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234节

  坐镇黎阳的是如今大唐冀州刺史,镇北将军,天水郡公赵翊。这位年纪不过三旬有余将领,早在大燕的时候就是一州都督,重号将军,还曾经是一方诸侯,河北一哥的有利争夺者,资历深厚。

  而如今到了大唐,是一州刺史,这个官可也不算小了,给他的爵位和官职也算能够对得起他的资历。但他目前所能管辖的也就是黎阳一地,朝歌驻扎的那是齐王的亲信人马,能不能听他这个冀州刺史的还是两说。

  目前赵大手下的兵力,也就还剩下七千多人,不过这七千人都是堪称精锐的强兵,是他最后的本钱。

  倒是一众跟随他多年的老兄弟们,还是跟着他一起窝黎阳。

  其中包括韩铎、王全斌、石彦超,参军周璞等。

  而亲兄弟赵二,目前则被李源征辟为中书舍人,一来算是厚待降人,一方面也算是留作人质。

  而在黎阳除了赵大的统率的七千本部,还另有四千左右的唐军,名义上也是归他统率的,但具体能不能指挥得动,那就得看赵大要看干什么。

  冬日里,韩铎带着几人去了黄河边凿开了几个冰窟窿,打了几尾大鲤鱼,随后带回城里跟几个老兄弟准备尝尝鱼鲜,顺便喝壶小酒。

  还没等进城呢,就听到有信使一路疾驰,并且高叫着“晋阳大捷”“晋阳大捷”

  韩铎闻言有些意外,随后提着鱼去了县衙,也就是目前赵翊的住处。

  交给后厨之后,才来到前堂,这时候老兄弟几个陆续聚过来了。

  参军周璞拿着军报给众人宣读了一下,“.燕贼退兵.大概就是如此”

  身高马大,足有九尺的石彦超朗声笑道:“这大唐,还真是国运昌隆啊,这关键时刻突厥人帮了一把,要不然胜负,我看难说的很。”

  王全斌道:“依我看,就是没有突厥袭击幽州,唐军还是能够拿下晋阳,再耗下去,燕军应该不是对手。”

  “难说,只是这唐军多了晋阳,河北应该不足为虑,还好我等归附大唐,如今只等着跟秦王晋王齐王北伐燕贼吧,也好报了那年刘玄机夺大哥冀州的一箭之仇。”

  韩铎一边说,一边看了看赵翊。

  只见赵翊脸色如常,看了看战报之后笑道:“刘玄机虽然是当时之英雄,到底是不如咱们大唐陛下之英明神武,陛下一到了晋阳,这厮就落荒而逃。”

  众人闻言,先是一愣,随后都笑了。这就是战报上所呈现的内容,让这些打了多年仗的兵头们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

  但天下人可不管这些,是真有很多人相信这事是真的。

  毕竟,陛下北上了,刘玄机就退兵了。这其中有没有必然联系,普通士卒和百姓是不可能知道具体细情的,但最起码这两件事真的。所以这就给了很大的利用空间。

  宣传工作这就好做多了,只需要让人们把这两件事联想到一起,就足够了。

  也没有谁不开眼的跳出来说刘玄机退兵跟陛下没关系,是三位大王打的硬仗,是突厥人出兵入侵幽州

  所以在这件事上,明眼人是心照不宣,说是不能乱说的,那叫祸从口出。

  笑过之后,赵大又叹了口气道:“我们率十万大军去打晋阳,结果被刘玄机偷袭了冀州。刘玄机发二十万大军去围攻晋阳,跟大唐对峙了半年,也还是没能拿下晋阳,其后又有突厥人兴风作浪,而大唐却一举功成,真是时也命也。”

  赵翊当年在冀州可是以少胜多打败了拓跋余庆,并且一路追击到了并州境内,若是再给他一些时间,未必打不下晋阳。因为拓跋余庆刚死,必然人心惶惶。

  但因为刘玄机发兵南下,所以功亏一篑。

  现在刘玄机也在夺取晋阳的关键时刻遭遇跟他相同的局面,虽然形势比他好多了,但还是没抢下晋阳,而接下来河北就要面对河东居高临下的优势。

  可以说,只要大唐稳扎稳打,统一天下几乎是时间的问题,河北虽然富庶,有冀州这种的产粮地,也有幽州这个民风彪悍屡出精兵的地方。

  但总体的国力而言,对比大唐如今占据的大半个天下已经是处于明显的劣势。

  战争最后打的就是资源,人口,粮食这些。大唐在完成资源整合之后,就能以压倒性的优势,终结北燕。

  当然,这只是最为理想的状况。

  实际上想要吞并河北,自然是没有那么简单的,大家都不是傻子,谁手底下没有几个会算账?

  周璞和韩铎的等人其实都能看得出来,赵大多少还是有些不甘心的。

  毕竟在大唐三王鏖战颍川之际,他也是有机会夺取河北的。

  但他的顺序错了,如果趁着薛世雄病重之际,出兵幽州,那么结果会不会不同呢?

  很难说。

  但这么长的时间里,他自己复盘过手却是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薛世雄死之后,刘玄机虽然被推举为幽州都督,但其实那个时间点,是他根基最薄弱的时候,如果赵大以冀州军挥军北上,幽州军很可能因为人心未附,而产生混乱,最后被他成功收入囊中。

  但问题是他选了去打晋阳。

  这也就给了刘玄机一个天赐良机。而刘玄机也把握住了,并且挥师南下,直接势如破竹取下了冀州,这样一来刘玄机建立的极大的威望,幽州军和豪强士族都对他心悦诚服了。

  每每想到这里,赵翊都觉得自己浪费了天赐良机,未尝不痛惜扼腕。

  但时过境迁,后悔药也没处买去。如今就算在不甘心,赵大其实也知道,自己多半是没机会参与争霸天下这种大业了。

  大唐已经是是囊括了大半个天下的巨大势力,李源父子又都是人杰,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就是李唐。

  其次就是北燕的刘玄机,虽然在晋阳争夺战之中失利,陷入逆风,但燕赵之地,自古豪烈,未尝没有机会翻盘。

  至于其他如荆州的西魏曹烜,江东的东魏曹元静,这些势力确实很难有什么作为,完全就是苟延残喘的状态。

  至于青州的杨氏诸人,更是不值得一提.

  只要李家不内乱,三王不为储君之位兄弟相残,按照现在的势头,李家一统天下仿佛是没什么悬念了。

  若是李家兄弟因为那把椅子斗起来,那这天下可就说不好了。

  到时候白帽子落在那个王头上,都不一定。

  说不定,他也有机会掺和一脚呢?

第359章 虎口

  武德三年,还没出正月,希国公就死了。

  不光是长安还是洛阳,提起希国公这个爵号,都有些懵,是那位功臣勋贵?还是皇亲国戚?

  哦,原来是前燕皇帝慕容昌啊.那死了.就死了呗。

  朝中内外都清楚,希国公“病逝”那是早晚的事,甚至能让他活到武德三年,大唐皇帝都够能忍了。

  想想慕容昌在李源亲征洛阳之际都干了些什么,就没人会对这个结果赶到意外。

  那可是嫡长子啊。李源最为器重的儿子,跟关陇世族和山东士族都有非常不错的关系,如果不是死于宫变,即便是几个兄弟武功赫赫,太子之位也轮不到其他人。

  所以能忍过武德元年和武德二年,李源已经很克制了。

  消息传到宫中之后,好歹是前朝皇帝,李源让宗正李祝负责主持丧仪,还让皇子,楚王李智积前去吊唁。

  毕竟名分上也是翁婿一场。

  同时,李源又开始在思考,得给自己的女儿找个新丈夫,至于外孙才两岁倒也无关紧要,等他再大一大,恭顺就留他一条命,要是不安分,早晚有人能收拾了。

  长安城内,随着大唐成功夺取晋阳,越发安稳。整個大唐目前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

  李源这个皇帝,日子过的也算是舒心,除了回到长安之后,又是一帮大臣请他册立太子。

  这算是李源目前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

  但无奈的是,上奏的大臣还不少,且不是他随意斥责、训诫的。

  因为这些上奏的大臣,全都是在士林之中,颇有些名望的文臣。

  比如担任国子监祭酒的薛伯求,河东薛氏出身的大儒,治学严谨,名望极高。

  礼部侍郎杨宛,弘农杨氏,才思敏捷,以文章著称于世。

  苏世长,李源的发小,同学,武功苏氏,颇有名望,任门下省左拾遗。

  诸如此类,而且这些人的还都是从礼法的角度,劝谏李源立太子,巩固国本。

  所以李源能做的几乎就只是拖延,搁置。

  毕竟有理有据没法反驳。

  在李大郎去世之后,李二郎就成为了事实上的嫡长子,长幼有序,这是礼法。而读书人儒门弟子是最重礼法的。

  功绩上,诸子之中,李二又是人人敬服的,就连能够跟他争夺一下储位的两个兄弟都是他的支持者。

  当然这些有名望的士人支持李二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李二除了表现出赫赫军功,以及强大的武力之外,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亲近士人。

  李二在获封秦王之后,就建立了文学馆,招揽士人,并且时常召集学士们讨论文学以及国家大事。

  这些学士们,自然是都有自己的人脉关系,发散开来,同样会影响到朝堂上的一众大臣。

  所以在朝中,才有这么多名士官员支持李二郎。

  但李源还是那个顾虑,所以在回到长安过了年之后,他怕李三郎又在度挑头劝立太子,就把老三一杆子支去荆州了抚军了。

  对待李二倒是没怎么做,但就是下旨让他安心在家养伤。

  在拿受伤这个事出来搪塞那些劝他立太子的人,直接就形成一个闭环了。

  但这些却让李二郎赶到憋闷,他本就不是能闲住的性子,两天不出去骑马射猎,三天就早早地。

  这次因为受伤的缘故,所以从并州回到长安之后,一直到过了年,都在家里“养伤”。

  等过了年,天气也渐渐暖了,李二终于是待不住了,带着一群护军就出城打猎去了。

  一来是闲不住了,要出去放放风。

  二来也是对李源的抗拒,表示我身体已经好了,别拿养伤那点借口来糊弄人了。

  李二出去射猎之后,李源听到回报也是无可奈何,他知道这肯定是跟他闹情绪的,不过这他倒是也能接受。

  不管你做什么举动,但太子什么封,这个事还是得我说了算。

  而李二一行,数百骑,一路赶到了终南山附近。

  李二每次打猎,其实更像是一众军事演习,或者说军事训练。

  哪一队负责驱赶猎物,哪一队负责包抄围堵,哪一队负责入围射猎,就跟用兵是一个道理的。

  因此,行猎除了是这个时代贵族们最喜欢的活动,还跟军事有关,也是彰显军事贵族们勇武的一种方式。

  来到长安城之外,李二纵马奔驰在原野上,也觉得畅快无比,于是引弓而射,例无虚发。

  左右的从骑也都分作数队,各司其职。

  进入到密林深处之际,李二突然看见一直吊睛白额猛虎,心下不惊反喜,纵马追逐。

  他所骑得骏马,名叫特勒骠,是一匹从突厥交易来到良马,此马毛色黄里透白,喙微黑色。

  体形健壮,腹小腿长,属突厥名马。这种马是典型的锡尔河流域的大宛马,即汉代著名的“汗血马”,也是这个时期中原人寻觅的神奇骏马之一。

  这匹特勒骠是他在晋阳大战时候,说骑乘的骏马,极为喜爱。速度也是远比侍从们的马要快不少,但正是这一快,除了问题。

首节 上一节 234/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