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362节

  贾琏对许霖的话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不过是一介败犬的无能狂吠。

  当然了,一棒子打断他的脊梁骨这种事情,贾琏很乐意去做。

  “在五城兵马司的时候,我没定你一个藐视上官的罪,完全是看在大家都是御史的份上。我也没有刻意针对谁,反倒是你,对我毫无善意。至于说到功劳,有些不该你知道的事情,我就不说了。单单说北虏入寇,张家口沦陷之事,当时你也在京城,身为山西人,但凡你敢主动报名,随军做一个监督,贾某都愿意敬你是一条汉子。来,告诉贾某,当时你在忙点啥?在八大胡同宴请同僚吧?”

  你不是不服气么?那么好啊,我不但要击败你,还要把你的脸按在烂泥地里摩擦。

  许霖很想反驳,可惜,不幸的是,贾琏随口一句,不幸言中了。

  当时许霖真的是在宴请同僚,喝酒之后,好为大言,抨击当时的兵部及内阁,甚至还对陛下革新朝局有暗讽之意。

  这种被人当面揭短的羞怒,很快让许霖面色涨红,指着贾琏怒道:“那又如何?你敢说出仕至今,干干净净么?许某却敢!”

  贾琏听了这个反击之言,忍不住露出微笑:“巧了,我也敢。为官至今,贾某没有贪墨一文钱的公款,甚至没有利用手里的权利,为贾家谋取一文钱的利益。至于提到干干净净,许氏是大家族,贾家也是,我们这样的人家出身的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没资格说自己干干净净,我们都是有原罪的。所有的富贵荣华,都建立在无数的底层佃户、奴仆的血汗之上。贾某人为官至今,好歹为国家为朝廷立功无数,你呢?你配跟我相提并论?如果你觉得配,那请说说你的丰功伟绩,让贾某长长见识。”

  许霖当时就呆住了,贾琏的问题太简单粗暴了,是啊,我的政绩有哪些呢?

  被贾琏带进沟里的许霖,苦思冥想,也想不到任何可以拿出来说的功劳。

  进士之后,考了个庶吉士,进翰林两年后没外放,而是直接去了督察院。当初不是没机会外放,而是觉得外地太苦,不愿意离开京城繁华之地。

  再看看对面的贾琏,十六岁中状元后,一战郧阳擒贼首,随后代理知府,治理一方,安定百姓,恢复生产,征集卓越。再战济宁,平定教逆,三战张家口,解除北方危机,挽救宣大。非要挑贾琏的毛病,无非就是所到之处,士绅豪强怨声载道。许霖其实很清楚,地方上的士绅豪强都是啥德性,作为一个官员,被士绅豪强嫉恨,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反而是荣耀。截至目前,贾琏也不过十九岁,再看看自己呢?

  许霖还是个有廉耻感的人,一番对话后,许霖突然意识到,此前对贾琏的种种无端的恶感,毫无来由,根源是嫉妒所致。

  一时间,许霖无言以对,羞意难当,以袖掩面,掉头就走。

  此前所有的傲气,在这一刻都化作早春的风,越来越远。

  说实话,许霖的表现令贾琏感到了意外,人果然是复杂的。同样是大家族的出身,看看近代就知道了,多少伟大的人物都是名门世家出身。同样还有更多的名门子弟,跟着去了对岸,在弹丸之地苟延残喘。

  不能因为人的出身,就给一个人下结论。任何一个文明的诞生过程,都不会只有光彩夺目的一面,还有看不到的黑暗一面。

  下意识的,贾琏对许霖的态度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变化,至少不再鄙视他了。

  尤其是看着这厮孤身踏上归途,而不是与他人结伴,报团取暖。

  督察院因为方颂被殴打的事情,许霖被罢免,其他四人则被派往地方按察司,京官外放平调,等于被贬。

  佥都御史方颂,养伤半个月就好了,回来后去吏部办手续,出任右都御史,连升三级。

  随着方颂的上任,内阁也在议罪银子的条例上签字用印,确定针对官员的优待处罚条例。

  看见这个新规时,贾琏真不知道该作何感想,总之就是很复杂。

  贪官被发现,可以用钱买命,这是被发现的,没被发现的呢?

  只能说,王朝中后期的任何变法,目的都是为了改善中央财政,而不是首先考虑底层民生。

  朝廷有钱了,底层百姓造反了,军队有钱发军饷,镇压就是了。

  任何朝代,首先被牺牲的,永远都是社会最底层。

  看看这条由自己鼓捣出来的新规,真的能通过,贾琏再次深刻领会了【特权】一词。

  人类社会永远没法避免特权的存在,想要让一个国家保持良性发展的状态,就必须保证向上的通道存在。

  作为特权阶级的一员,贾琏有时候内心深处,暗暗的尴尬,然后甩甩头,忘掉。

  我只能保证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善待底层。至于贾家的奴仆们,他们(她们)可没资格做社会底层。

  这个国家的社会的底层,在广大的农村。城市里的小市民,但凡有一份三餐能保证的工作,都不够资格。

  后来,农业税虽然免了,但是,资本来了。种子、化肥、农药,先过一遍,然后就是一家一户养几头猪的资格都被剥夺了。

  但凡能够规模化生产的领域,资本都不会放过。

  整体来看,社会财富增速加快了,但是所谓的减低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底层只能出卖自身,打工挣钱。但凡有人敢说善待员工,就会被打上破坏环境的罪名。

  资本家中有个别另类出现,官媒纷纷下场,群起而攻之。

  吓的作者连夜去翻宪法,翻劳动法。

  扯远了,言归正传。

  承辉十一年,官场的春天来的有点晚。一场风波,被戏称为“倒春寒”。

  督察院作为重灾区,再次进行整顿,换了一小半的官员。各省的按察司,也被要求自查,年内朝廷派巡按御史核查,真的发现问题,罪上加罪。

  尽管官场案件不断,但总的基调没变,不是重大的罪名,不杀。

  督察院的整顿还在进行中,山西的案子由龙禁尉负责调查,兵部也没闲着,岳齐推出了新的军制改革。

  军队改革的初衷,打造一支能打仗的京营,注意,这里不含地方。

  现阶段的改革,可以视作一次常识。

  岳齐有丰富的从军经验,所以,针对京营现有问题,结合现有的成功经验(神机营),推出他的方案。

  京营分三个部分,野战军,戍卫军,禁卫军。

  野战军分为三个镇,原西山大营改为西山镇(第一镇),设统制一人,协统二人,下辖标、营、队、排、棚各级。

  南苑镇、通州镇,为二三镇,每个镇兵力在一万五至一万八千人之间,装备照搬神机营。

  军改参照物神机营属于戍卫军,经营序列为第四镇。

  九门镇则为禁卫军,序列第五镇。

  御马监,龙禁尉,不在京营之列。

  军改后,左中右三军都督以及大都督,都作为临时差遣,不再是常设职务。

  此方案一出,京城勋贵震动,纷纷上书表达不满。

第422章 首辅归京

  通州码头,远远的看去,桅杆如林。

  置身其中,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杂乱。

  早春依旧寒,力夫们却都光着膀子,脖子上绑着一条毛巾,弯着腰扛着包,挣一点活命钱,还要被码头的帮派抽成。

  民用码头与官方码头相比,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十几个衣冠禽兽,站在码头边的凉棚下聊天,下人们则在码头上等待,随时来报。

  “没想到贾琏作为张相开山大弟子,竟然没有来迎一迎。”郭衍忍不住说了一句怪话,虽然都是帝党,但皇帝那里亲疏有别,郭衍嫉妒的很。

  潘季驯听了这话,看看边上准备开口的林如海,抢先一步道:“岳齐正在整顿兵制,贾琏应该去帮忙了。去年李逆案之夜,陛下还没来得及彻底整顿兵制,随后事情不断,如今张相归来,内阁稳了,京中也稳了,总算是有时间从容的改制。”

  宁克很安静的坐在一边,什么都不想说,无论资历还是政绩,他都是最弱的,不想也不敢掺和进去。

  夏守忠也一样,奉命来迎,文官们的明争暗斗,他表示你们继续,我就看戏。

  林如海能理解潘季驯抢先说话的心思,不就是和光同尘么?郭衍能不知道贾琏在忙么?还需要你潘继旭告知?更何况,郭衍这个场合说贾琏,真的就是单纯的嫉妒么?有没有一种可能,这是故意的。换一个角度,郭衍跟贾琏关系好,张庭恩是贾琏的恩师,林如海是姑父。没看见宁克还没进内阁之前,就很自觉的制造与贾琏之间的龃龉。只能说呢,老潘在内阁里,算是比较厚道的人。

  假定郭衍是在演,林如海当然要配合一下,所以接过话道:“张相为内阁之首,林某为次,或有人言,此贾党也。”

  这话配合林如海调侃的语气,阴阳怪气的味道冲破天际,边上装傻的夏守忠都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出来,赶紧抱手:“抱歉,没忍住!”

  宁克倒是忍住了,低头不停的抽肩膀。

  兵部衙门,岳齐拉着贾琏说话,不许他走。

  “岳大人,恩师今日抵京,我得去接。”贾琏有点不高兴了,岳齐死活找他要人,要什么人呢?参谋。贾琏也不是不给,反而建议岳齐,上奏承辉帝,提出组建皇家军校,培养所需的各种人才。

  “张相什么时候不能见呢?走,与我一道进宫面圣。”岳齐拉着贾琏不放,非要一起进宫。

  贾琏站住叹息道:“岳大人,军校的事情,我早就跟陛下说过了。”

  岳齐愣住了,没想到贾琏早就提过,为何皇帝迟迟没有举动呢?很快岳齐就明白了,反对的势力。一旦建立军校,意味着传统的勋贵带兵模式的终结,在看眼下不过是改革京营,就已经遭到各种风言风语的诽谤,此前建军校的阻力会更大。

  “贾大人的意思,现在时机成熟了?为何自己不去上奏?”

  对此,贾琏笑道:“军事能力,岳大人在我之上,更何况您是兵部尚书,名正言顺。”

  岳齐停顿了一下:“行吧,贾大人去吧。”

  贾琏抱手告辞,匆匆出了兵部,快马加鞭的往通州而去。

  军改的事情,贾琏根本不会掺和进去,太犯忌讳了。当初带着神机营初见成效时,就被拆分了一次,这次不拆分,实在是皇帝手里没有拿的出手的战斗力。贾琏担心如果对军改过于上心,会招致皇帝的猜忌。皇帝这种生物,再怎么高估都不为过。永远不会绝对相信任何一个人的皇帝,一旦你有点事情做过了,过去的多少好处,都会变成别有用心的表演。

  贾琏也没想过扯旗造反,加之年龄摆在这的,一点都不用着急,耐心点就是了。

  张庭恩的官场出现在视线中时,码头上守候的下人飞也似的来报。众人纷纷起身往前走,站在码头上等着。

  从看见官船到停靠码头,还有大概半个小时的样子,众人也没有了之前表演斗嘴的兴致,安静的看着慢慢靠岸的官船。

  张庭恩没有在舱内等着,而是先一步站在夹板上,待看见众官员时,主动的拱手致意。

  码头上群官纷纷抱手回礼,待船停稳了,夏守忠抢上一步,伸手来扶,口中笑道:“张相,当心脚下。”

  “谢过夏公!”张庭恩也知道,去了一趟四川回来的夏守忠,水涨船高了。不但管着龙禁尉北衙,还在央行做监督,这本是李元的差遣。

  “您客气,圣人昨个就在念叨,说张相今天该到了。”夏守忠真不是讨好张庭恩,他就是奉旨行事,只不过习惯的为皇帝涂脂抹粉。

  张庭恩冲皇宫一抱手:“君恩难报,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林如海带着众人上前来逐一行礼拜见,张庭恩一一回礼寒暄,至宁克时,张庭恩特意问一句;“财政状况如何?”

  宁克露出严肃的表情:“回张相,去年诸事不断,国库入不敷出,陛下出内帑五百万两,才算将将支应过去。”

  张庭恩不是针对宁克,而是针对现状,忍不住叹息道:“让陛下出内帑资国用,臣之罪也。”

  宁克的表情有点难堪,但也只能忍着,就算知道张庭恩不是特指他,还是会心里不舒服。

  其他阁臣也没有帮腔的意思,宁克能入阁,那是孔照请辞与皇帝交换来的,众人对宁克怎么说呢,亲近不起来。毕竟他继承了孔照的政治遗产,就要承担一些责任和敌意。

  如今的内阁格局怎么说呢,首辅张庭恩,资深帝党,孤臣起家,现在有点自成一派的意思。因为贾琏当初被退学的事情,张庭恩是不认可自己的青云系身份的。倒是李清,如今作为青云系的招牌,可惜他还没回来,青云系有点不给力。青云书院自身也出了一些变故,不复从前声势。

  次辅林如海,台阁领袖,靠着案子起家的。因为勋贵的底子,派系的底色不重,也算是自成一派。

  方系旧党多次打击后,做鸟兽散,不知不觉之中,郭衍曾经的旧党身份,使得他能吸纳了一部分,成为了旧党余孽的旗帜。老郭因为立场上比较灵活,自诩正人君子的官员,都不愿意跟随他,能在京中苟着的旧党人士,政治底线也都非常灵活,一丘之貉了。

  潘季驯就不说了,事功派的领袖,不过被贾琏污染了,一部分技术官僚脱离,转投研发司,去搞技术,办技校了。对,贾琏的学校对外称技校。

  技校,提手旁,不是单人旁,别看成技师了。

  也就是潘季驯为人还算厚道,换成别人撅他墙角,别管是不是故意的,一准小本本记下,将来拉清单。

  宁克,人设是孤臣,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孔照的一番操作,把宁克的底暴露了。

  尤其是晋商银行之事,当初宁克在巡抚位置上时,权利被架空,看山西士绅豪强不顺眼,没少弹劾,等他做了户部尚书后,反倒不提了。

  宁克的性格上有点急于求成,所以犯了几次急躁的毛病,皇帝依旧信任他,并准许他进入内阁,这说明,承辉帝是故意为之。

首节 上一节 362/4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