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162节

第241章 全盘落空

  南顿故城的粮草,被焚毁了七七八八,经过抢救,只有几万石粮食被抢救出来。

  这些粮草面对二十多万的人消耗,即便是辅兵役夫可以减半供应,但十几万战兵还是要吃饱的。

  这些粮食根本就撑不了多久。

  如果是向南转运,拉长补给线,消耗更大。甚至为了让大军不至于忍饥挨饿,还得让大军分散前往周边城池就食。

  巧合的是,一日后李元徽率领五千余骑回到寿春的同时,大将军娄居士也从洛阳来到了项县。

  见到南顿故城尚有余烟,忍不住的叹息摇头。

  “德舆,你也是宿将了,统兵日久,为何如此轻率,为李元徽这个竖子所欺?南顿故城的军粮,是全军命脉,如今该如何跟洛阳交代?”

  慕容德舆面有惭色,毕竟是他作为临时主帅时候出的事,粮草被焚毁大半,追击也损兵折将。

  虽然同为大将军,又是宗室,但慕容德舆的资历辈分都无法跟从龙日久的娄居士相提并论。

  何况娄居士刚刚还被任命为征南大都督,都督兖、豫、徐、扬、青五州军事,假黄钺。

  理论上是能够统率五州的全部兵马。

  但目前来看,他能指挥的动的大概是十万左右,青州的瓦岗军那边形同藩镇,属于听调不听宣。

  “大将军,吴王监国,可是圣人”

  慕容德舆略带些心虚的问道。

  娄居士只是跟他摇了摇头,什么话都没说,但慕容德舆却从这种态度之中,窥视出了洛阳的朝局,以及对这次军粮被烧之后,朝堂上应该对他也不会以后什么实质性的处罚。

  圣人身体不好,刚刚监国的吴王对他这位宗室大将只能选择倚重和拉拢。

  眼下,豫州的中外诸军想要趁着冬日利于骑兵行军,不利水战而进攻淮南的计划算是破产了。

  而东线战场上,瓦岗军首领翟让,亲自统领十余万大军进攻沛郡郡治相县。

  刘元庆自己率领万余人守相县,卢恂领兵五千余守临睢,孙灵秀率军五千余守竹邑。

  相县在濉水以东,临睢和竹邑都在濉水以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三角,相互支撑照应。

  翟让率军在相县外围立营,将成为的据点陆续拔出之后,在天寒地动的季节勉强安营扎寨。谁知道刚安顿下来,就听到了项县粮草被烧的消息传来。

  营帐之中,翟让将徐懋功送来的书信拍在大案上,怒气道:“慕容德舆真是无能之辈,十几万大军连个屯粮之所都保不住,数月之内都无法对淮南用兵,延误军机,真是竖子.”

  任谁对这种友军掉链子的行为都会感到愤慨,何况翟让这边为了策应西路诸军,敢在过年这个时节进攻相县。

  天寒地冻的立于骑兵行军作战,但对于攻城作战来说可是一点优势都没有。

  如果不是为了策应慕容德舆那边,翟让绝对不会选择这个时候出兵进攻相县的。

  杨邃闻言劝慰道:“眼下我十万大军既然已经赶到相县,就只能继续围城,打造攻城器械,跟刘元庆耗着,江淮若不来援,我等也先不去管江淮,先把沛郡诸县收入囊中。不过我料定李元徽必定会驰援刘元庆,不如我等就在此以逸待劳,与相县外围构筑营盘,来个围城打援!”

  “且李元徽若率军来援,还可以让徐将军率军从项县回师,攻打龙亢向县一带,两面夹击,亦或是分兵断其粮道后路”

  “若是李元徽不来驰援,则沛郡落入我手,徐州全境就都是我军所有了。”

  翟让闻言,连忙点头,“好,杨先生所言甚是有理,如此我就等在这里跟李元徽一决高下。就是不知道这小子敢不敢来了”

  城外的瓦岗大军联营,对相县三面合围,望之不尽,连绵不绝。只有背后的睢水处无法把部队展开进行攻城和立营,也算是按照兵法要诀进行围三阙一。

  刘元庆一方面发动全城百姓修整工事,准备守城器械,好在刘元庆入沛郡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军纪,秋收也只是为了补足军用,因此沛郡百姓对于刘元庆军还是比较支持的。

  同样也不想让城外的瓦岗军打进来,听说这些瓦岗军都是北面来的贼寇.

  另一方面,沛郡方面也派了信使送出了求援信件给江淮方面。

  李元徽回到寿春之后,西线的压力大减,短期内,在三月开化以前,豫州方面是无法对寿春进行大规模的进攻。

  所以他决定把视线和注意力转向徐州,命寿春诸部严加防范,仔细探查北面的情况,等他率军赶到钟离的时候,正好收到了刘元庆的求援书信。

  信详细的说了瓦岗军的部署,以及城内目前的情况。并说明了以相县目前的粮食和兵力,足够坚持四个月,若是时间再久些,相县可能就守不住了。所以希望大都督能适时对相县进行支援和解围。

  李元徽看过求援信之后,立即写了回信,让刘元庆耐心等待,坚守城池,四月之前,援军一定会到。

  而原本屯兵在采石的等候机会的曹元静,随时准备进攻历阳,就等着李元徽面对的北方燕军焦头烂额自己出兵。

  但却只是等来了李元徽火烧南顿故城,并且用计取胜的消息。

  采石大营,临时行宫之内,曹元静看着书信忍不住的连胜感叹。

  “真乃名将也,在十余万军中焚其军粮,又在回师途中击败燕军铁骑,用兵如有神助.”

  曹元静的情报是来自江北的细作,项县夜袭的消息江淮诸军肯定是要大肆宣扬,他就算想不知道都难。

  张弘平也点头附和,“这李元徽的确是心思缜密,不过这次用兵,却与其以往风格不同,观其用兵,历来不喜行险,以沉着稳健著称,夜袭南顿故城,还是他亲自领兵,真是神来之笔,骇人听闻啊”

  左将军陆恭仁在看过信件之后却摇头道:“看起来李元徽此次似乎是有些冒险,与其以往作风不同,但观其在晋阳夺城之旧事,此子却是从来都不缺搏命的勇气,此等才俊,不可以常理踱之”

  大将军苗先云道:“有你们说的这么玄乎?不就是趁夜偷袭了燕军的粮草,运气好罢了”

  张弘平见苗先云如此轻视,也不由得多说了两句解释了一番,在十几万大军的眼皮子地下烧了对方的屯粮之所,还几乎全师而退,到底有多少难度。

  苗先云如今也算是统兵的大将,张弘平说的话对他来说也算是一点就透,很快就意识到李元徽此次用兵的不凡之处。

  虽然看起来,可能只是给江淮方面多争取了一些时间。

  但就这多争取的一段时间,可能就意味着洛阳方面对于江淮的布置全盘落空。

第242章 嫡长

  屋漏偏逢连夜雨。前不久,他还处在成为监国之后的志得意满之中,但最近的几个消息可着实让他觉得大哥在那个位置上,可能并不快乐。

  先是李元徽在正月初二的凌晨夜袭南顿故城,烧了大军的粮草,使得多路大军齐发攻取江淮的计划已经落空了。

  随后李二率三千五百骑军出潼关,在弘农连续数次与段义弘所领的大军的骑队交锋,皆胜之。要知道辅国大将军段义弘可是国朝柱石,大燕名将。拥有绝对兵力优势下,还被李二这个魔神压制?就离谱.

  最让慕容鞅这个监国恼火的是,原本应该被收捕下狱的李大郎李孝俨,不见了。

  李家大郎本就是孤身一人在洛阳为官,其妻小家眷早就在慕容盏入关中的时候,随同李二一起出了长安,前往蜀中安置。

  李元徽抢先动手烧毁了燕军囤积在项县的粮草,这种行为已经是明着叛乱了,所以吴王慕容鞅当即决定让大理寺派遣官吏收捕其兄长李孝俨以及李源的堂兄大将军李神符。

  结果李孝俨和李神符以及其子李怀义全都不见了。

  这事可是狠狠打了慕容鞅的脸面。

  同时也说明,洛阳城内在暗地里下注李家的人应该不少。不然这几人不可能神不知鬼不觉的不见了。

  这是能说明有人相助。

  只有这种解释,才能说明在众多细作盯梢之下,这几人还能从府上消失不见。

  应该已经不在洛阳了,于是慕容鞅就立即派人在向西和向南的要道上设立光卡严密盘查。

  他浑然没想过,李大郎和李神符、李怀义三人,就在城中,原本高阳王府的一个小院里。

  收容他们的正是慕容鞅的两姨表兄慕容无忌。

  “四郎也太不像话了,这么贸然动手,全然不顾咱们在洛阳的死活啊”李怀义张口抱怨道,对于眼下这种情况他认为都是李元徽这个堂兄弟造成的。

  李孝俨闻言也只能干笑了一声,对此他也无法说什么的。毕竟这一天他是早有准备了。

  而李神符却开口斥责道:“竖子住口,四郎此番用兵精妙,若不是他抢先烧了项县的存粮,那我们过些时日就都要在洛阳的狱中会面了!”

  作为先帝时候就官拜征西大将军,屡有边功的李神符自然是明白李元徽的处境。还有时间去通知洛阳方面?那还顾得上?

  在这种情况下,李元徽能够率骑军突袭烧粮,已经是非常难得了,稍有不慎自己都得陷在项县,还能够去全身而退,更是证明了这一场作战指挥和运气,都很极限。

  异地处之,李神符自然也是会这么干的。

  要成大事者,就要有所牺牲。这是作为质子的李孝俨,以及他们李家人早晚都要面对的局面。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总不能让关中的李源父子跟江淮的李元徽,为了几个人的安危,全然不顾天下局势,坐失进取良机吧?

  李怀义心中虽有不满,念叨两句倒也不甚在意了,只是嘴上还是念念叨叨的。

  至于李孝俨,心中已经想的却是之后的安排。

  无论是南逃还是西奔,难度都不小,都要面对各处的盘查。或许可以直接留在洛阳,等着父亲李源东出崤函,在与父亲汇合。

  但李孝俨心中也有顾虑和盘算。

  现在二郎三郎都在父亲身边,兄弟两人都立下大功,也各自都有部属支持,若等到父亲东进洛阳之际,就怕兄弟两人都已经羽翼丰满,到时候自己恐怕难有立足之地。

  四郎就更不用说了,麾下带甲十万,屡败强敌,已经是一方诸侯。这三个兄弟全都功绩昭彰,这样就显得他这个嫡长子就有些尴尬了。

  李家现在来看,是已经有机会窥视九鼎的。

  更有人已经觉得李源是潜渊之龙,满门皆贵,自然是不在话下。

  若只是一个世袭罔替的唐国公,一众兄弟自然是没人与他争。

  可若是大宝之位呢?

  他在洛阳形同质子,一无功绩,二无羽翼,到时候拿什么跟兄弟们比较?

  但要他安心做个宗室,也是不甘心的,毕竟他是嫡长子,法理舆情都是他应该继承父亲的家业。

  一旦起了这个念头,李孝俨心里就平静不下来了。

  得走。

  一定得走。

  还得去关中。

  四郎在江淮经营日久,江淮诸军更是他一手组建的,去江淮等于是辅助四郎,而不是四郎辅助他。

  只有去关中,趁着父亲还没完全拿下长安,他还有机会追赶几个兄弟的脚步。

  若是等着关中安定,他在去,可就未必有他的立足之地了。

  即便是父亲怜他为质,授予他权力,但若是没有自己的班底,也是无法压得住这几个一母同胞的兄弟。

  这边李孝俨心中定计,要去关中跟父亲汇合。

  关中的李源也在挂念这个长子。作为嫡长子的李孝俨一直是他最为器重的儿子,虽然自从益州起兵之后,二郎居功至伟,三郎常侍左右,但他也一直惦记着大郎和四郎。

  尤其是大郎。

首节 上一节 162/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