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303节

  看到此处,承辉帝忍不住哈哈大笑,不停地以手拍案,忘记了不要惊醒贾琏。

  被惊醒的贾琏看了过来,发现是皇帝,赶紧起身,先正了正衣冠,这才正色见礼。

  一脸笑容的承辉帝等他见礼之后,这才从袖口里掏出三份文章递过去:“贾卿没时间看吧?看看吧!”

  贾琏其实是看过的,张榜之后他特意去看了看新科前三的文章,每一届二甲以上的文章都要张贴示众。

  当着皇帝的面,贾琏接过文章仔细看了起来。花了差不多半个小时,重新都看一遍之后,贾琏放下誊抄的文章。

  “贾卿,觉得这三人的文章如何?”承辉帝非常好奇贾琏会如何评价,毕竟这位也是状元出身。

  “比微臣要强!”贾琏非常客观的回答。

  承辉帝微微一愣道:“怎么,你也赞同他们的观点,有道德就能刷新吏治?”

  贾琏抬头面对承辉帝,很认真的回答:“陛下不必苛责各位新科进士,他们写的文章与内心所想未必一致,只是他们只能这么写。科举太难了,走到最后一步,谁都不敢冒险,面对这样的题目,自然是安全第一。科举,不过是敲门砖!如何写文,不等于如何做。”

  承辉帝完全愣住了,他倒是没想到贾琏会如此评价。仔细一想,贾琏说的有道理啊。

  贾琏又道:“微臣恭喜陛下,今科无有好为大言哗众取宠之辈,实乃国家幸事。”

  承辉帝来了兴致,感觉心情也好了很多:“此话怎讲,仔细道来。”

  贾琏道:“文章与性格有一定的关联,到了殿试还不肯放手一搏,多半非行险之辈。日后为官到了地方,想必也不会轻易乱来。为官一任,其实做到不折腾地方,规规矩矩的按照朝廷制度执政,便可称好官了。昔日郧阳之变,本质上是地方官员为了敛财折腾地方!微臣不敢保证进士们下去后不贪不折腾,至少现在进师们还算稳健,半年观政之后在看吧。”

  承辉帝觉得贾琏有点跑题了,赶紧拉回来:“不要敷衍朕,就事论事!”

  贾琏其实不想掺和到改革的具体执行之中,因为太容易得罪人了。现在承辉帝揪着殿试文章不放,贾琏也没法子回避,只好正面作答。

  “以微臣之见,吏治如何的题目可大可小。说大,牵扯到为政如何,说小,就只能在道德上打转转。新科进士们,总不能抓着前辈同僚们的短处大书特书吧?为政如何不能谈,实在是为难他们了。如此为难之下,还能在螺蛳壳做道场,可见诸位进士文章之功底,心思之巧妙。”

  承辉帝微微皱眉:“为政如何写出来得罪人,只好谈道德,倒是一点不会出错。如此说来,朕还要大用这些人么?”

  贾琏看出来承辉帝其实非常不喜欢这批进士,觉得他们毫无担当,让你写文章都不敢放开写,还有什么脸面谈道德?

  “陛下所言极是,然则国家抡才大典的初衷,不就是为了天下英才为国家所用么?科举将最优秀的一批人聚拢起来,给他们一个念想,不正是科举政策的初衷么?人皆有私心,不能因为想稳稳的走完最后一步,就判断他们的道德和能力有问题吧?陛下真要处置他们,也要等他们做了官,犯了事再处置。陛下心有不满,私下抱怨两句,倒也无可厚非!”

  最后时刻贾琏还是给了皇帝一个台阶下!

  不知不觉的承辉帝完成了一次心理治疗而不自知,郁闷的情绪发泄了,心情也好了很多。

  摆摆手承辉帝要回宫,贾琏送到门口被承辉帝阻止,只好站门外朝皇帝抱手,九十度鞠躬相送。

  离开之后的承辉帝则一脸惆怅的对裘世安叹息道:“贾琏,仅此一个!”

第356章 又见领班

  按照惯例,新科进士前三,直接六品留京入翰林院,呆个三年外放州府,原则上是未来阁老储备的一部分。

  通俗的来讲,前三名今后无论做啥,都会有隐形的政策优待。前提是你得干的不错。

  今年的新科进士前三没有按照惯例进翰林院,而是直接去了六部观政,半年观政期后全部外放。

  不客气的讲,少了翰林院的资历,今后的升迁必定受影响。

  贾琏也没有翰林院的经历,属于特殊情况了。

  今年的青云书院背景的进士人数不多,区区三人,名次也不高,都是同进士。

  别以为三个人很少了,实际上一个书院每届出三个进士就很不得了的事情。

  搞笑的是,明明是被青云书院开除的贾琏,却隐隐的成为青云书院年轻一代的代表。

  殿试结束后过了两天,贾琏正常的在五城兵马司坐班时,门房来报,有三位新科进士求见。

  贾琏让人给领进来,在办公室里接待三人。

  “保定李禹!”

  “南昌贺敢!”

  “吴兴沈明”

  “见过贾前辈!”

  三个人谈不上大帅哥,至少都是小帅哥。称前辈是因为都是青云书院的出身,毛病不大,贾琏也没强调什么被开除。

  这年月长的帅同样优势巨大,殿试的时候挑前十名,真就是首先看长相,文章其次。长的丑还能中进士,凤毛麟角。

  三人落座后,贾琏令人上茶。

  “今科前三,以貌取人,禹实不服!”身材高大的李禹开口就抱怨。

  作为同样吃了帅哥红利的贾琏笑容满面的回答:“此言在此说没事,出去就不要说了。殿试取名次,由内阁取前十,由陛下沟点。此国家制度,偶尔陛下事先有意属者,才会从驳回内阁,调整一两个名次。”

  贺敢与沈明都是南方人,能进青云书院是因为父辈为京官,对于某些事情他们知道的更多,所以坐一旁笑而不语,估计此前没少听抱怨。

  “殿试的题目颇有深意,奈何即便看懂了,也无人放开写。”贺敢颇有遗憾,当初他纠结了好一阵,还是求稳了。

  沈明深以为然的点点头:“心学一脉山头多,泰州一脉连举人都无几个。在下才疏学浅,只好咬着人人皆可为圣入手。”

  三人在贾琏面前还算大胆,说了一些听起来犯忌讳又不太犯忌讳的话。

  贾琏面带微笑的听他们说,心里默默的打分,三人之中李禹见识最少,所以怨气重,敢抱怨以貌取人。余下二人官宦出身,说话谨慎,又表达了亲近之意,又不会留下太大的把柄,可见一个人的出身带来的不仅仅是见识那么简单。知道什么话能说,还能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

  尤其是沈明,近似自嘲的语气,更能令人感受到亲和力。

  这也就是贾琏了,换成一般的十八岁小青年,哪有不迷糊的。

  三人的年龄都不小了,李禹三十六,贺敢二十八,沈明二十六,都是从底层一点一点的卷出来的。

  人就是这样,小学数学语文双百,在学校里是尖子生,觉得自己很厉害了。初中上重点才发现,好像自己很一般。等咬牙切齿的跟上,高中继续上重点才发现,原来我的智商算是比较低的那一波。硬着头皮往死里学,靠近了五道口或者未名湖才发现,好多人没考高就进来了,更垫底了。

  这三人能卷出来本身,就说明是这一批会试学子中相对高智商的那一波。

  贾琏不认为自己智商有多高,能压别人一头靠的是认知面更广。

  “诸君不以门第轻视贾某,今后有难处,可以说话。”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三人能摒弃贾琏出身勋贵的前提,只看三人都在青云书院读书出身并以前辈尊称这点,贾琏都得承情。

  三人得了贾琏这句话,顿时都露出满意的笑容。这个事情还是贺敢与沈明提议的,家里有长辈在京城做官,对于当朝的风向有清醒认知。

  出身勋贵的贾琏能文能武,身兼多职本身,对于三人而言就是非常稀有的资源了,说是大腿都不过分。

  既然如此,死抱着所谓文人的立场就很可笑了,我都同进士了好不好。外放运气好上县正七品,运气不好下县从七品。

  李禹不是很清楚,沈明和贺敢很清楚,官场上一步慢,步步慢。很多同科一起做官的,十年下来高的能有从五品,低的还是原地打转。

  贾琏这种情况可太少见了,三年时间从正六品到正四品,期间迈过了四个坎。多少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

  晚间三人还发出邀请去状元楼喝酒,贾琏也没推辞,笑嘻嘻的跟着去了。

  只能说今非昔比了,以前的贾琏年龄小,地位低,想要拉帮结派都只能找李冬、林平、吴安中这一类的好友。说的难听一点,其它文官不鸟他。

  现在不一样了,别人主动靠过来。

  席间贾琏与三人相谈甚欢,了解了一下三人的背景,沈明的叔叔在户部任五品郎中,贺敢的叔叔在工部任员外郎。李禹,地方土豪出身。

  贾琏倒是不在乎三人的出身如何,反正没自己高。一个好汉还要三个帮呢,多三个人能帮忙摇旗呐喊也是好的。

  无论如何,先接触吧,总没有坏事的。估计三人也没想着,一下子进入贾琏的核心范围。

  宴会散了之后,三人先送走贾琏,各自散去之前一起走了一段路。

  “没想到贾前辈如此平易近人,也不看出身门第。”李禹颇为感慨的一句话,勾起了另外两人的心事。

  两人不动声色的附和了李禹后,各自散去。

  沈明回到家里,二叔沈通着下人来请,至书房问他:“接触的如何?”

  “二叔,贾琏勋贵出身,走的太近恐生不谐!”沈明表达了担忧。

  沈通对于侄儿的不解给了足够的耐心解释:“湖广张制台两年后回京乃定局,届时多半为次辅领户部尚书。抛开张制台不谈,方系一脉多有牵扯到李逆案中,当初强调文武有别者多在其中,勋贵受牵连者也不乏其人。如今的京城,即便是文官,依旧强调文武有别的官儿还剩几个?你回去好好想一想,今上的用意何在?”

  沈通打发了侄儿,又疼的揉了揉眉心,二十六了,不年轻了,该懂的事情都该懂了。他甚至都没提,眼下的贾琏手里握着【特设临时巡视组】这么一个大杀器,平时看着很安静,真要惹急了贾琏,别说区区一个户部郎中,阁老都能泼你一身的腥臊。

  吴兴沈氏在当地很牛逼,到了京城算什么?能比金陵王么?四大贾家,贾家为尊啊,傻侄儿。还管什么勋贵不勋贵。

  贺敢也被父亲叫去问话,非常详细的讲明了今天的一切后,其父满意的笑道:“不错,慢慢处,保持善意即可。贾琏此人,将来或许不能拉你一把,但是推一下的能力绰绰有余。”这就是亲疏之别了,作为父亲的把话讲的很明白了。关键时刻能不能拉一把,那不得看交情么?

  交情不到,人家凭什么拉你?即便交情不到,有交情放那,关键时刻没有往下推你,在官场上就是天大的人情了。

  喝了点酒没几分醉意的贾琏,回到家中愈发的冷静。

  朝中氛围何时开始的变化,贾琏不禁慢慢的开始回忆。应该是李逆案之后的事情了。

  大批的文官和勋贵受到了牵连,杀、关、贬、流。结果是前任首辅方白衣提拔的大批官员被清洗,有没有冤枉的,肯定有。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承辉帝顺利的完成了权力更迭,进一步集权。

  如果说太上皇年间,君权与相权的比例是六四开,承辉帝做到了至少七三开。

  连续清洗之后,此前太上皇默许,方白衣一系大力渲染的以文制武的路线不存在了。

  尽管承辉帝什么都没说,但是贾琏这个标杆性的人物在替他说。

  不要分什么文武,要实干派!

  贾琏都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只能说,恰逢其会,真就是人在风口上,被风吹起来了。

  这里并没有贬低贾琏价值的意思,如果自身没有价值,那是没有机会站在风口上的。

  有人说猪都能被吹起来,那是人家另类的装X,没见十几亿人才吹起来他一个小镇做题家素人么?

  其他被时代的风吹起来的人,仔细看看这些人的背后再说话吧。

  次日,衙门里准备午休的贾琏,得知了内阁会议的最新消息。

  三大政策落实第一阶段基本完成,下一步是广派巡视组,巡视各省的落实情况。三位阁老总算可以跳出这个坑,回归内阁总领全局。

  特设临时巡视组更名为特设巡视组,从一个临时机构变为了常设机构,特设巡视组的工作为全面监督全国范围内三大政策落实执行。

  特设巡视组归陛下直属,日常联络由中书舍人负责。

  内阁新增候补二人,分别为林如海、宁克。

  岳齐出任兵部尚书,并封汤阴伯。

  以上消息最震撼的还是最后一条,岳齐出任兵部尚书,不是领兵部尚书衔。

  作为新兴的勋贵,岳齐能出任兵部尚书一职,打破了自太上皇五年以来,再无勋贵出任六部尚书的记录。

  贾琏的瞌睡被这条消息赶跑了,他倒是不在乎特设巡视组的事情,毕竟就是个得罪人的衙门。

  勋贵出任尚书这个事情,是真的给贾琏震撼的不轻。

首节 上一节 303/4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