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炮火弧线

炮火弧线 第224节

  他快步奔向行进的俘虏队列。

  麦克看了眼审判官,看到对方做了个请的手势才迈开脚步,追上搭档。

  罗伯特已经在疯狂消耗胶卷了,闪光灯的烟都飘到了麦克的鼻孔里。

  麦克仔细打量这些俘虏,发现有半数的俘虏佩戴工程兵的兵种臂章,另外一半穿著比普通普洛森制服更黑的军装,脖子上的领章也不一样。

  他忽然拉住搭档:“注意,拍他们的领章!这才是最有新闻价值的地方!”

  罗伯特:“领章?”

  麦克:“看到没,拿著闪电的宙斯,这些人是普洛森宣传部门说的阿斯加德骑士团,精锐中的精锐!普洛森的宣传相说这支部队是无敌的!”

  罗伯特:“我不记得有这回事,但是你说是那肯定就是了。而且这个领章……看起来确实很惹人眼球!”

  说著他拿起照相机,贴近有领章的步兵,按下快门。

  镁粉速燃产生的烟钻出闪光灯。

  麦克:“多拍几张!”

  吩咐完搭档,他就换成普洛森语,大声问:“你们是阿斯加德骑士团吗?谁打败了你们?”

  所有俘虏用怨恨的目光盯著麦克。

  而罗伯特像是捡到宝了一样,狂拍这帮人的表情。

  这时候安特群众反应过来了,开始对著俘虏大骂,各种各样的杂物也从四面八方扔向俘虏队伍。

  麦克还在重复:“你们是阿斯加德骑士团吗?谁打败了你们?谁俘虏了你们?我是联众国的记者!谁能接受我的采访?”

  这时候,有个军官模样的人忽然起头:“Ob's stürmt oder schneit,Ob die Sonne uns lacht!”

  麦克懂普洛森语,知道是“无论是狂风还是暴雪,或是烈日当空”的意思。

  这是普洛森装甲兵军歌。

  下一刻,本来灰头土脸的俘虏们挺胸抬头,一起高声合唱。

  引擎似雷鸣,速度如闪电般迅捷,迎敌而上,在坦克的庇护之下。战友的前面,我们冲锋,独自战斗,由此我们深深的扎入敌人的阵地。

  安特群众扔东西扔得更起劲了,但是这并不能让普洛森人停下。

  不对,他们似乎是为了对抗安特人的愤怒,唱得更大声了。

  如果命运女神再次把我们抛弃,如果我们不再能够,回到故乡,如果子弹射向我们,把命运终结、生命停止,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会给我们一个钢铁的坟墓。

  麦克看著趾高气昂的普洛森人,已经想好了报导的第一句。

  “这些俘虏,仿佛他们根本不是俘虏,而是来占领这座城市的。这便是第一群进入叶堡的普洛森军人。”

第222章 其他方向的情况(补更733)

  9月29日,普洛森第二装甲集群司令部,海因茨·威廉·冯·毛奇大将刚进入司令部,他的副官就急匆匆的过来说:“中央集团军群冯·波格元帅的电话。”

  毛奇大将:“我知道了。给我泡咖啡。”

  说罢他走向地图桌,拿起听筒:“我是毛奇,怎么了,元帅?”

  “居然能把电话打到你的司令部,这体验可太新鲜了。”

  之前毛奇大将的装甲部队进攻非常迅猛,总是在不断前进,所以他的集群司令部也不断的向前移动,根本来不及拉电话线。

  现在这样进攻发起九天了司令部还在同一个地方的情况,确实前所未见。

  毛奇大将解释道:“我们在杜瓦河上遭遇了坚决的抵抗。我们一直在猛攻正面的安特第五十一军,他们的损失很大,但是得到了第五十五军的增援,另外敌人的集团军重炮也一直在照顾我们。

  “如果阿斯加德第一军能发起进攻,分担一些我们的进攻压力,我想突破敌人的防线只是时间问题。”

  冯·波格元帅叹了口气:“陛下非常生气,毕竟北线的进攻非常顺利,你们却一动不动。昨天有一份联众国的报纸被送到了陛下面前,然后他气得连夜派飞机把报纸送给了我们。

  “我派了辆摩托车给你送去,应该就快到了。伱还是尽快催促吉尔艾斯发动进攻吧。”

  毛奇大将:“我会的。”

  “如果没有办法催动这位皇帝陛下的红人,你就突破防线,然后侧击那位罗科索夫的师。”

  “这样不会出现政治问题吗?”毛奇大将疑惑的问。

  冯·波格元帅:“你只要把功劳让给吉尔艾斯那个小鬼就好了,比如把罗科索夫包围起来,然后挥师前进。只要最后能拿下叶堡,荣耀就归于国防军!”

  毛奇大将并拢脚后跟:“是。我争取几天内突破防线!”

  他刚说完那边就挂断了电话。

  毛奇大将放下听筒,扭头问副官:“元帅说有一份联众国的报纸。你们收到了吗?”

  副官:“还没有收到。从中央集团军司令部到这边需要时间。”

  毛奇大将挑了挑眉毛:“算了,不管它了。今天我们继续发动进攻——”

  这时候参谋领著两名穿摩托部队皮衣的军官进了司令部。

  两人一看到毛奇大将就立正敬礼:“大将!冯波格元帅让我们把这份报纸送给您。”

  “拿给我看看。”毛奇大将说著拿起镊子,打开方糖罐夹了一块方糖扔进咖啡杯里,再用勺子轻轻搅拌。

  皮衣军官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报纸,递给副官。

  副官一看报纸头版的照片就皱起眉头,开始阅读头版头条。

  毛奇大将:“说了什么?”

  “这些俘虏,仿佛他们根本不是俘虏,而是来占领这座城市的。这便是第一群进入叶堡的普洛森军人。

  “罗科索夫将军抓住了他们,并且保证他们会是最后一批进入叶堡的普洛森人。

  “我们的记者了解到,这些普洛森军人来自被普洛森帝国宣传部吹嘘的阿斯加德骑士团,他们被罗科索夫将军成建制的消灭。

  “在游街的时候,俘虏们努力维持士气,可一听到罗科索夫将军的名号,立刻就像受惊的田鼠。

  “他们试图唱歌驱散这份恐惧,但这个努力显然失败了。罗科索夫摧毁了他们的战斗意志。

  “这些士兵,把罗科索夫将军称为史尔特尔,这是诸神黄昏中毁灭阿萨神族的火巨人之王……”

  副官读不下去:“阿斯加德骑士团是我军中抽调城市平民出身的人组成的吧?他们绝不会说出这种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

  毛奇大将咋舌道:“报纸上又不一定的是真的。尤其是联众国的报纸。给我看看。”

  副官把报纸展开摊平,放到大将面前的桌子上。

  大将看著头版的照片:“哼,阿斯加德骑士团的军装倒是照得很清楚。”

  副官:“国防军内有不少人会高兴吧?”

  “这怎么可能高兴呢?你也说了,阿斯加德骑士团本来也是国防军,这是我们的同袍在被人侮辱!是时候发起决定性的攻击了。我们今天就要突破当面之敌!”

  毛奇大将抬起头:“进攻,坚决的进攻!”

  ————

  9月29日上午,卡舒赫中将的军遭到了敌人猛烈的攻击。

  当然敌人这些天的攻击就没有不猛烈的。

  昨天普洛森人就试图在河上架浮桥,卡舒赫的炮兵好不容易才阻止了敌人的架桥行动。

  今天看起来敌人又要故技重施了。

  烟雾下来的时候,卡舒赫就命令参谋长:“又是架桥行动,让敢死队出发。”

  敢死队的任务是带著电话和电话线爬到河边,观察对面敌人架桥的位置,引导炮火攻击。

  卡舒赫的军防御正面很宽,整个渡口区域都适合架桥,如果用火炮覆盖整片区域那消耗的弹药太多了。

  考虑到还要在这里坚守上十几天,卡舒赫出此下策。

  敢死队出发后,卡舒赫的参谋长在他身边小声说:“对岸敌人坦克的引擎声一直在响,今天会不会有什么大动作啊。我们这段防线,河岸没有绍斯特卡那样的防波堤,敌人的部队要是借著烟雾掩护直接过河……是不是按照那位罗科索夫的做法,组织盲射火网啊?”

  卡舒赫想了想,摇头:“不,我们的弹药存量已经很危险了。准备肉搏战吧。敌人如果是武装泅渡的话,重机枪跟不上来,对我们的压力不会那么大。”

  就在这时候,电话铃响了,参谋长接起来:“喂?什么?敢死队员被杀了?敌人步兵从河里上来了?那开火啊!开火!”

  参谋长怒吼的同时,防在线响起鞭炮一般的枪声,噼里啪啦的。

  参谋长刚挂上电话,电话铃又响起来。他接起来喊:“喂?军部!27师?你要增援?预备队昨天就上去了!你再要增援,就只有我们了!”

  把听筒摔在电话机上后,参谋长抬起头:“要不,给基里年科中将打个电话吧?让他的集团军再派几个师上来。”

  卡舒赫还在犹豫,这时候外面传来引擎声。

  紧接著师部的警卫跑进来:“军长!援军到了,是坦克!”

  卡舒赫立刻冲向地堡大门,直接推开警卫出了门,来到地面上,果然看到坦克行进的烟尘。

  一辆大脑袋T34在卡舒赫的军部面前停下,车长打开舱盖钻出来:“将军阁下!我们基里年科中将的命令来支援你们!”

  卡舒赫:“你们这个坦克怎么和其他的T34不一样啊?”

  车长笑道:“这是偷偷生产的观礼型坦克,和罗科索夫将军的422号车是一样的!而且都有无线电!虽然那无线电时不时会抽风,但全都有!让我们去打敌人吧!”

  卡舒赫:“好!敌人正好正在对27师的阵地发动攻击。你们去支援27师!”

  ————

  第二装甲集群司令部。

  “报告!我军攻击受阻,敌人投入了坦克部队进行反冲击,目前我们只控制了河滩阵地。”通讯参谋说完就站在原地等待命令。

  毛奇大将:“步兵不需要强求占领整个河岸阵地,维持住滩头等架桥部队完成任务就行了。”

  参谋长:“什么坦克反冲击我们?”

  通讯参谋:“说是在识别图上没有的型号,疑似特34,但是炮塔更大。”

  毛奇大将抬起头:“炮塔更大的特三四?罗科索夫到我们正面来了?绍斯特卡没有压力,所以他直接跑来这边了?”

  通讯参谋:“前线没有报告看到红旗。要我让他们确认下吗?”

  “让他们确认下。”

  毛奇说完,通讯参谋转身走了。

  毛奇大将的副官说:“罗科索夫的部队在绍斯特卡,他自己跑过来,这样合理吗?会不会是罗科索夫使用大炮塔特三四取得战果之后,安特方面就紧急生产了一些这种大炮塔的坦克啊?”

  毛奇大将:“有这个可能。让88炮推进到河边,准备开火。烟雾应该快散了。”

首节 上一节 224/9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反清:从金田起义开始

下一篇: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