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176节

  看着面前像一堵墙一样的燕军阵势不断的进逼,而燕军各部的阵势之间的缝隙有在不断的缩小,带给魏军的心里压力却是不断加大。

  这时候,魏军主将刘长彦也不断随意处置,虽然船只已经靠岸,但现在却不能随意的让后面的士卒登船。

  因为后面的士卒一旦开始登船,前面的士卒就会心慌,最后会发生控制不住的溃败局势。

  所以只能等寄希望于魏军的前排士卒能够顶得住燕军的冲击。

  包围圈一点一点的缩小。双方逐渐的进入弓弩的射程范围之内。

  随后两面几乎是同时用弓弩进行了抛射。

  不过燕军在这方面,还是占据了些优势,毕竟是人数占优势的一方。

  箭矢如雨而落,不少士卒因为缺少防护装备而中箭,有的直接身中数箭钉在地上,有的则是北射中臂膀但咬咬牙继续前行。

  强弓硬弩连续抛射之后,双方的重装步军终于短兵相接了。

  两军步阵长矛相互戳刺,如墙而进。燕军士卒缓步向前,一点一点的压缩魏军的空间。

  对于庞大的军阵而言,有时候前面后退一步,后面就不知道要退多少部。

  双方现在已经开始短兵相接了,燕军通过数量和装备,打这种针尖对麦芒正面作战必然是要占据优势的。

  战场上,燕军的三万人对背水而立万余魏军形成了正面压制,兵力是三比一。

  燕军处于优势地位,自然士气高涨,勇往直前。

  而魏军方面则被压制的死死的。

  现在魏军就要面临这样一个抉择,是现在就让后面的方阵的魏军登船南渡,还是寄希望于前面的魏军能顶得住?

  无论怎么选,魏军最后都得面临溃败,最前面的魏军都没有选择的余地。

  甚至前面的燕军也没有。

  燕军攻势很猛,前排的重甲步兵手持长枪不断的向前突刺,刀盾手则用肩膀和身躯顶着大盾向前撞,一旦撞开一个口子,就有长枪向前突刺,亦或者后面手持木棒和骨朵一类的钝兵冲进去乱砸一通。

  而魏军方面也是久经训练的精锐士卒,虽然披甲率远不如燕军,但仍旧拼死抵抗。

  双方密集的甲士密集的挤压在一起,庞大的阵型每每发生一点变动,前移或者后退,都代表着成百上千的生命流逝。

  之前长达好几个月的对峙也终于酝酿出这场烈度极高的大战。

  李元徽骑在马上,找了一处高坡地驻足观阵,身边是李青莲和常雁衡、李玄道、王统、马得意等人。

  这一幕,映在他的眼中,只觉得眼前这个场景似曾相识,好像跟某个影视剧之中见过的厮杀场面有些相似。圆阵,不断挤压,血肉横飞,尸横遍野

  这次骑兵虽然也带着出来了,但这种密集结阵,李元徽根本就打算用骑兵去消耗,袭扰。

  因为骑兵放风筝,是需要时间去牵扯,消耗对方的体力和精力、注意力,你直接冲步阵那等于是找死。

  但这场仗却没有这个时间给骑兵进行袭扰和拉扯。

  魏军的船只很多,转运速度是很快的,步兵可以边退便结阵给后面的士卒争取时间。

  还没等你轻骑兵拉扯,人家登船就跑完了。

  但这种全方位的步阵压制,就逼得魏军必须要跟燕军作战。

  “魏军本来是想着用辎重车结阵防备我军骑兵,却没想到我军直接用步军进行合围,大将军用兵,果然别具一格。”

  说话的是越骑营营主王统,李元徽听到这种奉承话也是笑了笑,毕竟好话谁都喜欢听。

  但脑子还是很清醒的。

  眼下的局面是他选的,就是用堂堂正正的兵力、装备、披甲数量等方面优势,去碾压对方。

  为此李元徽还特意选在对方还剩下一万多人这个时间段动手。就是不想以寡击众。

  魏军想要退走,可以。

  但想全须全尾的全师而退,不行。

第263章 同文同种

  在主帅李元徽亲临战场督战之下,燕军将士奋勇向前。

  一众强兵悍将也打出了火气,杀红了眼。淮南右营的钟离诸将极为勇猛,唐云、胡阔海、华高等猛将都冲在最前面,这一部也是最先打破了对方的阵型。

  一处溃败,引发的就是连锁反应,魏军战意本就不够坚定,现在更是频频回顾,船还在不在了。

  刘长彦见状,也终于是下令登船,因为他在不下令,就没机会了。从后至前,魏军开始大面积的溃败,争先恐后登船。完全顾不得冬日江水的寒冷彻骨,不少魏军在拥挤之中掉入大江,而刘长彦也在招呼船只开始向南出发。

  船只下层的水手开始拼命的划桨,士卒们涉水追着自己的战船。

  燕军这边也开始挥军掩杀,全线压上。

  江北魏军最后的万余人,只有不足四千逃上船成功南逃。

  战后,燕军统计的斩首四千八百级,俘虏却只有不到两千人。

  燕军靠着兵力优势,还把对方达成了溃败之势,即便是这样死伤也逼近了三千。

  曹元静在江面的楼船上观看了整场战役,从燕军出击到最后魏军狼狈退还。

  心中不由得有些苍凉之感。

  魏军在整个光平四年的第三次濡须会战之中,伤亡超过了一万五千人。

  包括先前强攻濡须坞和今日江边一,以及对峙半年的时间里双方的冲突。

  损失了超过一万五千人,而得到了只是濡须坞这样一座坞城。在大军撤走之后,濡须坞内的守军也是要撤离的。

  因为这样一座孤城在江北肯定是守不住的。

  这样的损耗对于一场大型战役来说,其实不算什么。但连年北攻,所能取得的战果实在是少得可怜。

  曹元静是大魏天子不错,又是自己起事从战场上打出来的威名,但即便如此,东魏也很难在支持曹元静这么打下去了。

  最近几年发动的每一次征伐,几乎都是十万级以上规模的,虽然依靠江南水路的便利,征发和转运物资都比北方运用人力、畜力要节省的多,但连续数年发动这种规模的战事,还没有任何的战果。

  这对于一个志在开阔进取的政权来说,也是很致命的。

  事实上曹元静这个大魏天子,如果没有顾陆朱张这些江东豪族的支持,想做什么事都举步维艰。

  而这些豪族其实对于北上的事,其实并不大热心。

  对他们来说,更关心自己在江东的利益。

  当然,左将军陆恭仁,右将军朱浚,以及司空张方平,这些人虽然也是支持北伐的,但他们更多是在个人层面有对建功立业的追究,跟他们整个家族的利益诉求是不一致的。

  所以现在他们还支持北伐,下一次还支持不支持,就难说了。

  这一点上,曹元静心知肚明。

  毕竟光是压榨普通百姓,可支撑不了东魏这连续数年征伐所需要的物资。

  没有豪族在后面出兵出粮出力,提供人才去征收税赋、转运粮草、管理地方,他这个草莽出身的人,如何成了天子?

  这就是江东的困局。定都建邺的政权如果都是长江以南的人,那么这个政权注定缺少北伐的基因。

  因为江东豪族们对北定中原这种事并不热衷。

  即便是大明,老朱本人和他赖以北伐的主力也都是淮泗人。

  东吴的主战派也一样是淮泗为主。

  这一点,李元徽也是想的明白。所以在他看来,这仗打完,两年内,江东可能都没有大规模北伐的可能了。

  最后的数千魏军从濡须坞内撤退,燕军重新接管了坞城。

  李元徽也象征性的进城一趟,随后返回了北面的关城。

  虽然是靠着天时和地利优势,但无论如何都是一场大胜,战后的论功行赏,抚恤酬功,都需要他这个主帅最后拍板。

  首先是打扫战场,战后倒是有人建议将战死魏军士卒头都割下来造几个京观,以震慑东魏。

  李元徽却是严词拒绝,并且态度非常坚决。

  “彼虽属魏,却与我等同文同种,南人北人不过一江之隔,今日厮杀,不过各为其主,兄弟阋墙,怎可辱人自此?”

  同时还下令让那些被俘虏的士卒挖抗,安葬战死的魏军士卒,还让自己的亲卫王佛保和老朱两个当过和尚的人一起念了往生咒超度亡魂。

  老朱也没想过自己还能被分派道这个任务,好歹还有师兄带着,两人像模像样的念了会经文。

  以至于魏军降卒皆伏地而拜之,泣不成声。

  随后又亲自前往伤兵营,抚慰伤病士卒。

  不过当夜幕降临,东关城墙上,白日里悲天悯人的李元徽又满脸喜色,高举酒碗,与将士们开怀畅饮。

  战后仍旧在东关逗留了数日之久,李元徽才乘船北上巢湖又入淝水回到了合肥。

  此时,已经进入了腊月了。经过一年的征战,李元徽也难免觉得有些乏累和倦怠。

  于是一连几日就沉寂在将军府后院没怎么见客以及处理公务。

  大家也都能理解,毕竟大将军后院可是两房夫人和十多个姬妾需要照顾,难免日夜操劳。

  但李元徽其实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快乐。

  对于后院的事,李元徽是不怎么上心的,毕竟他一年能在合肥坐镇的时间并不多,最少有半年以上是在外征战。

  不过这次回来,慕容佳音却问了他那些美人,你打算怎么处置?是打算收入房中,还是就这么养着?

  这倒是让李元徽愣了一下,“怎么处置?”

  他知道这慕容佳音说的十个美人是当初赵二送他的,一直养在后院,还带来了合肥。

  以至于合肥这些人都觉得大将军的快乐,他们想象不到。

  但其实这么多人,李元徽一个人也不可能全都忙活过来,据慕容佳音所知,也就那个叫霜降和惊蛰的侍寝过,其他的都没碰过。

  所以慕容佳音才问他,打算怎么处置,倒不是逼着他都遣送了,而是这么留着人可能会出些问题。比如少女思春,这没事跟某个护卫看对眼了在搞出什么桃色事件。

  这样整个将军府的女眷名声都可都受损。

  侍寝过好歹算是姬妾,没侍寝就这么一直养着也不成,到了年纪就得该放出去放出去。

  宫里也是如此。

  所以慕容佳音直接建议他,可以赐给有功的将士为妻。

  李元徽想了想之后,当即同意了。而果然不出慕容佳音的所料,侍寝过的霜降和惊蛰都被留下了。

首节 上一节 176/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