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短视频剧透历史:开局现代战争

短视频剧透历史:开局现代战争 第81节

  可以说,由古至今的医书,数千年对病症的梳理所形成的的一套理论系统,已经摇摇欲坠。

  前人的心血,即将付之一炬。

  这才是他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原因。

  武英殿前,朱元璋忽然想起了什么,于是让人取来关于后世那场瘟疫的记载。

  眼神缩了一下,又飞速地跳过。

  没找到.

  一众大臣都有些不解,不明白陛下在找什么,很快陛下又准确地说出了一个词:天花病毒。

  于是掌管这部分内容的小吏,根据整理成册的标题快速地定位了稿纸内容,精准地找到了陛下想要的东西。

  朱元璋眼前一亮,细菌和病毒的区别,找到了!

  “以后天幕结束,需尽快将所录内容按医学和科学分类整理出版。”

  胡惟庸不解,不过很快拿到传阅的内容后就理解了。

  等该内容传阅一遍后,朱元璋才缓缓开口:“瘟疫就是由病毒引起的,例如天花。”

  这一点大部分人都是知道的,毕竟此前就从天幕得知,不过因为印象不深,所以会忘记。

  而今重新提起,不由得倒吸凉气。

  此前只知道病毒这一说法,毕竟没有得到验证,加之名字带个‘毒’字,所以想当然地认为是带毒的物品引起的瘟疫。

  按天幕的说法来看,引起瘟疫的病毒就和细菌一样,是活体,无处不在

  细菌再怎么凶残杀伤力也还好说,但瘟疫

  一想到这,胡惟庸冷汗涔涔渗了出来,于是说道:“陛下.”

  朱元璋冷冷打断他:“慌什么,这细菌病毒无处不在,要是能爆发瘟疫早爆发了。”

  这话说得颇有些“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感觉,但又有些道理。

  朱元璋来回踱步,心里细细思量:以后世对各种细菌和病毒的命名,说明他们对这些细菌和病毒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是对病毒的认识。

  想到这,他又想起那张图片评论,他自然知道瘟疫的三年是哪三年,也知道古今对付瘟疫的方法就那么一种,那就是封锁,封锁到瘟疫自然消亡。

  但以后世人员流动的情况来看.太难了。

  在无法封锁的情况下,那绝对是场浩劫。

  他不知道全球的总伤亡人数,只是突然间才明白评论区那些评论的沉痛。

  “工部要抓紧将显微镜制作出来!”朱元璋面无表情地下了一道命令。

  工部尚书安然苦笑一下,也只能应下,他自然明白显微镜的意义。

  天幕适时切换,所有人的注意也再次回到天幕上。

  【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或者是重生在末世,那有没有想过怎么样去重建现代科学体系呢?】

  【我们可以根据初高中的几门学科,初步将自然科学体系确立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几個重要分支,然后将不同的知识填入到各分支里。】

  【但想要一个人单枪匹马完成这个伟业,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但我们可以培育具有科学发展观的种子,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科研体系,持之以恒,现代科学的曙光将再次在你的手中闪耀】

  【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种下现代科学的种子:科学思考、基础数学、计量单位】

  洪武年间,金陵城。

  “物理、化学、生物、天文?”朱元璋苦笑了一下,原以为天幕所说的科学已经够博大精深了,没想到里面竟是几大学科的统称。

  难怪总感觉怪怪的,有时是物体下落,有时又是电和元素周期表,如今还有细菌病毒,这其中五花八门根本不搭,原来是不同的学科的学问。

  朱元璋知道这些学问讲究各种刨根追底,虽然说有时候很反常,但理解之后还是比较易懂的。

  换句话说,后世根本没有那种晦涩难懂需要去“悟”的学问,一切因果关系都是分明,只要花点时间基本都能搞懂。

  而就是这些学问,从初高中就开始学,后面还有大学,那一整个分支的学问到底得多厚啊.

  想到此,就算是自认为勤奋好学的朱元璋都不由得头皮发麻。

  怪不得评论区时不时看见:劝人学医,天打.

  朱标也在思考,这细菌和病毒应该是要纳入生物这一分支的。

  电呢?元素周期表呢?又该划入哪些学科?

  不止是武英殿前,金陵城各处也在议论纷纷,毕竟这是第一次系统地见识所谓的科学体系。

  【第一:科学思考就是保持开放性思维,勇于观察探索,不迷信权威,有逻辑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如此往复。】

  【第二: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是自然科学之基础,其实非常简单,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需要定义的就是十进制的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10;】

  【第二是正数负数和0的概念;】

  【第三加减乘除的使用】

  贞观年间,长安城。

  房玄龄等人微微侧目,他们都是识货的,对于天幕中提及的“观察、发现、假设、验证”等这套流程是相当赞同的。

  这套方法颇有些剥丝抽茧的味道在里面,这也是后世各种学问能言之凿凿的根本。

  不过想保持科学思考真的绝非易事,就好比物体下落实验,这其中是权威思想和常识相吻合后形成的牢笼,想打破这种思维牢笼是很难很难的。

  “数学,就是算术吧?这怎么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有人不解道。

  李世民也不是很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大唐科举虽然又明算一科,但也没有后世这么夸张的评价啊?

  虽然不是很理解,但李世民还是照实地将问题记录了下来。

  【第三项:计量单位,现在计量单位其实基本都是约定俗成的,为了方便起见,一般将各种单位设计得类似如今的即可】

  【比如温度的定义,0度是冰水混合物,100度是沸水,其中取100个等份就是温度的划分】

  【可以利用钟摆效应来定义长度和时间,任何钟摆,只要其长度是99.4厘米,无论在你松手之前,把摆锤拉到多高的位置,松手后摆锤摆一次的时间都是1秒】

  【这样只要实验多次,总能确定长度和1秒的时间,也可以参考两个太阳,正午的时间为24小时来划分】

  【而1千克等于一升水的重量,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体装满水,有了这些基础,其他的单位基本可以推理出来】

  【有了这三个方面作为基础,再加上一些基础的引导和你设立的人才培养制度,慢慢总能走上正轨】

  洪武年间,金陵城。

  这一段内容朱元璋边看边想,所以心中疑惑很多,比如如何确定99.4cm多长?没有确定出1cm的话,那么1千克和1升就无从谈起。

  这还是比较基础的单位,那未推导出来的单位才是大头。

  这是后世几百年无数人前赴后继的事业,只有真正尝试去了解和建立科学体系,才知其中艰辛。

  而此时方知从天幕习得各种学问是何等的“上天护佑”。

  朱元璋来回扫视了一番,一干武将已经在“神游天外”和“怀疑自我”中来回切换,可见他们根本没听懂。

  一众文臣也没好到哪里去,对于如何从基础单位推导其他单位,根本无从下手。

  人才还是少啊。

  朱元璋更加觉得人才不够用,目前科学部并无大才能担起大任,引领时代。

  和兴茶食店,此前还兴致勃勃要当什么“科学家”的小男孩头都大了.

第68章 杂交小麦

  《其实物理还好,经典物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力、热、声、光、电等,会牛顿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理论就已经把经典物理学得差不多了,化学虽说有元素周期表指导,但想靠个人重建现代化工体系,那真的太难了.》

  《还有生物啊,穿越后你说什么细菌病毒,砸人家饭碗那不是找死嘛》

  洪武年间,金陵城。

  朱元璋不动声色地将天幕所说的一一记录在案。

  原来元素周期表所代表的的学问是化学这一支的,朱元璋记得最开始听到这个名字是在“点石成金”之术上。

  那伽利略所说的自由落体等的学问,显然就是归入物理这科了。

  “牛顿三定律、万有引力没听说过,电磁理论是关于电和磁石的?”御史大夫刘基一边看评论一边思考,虽然是猜测,但结论很显然,特别是朝廷如今已经学会了发电之术,知道电就是通过铜线在两磁石之间的旋转产生的。

  如果不是真的吃饱了撑的,谁又能发现这个现象.从而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袁老去世之后,很多研究农业科技的学者都感叹,当年为粮食而奋战的“南袁北李”如今只剩“李”一人了】

  【这里的“李”,指的就是与袁老齐名的李振声院士,许多人尊称他为远缘杂交小麦之父】

  【小麦和水稻是我国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由于气候和环境差异,水稻主要种植于广大南方地区,而小麦多种植于北方】

  【所以这两位农业科学家,一人在北一人在南,工作轨迹几乎是不相交的平行线】

  【但他们的人生又是如此的相似,都是出生于饥寒交迫的时代,经历过艰苦的生活,然后投身农作物改良,希望让更多人吃上饱饭】

  【并且用他们全部的精力和生命给自己,也给全人类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李振声于1931年在山东出生,他出生前山东发生了大饥荒,超过百万人饿死】

  【他11岁时山东大旱,粮食颗粒无收再度发生饥荒,他亲眼见证了饿到极点的人啃树皮吃草】

  【李振声自己家里也很困难,父亲早早就去世,母亲不得不独自抚养4个孩子,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武英殿前。

  朱元璋听到天幕又再一次涉及粮食之事,不由得郑重起来。

  可以看见,后世关于粮食增产,可谓是费尽了心机,高产作物、小麦水稻全国范围内选种育种、化肥和作物轮作、兴修水利,如今又是一個新的粮食增产方法:远缘杂交小麦。

  “远缘杂交小麦”这个词和上一次听到的“杂交水稻”差不多,不过一个是小麦一个是水稻。

  就算是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后世对于粮食这一块的重视,真是到了一种“丧心病狂”的地步,当然这里说的“疯狂”,包含了很多的佩服。

  此乃,一等一的仁政。

首节 上一节 81/1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秦:从扶苏门客,成为一代帝师

下一篇:三国:守疆十年,开局签到李元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