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176节

  【蓝色被动——算经:攥写和算学有关著作,临时性获得智力+2,数学技能+1】

  【获得自由属性点:1】

  苏泽略微思考了一下,还是选择了第二个蓝色被动【公式达人】。

  也不知道后世的学生看到那么多以苏泽为命名公式的时候,会不会咒骂自己?

  自由属性点加在了智力上,面板属性变成了:

  苏泽,男性,25岁。

  智力:13

  力量:11

  敏捷:6

  魅力:6

  剩余属性点:0

  苏泽打开一张纸,又写下了几个三角函数的变幻公式,他提起笔迅速的证明了这些公式。

  三角函数是微积分的基础之一,看着变幻的三角函数,苏泽准备将这些公式扔给县学同学李启元,让他感受一下数学的震撼。

  长宁卫的林良珺他们也不能放过,苏泽又写了几个基础的三角函数公式,等县城里的长宁卫人回乡的时候捎回去。

  没有三角函数,又怎么能算是完整的童年?

  海瑞推门进入课堂,大家纷纷安静下来,海瑞将昨天布置的习作分发下去,又以苏泽的文章作为范文,将破题的思路讲了一遍。

  加了智力之后,科举技能果然涨的更快了一些,如果没有意外,在乡试前科举技能就可以升级到Lv10了。

  “汝霖,跟我来一趟。”

  《古文观止》已经印刷出版了,苏泽和海瑞都怕卖不好,第一版只印了五十册,分别放在两家书铺出售。

  可让两人意外的事情是,五十册《古文观止》半天就卖完了。

  不仅仅是卖完了,府衙李通判和县衙白知县都派人来求书,苏泽不得不让书房加紧人手,再印制五十套出来。

  苏泽低估了《古文观止》这套书的影响力,在这个看散人只能在名家文集中屎里淘金的年代,在这个知识传播非常不方便的时代,一本《古文观止》可以说是精华了几千来的精品文章,梳理了古今之文脉,哪有读书人见到不疯狂的。

  海瑞喊来苏泽说道:“我准备将稿费拿出来,修葺县学后的那排屋子,再招一些县里的读书人种子来学习。”

  苏泽明白了海瑞的意思,自从陈朝源和自己“毕业”之后,海瑞办的私人补习班就只剩下林清材一个人。

  如今有了钱,海瑞想要将这个班扩招一下,让更多县里的寒门子弟也能在县学读书学习。

  苏泽自然支持的说道:“老师,那我也把稿费捐出来吧。”

  海瑞挥挥手说道:“我手上的钱足够了,喊你来不是为了钱的事情。近些日子县里的事情多,如果月中得空,汝霖可以去代我授课吗?”

  授课?

  海瑞点头说道:“月中授课一次,就讲讲八股破题就行,以你的才学足够胜任了,如何?”

  苏泽看到自己早早达到Lv3级,却一直没提升的“讲学”技能,立刻说道:

  “老师,我也是得益于这个课程才考上的秀才,吃水不忘挖井人,我愿意讲!”

第183章 南平乡野调查其一

  第183章 南平乡野调查—其一

  “汝霖兄!”林清材惊喜的看着苏泽。

  苏泽也连忙和他打招呼,林清材确实不错,并没有因为自己没考上而疏远苏泽和陈朝源,反而坦然向他们学习。

  自从陈朝源在县学上学之后,林清材更是担起了《拍案惊奇》报社的工作,这都让苏泽对这位同学非常的看中。

  “我听海教谕说了,这次是汝霖兄给我们讲课?”

  林清材的话中带着惊喜,他知道苏泽的能力,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苏泽点点头,他向林清材询问道:“这次海教谕招收的学生都是什么来历?”

  教学自然要讲究因材施教,苏泽向林清材询问这些学生的来历,也是为了更好的给他们讲课。

  林清材说道:“这次海教谕新收了八名弟子,都是南平县寒门子弟。”

  苏泽越发觉得寒门这个概念空泛,在最早的时候寒门也是门,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寒门也出过张华这样的宰相,就算是“寒”也是家族产业庞大的大地主阶层,只是不如高门大族那样有家传的学问,又或者是祖上没有显达过。

  但是在明代说寒门,已经和后世的说法差不多了,也就是苏泽这样的卫所中低层军官子弟,小地主自耕农,又或者是在县城为生的市民阶层后代。

  苏泽突然萌生起了一个想法,既然要造反,那肯定要搞清楚如今南平县各个阶层的诉求,掌握整个大明的阶层倾向。

  这不就是乡野调查吗?

  苏泽暗暗反省自己,最近和方知府这样的上层阶级接触多了,思想上有些脱离群众了。

  固然有方知府这样的想要做事的上层精英,但是想要造反还是离不开底层的支持,特别是广大百姓群众的支持。

  而百姓群众是个筐,饿得活不下去的流民是百姓,在南平城外的自耕农也是百姓,城市小资产也是百姓。

  这不仅仅是简单概括的有产无产,而是一个个有各自利益诉求的群体。

  而给海瑞的学堂授课,正好是剖析南平县城底层知识阶层现状的好机会。

  林清材说道:“这些年宗社的社学式微,就算是富裕人家也不太请塾师了,能在县学进学,都要感谢海教谕了。”

  苏泽问道:“为何社学势微?”

  林清材叹息说道:“现在普通的宗族办的社学,可能十几年都出不了一个秀才,我们侯官林氏除了本宗的社学,其余支脉的社学都停办了。”

  社学,就是宗社办的学堂,林家这样的大家族会聘请塾师,让族中适龄的子弟开蒙读书。

  侯官县林氏是出过进士的大家族,是福建有名的书香世家,只可惜林清材这一支是分出来的支脉,迁往南平县居住的,至今连一个举人都没出过。

  苏泽拿过一支笔,开始记录下来:“林兄,那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哪里来的呢?”

  林清材说道:“大家族延请名师,官宦人家的私塾,福州府和泉州府那些大家族,甚至还有请致仕的进士来讲课的,又怎么比得过啊。”

  “苏兄你看了没有,这些年来中举的,都是以福州府和泉州府的居多,再下来就是兴化府,而解元年年都是出自福州府。”

  林清材叹息一声说道:“其实对我们这些小家族的子弟,能中个秀才就谢天谢地了,可能会寒窗苦读几年考一考举人,进士是完全不敢想了。”

  “所以这些年来,那些小家族也日渐消了科举的念头,族中子弟也日渐不读书了。”

  苏泽将这些记录下来,若是要做乡野调查,这倒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大族子弟进学早,教育资源丰厚,自然更容易考上科举。

  而考上之后又能有更多的资源,反过来反哺家族,于是形成了侯官林氏这样的科举大族。

  南方还有经济优势,北方科举干脆被一些大家族垄断了,出过一门几进士的科举神话,这背后都是阶层固化的影响。

  苏泽问道:“这些寒门子弟不读书,他们以什么为生?”

  林清材对此非常的熟悉了,他家就是那种小地主,他立刻说道:

  “帮着家里打理田产土地呗,城中如果有产业的就进城打理产业,不过这些年进城的日渐少了。”

  “这是为何?”

  林清材笑了笑说道:“还不是怕城里这个销金窟,把人学坏了。不少小家族子弟进了城,就沉迷于青楼和赌坊,赔了家里的产业,如今这些人家的弟子多是留在家中打理田产。”

  苏泽记录下来,“失去阶层晋升梦想的小地主阶层日渐堕落。”

  林清材又说道:“不过如今南平城内商人子弟读书的日渐多了,另外一些在县城谋生的,比如状师、算秀才,还有邵氏医馆这种医家子弟,读书进学的也日渐多了,还多有子弟出息考上秀才的。”

  苏泽略一思考也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原本的大明寒门就是小地主,或者是一些土地比较多的自耕农。

  如果按照汉唐的标准,这就是“良家子”,是帝国的基石,最稳定的兵源,也是大部分基层官吏出身的阶层。

  在商业文化比较发达的南方,这些小地主,或者说土地食利阶层日渐失去上进心,腐化堕落的很快。

  而商人阶层和市民阶层,则日渐取代了他们的位置。

  比如苏泽现在的同学中,就有家里做状师的,算秀才的甚至还有看风水的阴阳生。

  这些人本身就是通过知识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他们没有家传的土地,想要让子弟维持住上一代的地位,就必须要要读书。

  商人子弟也同样如此,商人虽然有钱,但是社会地位比较低,所以他们要让子孙读书,通过砸钱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商人们可以在科举上不计投入,江南那边有的豪商纷纷请秀才来给孩子开蒙。

  读书识字自然是进步阶级,如今一些小地主子弟都完全不识字,又吃喝嫖赌俱全,所以压榨百姓反而是最狠的。

  果然还是要调查啊,苏泽再次反省自己,如果自己要造反,那这些在乡间为恶,盘剥百姓的小地主就是可以打击的对象。

  那些迫切要提升阶层的城市小产者,那些愿意读书的进步小商人,就是可以团结的。

  而那些真正依附于大明这棵大树身上,或者说是依附于封建皇权之上的大家族,除了少数能够背叛自身阶层的精英之外,大部分都是最顽固反动的。

  苏泽觉得这次和林清材的谈话受益匪浅,紧接着这些来县学上课的寒门子弟都到齐了。

  确实和林清材说的那样,这次海瑞新招收的八名学生,像是林清材这种小家族出身的不多,反倒是南平县城的人更是重视子弟的教育。

  比如这次八名学生中,就有一对兄弟是邵氏医馆的子弟。

  邵氏医馆就是惠民药局黄提举说过的那家私人医馆。

  邵家想办法脱了医籍,靠着给人看病也积累不少的钱财。

  邵家兄弟名叫邵先学和邵先进,从名字就知道家族寄予的厚望。

  两人都是家里请了塾师开蒙,今年刚刚满十六岁。

  邵家听说海瑞办学后,第一批没敢把孩子送过来。

  等到出了苏泽和陈朝源这样的优秀“毕业生”之后,邵家立刻将两兄弟送过来读书。

  【县学讲学,“讲学”技能经验+9,Lv3,108/300】

  苏泽看着不断上涨的“讲学”技能经验,心中自然是非常的欣喜,更让他欣喜的是在讲完了一节课之后,苏泽还涨了“科举”技能经验。

  这节课苏泽上的中规中矩,没有拿出他拿套私货。

  看着这些年轻的脸庞,苏泽又将一部《古文观止》赠送给他们,任由他们在县学借阅誊抄。

  浙江抗倭的局势依旧不明朗,失联了一段时间的俞大猷再次给长宁卫寄来信,林默珺让探亲回来的林显扬将信带给了苏泽。

  上一次又吃了败仗,朝廷下旨斥责张经“畏战”,就差斥责张经养寇自重了。

首节 上一节 176/5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太君安心打仗,夫人我照顾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