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练神功 第34节
《真阳九炼》的修炼方式王景早已透悉,无非就是将丹羽圣炎种在心田处,形成一缕火苗,或者说是火种。
而这一缕火苗和火种,可以引燃被王景吸纳进体内的天地元炁,从而形成用之不竭的丹羽圣炎。
但火种的火,和王景的火,显然有着本质的区别,而这份区别,就在于丹羽圣炎的火种,并不是王景自己凝练出来的,而是他从丹羽上吸取的凤凰之火。
那些被引燃的元炁所产生的火焰,才是被王景自己凝练出来的。
这两种火焰,都基于元炁而存在,都以天地元炁为燃料,看似并无差别,可实际上却是截然不同。
王允表情郑重,将这一关乎太原王氏立足根本的秘密,告知王景:“此事历代都是口口相传,即便是功法上也未曾明文记载。因为只有丹羽上的圣炎,才是真正的圣炎,而被我们自身以天地元炁引燃的圣炎,则根本不是圣炎,至少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本质的不同?”
王景凝眉深思,心中疑惑更深。
“不同之处就在于,我们所凝练出来的圣炎,只是借用了一部分圣炎的力量罢了。真正的圣炎,乃是凤凰身上的神火。而凤凰为上古仙禽,其早已参悟生死之道,修为之高,更是能将其对生与死的感悟,变为道蕴,烙印在法力之中,此乃法有元灵之境。”
“法有元灵?”
王景惊讶。
“此乃炼气的高深境界,据说达到此等境界之人,其法术已然具备灵性,完全可以当成活物来对待,甚至可以做到滴血重生。”
王允取出装有丹羽的血色琉璃玉匣,看向王景,语气郑重:“丹羽实际上完全可以看做神鸟凤凰的分身,哪怕只是一缕小小的火苗,本质也绝非吾等所能想象。此前为父虽然是五炼的境界,实际上只有三炼是使用了丹羽,剩下二炼,都是水磨工夫,为此效果差了许多,导致这些年来,修为始终停滞不前。”
“如今虽然取回丹羽,让我的五炼修为实至名归,奈何为父的潜力已然耗尽。而元旭你与彦云不同,你们潜力犹在,为家族计,日后丹羽上的圣炎,就由你们二人来吸取吧。”
言罢便将血色琉璃玉匣推到了王景的面前。
丹羽圣炎上的每一份力量都无比珍贵,如今家族只剩下两根,其中一根还能量耗尽,陷入沉睡之中。
剩余的一根虽然力量充足,但留存的能量终归不是无限,不能肆意取用。
王景闻言,肩头也是沉甸甸的,感觉身上仿佛背上了一副重担:“是,景必用心修炼,绝不辜负父亲的期待。”
“嗯。”
王允欣慰的点点头,随后就聊起了修炼上的事情:“此前为了让你专心修习《真阳九炼》,故而放松了对学业的要求,如今你炼气已小有所成,是时候该多读读四书五经,磨砺心性了。别看这大汉的天下,流派之众难以胜数,可独尊者,却是唯有我儒家。其余各大流派,无论是道家炼气、还是兵家炼体,其威能都远不如思能之力浩瀚无匹。”
“啊……这……”
王景不是不喜欢读书,可四书五经他读起来就昏昏欲睡,根本看不进去啊。
反倒是各种搜集来的志怪杂谈,上古神话,他读得津津有味。
不过面对王允,他当然不能说自己的真实想法,只好硬着头皮说道:“父亲放心,五经之学,景虽仍有诸多不解,却早已能倒背如流。”
有着法身这个外挂,背书和默写什么的,王景是不怕的。
但是要他注解,那他就只能跪下了。
王允是何等精明之人,只一个眼神,就看出了王景心里头的小九九,顿时表情漠然道:“你如今已有过目不忘之能,为父知道背诵之类的考较定然难不倒你。不过读书是为了领会圣人的教诲,是为了明悟自身的志向,而不是仅会背书,那不叫读书,叫读死书。”
王景低头:“父亲教训得是。”
王允见王景态度还算诚恳,语气便也柔和了几分:“你可知儒门的神通何来?”
王景思考了片刻,回答道:“儒门神通多以思能之力驱动,而思能之力源自人心中的念头。”
“对极。”
王允满意的点点头,随后又说道:“然则一个人就有千百念,而成千上万之人,所思所想又该是何等混乱无序?如此庞大的思能之力,你要如何调度乃至驾驭呢?”
第23章 天驷入梦
王允的问题,让王景不得不陷入沉思,他开始整理脑海中的记忆。
自己穿越到这个世界其实已经有两年多了,还继承了一些原身的记忆片段。
虽然因为年纪的关系,王景自穿越过来后,就一直都待在家中接受这个两汉时代最为传统的家学教育,基本上很少出门。
但是对于儒门的修炼方式,他倒是一清二楚。
儒家诞生自周朝的礼乐传统,学六经,习六艺,其中《礼记》就明确提出了儒家的核心理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这里的“学”,指的就是读书,而且是必须读经﹑史、子、集一类的“正书”,诸如志怪小说﹑戏曲、诗赋、这一类的“闲书”是不行的。
初来乍到之时,王景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不正常,虽然原身的脑海中有着不少莫名其妙的记忆,可原身毕竟也没有亲眼见过,全是道听途说而来,因此王景压根不信,完全把儒门的所谓炼神法门当成是封建迷信和无稽之谈。
东汉时期,朝野上下都笃信谶纬之学,甚至将这门学问当成是“国学”。
所谓谶纬之学,就是言必称天命,认为天地间有灾异发生,完全是君王不修德政导致的,只要君主修德政了,人心就不会败坏了,国家就会因此而风调雨顺了。
这不是扯犊子吗?
但凡一个接受过完整九年义务教育的正常人,都不可能信这些东西啊。
可如今想来,王景觉得自己有点小看谶纬之学了。
毕竟他来到的这个三国,可是到处都充斥着鬼神之力的,而谶纬之学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为“国之显学”,显然绝不可能是只靠洗脑就能做到的。
甚至应该说,能够给别人洗脑,本身就能从中获得力量!
比如思能之力!
儒家的炼神之道,就是根植于思能之力发展而来,拥有无数不可思议的神通秘术。
沉思良久,王景脑海中心念百转,最后中规中矩地回答王允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因而炼神之道,必先格物,其后致知,其后诚意,其后正心,最后修身治国平天下。”
王景的回答,让王允十分满意,至少理论上完全正确。
“炼神之道,第一步格物,第二步致知,第三步诚意,第四步正心,而只要元旭你能叩开心扉,铸就心路,最后一步的修身,亦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
“景,自当尽力而为。”
向王允告退后,王景手持血色琉璃玉匣,回到西厢,忍不住叹了口气:“果然还是不能懈怠啊。”
如今的他,在武学炼精之道中的刀法领域内,已然算是迈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虽然境界有所退转,但至少有了经验,下次再进不难。
而炼气一途,也已经能够做到抱元守一,凝炁成丹。
虽然只是假丹,可炼气修为却也日益增长,一天十二个时辰的挂机练功,气海壮大的速度之快,堪称一日千里。
可在炼神之路上,他却是连第一步都未曾跨出。
此前能叩问心扉,完全是仰赖了定心珠这件法器的力量。
房间里,王景指尖轻轻叩击案几,眉宇间郁结之气缭绕不去:“圣人教诲……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道理是很好的道理,奈何我不信啊……”
格物致知的路好走,诚意正心之关难过。
王景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坏人谈不上,他不会主动去损人利己。
可好人他也谈不上,至少让他读完圣贤书之后“杀身成仁”或“舍生取义”,他就做不到,也不想做。
奈何这个世界的神州大地,儒家独领风骚,势力之强,甚至能与皇权分庭抗礼。
相比之下,道家被迫遗世独立,兵家不得不依附皇权,货与帝王。其余百家,更是尽皆销声匿迹,或消亡,或蛰伏,无一能与儒门相提并论。
王景知道王允让他重视炼神的修为提升,是在隐隐告诫他,走强化思能的晋级路线,投入儒家的怀抱,才是真正的通天大道。
至于道法和武功,旁门左道而已,难登大雅之堂。
可王景来自后世,心中对所谓的儒学圣人教诲,虽称不上厌恶,却也兴致缺缺,提不起干劲,反而钟情于道法与武功的玄妙神奇,很想一窥究竟。
“精、气、神,三种修行方式皆直指大道本真,武功和道法之中,虽然也不乏炼神法门,但对于思能之力的钻研,到底比不过专精此道的儒家。看来这圣贤书我是不看也得看了。”
“兵家炼精,道家炼气,儒家炼神,若是将这三家的奥义之法合而为一,不知能否看到更高之处的风景?”
王景心中忍不住畅想起来,好奇心,是人最大的前进动力。
而此时此刻,王景就忍不住好奇——武功、道法和圣言这三种超凡之力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如果三条道路都被他走到尽头,又会如何?
怀着这样的好奇,他取出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横列于案几之上,摊开竹简后,只见其上文字,字字皆是铁画银钩,其意铮铮,文气璀璨,交相辉映。
隐约间,王景仿佛看见六道神龙虚影,在自己眼前一晃而过,顿时想到了自己曾经在志怪杂谈中看过的某个记载,当即忍不住出声赞叹:“好一个文心雕龙,此六经必出自大儒之手,用心篆刻,方能将神念驻留其上,留下此等异象。”
两年前,王景还以为文心雕龙什么的,只是文人笔下夸张的描述,如今他炼气有成,才真正接触到了这个世界的真正面貌。
案几上的六经,他两年前就已经读过了,可当时完全看不到龙影异象,只以为是普普通通的书简。
此时想来,恐怕是当时的自己修为不够,既没有开启心眼,又没有获得气感,因此纵使宝物摆在面前,他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同一个瞎子聋子。
如今再看,观感已然不同。
一壶黄粱酒,一炉迷魂香,王景面朝六经,盘膝而坐,很快便屏气凝神,心念再次踏入识海深处。
只见思能如潮涌动,各种心念彼此纠缠缭绕,交织出一个个瑰丽奇幻的梦境世界。
这些漂浮于识海之中的梦境,仿佛一座座岛屿,有些是美梦,有些则是噩梦,而任何心志不坚者,一旦陷入其中,都将永远沉沦。
幸好王景有定心珠护持,本心保持一片清明,无论喜乐还是忧惧,都无法乱其神,迷其心。
哗啦啦~
识海泛起浪涛,而王景的脚下,不知何时多出了一叶扁舟。
此舟似虚非虚,似实非实,介于虚实之间,乃是由天地元炁和人心思能交织而成。
王景坐下后,只觉得心中泛起阵阵苦涩,而这苦涩之中,偏偏又带着几分甘美,苦与甘,互相交缠,当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
莫名的,王景心中浮现起了上一世自己高中时求学的经历,每日卯时便起,亥时才睡,手不释卷,怎一个“苦”字了得。
学习本身自然是痛苦而艰涩的,可掌握了知识之后,那股发自内心的自豪和快乐,却也同样甘醇甜美,使人陶醉。
王景瞬间明悟:“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这是在横渡学海?”
哗啦啦~
涛声依旧,广阔无垠的学海之中,无穷无尽的文字化作浪花翻滚,而一叶扁舟横渡其间,虽然渺小犹如微尘,却安稳异常。
王景知道,自己的神识此时已然通过六经构筑的心神通道,进入了儒家的思维秘境之中。
欲进书山,先渡学海。
又不知过了多久,王景终于横渡浩瀚学海,登上了一座完全由书简堆砌而成的万丈高山。
踏上书山的瞬间,王景心中便已了然,知晓此地就是儒家的传承之地,并且自动获悉了此地的传承规则。
天下凡习六经者,皆可踏足书山,得闻圣人教诲,从而获取诸般儒门神通的传承。
上一篇: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下一篇: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