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153节

  所以慕容超很对李孝俨的观感也更复杂。

  之前屡次献计,为他出谋划策,招安瓦岗,在他眼里李家大郎那是宰相之才。

  可现在这种情况下,再让他出谋划策,时时召见,宰相们都不会同意。

  所以李家大郎这段时间也没有受到召见,甚至据直接宅在家,连中书都没去了。

  中书令柳壑自然也不会不开眼的拿这个事出来苛责他。有些事大家心照不宣就好。

  所以慕容超现在基本不会召见大臣,每日就是跟几位宰相见面走过过场。

  而之前请出来镇场子的两个定海神针,也纷纷以身体不好为由告病在家,基本上是不问朝中事了。

  魏王慕容显宗其实是为了避嫌,毕竟魏王妃就是李源的亲姑母,他是李源的姑父。

  至于太师段世桓,纯粹是不想跟着掺和了。

  所以,皇帝慕容超,也就成了事实上的孤家寡人。

  虽然还能指挥的动中军,但他却很担心自己的胡乱指挥引发什么严重的后果。

  这点上,是已故的老卫王跟他提过的,所以他一直牢记在心。

  等于整个洛阳朝廷,他这个皇帝其实基本上就是个人形玉玺,没什么实际作用。

  他也没有什么意志加诸于州郡和军队之中。

  如果是个太平盛世,那他这种不折腾,不乱杀人,性情宽厚的主上,会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

  但很可惜,这是个乱世。

  “圣人真是仁君啊,可惜,可惜”

  李宅,李孝俨和慕容无忌相对而坐,吃着泥炉涮羊肉。

  这是洛阳贵人们最喜欢秋日美食之一,据说是从魏宣帝时期开始流行,美其名曰“贴秋膘”。

  李孝俨喝了一口温度正好的黄酒,不由自主的感叹道。

  慕容无忌虽然是宗室,但两人来往日久,又有共事之谊,因此无话不谈,也无所顾忌。

  “所谓仁君,其实倒不如说是庸碌,圣人本就不是作为储君被先帝培养的,其实当时最好的选择,还是吴王殿下。”

  “我倒觉得,前太子,蜀王殿下聪睿果决,可能比吴王还要好些,无忌看好吴王,难不成是因为无忌与吴王是表亲?”

  “哈哈哈,也不无这方面的考量,不过若是吴王殿下即位,以他跟梁逆的关系,都不用四郎提醒,就得提前提防梁逆起事.”

  “这也正是先帝之所以传位于今上的理由把,仁德宽厚,可惜遭逢乱世,也算是生不逢时吧.”

  两人谈论起这些犯忌讳的事,也全然不在意,好像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可见交情之深厚。毕竟是一同前往瓦岗招降的,也算是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慕容无忌现在对已经过事的父亲高阳王慕容颌是佩服至极。

  早早就跟李家交好,还在“殁于王事”之前给李家送去一个大人情。难怪他说要自己不要贪恋旧船的珍宝,该弃船逃生就要弃船逃生。

  现在看,这路都被父亲铺好。

  李家,已经到了起势之际。

  不管是凭借父亲的余荫,还是跟李家兄弟的情分,他都没有理由守着宗室的身份为大燕尽忠。

  大魏功臣刘晔难道不是汉室宗亲吗?

  刘晔的可是光武之后,比起刘备这个西汉远支可尊贵多了,还不是一心为大魏效力?

  当然,要是有这个本事和那个运气,他也愿意当刘备。

  可这不是没有吗?

  所以,顺其自然的上李家这艘大船,有什么问题嘛?

  完全没问题。

  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上船晚了,可就没有好位置了!

第229章 竟有此谋?

  崤函道,潼关。

  段义弘率领的十万大军,在攻破了金陡关之后,屯兵潼关城下。

  在陆续拔除了作为潼关防御体系的多处子关以后,已经对潼关的主关城完成了半合围。

  眼下段义弘并没有急着驱使大军攻打主关城,而是让在保持对关城的合围同时,让奋战多时的士卒开始轮流撤后修整。

  这样的举动,让一众将领颇有微词,毕竟眼下一鼓作气,攻入关中,就能会同李源军一起讨灭伪帝慕容盏为首的叛贼了。

  这时候突然修整,让许多将领心中多了不少疑问。

  毕竟辅国大将军段义弘可不是个不知兵的将领。

  大帐之内,段义弘正在专心的用匕首剃着烤羊腿上的肉吃,时不时的喝着酒。

  桌子对面坐着两个年轻男子吃的就放肆的多了,都是抓起肉来直接啃。这两人都是他的儿子,长子右龙武将军段武臣,幼子散骑常侍、行军司马段武达。

  长子段武臣的长相跟段义弘有七八分肖似,幼子段武达的轮廓很像父兄,但要更粗旷些,坐在那跟一座小山一样。

  “阿耶,咱们为什么还不出兵攻城啊,只要攻破了潼关,就能去抓慕容盏这个叛贼了,再晚些,这大功可就都被李家父子抢到手了。”耐不住性子的段武达还是没撑住气,开口询问了父亲的打算。

  段义弘抬头看了看段武达,随后又看向了长子段武臣。

  “武臣,你以为我为何不强攻潼关。”

  段武臣闻言,半响才开口道:“回阿耶,您应该是顾虑强攻潼关伤亡过大,即便能够入关中,也得损兵折将,而李氏父子以逸待劳,势大难制。”

  段义弘闻言笑了点了点头,“这也勉强算其中一个理由,还有呢?”

  段武臣摇了摇头,“孩儿不知。请阿耶明示。”

  段义弘放下匕首,端起一碗酒喝了下去,然后用一旁的绵布擦了擦手,从容道。

  “你说的很对,李家父子其实已经势大难制了,此时朝廷诸公都明白但只要我十万大军屯于潼关之外,李源父子就不会急着进长安,朝廷就能多一些时间做准备,就能暂时维持现状,若潼关一破,我们恐怕就要立即对上李家父子了”

  段武臣闻言,眉头微皱,他是明白人,一点就通。而段武达则有些惊愕,怎么说着说着,就要跟李家打起来了似的?

  段武臣道:“父亲,那洛阳那边不会催促您进兵吗?”

  段义弘笑道:“这你大可放心,高司徒虽然跟薛仆射,柳中书争的的厉害,但他们三人都是智者,看的明白如今的形势。且我率军在外,还用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段武臣默然了片刻,随后略有些为难的问道:“阿耶,弘农的常平仓并不足以让我军长年食用,还是要顾忌一下洛阳方面的。”

  段义弘道:“此事我自然知晓,伱就不用多言了,李家父子如今兵强马壮,李源有长者之风,无论是洛阳还是长安,恐怕都有不少人属意李家自立,现在李氏父子还没有僭越之举,可这一天不会太远的,我段氏跟慕容皇室休戚与共,为父我身为大燕唯一的异姓王,自然是不可与其媾和,但若有真有那么一天,段氏就要看你们兄弟的了。”

  段义弘这一番话,让段武臣和段武达全都陷入了沉默。

  这番话无疑是告诉兄弟两个,咱们家跟慕容家是太亲近了。割裂不开,他本人是不可能投靠李家,毕竟地位在这。

  但你们兄弟俩别一条道走到黑。

  段义弘这边跟儿子推心置腹,营外不远处,中护军、吴王慕容鞅穿着一身袍服,披着狐裘大毣,站在黄河边上,眺望这不远处的黄河。

  与他并肩而立的,是表兄韦孝矩,一副相仿的装扮。

  “殿下怎么有如此雅兴,来看这潼关和黄河景色,这都好几个月了,还没看够吗?”

  慕容鞅听了表兄的打趣,笑道:“表兄,大好河山,怎么能看够呢?”

  韦孝矩闻言笑了笑,没有说话。

  慕容鞅则继续道:“眼看着潼关克复在即,段大将军却顿足不前,表兄以为,所谓何来?”

  韦孝矩叹了口气,然后道:“殿下的那位粱参军又给殿下说了什么吧?”

  吴王府参军梁崇礼,颇有些智谋,一向为慕容鞅说倚重,不过这人气量狭隘,韦孝矩向来不太待见。

  慕容鞅道:“表兄只需跟我说一句实话,段大将军当世名将,所虑者究竟是为何?可是唐公的大军?”

  韦孝矩无奈道:“殿下,如今形势已经很明显了,我军顿兵潼关,唐公父子就不会立即进取长安,否则以李二郎之能,区区渭水怎么可能拦得住他?只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唐公怕攻取长安之后,朝廷就会立即削他的权柄,二就是李家可能跟宇文氏在议和”

  “不过按照李家父子如今手中的兵马,已经足够跟洛阳分庭抗礼,他们手中还有蜀王,完全可以立蜀王为帝,所以,第一种可能性很小,那么大概就是在跟宇文氏议和了”

  慕容鞅闻言之后,神情微变,随后又问道:“若此时潼关守将献城,段大将军是不是就要立即兵进关中?”

  韦孝矩点了点头。

  “如此说来,梁参军说的,跟表兄,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韦孝矩心下有些不安定,“殿下可是要做什么?”

  慕容鞅笑道:“梁参军说,浑水摸鱼。”

  韦孝矩心中迅速闪过一丝不安,“这梁参军该不会是要说服潼关守将献城投降吧?”

  慕容鞅点头,“然也。”

  “殿下意欲何为?此时若兵进关中,那我大军怕是立即就要跟唐公剑拔弩张,再无缓冲的余地,殿下是打算让二者相争,火中取栗?可准备好后手了?”

  韦孝矩还真不相信梁崇礼这个偏执激进的家伙能出多靠谱的主意,做出什么周密的安排。

  不过慕容鞅还是比较信任的,也就一五一十的说了下梁崇礼的谋划。

  毕竟这其中很多都需要韦孝矩出力和串联。

  大概就是先行敲开潼关,然后促使段义弘与李家开战。以目前中军的实力,大概率是打不过凉州军益州军的,双方很可能形成僵持。

  即便战败,以段大将军用兵只能,必然也能保住大部分的军队。

  若是打赢了,也算是万事大吉,没什么损失。

  但只要是僵持或者战事不利,就要韦孝矩出面串联一众将领,而慕容鞅在洛阳的后手也将发动,到时候利用洛阳的诏书夺取段义弘手中的兵权。

  只要兵权在手,回到洛阳,那可就是他慕容鞅说了算的

  韦孝矩听完整个谋划之后,面露惊愕。

  “这种谋划居然是那个梁崇礼想出来的?他不知兵一个白面书生居然还有这种本事?”

第230章 翘楚

  利用败仗进行夺权,这种事史书上是不会告诉你具体是如何操作的。

首节 上一节 153/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