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是大明藩王,我不摆烂

我是大明藩王,我不摆烂 第287节

  他明白朱厚烇的意图,也明白朱厚烇的良苦用心,把这一首千古绝唱彻底和正德时代绑定在一起,和朱厚照绑定在一起,让后世的人一想起正德时代和朱厚照就能想到这首词,想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种情意更加让人感动,让人泪下.

  朱厚照在听到这首词的最后一句的时候,完全陷入了失神状态.

  一滴晶莹的泪珠从他眼角流出,落在了地上,这是他今天第一次流泪.

  他原本的计划就是今天不要流泪,他今天大笑、吐血,但就是没有流泪

  但他现在是真的忍不住了,他回想起以前和朱厚烇相处的点点滴滴,他无数次在朱厚烇面前说要成为超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的皇帝,他在朱厚烇的辅佐之下做到了这一点,而朱厚烇又把这些写成了一首千古绝唱送给了他

  而且杨廷和能意识到的东西他也能意识到

  这怎能让他不感动落泪呢

  朱厚照同时又是无比的兴奋,他身体中不知道怎么就生出一股力气,站起身来,走到了城墙边上,朱厚烇的身边.

  大声的对城下喊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朱厚照猛地一大口鲜血喷出,整個人借着火枪后挫力,猛然朝着后方倒下。

  “陛下!”

  “父皇!”

  “皇兄!”

  朱厚烇一把抱住了朱厚照,朱厚照已经彻底的油尽灯枯了,他紧紧的抓住朱厚烇的手,用最后的力气对朱厚烇说道:“好兄弟”

  正德二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朱厚照的心脏在承天门城楼上停止了跳动,享年四十三岁

  正德时代至此落幕

  内阁大臣,六部尚书,六科给事中,都察院与五寺、近卫军、宗人府主官,全部被朱厚烇招来汇聚一堂。

  朱厚烇拿出一份诏书:“此为陛下遗诏。”

  皇权交接,有两份文件最重要,一为皇帝遗诏,二为新皇即位诏。

  明代皇帝的遗诏字数不多,大概在200到600字左右,但却字字精炼、不得含糊。内容主要分为八个部分:回忆政绩,检讨缺失,宣告将死,认定嗣君,嘱托嗣君,叮咛大臣,规定丧葬,抚定地方。

  遗诏首先请内阁、司礼监、制敕房、礼部和三法司验证,须确认其真伪,再给大臣们宣读。

  众臣听完,神色各异。

  朱厚照回忆政绩的时候,把自己的文治武功都海吹一遍。同时又承认错误,说他正德初年不该宠信宦官佞臣,致使天下沸腾、叛乱四起。告诫太子要吸取教训,叮嘱大臣悉心辅佐新君,特别强调了朱厚烇是以后的摄政王,总摄天下军政,直到朱厚烇认为新君合格了再还政。

  还说自己的葬礼,不必搞得太隆重。但陪葬品当中,必须陪葬一门火炮、一支火铳、一副千里镜,还得是最新式的产品,不要拿老式玩意儿糊弄。最后还叮嘱不要把他的荣誉章给陪葬了,他把他所有的荣誉章都送给了军事博物馆,有同样待遇的还有朱厚烇最初给他锻造的那把饮血剑,并命令这些东西每年都要在博物馆最好的位置展出

  遗诏之所以是强调朱厚烇是以后的摄政王,是因为朱厚照生前已经下过多道旨意,并且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过朱厚烇就是未来的摄政王

  朱厚烇要只是靠着在遗诏里提一嘴而成为摄政王,那肯定会引来各种非议,这一点朱厚照早就想到了,为此做了很多的准备和铺垫

  遗诏宣读完毕,朱载堻被请来,众臣行礼叩拜嗣君,朱厚烇没有跪,而是登上御台站在朱载堻身前,坦然接受众臣的跪拜,众臣虽然觉着有些不妥,但也都没有提出反对的意见.

  此时能在京城为官的都是倾向于朱厚烇的官员,反对朱厚烇的官员早就辞官回江南去了,自然也不会在这个场合恶心朱厚烇.

  朱载堻只觉着自己被一个黑影给笼罩了,但是他也不敢说些什么,他还沉浸在朱厚照离世的哀伤中

  杨廷和主写即位诏书,这玩意儿得尽快公布,昭告天下新君已经确定,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混乱。

  先皇的葬礼,也要以嗣君的名义安排。

  第二天,朱厚照的遗诏,朱载堻的即位诏,同时发往全国各地。

  但新君不能立即登基,要把先皇的葬礼处理完毕。就算是葬礼结束,还得臣子劝进,三劝三辞,以彰显孝道和仁厚,估计得拖到明年春天。

  在登基之前,朱载堻只能算嗣君。

第587章 祖有功,宗有德

  朱厚烇成为摄政王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先皇葬礼。

  在此之前,他下了两道旨意,第一件事是给于谦改谥号。

  明宪宗时,于谦复官赐祭。弘治二年,追谥“肃愍”。

  “肃愍”明显不是什么特别好的谥号,肃是美谥,愍是平谥,加起来只能说一般,根本配不上于谦。

  后来在明神宗万历时,改谥“忠肃”。

  不过这个世界明显不会有什么万历了,所以于谦的谥号还是“肃愍”。

  朱厚烇直接大手一挥,改谥“忠武”。

  这可惊呆了朝廷上下,不明白朱厚烇这是要干什么。

  古人的谥号是非常有讲究的,文官的谥号以“文”开头,谥号只有一个“文”字的最高,然后便是以文开头的两个字,比如:文正、文忠、文恭、文成、文端、文恪、文襄、文顺等等。

  武官谥号以“武”开头,单谥"武"一个字为最高,其次便是以武开头的二字谥号。

  然后就是通谥了,所谓通谥,便是那些可以出将入相,文武兼备之人的谥号。

  通谥,以“忠”字开头,以"忠武"最好,其次为忠献、忠肃、忠敏.

  朱厚烇给于谦改谥号为“忠武”,是对于谦来讲最好的谥号了,毕竟给于谦文正、文忠的谥号也不太合适。

  而且“忠武”这個谥号也非常适合于谦,看看历史上谥号是“忠武”的都是什么人吧。

  诸葛亮——忠武侯,应该是谥号“忠武”中知名度最大的一个了。

  郭子仪——谥号“忠武”,郭子仪有再造大唐之功,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岳飞——最初的谥号为“武穆”,后来改为“忠武”。

  常遇春——谥号“忠武”。

  至于于谦有再造大明之功,“忠肃”,通谥第三,还是低了点,所以朱厚烇就直接给拉满了.

  朱厚烇的这道旨意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对声,毕竟这么多年无论朝堂还是民间对于谦都很推崇,这次改谥甚至有不少的赞同之声。

  第二道旨意则是拆除智化寺北院王振的旌忠祠,烧毁王振塑像、毁坏“智化寺碑”,将明英宗“谕祭碑”移走深埋。

  王振就是撺掇朱祁镇御驾亲征的那个大太监,虽然他看上去更像是朱祁镇的背锅侠,他本在土木堡之变中身死,但在天顺元年,朱祁镇复辟后,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在京师智化寺北院建旌忠祠,以祭祀亡灵。

  天顺三年重阳日,又在智化寺殿西檐下建明英宗“谕祭碑”,“褒其忠义”,大殿前则建李贤所撰“智化寺碑”,“称其丰功大节”。

  就这样,人神共愤的太监王振身死族灭之后,就这样在北京智化寺安然享受着香火祭祀,直到285年之后的清乾隆七年才结束。

  朱厚烇的这道旨意自然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片叫好之声.

  只不过所有人还都不明白朱厚烇这么做的深意

  按照先皇遗诏,葬礼不要太隆重,交给礼部照章办理便是,但皇帝的庙号和谥号却得认真讨论。

  有大臣说道:“先皇庙号可为‘武’。”

  朱厚烇立刻狠狠的瞪了过去,他怎么能容许朱厚照的庙号为“武”?

  在一瞬间他都以为这个人是南边派过来的奸细,专门来捣乱的.

  谥号为“文”、“武”很牛逼,比如汉文帝、汉武帝。

  但庙号为“文”、“武”,是非常恶心人的。“文宗”暗指文弱无能,至于“武宗”嘛,只能说明这个皇帝,生前比较喜欢打仗。而喜欢打仗,往往意味着穷兵黩武,多少都含有讥讽之意,明褒暗贬的程度仅次于“神宗”,还有“穆宗”,看似褒扬,实则有讥讽提线木偶之意。

  文官恶心人是很有一套的。

  所以说历史上朱厚照的庙号“武宗”并不是什么好的庙号。

  很多文官,就是这样看待朱厚照的,在他们心目中,朱厚照确实穷兵黩武。

  朱厚烇让在场的官员们尽情的去讨论,他们讨论了好多种.

  以朱厚照的各种事迹,庙号“宣宗”、“宪宗”比较合适。有功有过,但功不可没,可是显示不出朱厚照的武功,而且这两个庙号都已经有了,宪宗还是朱厚照的爷爷。

  仁宗、圣宗、孝宗、睿宗,这四个庙号都是明君,仁宗、孝宗已经有了,剩下两个对朱厚照的功绩来说又显得不足,也显不出朱厚照的武功。

  不过也由此可见嘉靖把他爹追封为皇帝,还给了一个睿宗的庙号有多离谱了.

  一个啥事儿没干的藩王,只因为儿子做了皇帝,就能追赠庙号“明睿宗”,简直太离谱了.

  至于什么“勋宗”之类的庙号就是个乐子,根本上不了台面,而且在谥法中也没这个字。

  但为了完美谢幕,杨廷和不想横生枝节,看向朱厚烇说:“摄政王有何意见?”

  朱厚烇看着台下的众臣,说道:“孤以为众卿讨论的方向,有很大的问题,在根本上就错了!”

  台下众臣尽皆愕然,不明白朱厚烇要说些什么.

  “祖有功,宗有德!”朱厚烇看着众人一字一顿的说道。

  众臣听完心中大震,他们明白了朱厚烇的意思了

  祖意味着打天下,宗意味着守天下,开创为功,守成为德。

  能称之为祖的必须有开创之功,而朱厚照有吗?

  还真有!大明两京十三省面积不过四百万平方公里的样子,而朱厚照南征北战了十几年,开疆扩土,直接把大明的疆域扩大了三四倍,如果这样都不算开创之功,那什么算是开创之功?

  祖这个庙号的门槛是很高,但是以朱厚照的功绩这个还真不算什么门槛.

  众臣们刚刚讨论了半天“宗”,是因为被固定思维给限制住了,现在转念一想,朱厚照还真有这个资格!

  对此他们都怦然心动,皇帝评价越高,他们这些大臣评价自然越高,青史之上可为他们加分。

  于是这一点也很快就通过了.

  新的基调被定下了,朱厚照的庙号必须为“祖”。

第588章 朱厚照的庙号和谥号

  “殿下还有什么建议吗?”杨廷和干脆的问道,他已经看出来朱厚烇心中已经有成熟的想法了。

  “中!”朱厚烇淡淡的说道。

  这下所有人又是一阵大哗,这评价也太高了!

  中,中兴之主!

  中祖更是历史上从未出现的庙号,因为要想满足中祖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中祖的话,需要这个国家再跌落一次,然后再发扬光大一次。那么上承天命的这个人,他就是中祖,刘秀就有这个资格,但他选择了更适合他的“世祖”,有世系转移之意。

  历史上只有两个人有这样的机遇,一個是刘备,一个是李隆基。

首节 上一节 287/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秦:悟性逆天,我在鬼谷长生

下一篇:三国:绝命毒士,老曹劝我冷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