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480节

  实际上一条鞭法不过是增加财政收入的财政政策,考成法才是张居正进行吏治改革的变法核心。

  没有张居正强硬的推进考成法,一条鞭法也只是暂时解决了财政问题。

  果然在张居正死后,明廷的吏治更快的滑落,仅仅是财政收入的增加,反而是加重了朝廷对百姓的盘剥。

  甚至没有了张居正的限制,他积攒的这点家底很快就被败完。

  大明这名虚胖的病人,苏泽只需要要让他跑起来,他很快就能力竭倒下。

  苏泽微笑着看着地图说道:

  “我这次来徐州,不是要打下多少地方,而是要让李成梁动起来。”

  苏泽抵达徐州之后,先是检阅了第五旅,紧接着又多次发表演说,激励第五旅士气,造成要进行北伐的动向。

  李成梁虽然不相信苏泽就靠着第五旅就要北伐,但是在大沽之战中被打怕了的他,还是谨慎的拉着明廷新军开始布防。

  李成梁在山东南部建造的防线,主要集中在邹县到鱼台县这一段。

  鱼台县和沛县相望,邹县则是徐州北上的要道,李成梁在这条防线上建立了诸多的棱堡,并且建立了一路烽火台。

  李成梁亲自前往鱼台,巡视了鱼台的棱堡之后,又在鱼台召开了会议。

  “大统制!我三镇新军都已经布置到位了!”

  李成梁执掌三镇新军之后,也不避讳提拔自己的儿子,他也仿效东南设置参谋处,将自己的儿子李如松调任到身边,担任参谋处长。

  而李成梁的职位是明廷的新军大臣,兵部尚书,都督山东军政诸事。

  如今三镇新军的军官,在公众场合都称呼他为“大统制”。

  李成梁检阅了前线,心中十分的满意,东南在秋天发动的攻势必定不会持久,只要撑到了冬天就能挡下这一波攻击。

  靠着和朝鲜倭国贸易,李成梁也囤积了不少粮食和物资,他自认为撑到冬季没什么问题。

  李成梁高兴的说道:

  “我军防线固若金汤,诸位再坚持一下,只要守到冬季,就可以回济州城过年了!”

  接着李成梁又说了几句勉励士气的话,就让手下立刻前往各地驻防。

  等到众人散去,李如松这才说道:

  “父帅,河南那边?”

  李成梁阴阳怪气的说道:“我这个新军大臣只是都督山东,河南与我何干?”

  李如松立刻明白了父亲的意思。

  自从李成梁出任山东之后,就和转任河南巡抚陈以勤不对付。

  陈以勤这个山东总督,也可以说是被李成梁挤走的,而现在明廷新军的粮食调拨,都要从湖广取道河南,陈以勤虽然没有故意拖延,但是也经常不能按期将粮食送到。

  除此之外,陈以勤到任河南之后,也开始编练河南的新军,这自然也要和李成梁争夺物资。

  徐州北上还有一条路线,那就是沿着泗水向西,突入河南地界。

  很显然李成梁是不愿意管河南死活的,如果陈以勤挡不住东南,那他这个新军大臣也不介意再多管一个河南之地。

  前提自然是明廷撤去陈以勤这个河南巡抚,让他李成梁总领河南军民两政。

第444章 阳谋

  “大都督,沛县和徐州之间的铁路已经快要完工了。”

  苏泽从第五旅出来,立刻去了铁路司的施工现场。

  如今工部铁路司筹建的两条铁路,徐州铁路是东南官方投资的项目,由工部铁路司主司吕钢筹办。苏松铁路则是汤显祖在主办。

  苏松铁路的技术难度不高,主要难点是征地和筹备资金。

  徐州铁路是户部拨款,而徐州作为前线也不存在征地问题,但是徐州地形复杂,有些铁路还需要翻山,技术难度高。

  吕钢到了徐州之后,亲自走访路线,然后日夜都扑在工地上,终于完成了沛县到徐州的这段铁路。

  这一次吕钢就是乘坐马拉轨道车,从沛县返回徐州的。

  不过这一路上吕钢还是遇到了不少的小故障,花了和普通马车差不多的时间才从沛县抵达了徐州。

  “大都督,如今铁路客运还不稳定,您还是乘坐马车前往沛县吧。”

  听说苏泽要乘坐铁路前往沛县,吕钢连忙劝道。

  苏泽却不以为意的说道:“你不是平安的从沛县回来了吗?我想要试试铁路,如果连我都不敢坐,那以后徐州的军民谁敢乘坐火车?”

  吕钢万分无奈,不过好在这一段铁路并不长,因为铁路刚刚完工,沿途调度协同度不够而造成的小故障,也不会有什么重大的事故,他只好硬着头皮,陪同苏泽一起登上了轨道车。

  其实如果只是马拉车,用木质的车厢底盘加上铁轮就可以了,这样还能够减轻车厢的重量,让马车跑的更快。

  但是对苏泽来说,马拉轨道车也只是过渡方案,为了方便更换成蒸汽火车,苏泽还是要求车厢都用铁质底盘。

  这辆轨道车厢是专门用来载人的,车厢内安装了两排木质长凳,一节车厢可以塞下三十人。

  车厢前方是轨道车的车头,两名驭者控制六匹马,拉动车厢前进。

  吕钢陪着苏泽,介绍这条铁路的情况。

  “沛县到徐州的铁路一共是一百八十里,每六十里会换一次马,沿途一共设置了两个换马的补给站,更换下来的马可以在补给站中休息,每个补给站还有专门的牧者和兽医。”

  “等以后换上了蒸汽车头,这些补给站就可以改成补充燃料和水的检修站点。”

  “补给站除了负责更换马匹之外,还有专门的寻路人,负责检查沿途铁路的安全。”

  “补给站里也有专门的铁路维修人员。”

  苏泽点点头,现实中不是玩游戏,不是动动鼠标就能将铁路将城市连在一起的。

  建造铁路不难,难点在于如何维持铁路的运转,建立保障铁路畅通的机制。

  这对于苏泽来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能从马拉轨道车开始一点一点的积累经验。

  苏泽和吕钢乘坐上轨道车,随着驭者挥舞鞭子,甩出一个响亮的鞭花,整个轨道车开始缓缓的启动。

  六匹马拉动车厢逐渐提速,陪同苏泽坐车的吕钢也紧张起来。

  但是对于苏泽来说,轨道车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且不说和飞机相比,时速不到二十公里每小时还不如后世的电动自行车。

  但是在这个时代,这已经是相当快的速度了,要知道普通马车的木质车轮,在泥地里都是龟速挪动的。

  车厢里陪同苏泽的人都惊讶的看着窗外,轨道车行驶起来非常的平稳,完全没有马车的那种颠簸感。

  坐在车厢里,所有人都可以得到休息,这要比骑马舒服多了。

  苏泽看向窗外,马拉轨道车才是铁路的第一步,等蒸汽机的稳定性上去,制造成本下来了,蒸汽车头可以拉动更多的车厢,以更快的速度在铁路上行驶。

  到了那个时候,铁路将彻底改变这个世界。

  在那个时候,陆地战争就会围绕着铁路展开,以往的军事要道将会随着铁路变化。

  在苏泽穿越前的那个历史时间线上了,徐州的战略位置就因为时代发展发生了几次变化。

  南宋绍熙五年,黄河于武阳决口改道,侵汴夺泗流经徐州入淮河。

  元代贾鲁治河以后,黄河独经徐州,大运河徐州段完全是“借黄行运”,徐州遂成漕运重地。

  明末为保证漕运畅通,绕过黄河徐州段两处激流百步洪和吕梁洪,自夏镇东十里李家口引水,开河经韩庄再合泇、沂诸水,至邳州直河口入黄河,全长260里,即“泇运河”。

  清咸丰五年黄河从河南决口,转向东北夺大清河,至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从此黄河不再流经徐州。

  “借黄行运”向“黄运分离”演变,使得黄河徐州段的水运功能下降,徐州渐渐衰落。

  可等到清末的时候,徐州再次成为战略意义重大的铁路枢纽,成为决定淮海命运的门户和命脉。

  在苏泽的规划中,徐州依然是未来的淮海门户,铁路枢纽,徐沛铁路不过是整个铁路规划中的一小段。

  在苏泽的计划中,要修建一条从天津通往南京的津浦铁路,还有修建一条西起兰州,东至连云港的陇海铁路。

  这一横一纵两条铁路依然要在徐州交汇,将整个中华大地的南北东西串联起来。

  收起这些心思,苏泽看向沛县方向。

  和沛县相对的鱼台县,李成梁也将前线指挥部设置在了这里。

  “父帅!徐州方面的细作传来消息,苏泽已经前往沛县!”

  李如松匆忙的走进了李成梁的指挥部,说出这个石破天惊的消息。

  李成梁在大沽之战后,也潜心研究了苏泽所有参与作战的战役,对东南新军善于用间谍的事情也印象深刻。

  他也向徐州派出了一些间谍,负责刺探当地的情报。

  不过李成梁的间谍级别不高,一向只能打探到一些过时的消息,或者只能搜集一些刊登在报纸上的公开情报。

  但是这一次苏泽抵达徐州,并乘坐轨道车前往沛县的消息并没有隐瞒,在苏泽抵达沛县之后就刊登在了隔日的报纸上,李成梁埋伏在徐州的间谍立刻将报纸带回到了鱼台。

  李如松毕竟年轻,他连忙说道:“父帅,苏泽在东南只有一个旅的兵力!我们尽起三镇之军包围了沛县,活捉苏泽!”

  李成梁立刻说道:“不可!”

  “东南在沛县经营已久,不仅仅修建了大量的棱堡,还囤积了大量的物资,若是贸然强攻,那又和大沽一样陷入到了苏泽的圈套中。”

  “而且苏泽是东南大都督,一身系整个东南的安危,又怎么会轻易涉险进入沛县?这说不定就是东南的奸计,诱使我军深入。”

  也不怪李成梁警惕,在火炮和棱堡出现之后,整个战争的逻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防御方只要守在棱堡中,靠着火炮和补给,用很少兵力守住关键的地区,消耗敌人百倍乃至于千倍的兵力和物资。

  而要对付这种棱堡,需要更加远程的火炮和更有威力的火药,这一切都是明廷所缺乏的。

  这也是苏泽敢于出现在沛县的原因。

  李成梁说道:“无论苏泽是不是真的在沛县,都是引诱我们主动进攻。”

  “为父研究了苏泽作战的风格,他最擅长就是牵着别人的鼻子走,引导对方走进他设下的埋伏。”

  “大沽之战如此,上次徐州会战也是如此。”

  “这一次我不会再被他牵着走,就算是苏泽出现在鱼台城外,我也不会出兵的。”

  李成梁说道:“传我的军令,前线三镇诸军都按照之前布置的防区自守,绝对不可贸然出战,违抗军令者斩!”

  李如松连忙说道:“是!父帅!”

  李成梁的军令从鱼台城而出,传向整个三镇新军,明廷这边都当起了缩头乌龟,坚决躲在防线中不出战。

首节 上一节 480/5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太君安心打仗,夫人我照顾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