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218节
如今冀州重镇邺城丢了,虽然本来也不属于大唐,但现在的河北的局势就更难看了。
但好处是,这么一败,前线剩下的人,倒是不敢在李四跟前搞什么小动作了。
第331章 殿议
太极殿内,李源把人在长安的诸卫大将军,以及宰相、尚书、九卿等高级官员全都召集起来,商议军国大事。
其一,是邺城的大败。
虽然形势远没有到一溃千里的程度,但对于大唐来说,这场仗却是开国之后的第一场重大战役,却酿成了一场大败。
损兵折将两万余人,被俘的将领多达十余人。
肯定有人要为了这场败仗背锅——刘文惠直接被剥夺了官职和爵位。
但关中的豪族和李源的元从们,觉得光是处罚刘文惠是不够的,此战的主帅齐王李元徽在他们眼里更应该被处置。
可是李源让人把李元徽送过来表奏,军事会议记录,以及来往公文全都拿出来之后,一个个都闭上了嘴。
那还有脸啊?
关中豪族和元从系对这场战事失败是感觉很痛的,因为战死和被俘的都是他们的亲友子侄,旧部。
所以他们必然是想要让李源处罚李元徽的。
但谁知道李元徽这些文档拿出来,把自己身上的问题甩的是一干二净。
李元徽不是没说过此时不宜出战,甚至双方对峙好几个月了,李元徽还拍了幕僚上长安来陈述自己的战略。
但你们左右骁卫的人非要打,人家齐王说也说了,后来身体不适去了洛阳待了几天你们就直接捅出这么大的窟窿来?
关陇豪族和元从系自然是没了声音,这能怪谁呢?咋的,还要当着皇帝的面让他儿子背锅?大上午就喝了?
想要试试皇帝的刀是否锋利?
见众人无声,刚从凉州巡边回来的李二开口道:“邺城之战,我大唐损兵折将,齐王殿下作为主帅,无论如何也推拖不得,儿臣以为,当下诏申斥,命齐王坚壁不出,固守黎阳和黄河沿岸,以待战机。”
李二这番话说话,得到了一众人的附和。
虽然他说的是要追究李四的战败之责,但处罚是“下诏申斥”,对李元徽来说不痛不痒的。
同时也算是给了这些左右骁卫背后关陇豪族和元从老臣们一点颜面。
李源原本就是打算下诏骂一顿老四,这会李二提出,他自然也就是顺水推舟应下来。
原本那些人还想着推动一下,把李四从主帅的位置上撤下来,不管换李二还是换李三,都行。
但李四送来的这么多的文书,把自己洗的一干二净,除了作为主帅的连带责任之外,作战思路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现在就连李二都主张“命齐王坚壁不出”,那不就是支持齐王接着为帅?
于是乎,关于战败的处理,基本上就是李元徽被申斥,刘文惠被罢官。
至于前线换帅,李源没提,宰相们也没提,两个说话很有分量的皇子同样没提。
想提的人,自然也是不敢提的。
而后面要商议的,还是改制。
此前对军队进行了改组,重新整编,是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以及精兵简政。
而这次要讨论的改制,就是对行政区域的,进行了重新的规划。
前朝的大燕的行政区域是承袭的大汉十三州的制度,本朝初立还没有进行改制。
实际上曹魏实际已经将天下分成十九州,一百九十郡国。
本朝入主中原之后,因为太祖皇帝慕容毅仰慕大汉雄风,所以就定下了恢复汉朝行政疆域的制度。
到了大唐执掌天下,李源很明显是想要重新对天下疆域进行划分。
一来是一州所控制的郡县太多,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现在各州的军力都在几個儿子手中控制,他可以不用太多担心。
但日后呢?不能一直维持这样的局面。
即便是亲儿子,该削权也的削。更主要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于是,就有两种意见应时而出,一种是认为应该按照曹魏时期的旧制,将大州分割。
一种则是直接改郡为州。
前一种是要延续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分割过大的州,形成互相牵制的局面。
这样看的话,倒是不会对现有的制度造成太大的冲击。
第二种则是要将延续数百年的三级行政制度直接变成州县二级,这可就是大改动了。少了一级行政制度,郡变成了州,那么一州长官的权限该如何界定呢?
这种程度的改制,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确定的,而李源也有些举棋不定,所以议事的时候也只是开了头。
反正天下还没统一,也不能急着改变现有格局,这样对战事也可能产生影响。
众人都散去之后,李源留了老二和老三在宫里用饭,言语之间很是亲厚,而席间为李源斟酒的则是年轻的张婕妤。
“阿耶最近倒是神清气爽,老当益壮啊。”用过饭后,兄弟两人走在宫中廊道,李二颇有深意的说道。
李三道:“常事罢了,尹婕妤已经有孕了,在过几个月,可能咱们就又添一个兄弟。”
兄弟俩同时笑了笑。
笑过之后,李三叹气道:
“四郎这次,手段倒是高超,也够狠辣。只可惜了那些将士,这场大败本来可以避免的,要是阿耶让二哥你挂帅,就不会出现这种事了。”
李二摇头道:“多说无益,左右骁卫不服四郎,还当四郎坚壁不出是畏惧也是因为共事太少的缘故,他们刚愎自用,以为刘玄机是个好对付的,犯了轻敌的大忌,所以才有这场大败,这也怪不得四郎,要是我,说不定那些敢生事的早就正军法了.”
李三道:“不过经此一役,剩下的人,倒是都好规制了,邺城血流成河,四郎的衣襟上愣是没沾半点血”
李二道:“邺城失守,河北局势不容乐观,四郎即便能够挽回颓势,但也最多就能跟刘玄机重新陷入对峙状态,虽然说我大唐人多地广,但这么耗下去,也不是办法.不过要是上党能拿下来,整个战局可就盘活了。”
河北的地势,对中原来说,自然是有优势的。
但并州河东地区,则是对关中、中原、河北都形成了居高临下之势。
无论是秦军,还是韩信横扫河北诸侯,进军方向都是从并州出太行。
崔浩劝拓跋焘把重心放在并州,若是河北有事直接轻骑而出,这样河北不知道并州虚实,就不敢生事作乱。
其核心都是并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南有中条、王屋,北面是阴山和燕山、五台山、恒山.也就是所谓“表里山河”。
李二也是看懂了李四的战略设计,正面跟燕军对峙,牵制他的大部分兵力,输一场输两场都无所谓,只要没伤筋动骨就行。
而真正的杀招,在并州。
一旦取得的上党,就能对从滏口陉出兵,对燕军形成夹击之势。
第332章 张良归汉
燕军得胜之后,士气大振,连续数次发动对黎阳和朝歌的进攻,却始终无法撼动唐军的防御。
李元徽带着齐王府护军以及帐下亲军合计万余人赶到黎阳,跟李孝察、赵翊等一起巩固了黎阳的防线。
赵翊在突围之后,其麾下的两万多兵马,也散去大半,只剩下七八千人。
这七八千人多是当初招募的流民和赵翊从兖州带去的亲信,而魏郡人士都被赵翊遣散了。
赵翊之所以选择突围,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内的粮食快不够用了,这是最大因素。
不然就凭借邺城的城防,和他一手打造的军队,能守多久那真是个未知数。
可一旦缺粮,这城就守不下去了。
所以得知唐燕大战之后,他就立即召集兵将全部出城作战,因为这是他唯一突围的机会。
他本来还想着能借此机会击败燕军,夺回漳水以南的控制权。
但没想到唐军一败涂地,而他也只能顺势出逃,因为回城已经回不去了,在临走之前他就已经对留守的老弱下命令,若是天黑没回去,那就开城投降,保邺城平安。
毕竟刘玄机一路南下所做的也是收买人心,严明军纪,所以赵大也并不担心刘玄机对邺城百姓有什么过分之举。
等跟唐军一同到了黎阳之后,赵大又把麾下的邺城人全都遣散了,毕竟邺城已经落入刘玄机之手,这些人跟着他也是不太适合的。
这种行为,自然是让赵大手下的冀州将士痛哭流涕,感念其恩德。而后扔下武器装备,北向投燕。
不过李元徽倒是对赵大这种魄力大为赞赏,连声称赞赵将军乃国之柱石,将军来此就是张良归汉云云。
并亲自上表,请求李源将刘文惠空出来的右骁卫大将军授予赵大。
并且把整个黎阳防务都交给了他负责,同时任命他为总管,负责整肃败军。
赵大虽然初时面对李元徽的时候有些不自然,但却很快就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虽然七八年在洛阳,赵大就已经是官拜左领军将军,统率由勋贵子弟临时组建的新军,但是李四不过是个小队正。
后来北邙之战,李元徽一箭射杀杨熙,挽回败局,名扬天下,此后一路平步青云,甚至整个李家都龙成大形。
如今更是大唐最有实力的皇子之一。
而他曾经也有机会一问鼎之轻重,但却在取得漳水大战的胜利之后,迅速跌落谷底。
如果他当时能够在刘玄机南下之前,攻下晋阳,那么局势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谁又能说得清呢?
不过现在,都是过眼云烟了。
在来到黎阳之后,赵大也就自然而然就知道唐军内部发生了什么事情。
心中更是感叹李元徽这年轻人手段之老辣,非比寻常。
所以现在的态度,虽然不至于恭谦,但是姿态也放的比较正。
而李元徽则完全就是礼贤下士,对待赵大和他手下的一众将领非常礼遇,还对他们委以重任。
不说赵大这伙人死心塌地跟大唐混了,但最起码眼下是没有二心的,同时也觉得李四郎这年轻人值得投效,给他效力也什么不好的。
至于派系斗争?这种事是在所难免的,所以你是愿意跟個手段高超对自己人极好的上司混,还是愿意跟个拎不清轻重,分不清里外的二愣子混呢?
黎阳的局势稳住之后,李元徽将军务交给了赵大负责,颍川郡王李孝察作为他的副手。自己率齐王府护军和帐下亲军返回了朝歌。
临走之前,赵大和李孝察,韩铎、石彦超等一众将领聚集送行。
李元徽上马之后道:“赵将军,黎阳至关重要,此地我就交托给你了,孝察兄长,你要尽力辅助赵将军镇守此处。”
两人一起抱拳。
“齐王殿下请放心,黎阳若有失,赵某提头来见。”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