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鬼背儒圣,吾儿朱元璋

大明:鬼背儒圣,吾儿朱元璋 第135节

  宋礼明显乖巧很多,初来没多久,还不了解院长的风格。

  “院长,道衍大师学问可比你深厚。”楚香玉哼一声。

  朱四爷故作不悦,却又话锋一转:“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请道衍大师担任书院的先生?”

  道衍明显一愣。

  老衲就是来串个门,就要留下来当先生?你们书院是不是太草率了?

  不过,若是能留下来,自然最好。

  老衲看中的人,反正也属于书院,还是院长亲传弟子。

  “这……”他表面露为难之色,迟疑道:“这……老衲毕竟是个和尚……”

  “和尚怎么了?道衍,可千万别看不起自己啊。”朱四爷连忙道。

  他当然知道眼前和尚的能耐,精通儒释道,还擅长诗文,后来更是主持修撰《永乐大典》。

  这样的人,自然当得起书院先生。

  “那老衲就恭敬不如从命,留下来。”姚广孝道。

  “太好了,书院终于又多了个先生。”朱四爷大喜。

  旁边的几个学生面面相觑。

  这就成了?

  怎么感觉面前两人都是老狐狸,不怀好意呢。

  ……

  学生们都去读书了。

  朱四爷和姚广孝在院子中茶座旁喝茶闲谈。

  “院长面色稍有疲倦,有些事吧,需要有节制。”

  “卧槽,伱这都看的出来?”

  “老衲研究过欢喜禅。”

  “你还真不是个正经和尚。”

  “不,老衲一直是童子身,阳气不泄,才活的久。”

  朱四爷一头黑线。

  不过,他记得《明史》记载,这和尚活了八十四,在这样的年月,那绝对是高寿。

  两人正聊着,阵阵脚步声传来。

  太子朱标带着一行人走了过来,他不让太监宣号,不想打扰书院。

  “太子殿下。”朱四爷见到朱标,只是微微点头示意,并未起身迎接。

  姚广孝见状,赶忙起身行礼:“贫僧道衍,见过太子殿下。”

  朱标挥手让随行人员退远一些,然后朝着姚广孝点了点头:“大师,请起。今日我以学生身份前来向院长请教问题,繁琐的礼仪就免了吧。”

  朱四爷一笑,三人围着茶桌而坐。

  朱标开门见山,他是来问朱四爷关于如何治河的。因为之前朱四爷说的七点,其中就包括治河这一点。

  “黄河之水,岁岁横溢,三载之间,决口两处,其患深重,其治至艰。黄河者,天下百姓之命脉也。”朱标无奈而叹,“投入之银海,不知凡几,而终不见波澜之静。孤欲寻一彻底治河之策。”

  姚广孝抚卷而思,言及元史:“昔日运河畅通,五大水系相连,南抵江口,北至大通桥,商贸往来,盛极一时。”

  朱四爷缓缓喝一口茶,目光扫过太子和姚广孝。

  特么,都在老子面前掉书袋子是吧?老子也会。

  他沉思片刻,坐直了身体,面色变得严肃,开口:

  “自古事功易,成功难;成功易,终功难。事之初,须慎之又慎,如终之谨。历代帝王,皆有治河之志,然大禹之所以能成功,在于帝王之信任,万众之同心。其他帝王,或半途而废,或始作终弃,财货虚掷。隋炀帝虽通永济、通济二渠,治河功成,而国亡。然大唐之盛,运河为基。此中功过,实难评说。”

  “殿下欲治河,非空言所能济事。治河之难,有五:人事之难,方向之难,坚持之难,财政之难,百姓之难。河道耗费如巨,银如流水,而不见浪花之起。黄河流经九省,各有险要,众河臣各抒己见,古书亦载,孰是孰非?治河需君臣同心,官民一体,非数十年之努力,难见成效。”

  “殿下,今之大明,尚未具备治河之实力。此事需徐徐图之,不可急功近利。”

  他先是分析,而后下结论,把历代治河说的明明白白。

  朱标和姚广孝都听呆了。

  “院长,孤将来决心治河,你有何良策?”朱标急问。

  朱四爷脑海中回忆前世看过的法子,又在大脑里推演了一番后,沉声道:

  “黄河,自古称之为忧患之河,源自星宿海,流经陕甘之黄土高原,如骏马奔腾。一斗之水,沙居其六,至开封后,地势平缓,水势缓滞,沙淤于河,致使豫东、皖北、鲁南、苏北等地,皆为其肆虐之所。

  自宋之后,河道难移,黄淮交汇于清江,混入运河,致使运河泥沙堆积,堤坝频崩,漕运受阻。历代官员,苦求根治,皆无果。

  黄河年年决口,河臣仅知清沙排淤,耗费人力物力无数,然汛期一至,前功尽弃,实乃可惜。清而复淤,淤而复清,循环往复,纵使万年,亦难根治。”

  “然,治河之策,老夫已有所得,唯四字而已:束水攻沙!”

  说完,他拿来一壶茶开始演示讲解。

  ……

  一个时辰后。

  朱标和姚广孝基本明白了什么叫束水攻沙。

  这玩意也不是朱四爷自己发明出来的,而是前世看《明史》,一个叫潘季驯的治河理念。

  后来,在清代,被靳辅和陈潢发扬光大。

  “真是胜读十年书啊!”朱标激动地感叹道。

  “老衲也受益良多。”姚广孝向朱四爷恭敬地抱拳施礼。

  朱四爷躺在椅子上,毫不在意地挥了挥手,表示不必客气。

  随后,朱标起身告退,恭敬地说道:“院长,改日再来拜访。”

  朱四爷摆摆手,玩笑般地笑道:“别忘了答应我的那十个科举名额哦。”

  朱标微笑着点头答应,随后匆匆离开了书院,回到了皇宫。他直接前往文华殿,却发现大门紧闭。

  太监总管王景弘急忙上前行礼,禀报道:“殿下,陛下正在召见客人。”

  “见谁?”朱标感到好奇。

  闭门召见,这可不寻常。

  王景弘再一拜:“是龙虎山四大天师。”

  朱标一惊。

  没想到龙虎山四大天师会齐来京城,这是出什么事了?

  此刻,文华殿内。

  朱元璋坐在御座上,他面前站着四个人,乃是龙虎山掌门张正昌领衔的四大天师。

  “天至尊也,岂有师乎?”朱元璋淡淡道,“咱看,以后你们就跟武当山一样,都称真人吧。”

  张正昌眼中闪过不悦,但还是一拜:“接旨。”

  “是丞相的面子,你们才出山的?”朱元璋嘴角含笑,“咱确实也需要你们,常将军之死,另有蹊跷,这样吧,你们现在京城玄都观住下,咱让锦衣卫去跟你们细说。”

  “遵旨。”张正昌再拜。

  “对了,老天师这几年可有回山?”朱元璋问。

  “没有。”张正昌摇头轻叹,“或许老天师已经登仙。”

  朱元璋微微皱眉,挥了挥手。

  四大天师便退出了大殿,他们出了宫,直接前往玄都观。

  龙虎山齐灵玉在宫外等候,见他们出来,上前一拜:“师傅,那朱四爷还在京城,并未前往武当山。”

  “好,改天为师去会一会他。”张正昌眼中寒芒闪过。

  ……

  武英殿,偏殿。

  朱元璋最近经常来这里,因为他着急需要知道一个能把朱四爷脑中金针抽出来的办法。

  身穿紫袍的李老和身穿青袍的魏老,见到他进来,齐齐一拜。

  “最近可有进展?”朱元璋抬手急问。

  “有些发现。”李老沉吟片刻道,“前两日我们去悄悄见了朱四爷,当然是远远观看,有个惊人的发现。”

  “什么?”朱元璋立马追问。

  “朱四爷竟然身负龙气!那股龙气还十分浓厚。”魏老分析道,“我们猜测,当时朱四爷所葬之地,乃是龙脉,那个挖出朱四爷的神秘人,用金针封脑,再布阵,目的是想破坏龙脉。”

  “可不知道为何,龙脉上的部分龙气,进入了朱四爷的体内。”李老接话道,“这也是为什么朱四爷会长命的原因。”

  朱元璋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这也是咱爹变强的原因吧。

  李老却是紧皱眉头:“这事现在更复杂了。我们不知道取出金针后,朱四爷会是个什么状态,龙气消失,他会死么?”

  魏老接话道:“还是得从源头解决问题,就是他怎么复活的?”

  朱元璋缓缓点头。

  他知道不能操之过急。

  若是要找到源头,自然是带朱四爷去凤阳,朱四爷自己想起来最好。

  “你们继续找法子。”他沉声道,“秋收后一起去凤阳。”

  “遵旨。”两人颔首。

  ……

  玄都观。

  丞相李善长前来拜访四大天师。

首节 上一节 135/1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