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267节
而洛阳方面,李元徽在得知这么庞大的队伍来此之后,甚至动过封锁崤函道阻挡关中大军东进的念头。
甚至朱德裕、常雁衡、张坚等人也都表态过,绝对服从齐王的军令,那意思就是你就造反我们也跟了。
但最终没有实行,洛阳方面始终都没有任何的动作。
大义名分上,说不过去。儿子造老子的反,好说不好听。他本来就志在消弭大唐开国时期的血腥传承基因。不想现在自己也身处旋涡之中而无法自拔。
但李元徽还是做了些布置,他准备让右武卫将军常雁衡和张坚带着左右武卫将近四万江淮籍卫府将士返回两淮一带。
同时,抽调了左右威卫的二十个折冲府宿卫洛阳。
这个命令一下,倒是让很多人都看明白了,齐王这是已经在做被迁回关中的准备了。
江淮一带是他的老巢,经营的时间最久,江淮籍贯的将士对齐王也有相当高的认同感,所以他要给自己留些本钱。
而左右威卫的士卒,除了陈瑱手下的万余人马是他的老底子之外,不是义军投奔,就是降兵。
李元徽此举也很明显,地盘和军队,老李你要想要都拿走。
但能拿多少,那是你的事。同时李元徽也是在看自己在中原一带能有多少力度。
兖州的姐夫柴荣这不用说,肯定是得站老爷子,右威卫的慕容三藏和黄君汉是瓦岗系降将,虽然在他麾下很久了,但能不能听他的很难说。
至于青州刺史李药师,这同样不是他的嫡系,虽然是他一手提拔的,但如果是内斗,同样不会站他。
所以李元徽即便有大量死忠嫡系的支持,也不敢明着对抗封锁。大义是一方面,实力是另一方面。
而前线方面,朝歌的守军也有不少江淮将士被调走,守将徐乾德对此感到很彷徨。
还写信给朱德裕,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朱德裕则回信让他安心,守着朝歌就是。
老朱其实很像跟李元徽请命回去淮南镇守,但这个时候李元徽不提让他回去,那他自己就不能提。
毕竟这个时间太敏感了。
无论是留在李元徽身边的,还是派回江淮的,都可以视作忠诚和信任的象征,但你要是主动提出要外放,那就是有点不太上道了。
老朱自然是想明白的,所以李元徽没提,他也没法提出来。
而李元徽为什么没让老朱带人回淮南,真正的原因说出去旁人是不会相信的,是忌惮,是担忧。
李元徽本身现在是江淮系势力的共主,影响力没的说。
但如果他回到长安,而让老朱带着人回江淮,以他的潜力,最后能做成什么样谁也不敢说。
所以他可以谁都不带,但老朱,包括驻守黎阳赵大,这两個人他离开洛阳回长安,这俩人也得一并带走。
不放在眼皮底下,不放心。
带回长安,有老李,有二凤,足以镇得住朱赵来两人。
他哪怕天天醉生梦死都不用担心。有什么变化。
而张坚和常雁衡在江淮,他就没那么担心了。两人都是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豪爽武夫,是他目前信任的将领之中,最合适留守江淮的。
至于尉迟敬德、王佛保这些猛士,都得带回长安,说不定什么时候也需要他拼一把。
二月初,李元徽亲自送张坚、常雁衡出洛阳。
“江淮之地,乃我等之根基,这些将士也都是跟随我多征战的老卒精锐,就此交给你们了,拜托了。”
常雁衡闻言当即抱拳道:“大王放心,必定为大王守好基业。”
张坚没说话,但是很郑重的点了一下头。
李元徽则伸手拍了一下两人的肩膀,自己也点了下头,随后有亲自给两人倒上送行酒。
“一路保重。”
“大王保重。”
送走了两人之后,李元徽又命李百室将陕东道大行台所有的公务封存起来,此后各州送来的洛阳公文和各军的军务全都转呈给人在路上的皇帝行在。
做好这一切的安排之后,李元徽直接就等于是躺平了,什么事都不管了。
李元徽这一手,倒是给李源气的够呛,什么意思?我这还没到洛阳呢,你就开始罢工了?
我还没收你的权呢,你就自己交了?可伱又把人马调回江淮几个意思?
宽大的车架之内,几个宰相一言不发,李源则脸色有些发青。
原本李源还想着这去一趟洛阳,就算是带着人马来的,想要收回齐王手中的权柄,也要费一些波折。但谁能想到这行在还没到呢,齐王直接交权了?
这也让李源早就准备好的说辞,全都没了用武之地。
更让李源带着十几万大军出行的行为,像个笑话。东征北伐的还好说,但你为了收你儿子的权,搞这么大阵仗?
这就多少有点显眼了。
偏偏李源还没什么可抱怨的,你还能跟齐王说,我不是来收你权的,这些你都自己看着处理?
并且这事,你还真没法说齐王的不是。
知道皇帝来了,所以我这边不敢擅专,让皇帝来处理这些事,怎么有错吗?
“哈哈哈”
半响之后,李源突然笑了起来,随后道:“诸公老成持重,齐王毕竟年少,公务处置不当之处,还要你们看看,帮忙裨补缺漏”
裴弘德道:“臣等自当尽心竭力,不敢有所疏忽。”
宰相们开始处理堆在他们面前的公文,李源也翻看起摆在他桌案上的奏表。
这越看他是越心惊,并且在心里暗暗感叹道陕东道大行台的这个右仆射李百室,真是个宰相之才啊。
此外,他还发现四郎处理政务的能耐,居然很有章法和见地,就他所看的这些奏表公文,上面有许多李元徽的批示,可以说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这些都通过公文可以看得出。很多处置方法都让他这个老手觉得眼前一亮。
此前只是知道四郎善于搞后勤,行军打仗比较稳妥,内政方面大多是谁都是交给幕僚团负责,但现在看来,他自己本身就是有处理政务的能力。
也就是说,这小子就算是当皇帝都都不见比他干的差。
第414章 手忙脚乱
这个念头只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李源随即就否决了。
四郎是嫡子不错,但毕竟上面还有后老二和老三。怎么也轮不到他.
长幼有序这四个字,就代表着规则。
即便李源本人是皇帝,都无法轻易改变的规则。
对比起老二和老三,其实他是真觉得老四或许是最好的人选,因为老二太过于勇武了,这种勇武作为将领很难得,但作为皇帝,或许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品质。
至于老三,聪明,非常聪明,处事果断,文武全才,博览全书,又通晓音律。
但他同样有自己的缺陷,过于聪明睿智的人,都不太喜欢听劝。
智足以止谏,言足以饰非。
大燕的昭武帝慕容英就是这样的人,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建树,但随着他的功业越大,也就越听不进旁人的劝谏。
甚至最后不把人当人
这样的人哪怕有能力做个好皇帝,但最后却很难有一個好的结尾。很难善始善终。
相反老四这种性格,李源是觉得他最像老大,沉稳,聪慧,中正平和。
行事很在乎规矩,看起来宽仁却不缺乏霹雳手段。最重要的是有耐心,这样的人做事一般都会有长性。
为政也好,治军也罢,才能也都体现出来了。
但是偏偏,他是四郎。一个长幼有序就成了李源注定不会选择他的原因。
但越是这样,李源越觉得亏欠这个儿子了,甚至觉得,好像也不一定非要让他回关中。
这洛阳城换个人,还未必能挡得住刘玄机。
想到这里,李源又开始犹豫起来。
不过思来想去,李源还是觉得不能这么放任老四在洛阳继续经营下去,一定要给他换个地方。
让老三和老四对调。
洛阳的这样的要地,即便是换一个大将来镇守,他也觉得不放心。河东和洛阳目前是跟北燕对抗的最前沿,没有足够分量的重臣镇不住。
除了太子之外,最有分量的就是齐王和晋王了。让齐王和晋王对调,这样一来既能消除齐王对关东地区的影响力,也不至于让老四这个小子赋闲。
李源觉得自己想到了绝佳的解决方法,但这个方法却不能立即就进行。
步骤上,还是要先把齐王府迁入关中,稳一段时间之后,再调动老三来洛阳坐镇。负责陕东道军政。
然后再让老四去填补老三的空缺,负责河东战事。
李源自认为这样的安排还算是妥当,毕他也真没想过就这么让老四闲置,只是想要把他从洛阳调离而已。
到时候老三坐镇洛阳,这边却都是老四的旧部,对朝堂上影响也就不会太大。
李源的构想是没问题,但剧本不必按照你设想的走。
就在李源还在路上的时候,陇右出事了,吐谷浑联合羌胡造反了,侵略陇右诸郡。
要命的是关中卫府军主力都被李源带走了,整个关中留守的兵马也就不到三万人。
这是卫府军加上州郡兵最大的数量。
陇右诸郡的边军虽然精锐善战,但这次吐谷浑联合羌胡诸部,声势浩大,约有十余万人的规模。
这样一来,关中的形势就有些紧急了。
消息到了长安之后,监国太子李二立即召集留守的文武大员商议如何应对吐谷浑以及羌胡的入侵。
李二想要带领一万兵马前往陇右,但没有一个人支持他。
这不是这些大臣想要帮着李源限制他,是真不敢让他去。开什么玩笑,你是太子啊。
这时候不在长安坐镇,你要去陇右,这不开玩笑呢嘛?
万一有个闪失,那整个关中都得动荡。
李二倒是觉得没什么,我什么仗没打过啊?吐谷浑什么伏允可汗,又什么羌胡渠帅,那都是手下败将,哪个没挨过他的打?
但好说歹说,这些大臣们是坚决不同意,就是不让他上战场。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