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是大明藩王,我不摆烂

我是大明藩王,我不摆烂 第244节

  费信良感觉热血一下子冲上了脑门,整个人因为激动和兴奋而变得战栗起来了,虽然只是简单的六张图,但他却看明白了朱厚照这六年对蒙战争的经过和战果.

  他喘息了两下,然后看向了最后一张图,最后一张图没有了刀剑交叉的标志,也没了浅绿色区域,河套、朵颜三卫和漠南漠北的广大区域都被涂成了更深的红色,和大明版图的浅红色有所区别,并且通过描边,让这块区域格外的凸显.

  费信良知道这一大片就是朱厚照六年所打下的区域.

  他迫不及待的看向旁边的文字:正德皇帝陛下亲率大军,对北元六年六战,六战皆胜,斩俘无算,三擒元酋,尽收北元之民,开疆拓土三千里!

第486章 治世之能臣

  2024-07-13

  费信良呆呆看着桌子上的纸张,他不由自主的拿起桌面上纸张,放到眼前仔细的看了起来

  他在心中仔细估摸着那块被凸显出来的区域有多大,并和下面的大明的原有版图做对比,从视觉效果上来看,这块被凸显出来的区域竟然不比大明原有的版图小多少,这就意味着

  陛下这六年所打下来的疆土已经快赶上一个大明了?

  费信良心中产生了一个他自己都感觉非常荒谬的想法

  但他又把这七张图给看了一遍,又感觉这个想法也很有道理。

  在看到这张纸之前他知道开疆拓土三千里很多,但心中一直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但看完这一组地图之后,他忽然对朱厚照这六年的功绩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

  想到这,他又忍不住把这一组图又看了一遍,心中诵读着上面的文字,整个人变得热血沸腾了起来,对朱厚照的观感也变好了很多,心中都生出了“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想法

  “看来信良兄也从中找到了乐趣啊!”费信良的耳边忽然传来余承勋的声音。

  费信良连忙转头一看,发现余承勋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回来了,正似笑非笑的看着他.

  他不由的脸色一窘,有一种干坏事被老师抓到的感觉.

  然后他又想起自己刚刚的表情和动作,好像有一种乡巴佬进城的感觉,于是心中更加的窘迫.

  余承勋也发现了费信良的窘迫,连忙说道:“信良兄不必如此,这组图刚出来的时候,京城上下也是非常震惊啊!”

  费信良这才感觉好了一点,说道:“让承勋贤弟见笑了.”

  “信良兄不必如此介怀,当初我见到此图的时候表现的也不比信良兄好多少啊!”余承勋感叹道。

  费信良点了点头,又把目光投到了那组图上,感叹道:“六年啊!只是短短的六年了,陛下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如此大事,竟然打下了快赶上原来大明的疆土,怪不得会被天下万邦当做天可汗”

  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并不是朱厚烇故意在这地图上做了手脚,故意把朱厚照打下来的疆域给扩大了,而是事实就是如此

  大明现在的实控的疆域也就是后世的汉地十八省,总面积是四百多万平方千米,而朱厚照所打下的疆域按后世的行政区划说的话,等于是内蒙加外蒙,加一部分东北地区,再加上一部分俄罗斯的领土。

  内蒙的面积是118万平方千米,外蒙是156万平方千米,再加上其他的地方,总体超过了三百万平方千米,所以这不是他们的错觉,而是事实就是如此

  “是啊!我们当时发现这一点的时候也被吓了一大跳呢.“余承勋笑着说道。

  费信良又看了看手中的纸,忍不住问道:“这大明的疆域图也算是机密了吧,就这样印了出来,到处散发是不是不太好啊?”

  余承勋拿起酒壶,轻轻的给费信良斟了杯酒,才说道:“这件事荆王殿下肯定是知道的,只要得到了荆王殿下准许,这些就不是机密”

  两人举起酒杯碰了一下,然后一饮而尽

  “荆王殿下.”费信良脸色有点奇怪,忍不住说道,“我久在江南,对京城的事物不太了解,贤弟久在中枢,不知贤弟是如何看待荆王殿下呢?”

  余承勋被这个问题问住了,一时间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了,就笑了一下,说道:“那江南的士人是如何看待荆王殿下的呢?”

  费信良又喝了口酒,有些犹豫的说道:“在江南,人们都说荆王殿下是治世之能臣.”

  余承勋的身体顿了一下,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听话听音,三国的故事在明朝流传很广,这句评价曹操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可谓是人尽皆知。

  曹操这个人在封建时代的评价可不太好.

  余承勋也理解江南士人们为什么会如此评价朱厚烇,是因为朱厚烇就是现行体制里的最大的一个bug,这个bug让很多人都不舒服

  余承勋沉吟了一下说道:“我不太好评价荆王殿下,但殿下的能力,已经远超能臣了”

  费信良看出了余承勋的犹豫,就连忙举起酒杯打圆场道:“莫谈国事,莫谈国事,今日我们相见,就好好叙叙旧”

  于是两人就开始把酒言欢起来.

  酒过三巡之后,费信良拿起那张纸说道:“今日来京,真有一种乡下人进城的感觉,京城的变化简直太大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京城,这火车也太便捷了,之前人们都说南船北马,我看以后这句话要改成南船北车了.”

  余承勋听完笑而不语。

  费信良则继续说道:“以前都是江南之风引领大明风气,新鲜东西都是先出自于江南,然后再流行于大明各地。这几年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京城这边的新鲜东西层出不穷,江南之地反而落后了”

  费信良的手指在那张纸上敲了一下,说道:“这个东西很有意思,无论是图画内容还是印刷技法,都挺新鲜的,就是上面的文字太过浅白,完全可以弄得凝练很多啊.”

  “信良兄这就有所不知了,这些文字之所以如此浅白,是因为皇家集团一向如此,也是因为这是荆王殿下特意要求的,殿下要求书面用语尽量要用白话”余承勋说道。

  “白话?”费信良皱起了眉头,“这样做会失去很多文字上的美感的,贻害无穷啊!”

  “可是用了白话,这些文字能被更多的人看懂,能流传的更加的广泛,这也就是皇家集团印刷这些宣传页的目的所在了”余承勋摇摇头说道。

  明朝可是识字率最高的朝代,整体能达到30%以上,甚至40%。

  众所周知,四大名著有三本出自明朝,到了明末话本小说更是数不胜数,《金瓶梅》、《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封神演义》等,无一例外的都是针对普通小市民!

  先发一章

第487章 激进派

  2024-07-13

  如此众多的“低俗”小说出现,代表有大量的读书需求。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明朝普通人识字率很高,不然怎能看懂小说呢?需要注意的是,从明初一直到明末,明朝这一类低俗小说,都是层出不穷!

  在明朝的各个时期都在大力的兴建书院,到了明朝末年的时候,明朝全国各地的书院加起来达到了2000所左右,私塾更是不可计数。

  在明朝的成化年间,有一个被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人,叫杨继宗,他为了在其治下普及全民教育,曾经规定,民间子弟八岁不入学者,罚其父兄。就是说八岁的孩子,如果你还不给他上学,他的父亲或者他的哥哥都要受到惩罚。

  但到了清朝就不一样了,清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疯狂的实行愚民政策,百姓的识字率为历代最低。

  根据南石门县的县志记载,明末的时候,该县有私塾60多所,经过了明末清初的战争摧毁后,到了顺治时期,该县的私塾下降到了17所,但在满清朝廷的指示和县衙督学对私塾的指导下,到乾隆年间,该县的私塾仅仅只剩下了一所。朝廷还有令,未经官府允许开私塾者斩立决,即使家学所教授的课业也得经过官府审查,“如有教授内容不可经理者,以谋反罪斩立决。”乡野遗老和知识分子们“如有私传所学妄议圣人之事,县衙一经发现,直接禁之,再次发现,直接重罪论处”。

  到了道光年间,该县有两个村的村民发生了械斗,参与人数共有1000多人。最后县衙抓了带头械斗的村民进行处理,并对两村村民进行登记在册。但是两村人口5000多人,居然没有一个人会写自己名字的。这也就是说,清朝道光年间的百姓识字率已经不足千分之一。

  在1909年,也就是清朝灭亡的前两年,曾经做过一个统计,清朝全国的识字的人口不到300万,而当时清朝一共有4亿的人口,也就是说,清朝社会的识字率不到1%。

  社会识字率不到1%是什么概念?

  从轩辕黄帝到尧舜禹夏商西周的时代,只有贵族和少数的贫民识字,社会的整体识字率大约徘徊在4%左右。

  清朝的识字率连中国的远古时代都远远不如,直接倒退回了野人时代。

  “这倒是能说得过去,小民见识不足,只有用这种手段才能让他们知道陛下的功绩啊!”费信良说道,其实他这么也是在自己脸上贴金,要是没有那些地图,他也搞不清楚朱厚照打下来多大的疆土。

  “不知贤弟最近在忙些什么?”费信良接着说道。

  “忙?翰林院有什么可忙的?”余承勋脸上露出一丝萧索的神色。

  “贤弟这是什么话?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翰林官乃是储相,清贵无比,别人都羡慕不来呢.”费信良连忙说道。

  余承勋又喝了一口酒,说道:“你说的我都懂,但是在京城一直听着北方草原上传来的一道道捷报,听到陛下气吞万里如虎的事迹,总是让我感觉翰林院是如此的无聊.”

  费信良张了张口,想要继续去安慰一下好友,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你看看,聊这些干什么.”余承勋打起了精神说道:“说点有意思的,最近我们翰林院的同仁正准备联名上疏呢?”

  “联名上疏?”费信良露出感兴趣的神色,“这是为何事联名上疏啊?”

  “我们正准备上疏请求陛下收收复交趾布政司,北方战事平息,正好把近卫军精锐调到南边打仗,大明故土不能一直落到安南蛮子手中!“余承勋激动的说道,脸上露出了狂热的神色。

  “啊?”费信良难以置信的说道,他怎么都没想到余承勋竟然会为这件事而上疏,这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也让他感觉眼前的好友变得有些陌生起来了。

  “伱不知道近卫军是多么的精锐,我参加过好几次阅兵”余承勋脸上露出兴奋的神情,就要滔滔不绝的讲下去

  “我在江南就听闻阅兵式之名,而且陛下成为天可汗,乃是千年一遇之盛事,我更是不想错过,所以就来到了京城.”费信良忍不住打断了余承勋。

  “啊?”余承勋呆了一下,然后说道:“那你来的可真是时候,这次盛事也有阅兵,规模还是历次之最,到时候我给你弄一张邀请函”

  “那就多谢贤弟了!”费信良兴奋的说道。

  “客气,等你见过近卫军的精锐之后,你就会发现放着这些精锐不用就是最大的浪费”余承勋又把话题拉了回来。

  “其实也有小道消息说陛下想去收复西域之地”余承勋露出了笑容,“要是陛下真的把西域收复了,我就申请去西域为官.”

  费信良无比震惊的看着余承勋,他完全没办法理解余承勋的想法,好一会儿才说道:“你疯了吗?你放着好好的翰林检讨不做,你去西域那危险而偏僻的地方做官?”

  “我没疯,我想的很清楚.”余承勋冷静的说道。

  然后他看着费信良说道:“信良兄你还记得我最喜欢的诗人是谁吗?”

  “李太白?”

  “对!就是李白李太白!”余承勋站起身来,走到窗边,看着远方。

  “李太白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已经七百多年没有汉人去过那个地方了,我想去那里看看.”余承勋轻轻的说道,眼中闪烁着明亮的光芒。

  费信良张大着嘴巴看着余承勋,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他能理解余承勋,但又不能完全理解余承勋

  其实余承勋就是最近朝堂上新出现的激进派,其中不乏像余承勋这样的年轻官员。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新涌现出的激进派,以前有许多都是厌恶战事的守旧派。他们思想的剧烈转变,一是来自朝堂稳定;一是来自国库丰盈(皇家集团虽然不受文官们控制,但文官们也把皇家集团的收入当成国库的一部分);三是是来自历次大捷,这让所有人的心气都不一样了。

  传统文臣,就算只知吟诗唱词,但谁还没想过开疆拓土,辅佐君王达成万世景仰的文治武功?

第488章 盛世

  2024-07-13

  (这章名字应该是“盛事”,但我现在改不了)

  这些人以前厌恶战事只是厌恶战败和战事的巨大花费,并不是真的讨厌战争,现在他们战争的花费不用他们操心,战争又取得了一次次胜利,所以他们变的更加的激进起来了

  用比较功利的角度去分析的话,现在这个时候激进才能捞取最大的政治资本,毕竟战争和战争的后勤都不用他们去管,他们在朝堂上鼓吹战争,为战争摇旗呐喊,不仅能拉近和皇帝的距离,说不定还能混个运筹之功呢

  当然以上是比较功利的角度,其实也有很多激进派的官员完全是出自心中的一腔热血,在中国的任何时期都不缺少这样的人,更何况朱厚烇这十几年一直在宣扬和传播民族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和主流的儒家思想并不是互斥关系,很多年轻的官员和士子也很容易接受民族主义思想,而国家的强大和胜利则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朱厚照的一次次胜利不仅让他在民间的名声变好,在士人之间的名声也变好了,另外也是因为距离产生美,毕竟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没呆在京城里,就算呆在京城里也整天拉着参谋部做推演,日子过的好不快乐,以前那些欺男霸女的的事都不去干了,朱厚照在军事方面还真就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人.

  万众期待的仪式终于开始了,几千人的各藩国、各部族使者,还有在京的各位大臣齐聚奉天殿前的广场,把奉天殿前面的广场挤得满满的,恭请朱厚照成为天可汗。

  这次朱厚照没有推辞,接受了天可汗的尊号,并以玺书赐西北、北方和东北部落使者,皆称天可汗。

  天可汗毕竟是游牧民族色彩比较强烈的称呼,所以玺书只赐给了西北、北方和东北的游牧部落使者。

  在朱厚照接受天可汗尊号之后,整个奉天殿前的广场上都是山呼万岁之声。

  然后就是阅兵,三万多受阅部队早已经整装待发,承天门下的观礼台也被扩建了很多,现在连承天门对面的路旁都建上了观礼台,就是为了能够容纳足够多的观众观礼,经过扩建的观礼台能容纳五万人观礼。

首节 上一节 244/2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秦:悟性逆天,我在鬼谷长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