近的李驰起身道;“陛下,王子腾知法犯法,罪名不小,念其初犯,应当下旨严厉斥责。”

  郭衍跟着站起来道:“李大人说的不错,微臣以为,仅仅斥责不够,还要罚奉。”

  潘季训是个厚道人,看着大家纷纷起身表演,决定不掺和进去,闭目养神,表示我不在,大家看不到我。

  梁道元最为难受,毕竟之前他是拿王子腾当抓手的,现在继续弹劾之前的罪名,那就是看不起皇帝的智商了。跟着表态嘛,他更加的尴尬,你的立场呢?这么容易转变的么?你可是内阁次辅啊,你的原则呢?他甚至都不好起身坚持原来的论调,那样就等于对王子腾不死不休了,本着结死仇去的买卖,很不合算的。于是,他也觉得还是隐身为上,不表态就是最好的表态。

  “孔相,有何高见?”承辉帝一看只有两票啊,至少要三票啊。点名吧!

  “陛下重在完善立法之思在前,不行不教而诛之举,此仁君之风也。”孔照也进行了表态。

  承辉帝听不到任何新意,倒是有那么一点点失望的。他的想法,还是综合一下内阁与贾琏的建议,然后再看有没有更好的思路。

  好在承辉帝对内阁大臣们的保守又足够的预期,怎么说呢,就内阁大臣这个位置而言,保守是必须的。治国之道以稳为先,任何激烈的行动,都可能导致国家动荡,所以国家政策保守,从来不是什么大臣昏聩,而是一种必然。

第320章 一点一点的推动

  皇帝又当又立,内阁大臣们还得帮忙把剧本圆起来,这一幕即便不在场,贾琏也能想得到。

  千万别觉得虚伪,那样很幼稚。

  很多事情要办好,就得明明白白的演习,正正经经的走程序。

  上升到国家层面,任何事情都要讲一个名正言顺。你还别问后面有多少幕后黑幕,这个东西跟普通人毫无关系。

  内阁会议顺利进行,按照承辉帝写好的剧本往下演。

  贾琏则在应付夏守忠,二十门野战炮不是大头,大头是药包。

  大小金川的事情,贾琏看过辫子皇帝系列小说,知道一点,但是不多。

  其实不用亲自去看看都能想到,学过地理课的嘛,四川盆地周边一堆的山脉。

  西南那边一直在搞改土归流的政策基本延续了前明,重点是编户齐民,地方土司不造反才怪呢。

  编户齐民的意思,大家都应该懂吧,土司习惯了当土皇帝,哪里受的了编户齐民。

  农耕时代的国力,在西南做这个事情有点吃力不讨好。这是地形的锅,山脉将当地局面天然的隔绝在一个一个的小范围内。

  说句过分一点的话,走出大山的难度,甚至还不如从这座山走到另外一座山。嗯,还是肉眼可见的对面的一座山。

  只有真的去当地看看才知道,在那种地方架桥把两座山连接起来是何等牛-逼的事情。

  但就是在这种地形,一支三万人的GM武装在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之中,转战腾挪,最终成功北上。真开挂啊!

  贾琏是不想去大小金川受那个罪的,牛继宗被送过去,未必是承辉帝的意思,多半是他主动的。

  四王八公,八公这一波,还在正经带兵的就是牛继宗了,贾琏都是兼职。眼瞅着留在京城里的利益集团,除了贾家和史家都倒霉了,牛继宗恨不得立刻飞到大小金川,打一个大胜仗来彰显他的价值。

  牛继宗能安然无事靠的是孙化贞的力保,当初两江士绅闹事,孙化贞下黑手的时候,牛继宗主动揽下了头号打手的活。

  这人不但不傻,还非常的精明,勋贵抱团取暖可以接受,但是跟皇帝对着干能有好结果,牛继宗是真没做过这个梦。

  至于贾家,牛继宗只能感慨一下贾家命好,突然冒出一个看透一切的机灵鬼,果断的与勋贵集团保持距离,紧紧的抱着皇帝大腿。

  一朝天子一朝臣,四王八公这些见过勋贵的后人们,舍不得荣华富贵和权势滔天,掺和到不该掺和里的事情,可不得被承辉帝收拾么?

  内阁会议开完,贾琏也完成交接了,顺便把工匠升官的名单让夏守忠代为交上去。与承辉帝打交道,贾琏有一套自己的逻辑。

  首先是必须有用,没用的人走哪都是被人随时抛弃的下场,其次是立场必须鲜明和坚定,最后是保持好距离,不远不近的最好。

  只能说承辉帝比较特殊,他是个有为之君,更在意臣子的能力,为君也算是仁厚。不像某运输大队长,有用捧着你,没用直接翻脸无情。

  看看原著就知道了,贾府被抄家,贾政、贾兰也没被斩草除根。

  可惜了,程高本的续作水平虽然也很高,却没能很好的延续前八十回的精髓。

  随便提一句题外话,四大名著之外还有一部艺术水准更高的名著,可惜因为黄油被打成禁书,没能出现五大名著。

  火炮和药包都不是白拿的,承辉帝还算厚道,得知事情办的顺利,直接上小印,开了一张央行的钱票,当然是成本价了,对于贾琏而言,钱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贾琏送上去的名单,承辉帝全部批准了不说,还多给了一个名额,把之前欠让阿让的官职补上了。

  四个工匠的官职都不高,正九品。让阿让一个洋鬼子,却给了个从七品。没法子,宗室那边的事情,贾琏办的太漂亮了。承辉帝早就想收拾那些宗老了,一直没合适的机会。玻璃生意横空出世后,宗室中底层的人心全都到了承辉帝这边。说的不好听一点,宗老们说话都没承辉帝放个屁管用。

  什么是权力,就是你说话有人听,大家愿意跟着你干。总老们做的那些恶心事,承辉帝心里能不清楚么?架不住这帮老东西在宗室里威望高,承辉帝不得不借助他们。现在这些问题都没了,李亨出面搞事情,承辉帝尽收宗室人心。唯一让承辉帝遗憾的就是老二不太行,尽管得到了大多数官员的认可,但真要办事,没一件事情能让承辉帝心里舒服的。

  通过给好处拉拢人心的路数没错,错的是被人吹捧之后云里雾里的,稀里糊涂的付出了太多不比较的代价。

  这一点李亨干的就不错,几乎没花什么钱,宗老们就被架空了。威望这个东西,就是要带着大家一起发财,不能你们几个人发财,大家看着。

  拖了一段时间给借着新式火炮的机会给贾琏报仇,无非就是掩人耳目。

  这个事情现在也没人关心,只不过吏部被恶心坏了。四个九品官倒是小事,随便挤一挤就有了,但一个从七品的官员就值钱了,在吏部这边,从上到下不收个两万两,你也别想顺利到手啊。现在皇帝的私人印玺都盖了,谁敢咋呼了,捏着鼻子都要把事情办好,还要派人给贾琏送去。

首节 上一节 271/4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