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100节
把这些人都找来,也不是李源临时起意,早就几月前就约好了。
校场之上,李三郎穿着一件寻常袍服,在角力之中连着放倒了十八个各族勇士。
又在驰骑之时,与数十步外连着投掷八柄短矛,都力贯双甲。
让这群板楯蛮和氐人、羌人对李三郎无比折服。
在李三郎展示过强大的无力之后,一众人纷纷对李源表示,“三郎君真乃神人也。”
李源闻言却捋须长笑,摆了摆手道:“我嫡子四人,三郎只是最不成器的,所以才跟在我身边,我家二郎曾经率五百铁骑,夜袭枹罕,杀敌数千,险些生擒吐谷浑贼酋伏允!”
“而我家四郎,百骑夺晋阳,擒获反王慕容简如今已经是重号将军,坐镇一方.还在董杜原之战擒杀杨巡,你们都应该知道杨巡是谁吧?”
一群蛮族听了之后立即色变,杨巡是谁他们还真知道,那可是号称“今项羽”啊。早些年跟着大军西征吐谷浑的时候,那就是战神一样的存在,羌人、氐人全都听过他的大名。
这么猛的李三郎,在李源的儿子里面居然排不上好?还有个更猛的老二和老四?
李源肯定想不到,自己为了收服人心随口吹嘘的东西,在日后会有多大的影响。
唐公李源第四子就此成为了“天生神力”“勇猛过人”“万人敌”的高大形象,在板楯蛮和氐人、羌人以及蜀中人口口相传,后来某个蜀中书生根据儿时听过的传闻写了一本演义小说,里面的李元徽就被写成了力能扛鼎天生神力。因为小说写的太好,流传入关中等地,靠着说书人口口相传传遍天下。
以至于很多很多年以后的,李元徽少年形象,无论是在戏台上还是说书人口中,都成了手拿两支擂鼓瓮金锤,力大无穷的“天下第一好汉”.
而这位日后的“天下第一好汉”,刚回了合肥就开始召集众人,商讨整个江淮的防御策略,以及新一轮的扩军计划和整编计划。
经过商议探讨,有感于江淮各部的情况比较复杂,所以暂且分设十二营步卒,一营为三千人。
分别为,淮南右营,主将朱兴宗,所部八百人。
淮南左营,主将殷拱,所部七百有余。
庐江左营,主将郭兴,原有天柱山部曲两千余。
庐江右营,主将周本,所部八百余。
天柱山营,主将夏侯元弘,原有天柱山部曲两千余。
广陵营,主将张镇恶,所部一千两百人。
江都营,主将张坚,所部八百。
中军营,主将于仲亨,所部一千。
中垒营,主将窦羡君,所部一千。
虎步营,主将李玄道,所部一千。
原本的徐州军经过几次作战损耗之后,余众三千六百余人。
分成徐州左营,徐州右营,主将何贵和陈瑱,分属部众一千八百余。
这十二营步军全部要扩充至一营三千人,兵员全部自己招募。
骑军设五营,以虎威将军刘玄机为骑军统军。
突骑营,只有三百重甲骑军,由骑军统军刘玄机亲领。
淮上营,主将刘聚,部众有六百多,多是马贼出身,所以被李元徽放到骑兵序列之中。
怀远营,主将常雁衡,部众同样是六百多人,跟上面刘聚情况相同。
骁骑营,主将马得意,所部七百轻骑。
越骑营,主将王统,所部七百轻骑。
四个轻骑营的扩编计划是一营千骑。
至于重骑营,这三百重骑就足够横扫江淮了,加上重骑兵配置要求和巨大消耗,暂不扩充。
此外还有六百人归属韩全统辖,是李元徽的亲卫,是为“武卫营”。
水师方面,李元徽表吕钦为楼船将军,统率六千水师和数百战船。
当然,这六千人也是满员之后的人数,现在还有两千多,余下都得吕钦自己招。
按照李元徽这个扩军计划,步军三万六千人,骑军四千三百人,水师六千,加上江北三郡的八千郡兵,整个镇南将军府麾下大军超过五万人。
但是李元徽给这些大将们设定征兵任务的时候,与其说是任务,不如说是上限。
这个五万的数字,是李四跟手下的将领,幕僚在经过商讨之后,计算出目前三军所能养得起的军队最高的人数。
李元徽就没指望那些现在手底下就七八百人的将领们,在短时间迅速把兵招到三千人。
就是给他们一个目标,随他们折腾去。
天柱山上下来的郭兴,夏侯元弘,徐州军出来的何贵、陈瑱,这几个人应该是能把兵招满。
至于张家兄弟是毫无疑问。兄弟俩背靠张家,家大业大,他们家自己就有好几万佃户,土地几十万亩。盐场大小几十个,盐工上万。
换句话说,他们自己家就能拉出一只几万人的队伍。这种程度的豪强,别说在扬州了,放眼天下也没有几家。
至此,后来名震天下的江淮十八老字营,正式登场。
第151章 慎之
征兵任务分派下去之后,各营主将,全都散出去了。
这些主将之中,个别的升到了郎将,但绝大多数人,都是校尉。为了解决那些校尉低职高配的问题。
李元徽的法子还是非常简单,全部授予别部司马。
别部司马这个之称谓,真是好用。听着好像很高级,但权力大小全看手底下多少人马。
这次李元徽给他们足够的名额,而且各个独领一营,也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至于是叫校尉还是将军,其实将领也不是很在意。
他们在意的是,李元徽这个上司是否展现出的雄心壮志,有是否给他们一个能施展才能的平台,这些才是他们看重的。
而幕府之中文官僚属方面,李青莲为军师祭酒,出谋划策,行军布阵之类的。郭风和为长史,相当于大管家了。
谢巽则为记室参军,掌管文书、军令,并参谋军事。
张抚为主簿,负责后勤方面,主管仓储粮草。
曹策为武库令,负责军械武备的制造、存放、管理等。
淮南郡校尉萧释之,之前因为在配合李元徽夺取寿春的时候,留下了深刻印象,觉得这人绝对是个人才,这次升官了直接把人调过来,表其为鹰扬郎将,担任护军之职。监督管制诸武将,选拔武官。
合肥这边如火如荼的招兵买马,江对岸的人也没闲着。
江都渡口处,一个身穿锦绣华服,但面色有些黝黑,脸上还有些细碎伤疤的年轻郎君从小船上了岸,随后上了江都张家的马车进了城。
不一会的功夫,马车就来到了一处规模不小的园林。
张家大爷张共成,也就是张坚和张镇恶的伯父,朝着年轻人一拱手笑道道,“曹郎君,有失远迎有失远迎啊。”
姓曹的年轻人下车之后也拱手笑道:“张先生客气了。”
张共成引路,姓曹的就跟在后面一路走着,每穿过一个亭台楼阁,心中就不禁暗自感叹张家豪富和造型雅致。
两人在园子里面的小榭坐下,屏退左右之后,张共成亲自斟酒:“曹郎君远道而来,一定要尝尝咱们江都的美酒佳肴,千万不要客气。”
曹郎君则笑道:“张先生,其实不远的,建邺和江都,可就一江之隔啊。”
张共成刚才不过是客气一句,远道而来。而那位曹郎君的提醒,就带有一些警告的意思了。
不外乎是警告张家尽快投向他们曹家,毕竟他们现在就在江对岸,可以随时渡江。
但是张共成闻言笑了笑,好像完全没听过对方的警告,反而是提醒道:“曹郎君说的不错,的确只有一江之隔,但这一条大江,如今分属两国,郎君来此,其实已经到了燕境,还是小心些好啊。”
姓曹的年轻人闻言大笑,“哈哈哈哈”,随后举起酒杯自饮一杯酒。
其实从最开始的称呼上,他就对这次前来的目的,已经不报什么希望了。
“曹郎君”.
现在江东,可都是要称他为“吴王殿下”的。而他的身份,是如今“大魏天子”曹元静的儿子,曹戎。
曹元静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曹炎最是骁勇善战,十几岁跟他起兵造反,每战都身先士卒,在军中威望甚高,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曹戎是次子,也是久随父兄,鞍前马后,虽然不以勇力闻名,但确实心思缜密,谋略出众,有大将之风。
这次北渡而来,是为了拉拢扬州首富江都张家。
以张家在江淮一代的势力,若是愿意相助,江东的曹魏就可轻而易举的北上拿下广陵郡。
所以对张家,曹元静很重视,直接把二儿子派来联络。
曹戎心思灵动,一看张共成的态度就明白了,想要张家立刻倒向江东不可能。
其实想想也知道,如今天下形势未名,张家家大业大,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就上了曹魏的船。
毕竟“大魏”现在连江东四郡都没有完全拿在手中,会稽和豫章郡尚有不少城池仍属于大燕势力,吴郡只剩下一个吴县,至于豫章郡,还要等水师的大船打造完毕才有可能拿得下。
所以,当威胁起不了作用,有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利益是,所能打动人的,就只有未来了。
一席酒宴,算是宾主尽欢。张共成虽然没有给江东曹家作出任何承诺和帮助,但还是以礼相待。
曹戎就住在张家园子里。
安顿好客人之后,张共成却出了园子上了马车,回了主院。
乌程侯张林此刻尚未休息,和几个儿子正坐在堂上。
六十多岁的张林坐在榻上,一言不发,几个儿子分别列坐在两侧。
老三张共平和老五张共烈小声说着话,有说有笑,似乎是在谈论城中某个久负盛名的舞姬。
老四张共恩坐在两人对面,拿着一本书正看着。他是庶子,跟几个嫡子之间的关系一般,也就跟长兄张共成关系不错。
张共成走到堂上,先冲着张林拱手行礼:“阿耶。”
张林点点头,示意他坐下说话。
张共成走到张林旁边的座位坐下,这时候老三老五也不在说话,老四也放下书,分别坐好等着大哥开腔。
“曹家说,若是相助他们拿下广陵,愿意封阿耶您为国公,五弟可为大将军,我为尚书,三弟四弟都可做太守”
张共成将曹戎开出的条件说了出来,几人表情各异。
老三脸上带着些嘲弄,老四是若有所思,而江淮有名的张五爷则直接笑了起来,“哈哈哈,这曹家倒也舍得下本钱。”
张林闻言则反问道:“老大你怎么看?”
大爷张共成顿了顿,然后道:“曹家已经站住了脚跟,江东四郡早晚为其所破,但他们想要北上,尚需时日,一来是豫章郡尚有韩王的水师万余人,会稽山阴也还在抵抗之中,即便全据江东,也尚需时日安定后方,才有余力北上。而我张家在江都,首当其冲。如何抉择,却要看这燕军如何行事。”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