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335节
“徐将军?”
“殷将军?”
徐乾德和殷拱几乎是同时开口,随后两人全都大笑起来,他们都读懂了对方的意思。
合肥城下这十余万魏军,就是江东的主力了。要是能歼灭这支魏军,灭亡东魏,指日可待。
只要他们能拖住这魏军,等李药师等人率主力赶到,加上濡须口的吕钦水师,此战大有可为。
成了,就是不世之功。
众人达成共识之后,殷拱让李丰和李家数百部曲守城,余下全部出城追击。
徐乾德率捧日军,殷拱和周虬以及李丰之弟李璋率合肥守军六千人,对魏军发起追击。
魏军自然是有殿后队伍的,右将军朱松和奋武将军刘仁善两人率万余兵马在最后,蔽护全军。
他们有想过唐军会派兵追击,但没想到追军会打的这么凶狠。
捧日军和合肥守军成犄角之势,两路军兵马齐头并进。
朱松和刘仁善麾下的兵马也算江东精锐,久经训练,但面对悍勇的唐军还是有些招架不住。
一时间被打的连连后退。
但朱松和刘仁善两人到底有些武人血气,江东兵马虽然不敌,但也未曾被完全击溃,两人更是亲自上阵,斩杀溃兵,鼓舞士气。这才让殿后的大军没有溃败。
而徐乾德和殷拱在连续猛攻之后,也是考虑到己方的体力消耗较大,开始放缓攻势。
朱松和刘仁善却不敢放松警惕,且战且退。
而唐军这时候就发挥了成建制骑兵的优势,频繁袭扰魏军后队,使得魏军在退兵的路上时刻保持警惕,不敢放松,并且行军速度也不敢放开。
因为一旦加快行军速度,队形什么的势必顾不上了,在唐军骑兵的注视下,魏军只要敢懈怠,就必然会被唐军骑兵给冲个七零八落。到时候可就是神仙难救。
因此朱松和刘仁善的殿后部队一直撤到巢湖边上了,才松了口气,因为他们的船就在湖边,登上船就能走了。唐军追击的部队都是步骑,巢湖目前是被魏军水师控制的。
但随之而来的唐军,算是让他们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只要给他们一个时辰,他们也能完成大部登船。
但现在想要登船,可以,你得先击败唐军。
谁都想登船,谁也不想殿后。
因为到了湖边了,船就在里。但令人绝望的是,唐军也在这里。
殷拱和徐乾德根本不给魏军反应的时间,当即就一南一北,齐头并进对东魏军发起强攻。
唐军如墙而进,前死后继,不断的压缩魏军的空间。周氏父子则带着骑兵始终在一旁游曳,寻找机会侧击魏阵。
终于给他们找到了机会,唐军弓弩手的箭矢密集覆盖,让一处阵型侧翼瞬间多了几十个刺猬,
周虬当即率军突击,就着这个缺口横击入阵,手中大枪接连挑杀魏军,身后的甲骑更是仗着战马的冲击力进行穿插。
魏军终于有些顶不住了,局部出现溃败,朱松和刘仁善两人即便是带着亲卫去填补,并斩杀了许多逃兵,也仍旧无法挽回颓势。
双方的兵力几乎是相差无几,这种兵力对比,面对唐军精锐能够坚持小半日的时间已经算是他们尽心尽力了。
可一旦到了兵败如山倒的时候,即便是韩白卫霍也救不了。
魏军的后阵开始溃逃,想要回头逃跑上船,前队则是在节节败退之下同样陷入溃败。
唐军则愈战愈勇,攻势如潮,不断的将战线前移。
东魏军的败兵则争先恐后的逃上了己方的战场,你争我夺,自相践踏,甚至为了逃生不惜对着袍泽挥刀相向,甚至先上船的人为了阻止后面人登船,直接抽刀斩向攀爬士卒的手指,最后船上的断指都能随手捧起来一捧。
刘仁善是在亲兵部曲的保护下成功登上了船,得以逃生,右将军朱松则甲胄精良,且有护卫众多,被魏军生擒。
殿后的一万魏军成功登船逃生的只有不足两千人,降者三千余。其余被唐军所杀,或者自相践踏。
魏军十余万人,算上民夫自然是不可能全都乘船逃走的,殿后队伍几乎被全歼,魏军还有不少部众则围着绕着巢湖两岸向濡须口一线撤退,唐军稍作修整之后,继续追击。
魏军只能且战且退,严防唐军骑队突袭,这样一来,行军速度可就变得非常慢。
而另一边,合肥以北的淝水沿线,数万唐军精锐原本正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行进,但李药师得知傅惟学袭取采石,吕钦率军去堵濡须口之后,当即命令全军放弃几乎所有的辎重,只携带几日干粮,各部全都轻装上阵,全速前进。又将全部骑兵,约三千人全都交给天武军右都督羊献果和中郎将蓝誉统率,先行一步。
“一定要咬住东魏军,不能让他们跑了!”
李药师的战场嗅觉自然是不输给徐乾德和殷拱的,歼灭魏军主力的诱惑太大了。必须全力一搏。
深夜,东魏皇帝曹炎,此时人在居巢城外的大营之中,他看着面前的战报连连摇头,此时帐中只有曹炎和坐在他对面的陆恭仁。
眼下的局势,两人已经十分清楚了,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合肥唐军可以说是接近疯狂,不计后果的持续追击,这让曹炎和陆恭仁都意识到了,这支人数万人上下的唐军,目的就是拖住魏军。
这就证明,唐军大队已经在路上了。
去年濡须口水战,东魏虽然在水战之中击退了唐军水师。但这并不意味东魏水师就一定强过唐军水师,事实上去年吕钦虽然及时回援,但因为参加收取荆州之役,师老兵疲,因此才堪堪战平。
但如今的唐军水师可是在彭泽湖修整了快一年,养精蓄锐,战损全部得到了补充。
此时锐气正盛,反而是魏军在合肥城下二十余日不得寸进,士气消耗良多。
现在是南北夹击之势。
身后的唐军如此难缠,主力不会少于数万人,且应该是李元徽手下的洛阳精锐。
吕钦的水师那是东魏先帝曹元静都要称之为苦主的存在。
这种形势之下,魏军实际上已经陷入南北合围之中。唯一的生路就是抛弃全部的步卒和民夫,率水师趁着濡须口还在魏军手中,迅速突破外围的唐军水师。
不然拖下去,很有可能就是全军覆没的结果。
这也是陆恭仁的建议,壮士断腕。
但曹炎是迟迟无法做这种决定,这不是壮士断腕,这是直接砍下去半边身子。
看到皇帝这种神态,陆恭仁也只能叹气道:“陛下若不愿意舍弃各部,那就只能立足于此,与唐军一战了。”
曹炎道:“那就一战,我大魏十余万大军,难道还没有一战之力吗?”
陆恭仁默然。一战之力?你爹怎么没得你没数?
第527章 存亡一战
江东之地好像并不缺乏勇武,但对上北地雄浑,总感觉英雄气短。
历数六朝勇烈,矢志北伐的几乎都是江北之人。
三百多年前的东吴,孙权的北伐就是一直依靠淮泗武人。
江东人似乎一直缺乏进取之心,曹氏父子虽然生于江东丹阳,但算起来祖籍谯郡曹氏,也算是江北人。
而他们麾下的军队,则是以江东为主而来。
一直未能得到占据淮南,也自然就无从得到淮南武人的支持,依靠江东人北伐能摸到合肥城墙已经算是曹炎运气好了。
其父曹元静五次北伐,对上的不管是唐军还是燕军,都只有兵败一途。
去年趁着大唐四面开战,防务空虚,而东魏军伍养精蓄锐多年,以及曹炎本人的这一口气,连破濡须坞、和东西两关,取得了东魏北伐的最大胜利。
这让东魏上下都看到了北伐的曙光。
而今年之所以还要继续北伐,那也是因为大唐在北方跟北汉的战争还在进行之中,即便是能够派出部分援兵,李元徽本人和其主力也不可能来江淮战场。
实际上这次北伐是有些冒进的,但曹炎只知道时不我待,时间拖得越久,对大唐越是有利。
现在形势上,魏军正在面对唐军的南北夹击,在陆恭仁看来,这种情况最好的选择还是趁着濡须口还在他们手上迅速水师迅速退兵,至于步兵能走多少是多少。
曹炎也知道这么干会让大魏元气大伤,但不这么干可就得留在这跟唐军一决生死,在江北陆战之中面对唐军精锐,大江还有江东水师围堵,这仗要是输了大魏可就要面临亡国了。
但陆上行军队伍民夫加上步军多达十余万人,曹炎如何下这个决心放弃?
况且放弃这些精壮和兵力,唐军南下就剩下数万水师就能守得住江东?一样都是一战亡国的局面。
所以,东魏没得选了,这场仗他们必须打赢才能存国。
曹炎猛地推开桌子上的战报,这些战报之中没有任何的好消息,随后起身来到地图前。
濡须告急、刘仁善兵败朱松被擒、采石矶失守现在身后的唐军更是死死的咬住魏军不松口。
想必大唐来援的北军精锐应该已经很近了
陆恭仁道:“若要跟唐军决战,此时应该退往濡须山一线布置,居巢要留一部兵马,以阻挡唐军追兵,给我大军争取时间立营列阵”
曹炎听完了之后点了点头,他知道这是目前最为可靠的战略了,巢湖往南到濡须坞四十里,只有濡须山七宝山夹濡须水而立,算是险阻,又有东西两关可以作为跟唐军作战的依凭。
至于在平原地带跟唐军展开阵型正面作战,两人都知道这是自取灭亡。
而羊献果和蓝誉率领两千余骑在连续疾行之后,终于在二十日之前汇合了正在追击的徐乾德部和殷拱部,在了解到魏军情况之后,稍作修整,紧忙给战马喂上精料和盐巴,会同合肥的八百骑,合为三千骑,对魏军的后队展开了进攻。
羊献果和蓝誉所领的骑兵,都是北军各部的精锐汇集,合肥的九百骑经过这些日子的作战之后也有折损,剩下的八百骑也堪称精锐。
羊献果将全部三千骑分成十队,各由强将率领,轮番出击,就像是一群狼,轮番撕咬东魏军这头缓慢移动的大象。
大象体型巨大,皮糙肉厚,狼的每次出击都无法给大象造成致命伤,更不可能一口咬死大象。
但狼每次出击都会造成大象增添一道伤口。
放任这种袭扰和追击,大象早晚会被狼群消耗而死。
而魏军的庞大行军队伍也在不断的减员,唐骑每次出击都让魏军感受到了心理上的崩溃和身体上的摧残。
连续有两支数千人的殿后队伍被骑兵分割包围,而后吃掉。
但这些也给了魏军时间,经过不断的减员之后,魏军终于抵达了东关。
此时魏军出发时候的十二万大军,已经不足十万人,民夫更是四处逃散。
曹炎令皇后之兄,征东大将军晋国公苗彻率水师主力南下濡须口,试图驱逐吕钦率领的唐军水师。
苗彻依令而行,率水师主力三万人和大小战船七百沿着濡须水而出,在大江之上跟唐军水师大战,未能取胜,折损战场百余,兵力数千人。
第二日,苗彻整军再战。
而曹炎的大军甚至没有能赶到东西两关一线立营布防,就被李药师率主力汇合徐乾德和殷拱部给追到了。
距离濡须山还有十里左右,曹炎已经能够依稀望见了,但身后的追兵却是让他知道什么叫咫尺天涯。
唐军骑兵不再如狩猎一样,轮番上去撕咬,牵扯,而是成全结队,合军一处发起对魏军的突击。
唐军的大部则在急行军之后迅速整队,并立即发起对魏军的进攻。
谢叔方督天武军大部在左,刘伏威督左威卫六折冲府在右,陈瑱督左威卫十折冲府居中,三路兵马齐头并进。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