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356节

  承辉帝看到方颂的签名了,忍不住吐槽:“那是,方颂也签名画押了!”

  贾琏丝毫没有尴尬的意思,干脆利落的告辞退下。

  仔细的看完这份没有任何添油加醋的材料,承辉帝看到了字面背后的东西。

  所有的读书人都达成了一个共识,武将,绝不可拜相。

  别说入阁了,就算出任尚书,也是一个不可接受的事情。

  这个事情大理寺和刑部确实做手脚了,但在两位当事人的心目中,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督察院的方颂,心里也是这么认可的。

  也就是说,承辉帝让岳齐为兵部尚书的举动,是在与整个文人阶层对抗。

  承辉帝还看见了贾琏鸡贼的笑容,这狗日的居然一点不知道粉饰一下,就想看朕为难么?

  “去,把贾琏抓回来!”承辉帝果断的下令,裘世安两腿如风火轮,追出去,在宫门口给贾琏叫住。

  “贾大人,多亏你走的慢。”裘世安还不忘记阴阳一下,贾琏笑眯眯的看着裘世安,没有辩驳。

  承辉帝再次看见贾琏时,开口没好气的问他:“如何处置?”

  贾琏笑道:“给内阁送过去呗!至于要不要加点料,那看陛下需要不需要咯。”

  这话的语气就很欠揍,承辉帝伸手抓起茶杯,又放回去,怒视贾琏:“为何不当庭驳斥沈烈?”

  “微臣不过是去督审的,并无审案的权利。”贾琏一脸的无辜。

  承辉帝沉默半天后:“退下吧!”

  贾琏这次可以走了,承辉帝等他走后,交代裘世安;“去查一查,有没有沈家的底细。”

  何谓底细,黑料啊!

  其实贾琏做的一点都不高明,但怎么说呢?

  有的事情,承辉帝是真的不能忍!明知道贾琏在想啥,却依旧按照他的思路在行动。

  没法子,除非承辉帝是个软弱的性格,任由文官拿捏,否则,不能忍!

第412章 结案,玄真观的麻烦

  沈烈以及一干监生的审案过程,无疑刺激到了承辉帝敏感的神经,令其想起了明末的京城。想起了最后时刻皇权不出紫禁城的崇祯。

  大周的政治结构介于明与清之间,进一步集权了,却没到满清的程度。

  明亡不过百余年,对于承辉帝而言,明末的前车之鉴看的很清楚。

  李自成进京后,拷掠京城,得银无数。讽刺的时,崇祯让文武捐款,应者聊聊。

  上吊的时候,崇祯的身边仅有一个太监王承恩。

  承辉帝什么都敢忘记,唯独这个不敢。

  国子监的事情,从承辉帝的角度看,是他平衡朝政的布局,却遭到了疯狂的反扑。从贾琏的角度看,是顶层之间的利益之争。并不涉及根本。

  但怎么说呢,任何一个朝代,经历百年之后,改革也好,变法也罢,都很难涉及根本。

  想要动摇根本,就必须培养出一个新的有强大力量的阶级。

  既然承辉帝有中兴之志,必定无法忍受他的平衡布局受到挑战。

  贾琏什么都不需要做,就看着好了。

  除非承辉帝能忍受皇权被架空,这个事情换成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接受。

  皇权对于权臣的忍耐最多一时,即便是万历,在张居正死后,也开启了清算。

  现在沈烈等人集体所谓的“风骨”,在承辉帝看来,极具讽刺意味。真就是对着皇权开嘲讽,更刺激的还是三司会审的反应。

  当着奉旨督审的贾琏的面,都敢在审讯记录上做手脚,还有什么是你们不敢做的?

  尽管已经觉得自己将文官们的嘴脸看的很清楚了,这次事件对承辉帝还是有很强的冲击力。

  承辉帝立刻召开紧急的内阁扩大会议,内阁诸公,六部尚书,全部到场。大理寺和督察院的人没来,不是不想,而是没通知他们。

  人到齐之后,承辉帝进入会场,二话不说,让裘世安把审问记录和贾琏的材料交给孔照,并开口道:“传阅一下!”

  孔照率先看完后,面无表情的往下传,承辉帝也不着急,很耐心的等着众人都看完了,两份材料回到手里。

  哗哗哗,承辉帝使劲的抖了抖两份材料:“既然都看完了,谁先说说,作何感想?”

  现场死寂,没有一个人发言。承辉帝换了个舒服的姿势,淡淡道:“平时不是都很能说么?怎么现在不说了?”

  继续死寂!

  承辉帝冷冷的视线环视,无人对视,也不着急,那就耗着吧。

  大概过去了一个小时的样子,刑部尚书举起颤抖的手,现场压力太大了,承受不住了,承辉帝见了淡淡道:“牛卿请说!”

  “作为会审方,微臣没到场,事先确实不知道审讯记录的事情。”牛尚书这是要撇清自己了,死道友不死贫道,大理寺卿一个人承受吧。

  随着牛尚书开口后,现场如同沸腾的油锅泼进去一瓢水,顿时炸开了。

  “狗贼!明明是三司会审,安敢推卸责任?”先开炮的是潘季驯,他看这个事情非常的愤怒,牛尚书推卸责任,给他激怒了。

  牛尚书哭丧的辩解:“我确实不知道啊!真不知道!去的是左侍郎”这个时候说实话,真没人信啊。

  所有人都一个想法,没你的同意,刑部左侍郎敢搭上前程,知法犯法?

  孔照与梁道远飞快的交换了一个眼神后,梁道远开口道:“牛、马二人,包庇监生也是为了国家保护人才,其罪难逃,其情可悯。”

  说完后,梁道远停顿了一下,看一眼承辉帝的表情。承辉帝靠着椅子,很安静的听着,见他停下,毫无波澜道:“继续!”

  嗯,如何处罚,梁道远还没说呢,怎么就停下了呢?

  梁道远心头一阵发涩,深呼吸后,继续:“微臣之见,牛、马二人,自乞骸骨,都是朝廷大员,该有的体面要有。”

  承辉帝知道梁道远的意思,一个大理寺卿,一个刑部尚书,级别都很高了,如果太难看,对于其他忠臣而言,不免兔死狐悲。

  当然了,这个兔死狐悲是人类想象的,真实的大自然呢,兔子死了,狐狸见到肯定要吃肉的嘛,哪还有时间悲伤。

  放在朝廷上,兔死狐悲的同时,也不耽误其他重臣瓜分两人离开后的利益。悲是短暂的,分食血肉才是常态。

  梁道远说完后,牛尚书整个人都软了,靠在椅子上低头不语。这是个聪明人,当梁道远说出自请乞骸骨时,他知道没法改变了。

  就算他想挣扎,内阁也不会放过他,在场的同僚也一样。

  与其挣扎,不如扛下来,给子孙留点余泽。

  承辉帝看着梁道远问:“说完了?”

  梁道远艰难的点点头,承辉帝环视再问:“诸卿可有异议?”

  现场一片沉默,孔照起身抱手:“微臣附议!”余者皆起身从之,便是牛尚书,也站起来附和。

  承辉帝看着这一幕,身子微微的一颤,再次看清楚了,文官们再怎么内斗,这种时候还是团结一致。

  看来,有的事情还要加大力度!眼下这个内阁,虽然用着还算顺手,但也没少被他们恶心到。

  当初让孙、张、李三人外放为总督,目的是让眼前的内阁出面执行得罪人的政策,现在看来,应该尽快把三人调回来了。

  承辉帝不动声色的点点头:“那就这样吧!”

  现场的气氛,随着这句话突然就松弛了下来,肉眼可见的,几位阁臣的表情出现了变化。

  承辉帝起身,率先走了,脸上看不到任何的表情,内阁诸公,各部尚书们,跟着孔照:“恭送陛下!”

  这个声音进了承辉帝的耳朵里,格外的讽刺。

  体面,朝廷重臣的体面,呵呵!承辉帝的牙根咬紧了一下。

  内阁的动作很快,次日,牛、马二人的乞骸骨奏折就上来了,承辉帝很干脆的批了,没有三请三辞,这就是给二人的体面。

  继任者很快到位,国子监的案子还要继续审问,三司会审时,大理寺卿没到,换了副手,刑部方面,此前那位侍郎也没到,换了you侍郎。

  嗯,左侍郎也请辞了,承辉帝没批,这位还在等着再请辞两次,承辉帝留不留他。

  只能说,牛尚书挺冤枉的,作为刑部尚书,被手下拖累了。至于方颂嘛,称病在家。督察院来的是右都御史。

  这位能来的原因,不是他胆子肥,不怕灾星,而是因为林如海入阁的迹象很明显了,他有希望增补递进为总宪,想升官不冒险怎么行?

  对,京官们再次想起了贾琏的“灾星”属性。因为沾了贾琏断送了政治生涯的官员,又多了两个,也许是三个。

  至于方颂嘛,可能是地位低了,没有资格被灾星污染。

  贾琏:他们自己作死,怪我?

  再次三司会审,进程很快,所有人再次过堂,对照此前的供词,当堂宣判。

  沈烈为首,革除功名,流放琼崖,永不叙用!余者革除功名,十年内不得再考。

  结果宣布后,现场瘫倒一地,嚎哭一片,沈烈做呆滞状,喃喃自语:“怎会如此?”

  整个过程,贾琏依旧是安静的旁听,听完后依旧拿走了审讯记录,这次没人敢改一个字。

  另外说一句,昨晚上吊死了一个书吏,对,就是那个在审讯记录上做手脚的书吏“自杀”了。

  从判决结果看,是个读书人都觉得判的重了,承辉帝也在贾琏复命时,问了这个问题。

  贾琏的回答是判轻了!其他人也该都流放边疆。

  承辉帝好奇的问为何,贾琏表示:“此辈深受国恩,不思报答,只知作威作福,然则普天之下,唯陛下可作威作福。”

  承辉帝听到这个回答,表情复杂的看着贾琏:“朕始信卿作实学之心。”

  贾琏沉默,陛下,你当我玩假的么?

  嗯,什么意思呢,承辉帝的含义,【朕知道你跟他们不是一路人,但不知道你在学问上也要跟他们决裂。】

  

  众所周知,贾琏走的是文人路线,状元出身。

  就算很多人要把贾琏开除圣人门下,却依旧有很多读书人认为,贾琏只是一个勋贵子弟读的圣贤书。

  离开皇宫的贾琏,心情轻松,这事情办的太简单了,都不用费劲的。

  贾琏决定继续休假,再有事情也不愿意出门干活了。

  过了两日,薛蟠又登门,见面后表示,他要定亲了,还是夏家的姑娘,问贾琏是否有空出席定亲宴席。

  贾琏沉默的看着薛蟠,看的他满头大汗后,这才淡淡道:“好自为之!”

  贾琏当然不会去,薛家还没那么大的面子。

首节 上一节 356/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