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穿成农夫,我靠采山货养家

穿成农夫,我靠采山货养家 第64节

  除了放调料之外,盐的好坏更加重要。

  他往盆中加入几勺水,然后将买的粗盐全部倒进去,不断搅拌使其溶解。

  待粗盐全部溶解后,他用纱布将盐水过滤出来。

  这一步只是除去了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可并没有减少导致盐苦涩的钙镁离子化合物。

  他将盐水倒入锅中,开始点火加热,并用擀面杖不断搅拌盐水。

  随着水分的蒸发,锅底渐渐出现了白色结晶。

  赵朗继续搅拌,直到锅里的水分剩余不多时,他才停下来。

  过滤掉溶液,只剩下白色晶体后,用小火慢慢将晶体表面的水分蒸干,就得到了较为纯净的细盐。

  赵朗将锅里的细盐放在案板上擀碎,洁白的细盐就做好了。

  此时的盐中还含有一些钙镁离子化合物,但已经不影响人食用了。

  赵朗望着面前纯白的小颗粒遗憾的摇头,最挣钱的生意就在自己面前,可自己却偏偏不能碰。

第 86章 收购青菜

  林念带人进来时,赵朗正陪着豆豆在屋檐下低声诵读三字经。

  李寡妇看到这一幕,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似是没想到这对父女俩居然识字。

  她好奇的问林念:“豆豆娘,大郎和豆豆的字是你教的吗?”

  林念微笑着点点头,一边请几人往里走,一边轻声回答,“他们父女俩嚷嚷着要学,刚好我又会一点,便教了他们几天。”

  桂花婶感慨道:“大郎是真的浪子回头了,你们母女俩的苦日子总算到头喽。”

  这小子虽然以前做事情不地道,但最近这段时间在村里的风评好了不少,可见是有在认真改正自己的错误。

  只要思想能拧过来,大郎这孩子还是有救的。

  赵朗见几人进来,笑着打招呼,“桂花婶,李嫂子你们来了,快坐。”

  他将身边的小凳子往前递了递,让几人坐下。

  桂花婶拿过一张凳子坐下后问他:“大郎,豆豆娘说你这里有活需要我们帮你干?”

  “是这样的,桂花婶,我要做一批酸菜,需要两个人帮我洗菜,晾晒以及装坛浸泡。

  豆豆娘说您和李嫂子两人心细,我就想着请你俩过来帮我干这活,我一天开30文钱的工钱,你看怎么样?”

  赵朗其实并没有信心让两人留下,30文的工钱放以前可是很高了。

  但最近他开始收购虾蟹,村里哪怕是七八岁的幼童,一天也能挣十几文钱,多的甚至能挣三四十文。

  桂花婶倒还好,可李寡妇母子俩这几天每天都能挣四五十文,未必会为了他这30文钱的工钱留下来。

  可他又不能开太高的工钱,现在工钱开高了,以后他再招人的时候就没法压价。

  桂花婶一拍大腿说道:“嗨,我以为啥大事呢,就泡几坛酸菜的事用得着你开工钱?婶子半天就给你泡好了。”

  她说着挽起袖子就准备开干,赵朗急忙拦住她,“婶子,我要做好多,拿去镇上卖的。”

  桂花婶这才反应过来,她停下手中的动作说道:“行,刚好秋收也结束了,闲着也是闲着,那我就过来给你帮忙。”

  虽然场上的粮食还没有收进家,但后续的那些活儿,铁牛他爹一个人也能干。她不如就在这帮帮大郎,还能挣点钱回家。

  见桂花婶同意,赵朗又问李寡妇,“李嫂子,不知你意下如何?”

  赵朗还是很看好李寡妇的,可她若是不同意,他也不强求,再换个人就是了。

  李寡妇瞄了眼豆豆手里的书,咬咬牙说道:“我不要工钱,只是…豆豆娘在教豆豆识字的时候可不可以带上我家小柱?”

  赵郎很意外,没想到她会下这样的决定。

  要知道,李寡妇母子俩可是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唯一的破茅草屋还是村里的绝户死了之后留下来。

  要不是自己收购虾蟹,这对母子俩现在估计都已经不行了。

  这才过了几天?两人撑死也就攒了二三百个铜板吧?

  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时候,她就敢断掉自己的收入,用来给自己儿子换一个读书的机会?

  赵朗沉声道:“李嫂子,你可要想清楚了,小柱跟着狗蛋他们去捉金钩和横行的话,一天至少也能挣十来文钱。

  再加上你的工钱,你俩的生活至少是有保障的。

  可一旦小柱跟着豆豆念书,那你俩吃什么?”

  李寡妇语气坚决,“如今正值夏季,田间地头有很多野菜,我可以养活我和小柱。”

  此刻,赵朗对这个女人产生了一丝敬意。

  他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转头问林念的意思。

  见林念轻轻点了点头,他才对李寡妇说道:“行,既然李嫂子已经有了决定,那我也不再说什么。

  我可以让小安再抄一本三字经给小柱用,抄书的所有费用都由我来提供。

  小柱刚开始学识字,可以和豆豆一样先在沙盘上练字。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过个二三十天就得在纸上拿笔书写了,否则对孩子的书法无益。

  笔墨我可以先借他一套,并且每天可为小柱提供一张纸张,再多的就得你自己想办法了。”

  李寡妇激动的拉过赵小柱,让他给赵朗和林念磕头。

  赵小柱跪在地上,认认真真的给两人磕了三个头,算是拜过师了。

  虽然林念才是赵小柱的老师,但赵朗也安心的受了他的跪拜。

  自己每月都得给他提供笔墨纸砚,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受他一拜怎么了?

  他语重心长的对赵小柱说道:“小柱,你记住你娘对你的辛苦付出,一定要识字明理,做一个能分辨是非,胸有底线的人。”

  赵小柱坚定的点点头,“赵大哥,我记住了。”

  和李寡妇谈妥后,赵朗又对站在桂花婶旁边的赵铁牛说道:“铁牛,找你来呢,是想让你帮我称量货物。

  目前需要称量的就是金钩横行和青菜,和你娘他们一样,我给你也开30文的工钱,怎么样?”

  赵铁牛挠了挠头说道:“可以的,赵大哥,我没问题。”

  他现在每天捉虾蟹也能挣三四十文,可这活儿最多只能干到九月底,再往后天就凉了,没法长时间下水。

  而且河里的金钩和横行就那么多,越往后收获肯定越小,不如跟着赵大哥干,至少每天都有30文钱。

  事情谈妥,几人开始各司其职。

  林念带着豆豆和赵小柱去书房读书,赵朗和赵铁牛坐在屋檐下准备收货,桂花婶和李寡妇提着桶去河边提水。

  巳时刚到,村民们就或拖或拽的带着自家的青菜来卖了。

  赵朗发现他们带来的除了芥菜和大白菜外,还有小葱生姜等乱七八糟的其他菜。

  他将做酸菜时能用上的菜都留下,实在用不上的就让村民们带回去了。

  赵铁牛不识字,但对手里的秤却很感兴趣,赵朗只教了两遍他就会用了。

  接下来就是赵铁牛称货,赵朗付钱,桂花嫂和李寡妇将称好的青菜拿到院里清洗,洗好后晾在赵朗昨晚才在院里绑好的麻绳上。

第 87章 顾北来了

  众人一直忙碌到中午,卖货的村里人才走的差不多了。

  赵朗准备将最后这几人的货收了之后就休息,恰在此时门外驶来一辆马车。

  马车在门前停下,随后顾北和李小宝从车内走出。

  赵朗望着门外的人惊喜道:“顾兄…大夫,你怎么来了?”

  顾北哈哈一笑,朗声开口,“你这腿受伤也有一段时间了,我过来看看恢复的怎么样。”

  他走到赵朗跟前,用手捏了捏赵朗的小腿,又把了把脉,这才满意的点点头,“嗯,恢复的不错,再过个三五天就能拄着拐杖慢慢走路了。

  刚好我这里有双拐杖,就送你了。”他说着将手里的一双拐杖立到墙根处。

  赵朗无语至极,自己受伤到现在过了不到二十天,这么快就能下地走路了?说出去谁会信啊。

  可谁知此时还留在院里的众人却纷纷开口夸赞顾北医术高明,医者仁心。

  没有一个人质疑赵朗那原本都要残疾的腿是怎么在二十天不到的时间里就恢复的。

  顾北偷偷对着赵朗挑挑眉,脸上的得意压都压不住。

  好吧,既然大家都不怀疑,他也乐得能早点站起来。

  等打发走院里人后,赵朗忙问道:“你怎么这么久才回来?路上没遇到什么意外吧?”

  丰台县距离桃花镇并不远,驾马车走陆路的话也就是一天的路程。然而,顾北昨天才回来,这让赵朗不禁有些担心,这两人该不会在县城遇到麻烦了吧。

  “哎呀,还不是你这把弓耽误了时间,要不然我早就回来了。”他从李小宝手中接过用布缠好的弓递给赵朗。

  原来,顾北将黑熊带走后,先去同济堂摘了熊胆,又将这头熊解剖之后才去了丰台县。

  他记着赵朗说要用熊筋打造一把弓箭,便去找了县里的工匠。

  可谁知工匠说要想用熊筋做弓弦,必须要先经过刨制,这个过程需要一点时间,他得等等才行。

  这一等就等了好几天。

  赵朗知道牛筋要经过炮制才能做弓弦,熊筋大概率也是如此。

  可他万万没想到,顾北会为了一把弓滞留县城等这么长时间。这份情谊和用心,让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对两人连连道谢,随后一圈一圈解开弓上的布条。

  待布条解开后,一把厚实的铁胎弓露出峥嵘。

  赵朗用手拉了拉,拉不开?

  他惊讶的问顾北,“顾兄,这弓几石?”

  顾北坏笑着,慢悠悠的伸出了两根手指。

  “两石弓?”200斤?(这里1石=10斗=100斤。)

  顾北嘿嘿一笑,“赵兄,你不会拉不开吧?小宝可是很轻松的就能拉开哦。”

首节 上一节 64/1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带着超级商场逛古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