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33节

  “汝等何人,为何擅入县学?”

  苏泽也没想到会这么快和海瑞见面,他研究明史的时候就颇喜欢海瑞这个人物,今天见到真人了,有一种线下和明星见面的恍惚感。

  “汝等何人?为何擅入县学?”海瑞再次发问,苏泽这才说道:

  “草民苏泽,想要参加明年的童子试,是来请周秀才签下保书的。”

  听到苏泽是要参加县试的童生,海瑞的脸色倒是慈祥了一些。

  他是一县教谕,主官一县的教育工作,虽然已经准备辞职了,海瑞还是坚守自己的工作职责,要劝苏泽这个后进好好读书。

  海瑞说道:“你要去县衙送保书吧?和本官一起去吧,正好路上考校一下你的功课。”

  海瑞说这个话自然也不是托大,他是举人,苏泽连秀才都不是。

  就是文风昌盛的南平县,每次能通过乡试的举人也不过两三人。

  这也是为什么范进中举之后,能高兴到晕厥过去的原因。

  虽然后世总觉得海瑞学历低,那是因为穿越小说动不动就连中三元。

  其实能写下《治安疏》的海瑞文采也是很好的。

  一县教谕本身就是本县士子的师长,考较苏泽的功课也无可厚非。

  而海瑞也是看苏泽器宇不凡,想要考较他的功课,指点他的不足,劝导他好好读书。

  海瑞一向认为“在其位谋其职”,自己现在还没有辞职,那就要尽到教谕的责任,好好提携苏泽这样的后进读书人。

  苏泽行了一个拜礼说道:“学生敢不从尔。”

第48章 岳阳楼记

  海瑞带着苏泽和林显扬,绕过城隍庙向县衙走去。

  从县学走出来,就看到城隍庙中热闹非凡,今天是新知府上任祭祀城隍庙的日子,不少百姓都在城隍庙门口围观。

  海瑞是不入品的县学教谕,这年头大部分小官也是请不起轿夫的,平日里出行也是步行为主。

  苏泽看着他快要磨平的官靴,也知道海瑞清贫的生活作风,这也让苏泽非常钦佩。

  上次县衙那个圆脸的书吏,身上的衣服和靴子都是崭新的,腰间还佩戴着一枚通透的玉佩。

  反过来看海瑞这个堂堂一县教谕,身上的官服都打着补丁,要知道县学教谕可是有俸禄的,县衙书吏可是一分钱工资都没有的。

  海瑞在前面走,苏泽落后半步走在后侧,林显扬不敢打扰两位读书人交谈,远远的在后面跟着。

  海瑞对热闹的城隍庙视而不见,苏泽也疑惑的问道:“海教谕,知府老爷祭祀城隍,您怎么不去?”

  海瑞只是冷冷的说道:“我是学官,知府大人又不是祭祀文庙,不需要我在场。”

  苏泽也是无语,不愧是连皇帝都敢怼的海怼怼。

  领导上任的重要场合,府县两衙的官员都争着去露脸了,海瑞是一县教谕,也是朝廷吏部备案的官,也是有资格列席这种场合的。

  大明朝官吏殊途,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除了典吏之外的吏员是没有俸禄的。

  这些奸诈的胥吏只是给县衙服役的临时工,甚至不是一种职业,吏员在“守常业”的同时,还要义务为县衙工作。

  实际上大明朝的胥吏虽然不领朝廷的俸禄,但是也发展出种种“常例”从衙门拿钱,如果衙门实在没经费,那官员也会默许这些吏员用些灰色手段,从百姓身上捞钱。

  海瑞是官,和县衙那些吏员比已经是云泥之别了,这也是举人身份如此贵重的原因。

  整个南平县的胥吏都想要参加今天的祭祀城隍典礼,在新任知府前留一个好印象,却因为身份低贱不被允许参加。

  而海瑞这个官却可以任性的不去参加典礼,这就是官和吏地位的天差地别。

  虽然大明后期举人学历贬值,但是在嘉靖朝,朝廷多次发文号召举人出来做官。

  只要举人愿意做官就能得到教谕这样的职位,运气好补个偏远地区的主簿也不难。

  走出城隍庙前的大街,路上的人总算是少了,海瑞向苏泽问道:

  “今年的县试已经结束,你是要报名参加明年的县试吧?”

  苏泽连忙点头,县试的日子一般都是二月,如今已经四月了,早就过了县试的日子。

  “既然要参加县试,四书可曾通读?”

  苏泽连忙说道:“四书已经通读了。”

  他的科举已经提升到了Lv3,四书的内容已经记在他的脑子里。

  “四书集注可曾读完?”

  海瑞微微点头,不过苏泽这个年纪读完四书也只能说是读书人的正常进度,四书总共才十七万字(还不如起点小说的免费章节字数多)。

  不过朱熹给四书写的《四书章句集注》,就有《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和《孟子集注》七卷,这些总字数超过了二十七万字,可要比四书本身的字数多多了。

  苏泽老老实实的说道:“已经读完了,不过学生只通了《孟子集注》。”

  海瑞皱起眉头说道:

  “朱子有言: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你的蒙师没有和你说过这些吗?”

  苏泽摇了摇头,他连个老师都没有,都是靠着自学和系统。

  再说苏泽就对读四书五经没多大兴趣,特别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糟粕和朱熹本人私货不少。

  苏泽肝技能也是为了科举,完全是当做应试教育来学的,自然也不会像古人那样当做毕生追求钻研。

  海瑞见到苏泽不作答,还以为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蒙师,倒是对他多了几分好感。

  海瑞继续说道:“不过先读《孟子》倒也无妨,你说你读通了《孟子集注》,本官考较你几句。”

  接着,海瑞从《孟子集注》中摘选了几个章节,苏泽有着Lv3的科举技能,又刚刚吃了早饭,“粒粒皆辛苦”的被动技能也在发挥作用,倒也是对答如流。

  这下子海瑞更加欣赏苏泽了,《孟子》一共三万多字,朱熹为之写了七卷的《孟子集注》,可以说是字字微言大义,是四书中最难学的一本。

  苏泽先学《孟子》,能学到这个水平,县学中的一些生员都达不到苏泽的理解。

  这也让海瑞多了几分爱才之心,他问道:

  “你《孟子》读的不错,你读书几年了?”

  苏泽想了想说道:“学生都是自学的,才读《孟子》不久。”

  海瑞惊讶的看着苏泽,没想到苏泽完全是自学的。

  不过看到苏泽破旧的衣服,估计家境也不太好,没钱拜师也是寒门弟子的常态。

  海瑞正色说道:“读经没有老师指导,最容易读偏了,国朝开科取士百年,科举制义越发严谨,你这样乱读书时容易出岔子的!”

  接着海瑞叹息一声说道:“我本来准备在县学中开一门课,给未通过童子试的寒门士子讲课解惑,可是我已经准备辞职了。”

  苏泽惊讶的问道:“海教谕为何要辞职?”

  海瑞此时刚入官场,儒家那套纲常关系束缚还很牢固,下属自然不能再外人前说上司的短处,海瑞只是含糊的说道:“做官不如意,家中还有几亩薄田,那还不如学五柳先生辞官归去。”

  没想到海瑞现在就想辞官了,苏泽在明史上也没有读过这段记载,难道是自己穿越引起的蝴蝶效应?

  通过刚才的接触,苏泽也知道了海瑞确实是一个清官,苏泽也不想南平失去这样一个好官。

  苏泽想了想说道:

  “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学生更喜欢范文正公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海瑞喃喃重复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确实像是范文正公说的话,你这是从哪里读到的?”

  苏泽愣住了,海瑞竟然连《岳阳楼记》都没读过?

第49章 县衙

  苏泽这才想起来,如今还是大明朝,《古文观止》还没成书,《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其实流传并不广。

  大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读书人最推崇的是宋学,朱元璋将理学推崇为官方学术后,宋代学术研究蓬勃发展,也连带着宋代文学得到了广泛传播。

  不过时人最喜欢的还是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和三苏的文章,然后就是理学家二程和朱熹的文章,对于范仲淹这种大宋前期的文人并不关注。

  到了大明朝中期,特别是经过“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后,大明朝廷的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也带来了一股强烈的反思思潮。

  这时候作为官方学术的理学,以及宋代文学受到了强烈的批评,同时产生的复古思潮,开始厌弃宋学、宋文,开始提倡古文。

  文学界提出了“天地再辟,日月为朗”的古文风潮,反对“宋元流弊”,文人士大夫又产生了两派,分别是推崇汉唐文学的汉唐古文派,另外一派则是推崇先秦散文的先秦古文派。

  等到了正德年,心学席卷天下,成为和理学并立的“显学”之后,王阳明本身也推崇古文,反对宋代文学,宋代文学更是被整个文人圈子厌恶。

  而范仲淹,就是被宋学连累的倒霉人物。

  他在推崇宋学的时候,因为后面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和三苏的文章太厉害,始终得不到重视。

  等到大明朝开始反对宋学的时候,范仲淹又因为是宋人,更是没人印刷他的文集。

  一直等到清代《古文观止》风靡全国的时候,《岳阳楼记》这才火了,清光绪年间大修岳阳楼,这之后就是著名的文化遗迹。

  海瑞盯着苏泽说道:“你可记得全文?”

  苏泽点点头说道:“教谕要听?”

  海瑞停下脚步说道:“能背多少背多少!”

  苏泽看着马路上人来人往,不过看到海瑞一脸认真的样子,只能忍着羞耻开始背诵: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说长也不长,总共只有三百六十八字。

  当年本科的时候,苏泽曾经穷游过岳阳楼,那时候岳阳楼景区的政策是背下《岳阳楼记》,就可以免门票登楼,苏泽对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记忆深刻,背诵的抑扬顿挫。

  海瑞也听得如痴如醉,当听到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后,海瑞更是忍不住赞叹道:

  “不愧是得谥文正的范希文!真乃雄文也!”

  等到苏泽背诵完毕,海瑞立刻拉着他说道:“走!回县学背给我听!我要将此文抄下来!”

  苏泽似笑非笑的问道:“海教谕,您不辞职了?”

  海瑞微微一愣,接着从袖子里掏出辞呈,当场就将辞呈撕成两半说道:

  “范文正公都说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海某又怎么能因为一时毁誉就弃县学不顾?”

  海瑞想起来苏泽还要去县衙递送保书,立刻说道:“我们先去县衙,等你将保书送上去就回县学!”

首节 上一节 33/5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太君安心打仗,夫人我照顾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