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楼生涯 第87节
从“乱改祖制”到“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等等,各种理由都有。
虽然对于这些弹劾的折子昌平帝一般都是留中不发,但架不住下面的官员似乎就显示跟他卯上了,你留中不发是吧?那我就继续上折子,烦死你。
原本就为了辽东和潼关的战事火大的昌平帝终于发作了,对着戴权喝道:“去……把那个混小子给朕叫来,朕要问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多时,正在校场练兵的贾瑜匆匆来到了大明宫。
“贾瑜……你到底是怎么回事?”
看到贾瑜到来,昌平帝将一肚子的火器发泄到了他身上。
只见他抓起桌上一堆折子朝着他甩了过去,顿时噼里啪啦的散落了一地。
“朕让你好好练兵,你看看你……成天正事不干,破事一大堆。连练個兵都能给你折腾出一堆的歪门邪道来,你自己家看看……这些全都是弹劾你的。
你实话告诉朕,这个兵你还能不能练,不能练的话趁早说,朕换个人替你练!”
一进门就被劈头盖脑骂了一顿的贾瑜可谓是一脸的懵逼,他捡起地上的奏折随意翻看了一下,很快就明白了原因。
昌平帝坐在椅子上静静的看着他,等他看完后冷声道:“说吧……到底是怎么回事?”
“没怎么回事啊。”
贾瑜不解道:“臣不过是自己试制了一批新的军服给那些火枪兵……嗯,火铳兵,穿上后感觉效果还不错,便让他们换上了。”
“换上了。”
昌平帝差点被气乐了,“你知不知道,私制军服,又私改军制,此乃大罪也。”
“臣没有擅改军服啊。”
贾瑜依旧一脸的无辜,“陛下,臣虽然给士卒们换了一批新军服,但也是事出有因啊,谁让兵部衙门不给臣拨发甲胄来着。
臣总不能让士卒们穿着百姓的衣裳吧?”
“呃……”
贾瑜这一记将军打了昌平帝一个措手不及及。
他愣了好一会才咬着牙道:“就算兵部不给你拨发甲胄,你不会自己做一些鸳鸯战袍吗?为何要别出心裁的做一套和西夷人相似的东西出来。”
“因为它便宜啊!”
贾瑜的回答依旧让昌平帝气得差点吐血,“臣给您算一笔账啊,您听听看有没有道理。
士卒一套普通的甲胄就是六七十两银子,将官的更高,少则数百两,多的甚至数千两,臣哪来的银子给全军士卒换上甲胄?
而臣自己制作的军服就不同了,一全套下来只需要五两银子即可。
有鉴于此,臣干嘛放着便宜的东西不要,偏偏去买贵的?
而且您也别小瞧西夷人的军服,起码人家的服饰穿戴方便,最重要的是省布料啊。”
看着款款而谈的贾瑜,昌平帝有些麻了。
虽然早知道这小子会狡辩,但没想到这里有还挺强大的,说得自己居然无言以对。
无奈的叹了口气,指着他道:“你啊……还真是不让朕省心。
朕这些日子宵衣旰食,忧心匆匆,可有人还净给朕出幺蛾子,你啊!”
贾瑜看着几日不见仿佛又苍老了不少的昌平帝,嘴唇蠕动了一下,只是话到嘴边却又被他咽了回去。
他知道,安慰的话说得再多也不如搞出一件实事让人开心。
他想了想,“陛下,臣知道,这些日子随着蒙古鞑子叩关,东虏围攻沈阳,如今神京城内人心惶惶。
臣有一侧,不但可振奋京城内的民心,还能正面应对那些成天吃饱没事干的言官对微臣的污蔑。”
“是嘛……说说看!”
昌平帝没想到这小子居然还能想出一个点子来,一时间好奇心被勾了起来。
“办法很简单,举办一场阅兵!一场让全神京百姓都能观看的阅兵!”贾瑜不假思索的说。
“阅兵!”
昌平帝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不过嘛……华夏文字的精髓就是,即便你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汇的人,也依然可以通过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这个词。
“对……就是阅兵,也就是类似于观兵,讲武的意思。”
听到这里,昌平帝不禁瞪了这混小子一眼,观兵就观兵,这小子偏偏别出心裁的弄出了一个阅兵的词语。
不过他又回味了一下,发现这个词还是挺贴切的,比起观兵、讲武更贴近。
阅……便是检阅,兵即为士卒,检阅士卒,这就容易理解多了。
对于阅兵这种事昌平帝还是知道的。
华夏自古就有阅兵的传统,最早可以追述到公元前1048年那次著名的”孟津观兵”。
周武王召集诸侯在孟津举行阅兵,当时参加阅兵的诸侯有八百之数。
在会上周武王进行誓师,史称“孟津之誓”。
昌平帝对于阅兵自然是不陌生的,大夏自开国后也有过几次阅兵,不过彼时的阅兵大都只是皇帝和一众文武百官们参加。
现在贾瑜提出了让全神京的百姓都参加,这就有点意思了。
昌平帝犹豫了片刻,“这能行吗?”
“太能行了!”
没有人比贾瑜更清楚一场盛大的阅兵式能对提高国民的信心有多大作用了。
君不见贾瑜所在的后世,无论是华夏还是西方列强乃至大毛等强国,动不动就阅兵。
所谓何来?不就是向世人炫耀武力秀肌肉吗?
目的就是对内安抚百姓,提高国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外就是警告那些心怀不轨的国家,看到老子这沙锅大的拳头没,小心老子揍你哟。
“陛下……至此人心惶惶之际,没有异常盛大的阅兵更能展现朝廷的决心了。
蒙古人和建奴不是想要南下么,咱们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们。
想打没问题,咱们大夏奉陪到底!
咱们大夏可是拥有亿万民众的,咱耗得起……一旦打起来,担心的应该是东虏和蒙古人才是。”
第一百三十一章 贾瑜大谈生意经
听了贾瑜的话后昌平帝沉默了。
是啊,经过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大夏的人口从开国初期的三千多万增加了整整三倍。
而蒙古和后金呢?
这两个种族里人口最多的蒙古也就四十来万人,后金就更少了,撑死了也就三十多万人。
可以说这两族的人口加起来还不到大夏的一个零头,至于经济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可为何会成为大夏的心腹大患呢?
刚开始登基的时候,雄心勃勃的他还曾计划过东征后金西扫蒙古,可当内阁将执行这個计划所需的粮饷、金银以及各种物资送呈上来后,他沉默了。
按照内阁提供的清单看,光是想要西征蒙古就至少需要征集二十万大军和三十万民夫。
以大夏目前的财政收入,至少要不吃不喝一年才能够赞够大军一次西征所需,至于想要东征后金,所需要的大军、民夫和粮饷至少还得增加一半才行。
从此以后,昌平帝便彻底熄了征讨蒙古和后金的心思。
没想到,今天居然又听到人提起了这件事。
昌平帝神情复杂的看了贾瑜一眼,“爱卿能有此等雄心壮志是好的,可打仗拼的不止是人口。
如今大夏国力不济,根本支撑不起大军出征所需的粮饷。
更何况出征哪里是这么容易的,否则十多年前父皇也不会……”
说到这里,昌平帝闭上了嘴。
虽然如此,但贾瑜还是听出了他的意思。
十五年前,统一了女真的努尔哈赤宣布脱离大夏,建立了后金国,自称为大汗。
当时的神武帝,如今的太上皇李吾坤闻讯后大怒,亲率三十万大军远征辽东,誓要将刚成立的后金碾成粉末。
而努尔哈赤也不甘示弱,亲率十万大军迎战。
双方在萨尔浒展开了决战,最后大夏军大败。
三十万大军只逃回来了不到十万,也就是从这次战役,大夏的国势开始由盛转衰,对后金也从攻势变成了守势。
刚刚大败回来的神武帝休息了几个月后,为了重新鼓舞大夏军民的士气,召集百官在铁网山进行狩猎。
没曾想当朝太子居然趁机发动了兵变,效忠皇帝的军队和效忠太子的军队在铁网山进行了大战,虽然最后神武帝获得了胜利,但这场叛变也将大夏军队仅存的最后一点精锐也消耗殆尽。
经过这场叛变后,神武帝心灰意冷,将皇位传给了第四子,也就是现在的昌平帝,自己躲进了龙首宫。
或许是经历了叛变后疑心病愈发浓重,太上皇虽然将皇位传给了儿子,却是退而不休,依旧掌控着朝中的大部分权利,形成了双日悬空的局面,这也使得昌平帝虽然登基十余载,但做起事来却是束手束脚的原因。
而双日悬空的后果也导致了文官集团的权力愈发壮大,甚至大到了连昌平帝都感到棘手的地步。
原本这些东西贾瑜是不大清楚的,不过谁让他娶了一个博学的媳妇呢,这些东西都是这些日子,晚上他传授元春武学,累了之后休息的间隙元春告诉他的。
看着昌平帝有些黯然的神情,贾瑜却笑道:“陛下勿忧,后金和蒙古固然凶悍,但我咱们背靠着大夏。
无论是经济、军队还是人口都远胜于他们。
咱们可以输十次甚至数十次,可只要赢一次就够了。
蒙古人和后金则相反,他们可以赢数十次,但只要他们输一次,他们就再也蹦跶不起来了。”
昌平帝还是头一回听到这种言论,原本郁闷的心情稍微好了点,饶有兴致的问:“哦……此话何解?”
“这很简单啊,您听微臣给您分析分析。”
难得看到昌平帝对自己说的东西感兴趣,贾瑜也有了精神。
他随手搬一个凳子来到龙案前坐了下来,兴致勃勃的说:“陛下,您看啊。
咱们大夏人口亿万不止,这也就意味着咱们几乎拥有源源不断的兵员,哪怕前方死再多的士卒咱们也能够很快补充上去。
而敌人则不同,就以后金为例。
他们全族人口也就三十万,再加上依附他们的一些蒙古部落,撑死了也不过四十万。
按照四比一的青壮比例来算,他们最多也就能凑出十来万大军。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通古代,古人泪目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