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第72节

  往外探索新大陆、科技发展、工业生产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

  只要完成一统,实现整个文明的思想解放和奠定科学基础,那么只需要一个世纪的时间,土地矛盾将会在工业巨大浪潮之下被悄无声息的替代掉,那时候出现的,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兼并了。

  数月以来的大生产运动,已经印证了许辰的想法,随着土地的开垦,渔阳右北平已经出现了人口不足的状况。

  本来大量属于世家豪强的土地被分下去,这就让农民的田地处于富余状态,现在又有许多开垦出来的新土地,越来越多的田已经让他们很难照顾得过来。

  即便这样,离土地开发的极限,那也还有遥远的距离。

  许辰需要人口,越多越好的人口,不仅需要农业生产的人口,同样也需要手工工场生产的人口。

  由于军事上的巨大需求,如今的渔阳光是冶铁和炼煤的工场矿场都已经有十多座,直接在这些工厂从事工作的人,都已经有四五百人。

  这些人已经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完全受雇于黄巾在手工工场里面进行集中化的工业生产,可以算的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人了。

  如今不论是黄巾所需的武器装备,还是百姓需要的金属农具和生活所用,都源自于这些煤铁工场的高效生产。

  而一年时间过去之后,许辰当初对第一批匠人的教育,现在已经开始显现效果。

  “教主,咱们工场如今一个炉子日产约有两百斤,渔阳各地工场加起来,已经开了六个炉子,咱们计划是在年底之前,再开四座新炉,到时候每天产铁加起来便有两千斤,想来足够满足咱渔阳右北平军民所用。”

  闷热的工场之中,许辰身边跟着好大一票人,这些人正是他这一年以来教导出来的工事院匠人们。

  没有战事的时日,建设发展的头等大事无外乎工农生产,农业垦荒如火如荼,工业这边许辰却也不会放松,自是要去之下各个工场中视察生产情况。

  视察同样也是在检验工事院的工作成果,这些核心匠人这时候免不了就要跟在许辰身边。

  正在讲解的人,是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其名马铁,本是渔阳一个普通的铁匠而已,被召去工事院之后,最后凭借着合格的成绩以及数项技术突破,成功从一众匠人里脱颖而出。

  工事院如今第一批晋升品级的匠人寥寥无几,这马铁正是其中之一,如今冶铁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有他很大的功劳。

  许辰往前看去,工人们各自忙着手头的事情,有人在炉子旁边推拉风箱,有人在往炉子里添加矿石和石垩,炉子下面的孔洞则是源源不断流出铁水,最终慢慢填满下面一个个熟铁条组成小渠里。

  每当填满一个,旁边的匠人就会立即换上另外的熟铁条来承接铁水,如此往复不息时时刻刻都在产出,如此一个炉子,一日便可产铁约两百斤。

  而产出的铁,最后又会被铁匠根据铁件需求,或是在旁边的水力锻床下,或是自己在工件台加热进行敲打,最终经过一系列的淬火工艺,形成一个个不同形制的铁质件,或者说是钢制件。

  看到眼前这样的生产场景,许辰心里十分踏实。

  他知道这些流出的铁水最后意味着的是士兵的盔甲武器,也是百姓们的农具和铁犁,日常用的陶罐陶炉也能变成铁锅铁炉。

  这么一个炉子日产近两百斤,跟后世来比自然是不值一提,但在东汉三国时代,已经是十分逆天的效率了。

  汉朝冶铁技术已经开始快速发展,但眼前这个看似并不怎么先进的冶铁工厂,实际上就已经有许多远超时代的工艺所在。

  比如活塞式的风箱,实则是明朝才有出现的技术,又比如土法获取的焦炭燃料,也是宋明才出现的。

  更不要说把生铁水浇在熟铁中的灌钢法,要比汉朝一锤锤子敲出来的百炼钢效率不知道高去哪里了,如今这冶铁工坊的生产效率和品质,都是碾压时代的成绩,而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且不说年前新增的四个炉子,光是现有的六炉,如此算下来半年也该产有二十二万斤铁,如此,也差不多能满足一万人所需的甲衣兵器需求了。”

  许辰心中略作盘算便有了结果,如此平均下来,每个士兵约要使用铁二十一斤左右。

  二十一斤要打造从兵器到甲胄的全套装备,那肯定少了,但如今黄巾已有两千套先锋营重甲,也就是实质上只有八千套兵甲需求,这样一算差不多也就够了。

  更不要说年前还有计划要增加炉子,那产量更是绰绰有余。

  当然说是这么说,许辰却也不会真的把所有产量全部打造兵甲,农业生产上同样也需要大量铁器,百姓有更多的铁犁和铁制农具,农业生产效率才能提高,精耕细作之下,才能有更多粮食产出。

  这些铁件生产出来,军用农用几乎都是对半分配。

  许辰这么一说,众多工匠都是呵呵笑起来,能为黄巾做出成绩,他们都是与有荣焉。

  随后,许辰便走到工场的成品仓库里边去,这里各自划分区域,有的放着一架架的铁犁,有的放着一柄柄的长矛和一具具盔甲。

  他略微看了一圈,左手随意从一个地方取来一把环首刀,而右手则是往身边一伸,旁边的马铁便十分懂事的递上来一把卡尺。

  许辰量了量手里环首刀厚度和宽度,随后又从其他地方取出另外一把来,又是一量,便满意的点了点头。

  马铁见状,松了口气,随后呵呵笑起来:“教主放心,俺们生产过程都是分工合作,工人们或许没法熟练做出整个成品,但是单个工序的把控都十分严格,而且在每个环节,咱们都有质检程序,在质量和标准上绝对不会有问题。”

  许辰点点头,得益于自己的灌输式教育,标准化已经刻入了这些工事院匠人的骨子里了,而这最终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当最终产品的质量趋于稳定可控了,许辰就考虑起更长远的事情了。

  用手指敲了敲环首刀的刀身,回响出一声清脆的金鸣。

  他把头一转,看向了马铁:“可以高效的生产钢铁件,这很不错,但本座还是希望你们能制造出更为优质的钢材,这种钢材若是铸成筒状,则需要能承受住极强的压力,而且要长久连续承受这种压力也不会变形炸裂。”

  “这”马铁愣了一下,随后脸上就浮现为难的神色:“教主,这研发新钢材是可以,但没个明确的标准和具体的要求,俺要如何知道怎么才算是合格,您说的这个钢筒,究竟是用来作甚的呢?”

  许辰笑了笑,便道:“本座有意研发火炮之物,此物筒状,底部可填充火药,以火药点燃爆燃产生强压,推送炮弹击发远射。”

  马铁闻言闷不做声,显然不是很明白许辰说的究竟是什么玩意儿。

  许辰也只是笑道:“此非一时之功,你不必当主事来做,兼做研究也就是了。”

第127章 你见过光吗

  渔阳当下生产,唯以粮食和盐铁最为重要,粮食一事,实则土地已有富余,许辰唯恐人口不足而已。

  而冶铁产业已经走上正轨,效率质量远远高于时代,这足够令许辰放心。

  按照如今产出,往后再增设炉子,在明年养出一支万人规模的全甲军队不是做梦。

  许辰相信实现这一点之后,黄巾在幽州基本不会有任何军事上的担忧了。

  一万甲兵锐士站在战场上,别说是乌桓这样的游牧突骑,便是着甲重骑,都未必冲的动了,至于步兵军队更不可能是黄巾对手。

  便是最后的盐,黄巾也在泉州县设有海盐工场,满足治下所需绰绰有余。

  把这三项安排妥当,黄巾的治理便不会有什么大乱子。

  视察了冶铁工厂,许辰随后又看了如陶瓷工场、纺织工场这些地方,只不过在军事为先的制度之下,这些生产并不是黄巾当前的重心,规模也相对较小。

  至于那些研究培育粮食和动物的,则完全都是工事院养的闲人,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看到丁点效果。

  但许辰也知道这方面一旦真的看到点效果,那现在一切付出都是不值一提的了。

  工事院的这些匠人,距离许辰心里那种合格的科研人员还距离十万八千里,不过他们已经和传统的匠人有了本质的区别。

  他们已经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事物进行研究,而不再是纯粹的经验累积。

  如马铁那些超越时代的生产工艺,除了土法炼焦这一个技术,其他都不是许辰直接给出的参考答案,而是工事院匠人们自己钻研出来的成果。

  他们可以记录数据,他们可以控制变量,然后一点点的明确制约效率的问题所在,知道影响品质的因素所在,然后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优化。

  他们钻研得知温度不够,于是胡萄便和马铁一起弄出了活塞风箱。

  只靠铁匠双手锻打的效率太低,于是胡萄和马铁又一起弄出了水力锻床,不仅极大的节省了人力,还提高了效率。

  他们发现生熟铁很大程度都与炭的渗入多少有关,于是便摸索出了灌钢法,虽然只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这种朴素原理,但确实实现了炼钢效率的飞跃式发展。

  许辰从不妄想一个人的全知全能,要实现整体的进步,那必须要让整体都学会科学方法,使用科学工具,他正是往这个方面引导。

  等什么时候这些匠人鼓捣出一些连自己都不懂的更专业的知识来,那也就意味着科研体系在这个时代真正发芽了。

  当然,这些匠人虽然还没有真正成熟,却已经给许辰带来了不少的惊喜,冶炼钢铁技术的进步是如此,另一样东西的成功制作也是如此。

  一路视察了治下的各个工坊,许辰在回到官署之时,便立即把张仲景给叫唤过来。

  一见到张仲景进来,他便笑眯眯招呼其坐下,然后神秘兮兮的开始吊胃口。

  “今日唤仲景来,是给你看一个大宝贝。”

  “嗯,是何物?”

  张仲景刚一坐下,便好奇起来,他知道许辰一般弄出来的,可都是稀罕玩意儿。

  当初的天师灯,还有热气球,直到现在还是这里百姓津津乐道的事情,作为第一个上天的人类,张仲景可谓记忆犹新。

  许辰却是不急不忙:“我自然学方法论问世许久,仲景可有依此法研究事物,研究又有何成果?”

  张仲景闻言,顿时有些尴尬:“道长太看得起在下了,这世间现象处处皆是,但要依据这些去参透真理,实非易事。”

  这还真不是张仲景自谦,自然教那世界观的确玄妙可取,但听起来容易,真正自己去做的时候,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当初许辰看一下碳炉就证明冷热空气之论,还实际应用了热气球实现载人飞天。

  现在他想起这个事,才惊觉许辰这是多么逆天,因为他在自己看待世界探索真理的时候,就明白要做到这种程度是多么困难了。

  这世界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哪儿能瞧出什么真理来。

  “本座今有修行所得,或可助仲景一观微观世界。”许辰眉毛一挑,便是呵呵一笑。

  而此言一出,张仲景顿时直了眼睛:“什么,道长所说,可是真的?”

  许辰点头:“千真万确。”

  张仲景一下坐不住了,他可记得当初许辰又说送自己一礼,帮助自己观察微观世界,这可等苦了自己:“还请道长明示,在下洗耳恭听!”

  许辰笑道:“仲景日常采药,若见枝叶之露珠,可曾发现透露珠水滴而视物,有放大之效?”

  当他话音落下,张仲景整个人就是愣住,似乎一下陷入到回忆当中,但马上他就从回忆脱离出来,眼中开始绽放明亮的光来。

  根本不必细细思索,正如许辰所言,这种现象他在采药时不知见过多少,可不正是这样嘛!

  这样的自然现象,已经是他对世界的固有认知,他很难去跳脱思维思考其中的玄妙,只是听到许辰骤然提起,他才猛地惊觉这个问题。

  是啊,水滴为什么能放大事物观像?

  如果仅仅只是产生这个疑问,还不至于让他如此激动,而是放大观像这个线索,一下让他联想到微观世界。

  难道说.

  许辰又说:“曾见《墨子》有小孔成像之说,此现象或是说明光以直线传播,是以观像透小孔而倒转,而光入水却能放大观像,或是说明光走介质而有折射,以有放大缩小之能。”

  熟悉的感觉又来了,张仲景只觉得灵光入脑,就如同当初自己初闻微观之说,又如自己听冷热空气原理。

  这种感觉总是令人忍不住想要去思索最终的答案,然后惊叹于自然的不可捉摸,和这些猜想的奇妙。

  原来是光的传播吗,竟是这种道理.

  “若是如此,或许能以水滴观察微观世界!”张仲景猛地站了起来,脑子里蹦出一个想法。

  许辰笑着掏出一物,随后道:“水滴本座是没有的,但这个透镜,仲景却可以看看。”

  张仲景转头看去,就看到许辰手里拿着一个奇怪的东西。

  心情激动的他连忙走过去,也不顾什么礼节便劈手夺来,再认真一端详,只见此物主体是一个带着淡淡绿色的通透晶体,纯净无暇,真如净水一般温润。

  此透明晶体呈圆形,中间厚边缘薄,被一个木框镶嵌牢固,下面是一个木耙方便持握。

  饶是张仲景见多识广,第一眼看到此物通透纯净的样子,都觉得心里一跳,只道这是真正的宝物,但很快他就把这些想法甩到一边,宝不宝物的先不说,这玩意儿功用才是最重要的。

  完全不需要许辰提示,张仲景一拿到手里,就无师自通用法,当即就往自己手掌照去。

首节 上一节 72/1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