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474节

第544章 天下大势

  皇帝宣布,正旦日的大朝会后的酒宴取消,改为直接发钱。

  内阁宣布正式放假,原则上是初八日恢复上班,实际上都知道,上元节之前,衙门里只有值班人员。

  两条消息下发后,京城官员欢呼声雷动,尤其是皇帝设宴改发钱这个事情,深得官心。

  唯一不爽的就是内务府了,少了一个捞钱的机会。

  其实皇帝很清楚,内务府的腐败程度乃天下之冠。出于皇室的安全角度出发,需要内务府的绝对忠诚。

  但人心怎么可能满足呢?往日里一枚鸡蛋只要三块银元,年底直接涨到四块,翻了一倍。

  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个价格,承辉帝干脆不请文武百官吃饭了,直接发钱。皇后那边还是要请的,毕竟一年到头,在人前显贵的机会不多。

  林如海赶在午饭前到家,看见贾敏牵着儿子,贾琏牵着女儿出来迎接,脸色难看的要死。

  这手是啥时候牵上的?贾琏有点懵圈,反应过来时,黛玉已经松开。不愧是能倒拔垂杨柳的林妹妹!

  午饭的时候,也没那么多讲究,一家人都上桌陪贾琏。

  匆匆的吃了午饭,林如海给贾琏叫书房里,没等开口说两句难听的,黛玉捧着茶进来了,然后就不走了。

  林如海只好放弃给贾琏展示一下老泰山的威严。

  内阁会议上谈的事情,林如海通报了一下,贾琏听了不禁摇头:“留下自然是不妥的!南洋宣慰司的事情,只是一个开头,无法放心。”

  林如海急道:“要紧的事情多了,离了你就不行么?眼下朝廷最要紧的不是对外,而是解决内部的问题。”

  这句话透露出了不得了的信息,贾琏立刻有所悟道:“怎么,内阁与陛下存在纷争?”

  林如海点点头:“西宁王奏报,罗斯帝国一直向安西各地出售火绳枪,当地不能产枪炮,希望朝廷加大支援力度。过去三年,在陛下的坚持下,安西方面投入了三千万银元。龙禁尉奏报,西宁王勾结草原各部,允许漠北部落迁徙西域,填充人口。内阁希望陛下减少对西宁王的支持,投入与回报差距太大了。”

  贾琏听明白了,这个时代如果不考虑石油和天然气的话,中亚那边的经济利益真的拿不出手。

  当下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南边的海贸,内阁诸位能有这个想法,一点都不奇怪。

  但是贾琏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出发看这个问题时,那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

  如果不趁罗斯帝国无暇南下的机会,进一步巩固安西的统治,回头英法联手帮土耳其打懵罗斯后,以该国的秉性,必定要南下的。

  “罗斯帝国对于土地的渴求是没有止境的。该国治理手段简单粗暴,对内残酷奴役,对外发动战争缓解内部矛盾。如果不正视该国,迟早要面临来自该国的巨大威胁。我不知道内阁对于欧洲的情况有多少了解,根据我掌握的情况,法兰西内部问题很严重,随时有可能发生大规模内乱。英国人在北美镇压殖民独立的战争,如今也进行到尾声了,估计英国人也撑不了多久了。我方必须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巩固安西的统治。之所以这么说,是我判断一旦英国人解决了天竺的问题,迟早要把实现投向我国,想尽一切方法降低贸易逆差。”

  林如海听到此处,抬手道:“等一下,先解释贸易逆差。”

  贾琏道:“英国人以商业立国,对外贸易非常重视逆差和顺差。所谓逆差,就是他们运来的货物,无法出售,而必须花金银从我国采购商品。长期逆差对于英国而言是不可承受的,如果贸易手段不能解决问题,他们一定会发动战争。”

  林如海再次抬手打断:“说说安西与南洋之间有什么联系。”

  贾琏看到墙上的地图,走到跟前抬手指着地图道:“这里是南洋,这里是安西。看似遥不可及,但是中间牵扯到一个印度。英国是个工业国,大机器生产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生产出来的产品国内市场无法消耗完毕,必须向外拓展市场。印度人口众多,耕地众多,是一个绝佳的市场。未来如果我国于英国发生冲突,一方面南洋扼守马六甲海峡,占尽地利,另一面则从安西出兵,向东威胁印度,使我方出于有利的战略态势。”

  林如海听了大为震惊道:“两国的友好协议,难道白签了么?”

  贾琏笑了笑:“一方面有年限,到期不续签就是了,另一方面,西洋人乃海盗后裔,靠抢劫起家的,协议对他们而言,跟废纸没区别,随时可以撕毁。需要的时候,就拿出协议来说和平,不需要就撕碎了丢地方,再踩几脚,说协议限制了国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毫无信义之举,暴秦不过如此。”林如海感慨了一声,心里基本有谱了。

  这就要感谢我们这个国家历史够长,长到亨廷顿定义为伪装成国家的文明。当代发生的任何事情,翻史书总能找到答案。

  就算是川普那个草台班子拉错人进群的笑话,也能从《晋书》里找到类似的历史。

  西方世界工业领先能剥削世界的时候,欧洲各国看起来确实很美好,实际上各国的治理能力很一般。丧失先发优势后,快速滑落,各路牛鬼蛇神都出来丢人现眼。我们翻翻过去的书,发现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点都不新鲜,对吧?

  林如海瞥到黛玉,见她双眼里闪光,盯着贾琏看,顿时好心情全没了,再看贾琏可谓面目可憎。

  “行了,我这没事情了,你去见见张相,他的日子不好过。”林如海赶紧撵人了。

  贾琏没着急走,真不是赖皮,而是他获得的信息都不是第一手的,对过去三年朝廷里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

  “恩师怎么了?”贾琏主动问,看看是否与自己的猜测吻合。

  “摊丁入亩在河南受挫,各路御史大做文章,攻击该政策为暴政,把人都逼死了。张相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李如水对首辅的位子虎视眈眈,非但不帮忙,反而在私下里搞小动作,怂恿大臣攻击张相的变法。虽说变法是陛下的意思,但他们不敢冲着陛下去。当时你在两广呼应张相,局势稍稍缓和,但想要继续推进,阻力重重,陛下也不得不暂缓此策。本来事情基本平息,计划明年再来一次,不料央行出了问题,民间银行也出了问题。严重的拖慢了张相变法的步伐。好在你去江南处理孙相的事情,搞出的动静够大,他们只能偃旗息鼓,转头对着你去了。”

  贾琏点头表示明白,毕竟摊丁入亩不是冲着官去的,贾琏在江南一口气拿下了一群官员,制造了官场骇人听闻的江南惨案。

  虽说一个官都没杀,但是官丢了,还要被流放,影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就问官场里谁不怕。

  后续天下官员之所以不断的弹劾贾琏,就是为了达成一个目的,那就是要求皇帝不率先使用贾琏这个核武器。

  现在的官场,最大的希望就是承辉帝快点死球,换个新君上来,想法子干掉贾琏,大家才有好日子可以过。

  张庭恩希望贾琏就此留在京城,不要去地方上,真实用意在于贾琏在不在京城,差别太大了。

  贾琏在京城的时候,可以经常在皇帝跟前敲边鼓,坚定他支持变法。

  搞清楚具体情况之后,贾琏起身告辞了,奔着张庭恩家里过来。

  敲门之后,出迎的是吴安中,看见贾琏这厮很是酸楚道:“我才从五品,你已经是代总督了。”

  贾琏无视这厮拈酸吃醋的嘴脸,抬手推开他:“恩师呢?”

  “该死的,你还要不要做朋友。”吴安中酸味更浓了。

  贾琏站住回头道:“柱才兄(字),贾某在京城的时候,已经是正四品了。你跟我比什么不好,非要比这个?”

  吴安中听了更气道:“比别的更生气,比挣钱,我就是个要饭的,比女人,弟妹神妃仙子,身边的丫鬟个个如花似玉。”

  贾琏听的差点笑出声来,看出来这厮很不平衡,自然要在伤口上撒盐:“你可以跟我比学问,比道德情操!”

  吴安中听了直接沉默了,跟在贾琏身后半天不说话,前方贾琏停下好奇的反问:“为何不说话了?”

  “前些日子,我作为巡查御史去了登州,当地很多百姓家里给你供牌位。你自己说,怎么比?”吴安中说话都有气无力了。

  贾琏明白他的心情了,年少得志,二十出头就是举人,他在家乡肯定是被誉为天才的。遇见贾琏之后才发现,天才和天才不一样。

  这就好比在县中学里年级第一,去了市里读书才发现,我草,好多牛人啊。披荆斩棘的进了奥数国集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机会代表国家初赛。

  认清了一个现实,天才和天才之间的差距,有时候可以用“天堑”来形容。

  张庭恩在书房里处理公务,贾琏来到时也只是回头说一句:“稍等,就好!”

  贾琏并不着急,有吴安中陪着一起喝茶说话,故友重逢,还是很开心的。

  “二殿下居然答应爪哇的荷兰人进京谈判,置我天朝国威于何地?真是令人失望。”吴安中悄悄的点评了一下李元,有点看不上贤王的意思。

  “你个从五品,哪有资格置喙二殿下?管好你的嘴,免得在外面乱说被贤王党群殴。”贾琏开玩笑似得提醒一句,李元在京城的支持率很高的。

  吴安中被怼的脸都绿了,想反驳发现贾琏并无恶意,只能悻悻道:“我也是为朝廷好。”

  “为朝廷?你去山东巡查的时候,怎么不揪出几个蛀虫来?再不济,也能给朝廷创收。”贾琏随意的与之闲话。

  吴安中一脸正色道:“议罪银子乃恶政也!交钱脱罪,下面的官员更加肆无忌惮了。你在江南大查账,可见一个官员因贪腐送命?”

  贾琏是没想到,这厮的正义感还挺强烈,希望他继续保持吧。

  “柱才兄,你需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恩师的变法也好,议罪银子也罢,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惠及底层的百姓,而是为了解决朝廷的财政压力。指望官绅们良心发现,善待底层是不现实的。你得从更高的层次看问题,想法子为底层创造更多的挣钱机会,让他们作为人的价值有所提升。”

  说实话,贾琏也没太好的法子,就算他来的那个时代,劳-动-法从未被认真的执行过。

  人类社会的进步,那都是一点一点逼出来的。地主没有足够的佃户种地了,才会善待佃户。资本家劳动力不足了,才会善待工业。

  大周朝的官员,只有百姓造反了,才会后悔压榨过甚。

  历史上很多皇帝,百姓活不下去造反时,他们会认为百姓为何不老老实实的饿死,非要起来造反,给皇帝添麻烦。

  人与人之间是很难共情的!

  只有那个用阶-级来区分人,波澜壮阔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才很容易共情。

  才会有因为共同的信仰,无数人唱着《国际歌》不远万里奔赴西班牙参战。

  很多道理,贾琏只能放在心里,不能说出来的。一旦说出来,那是要命的。

  “这就是你一直主张对外扩张的原因么?”张庭恩完事了,过来接过话。

  贾琏起身见礼,张庭恩摆手示意不必,落座后看着对面,等着贾琏的回答。

  “学生的真实主张是加快提高生产力,现阶段想要快速提高生产力,必须学习西方的工业化。工业化生产效率是传统手工业的几十甚至数百倍,工业化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以及不断增加的市场。对外扩张的真实用意,其实是为了市场。”

  张庭恩已经能理解贾琏嘴里的一些新词,也见识过贾琏搞的工厂,对于贾琏的说法,他似乎并不乐观,反而皱眉道:“自古重农抑商啊!”

第545章 自己人贪污,那能算么?

  张庭恩更关心的其实还是内治,所以在贾琏说完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自西宁王打着安西各部收拢叛军的借口发兵安西以来,陕甘两地每年以百万计迁往西域,这其中李清为了迎合上意,在陕甘任上期间出了大力气。他支持恢复安西有私心!要不是为师盯吏部盯的紧,每年陕甘两省的官员,评价都不低。这里头固然有朝廷对陕甘官员的照顾,更多的是李如水个人培植党羽。如今为师看来,最要紧的就是变法的推进,李如水表面上支持,背地里指使地方掣肘。”

  贾琏听到这里,觉得张庭恩似乎有点主观臆测了,于是便小心谨慎的问一句:“您说的这些,有明确的证据么?”

  张庭恩翻了翻眼珠子;“有证据还留着他在内阁过年?早给他弹劾走了。当初河南巡抚,那就是他推荐了人才。陛下也是信了他的鬼话。”

  贾琏若有所思的反问:“从结果上看,李相也因为推荐了不恰当的人才而受了牵连。”

  “不器啊,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梁道远告老之后,心学一脉基本纳入李如水的旗下,加上青云系,一南一北,从者如云。试问,这些人支持李清什么?当然是有利可图才会支持他。”张庭恩觉得贾琏太不敏感了,这种事情还要讲什么证据呢?要看结果是谁受益的嘛。

  贾琏也没问承辉帝的态度如何,因为太了解他了,知道他一定是居中平衡的态度。

  皇帝嘛,即便是张庭恩为首辅,他也不愿意见到内阁团结统一。所以,对李清的放纵就很好理解了。

  至于李清这个人,贾琏从当初在青云书院时的经历,就能看出端倪来,做事很有目的性,看重利益。

  怎么说呢,任何时代任何人,想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成就一番事业,首先你要坐在那个能够表达意志并有人听的位置上。

  这就好比经营企业,你先要是企业的老板。

  所以,根本问题还是侧重内部的文治,还是侧重丢外的扩张之间的矛盾。

  对内的文治在财政问题解决之后,对于承辉帝而言迫切性没有以前强烈了,所以,这才给了李清机会。

  承辉帝虽然没表态,但他个人的倾向是明显的。

  “学生以为,内外之间并不矛盾,先生何苦非要一争长短呢?”贾琏决定劝一下,希望他能跟着皇帝的节奏走。

  “为师何尝不知对外扩张的好处,可是,对外扩张的好处,没有落到普通百姓的身上。以南洋为例,对外贸易确实促进了茶叶生丝瓷器的出口,但最终九成利益为商贾所得,余下一成共百姓分润,可谓少之又少,且朝廷对外扩张所花费的银子,并未收回来。侧重对内治理投入不大,但确实可以让百姓受益。以摊丁入亩为例子,一旦推行成功,底层官绅胥吏,少了许多苛捐杂税的名目,百姓的负担明显的减轻。”

  贾琏听了沉默不语,张庭恩叹息道:“为师知道,很难,且见效慢。比不得对外扩张,眼见的开疆拓土,将士们也期待着建功立业。”

  张庭恩说的对不对,对,也不全对。至少短期内是对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呢?

  唐朝以后的宋、明两朝,长期缺乏对外扩张的动力,不单单是制度问题,还有收益的问题。先说打下来的土地是否合适种地,不合适种地的土地,打下来也守不住。其次就是对外贸易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唐朝的时候一条丝绸之路获得的利益,驱使帝国向西发展保护商路。宋朝开始更多的阿拉伯商人从海上过来,海上丝路的诞生,陆地扩张缺乏内生动力的原因。

  宋朝弱鸡一个,就不提了,明朝也就是收回了河西,能守住是因为河套的存在。

  很多事本质上就是个经济问题,明朝放弃安南,放弃了郑和开拓的大好局面,是明朝人傻么?

  真不是!

首节 上一节 474/4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