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260节
防的就是他们收集铁器打造武器。
总体来说,武怀玉觉得朔方这边受战争影响,物资比较匮乏,尤其是大唐制造的手工商品,他们的牲畜皮毛则有些严重过盛贬值。
但现状就如此,他们需要的商货,基本上也只有唐朝能供给,但他们的牲畜皮毛这些,大唐却有许多个交易对象。
市场转了一圈,挺热闹,还有不少店铺正在赶工建造和装修中,其实本来互市也不是天天开,但武怀玉没理会那老一套,而是把白城城外的这市场,打造成一个常市,每日开放经营,里面还有固定的街铺。
他有意要把这里弄成一个盐州长城外的工商小镇,货物集散中心,而不是十天半月才赶一次的大集。
武家也已经在这开店,千金堂药铺、长生堂当铺,以及宝玉堂的盐号,还会有杂货等商铺陆续开设,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蕃坊修的如何了?”
“还在招募人手,我们开出的工钱是做半个月,合每天一斗半的粟。”
这是短期工,一次做半个月,工钱就是谷子,不是钱绢,一天一斗半,做半个月,有二石多粟。
可以说这个工价,不算低了。
刘绪告诉怀玉,定的这个工价,其实是灵州雇人代役上烽的价。灵州处于边地,有许多烽堡,朝廷都是征召当地百姓当番服役,轮到的一番就是十五天。
因为守烽较为辛苦,所以一般条件好点的都不愿上番,于是出钱请人代役,价格就是一天一斗半的粟。
虽说粮价有高有低,但一直都还是这个数。
如果按灵州这边粮价,一斗粟现在大约值个五六十钱,那么一斗半大约能折八十文钱。
当然这是粮价高的时候,在隋开皇年间,灵州一斗粟大约也就是二三十钱,则一天工钱相当于四十。
不过赚的这粮,一般也都是当口粮,价格高低没啥太大影响,毕竟都吃了没变现。
修城筑路,跟守烽其实也差不多,都是非常辛苦的活。
要是做一般工,则可能只有这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钱粮。
赚点口粮养家糊口而已。
怀玉要修的蕃坊,是打算在白城市镇边,再修一个专给蕃人聚居的坊区,便于对蕃胡统一管理,来交易的蕃胡可以在此暂住,或是以后也在这里开店什么的,也可以居住蕃坊内。
甚至诸如以后要召些蕃胡做城傍蕃兵,他们的家眷也可住在里面。
分开管理,很有必要。
武怀玉的野心不小,这白城边市的规划布局很远,边市在白池旁,旁边是盐池县城白城,北边不远是乌城和乌池。
这盐州边市处于这两池两城中间,往南还是长城镇边堡。
现在虽然边市只是简单的栅栏围着,一些草棚,但很快都会一点点升级的,木栅会升级成夯土城墙,草棚也会换成夯土墙的商铺,
街道、市署、仓库这些都会有。
甚至还会有作坊区,蕃坊区、工商住宅区,盐、马、奴隶、粮食、布匹等各种商品在此集散交易,到时这就是个金窝养金鸡,会有源源不断的金蛋。
“使君,现在开始陆续有些原来的汉人百姓回来了,”刘绪告诉怀玉,这些人中,虽也不少是贫民,但也有些人原也是自耕农或地主的,他们如今跑回来,那已经被衙收收为官有的田土草场林地,还有宅地等,该怎么处理?
毕竟好些都直接已经发卖或划做军屯官屯公廨田了。
“这有什么可担忧的,我们欢迎他们回来,告诉他们,因为梁朔毫无人道的摧毁了他们的家园,所以现在他们回来后,我们会帮他们重建家园。
把他们重新安置,重新授分他们田地,只要回来的,以前就算无地的汉民,我们也每丁授他田百亩,
至于以前有地的,有多少地,我们再另地安置,重新补给他们田地。”
“盐州如今不缺地,缺的是人,只要能回来,我们就给他们均田授地,记得告诉他们,欢迎多丁之家,能够应募盐州团结兵,只要能够选上,优先分给他们田地。”
当选团结兵的家庭,可以按每丁百亩优先授足田地,而如果普通回归百姓,则每户先授满百亩,如果有两丁以上的家庭,则视情况考虑,比如两丁之家的先授四十亩永业,加一百亩口分,三丁的先授六十亩永业,加一百亩口分田·······土地充裕的情况下,再按每丁百亩补满。”
“告诉他们,先来先授,授完为止。”
盐州五万多顷地,之前卖了万顷,后来又卖了几千顷,又有军屯官屯公廨田等万顷,衙门现在手里的地其实还不少,就是优质的减少了许多。
一丁百亩,万丁也不过一万顷,盐州这样的边地,想要短时间接收万户,也是非常不易的。
“那些蕃胡,只要来投,只要他们肯登记编户,咱们也给他们授分草场林地,给他们划界放牧,
还是那句话,谁先接受编户齐民,衙门就先给哪个部落授地划界。”
刘绪对武怀玉的这番政策很佩服。
现在还只是零星一些迁走的汉民蕃户回来,但这政策一出台,相信会引来更多人。
特别是许多穷困边民,能有机会分田授地,哪能错过?
在梁师都那里,他可不会在意他们过的好不好,只会想着怎么压榨他们,为他的皇帝梦付出。
梁师都割据朔方这些年,可以说把朔方彻底搞的崩溃了,人口就那么多,却要维持好十万军队,动不动就打仗,哪来的钱粮支撑?
连当兵的都饿肚子,军属都吃不饱的时候,普通的百姓,甚至那些佃户奴隶们还能吃饱?
“估计很快会有许多流民从夏州涌来。”
“那也不怕,我们现在手头有钱有粮,直接以工代赈,把他们拉去盐池产盐,或是田庄种地便是,既有饭吃还能赚笔工钱口粮,稳住这波,到时分田划地,租借给他们耕牛种子,他们就能够安定下来了。”
(本章完)
第290章 塞上地主
2023-05-07
“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
盐州,五原县郊,武怀玉正在组织自家的庄丁赶种,在三月中旬的立夏之时,樊五娘樊楚英,带着姐妹十一娘樊尼子和高胭脂,奉当家娘子樊玄符的命令,也来到了塞外盐州。
她们还带了不少管事、奴仆来,甚至雇佣了一些关中的贫民前来屯田种地。
千亩的田地,建成一个庄子,如今正好种上她们带来的玉米、土豆、红薯等。
“这片地都是咱家的吗,好大啊。”
“这只是新置的一个庄子,是圣人赏赐的那十顷地,我按玄符的来信,另外认购了一百顷,咱家在盐州现在有十一个庄子,另外还有十块牧场。”
“都种上玉米这些祥瑞吗?”僧婢樊五娘问。
“今年可没这么多种子,先种一部份。”
盐州这边的地缺水干旱,产量是较低的,现在种子少,所以不多的种子还是主要在关中那边的良田种,尤其是三原的水浇良田,这边仅也只是试种小部份。
樊家姐妹带来的人里,也有先前在长安跟着种玉米的家丁把式,现在则被怀玉委为这个庄的庄头。
“刚好下过雨,这是天公作美,刚好抢播,种稀一些,这里地旱少雨,种密了也没用,要薄种。”
正常要是有水有肥,玉米一亩地起码要四五斤种子,一般是每亩要种到四千株,行距一米,窝距三十几公分。
不过就算是三原白渠边的水浇地都不敢这样种,因为缺少足够的肥料。另外现代一亩六百多平,唐代一亩只有五百多,也相差不小。
把头告诉怀玉,选过的玉米种,千粒大约是十两重。
“一亩种个千株便好,种多了也没用,到时每棵玉米就留一个棒。”
对于种玉米,怀玉虽不是专家,但也毕竟很熟了,上终南山前在家里帮忙种过,上山后更是种了五年,来大唐,也种出了两茬了。
这种大田,还是旱地种,特别是这里属于半干旱区了,不能想着多收,能有收就不错。
一亩种千株,十两的种子。
要是能够收获千个棒子,一个棒子脱得干粒约五两(唐两,160克左右),那就得有三百多斤,这产量太高了,要知道曹雪芹的亲戚苏州织造李煦在苏州试种,以江南良田,还是试验田,也不过是亩产四百来斤。
而民国时山东孔府家的玉米亩产,仅有一百三十多斤。
怀玉估计这里的条件,种一千株,估计到时能剩下一半多就不错了,可能结的棒子也会小的多,但只要产量能达到个七八十斤,就很不错了,要是有百斤,那更是意外之喜。
毕竟这里没灌溉,以往种荞麦也才七八十斤一亩。
那种能引水灌溉的才能达到一石左右。
怀玉让尽量种稀一点。
“想办法多弄点粪肥、草木灰等增加点地力,”
至于水,那就真只能看天赏饭吃了,真要遇到天时不好,旱死了也没办法,但正常情况下,只种一季,除非特别倒霉,一般还是能有收成的,就看雨水好不好,不好的话收成不高。
武家在长安先前种的玉米,就产量挺不错,能达到亩产四石水平,但也都是水肥管够,还精心伺弄的情况下才有的小田产量。
一个棒子能脱五两,两个棒子作种,在这里可以稀种一亩了。
五娘她们拉来了千多个棒子,可以种上五六百亩。
怀玉打算十一个庄子,每个庄子种上五十亩的玉米,再给豆卢怀让、韦思仁、李德奖他们送个二三十个,让他们也种个十亩八亩的。
相比下怀玉倒更看好在这里种土豆,毕竟据说后世中国土豆最好的生长环境在张家口和大凉山,那两个地方成中国土豆品种的繁育基地,土豆好像在寒凉气候下更好长。
老家在山南安州的樊家姐妹,来了塞外觉得哪都新鲜,毕竟安陆那也算是水乡了,甚至经常还能遇上长江汉江发大洪水。
哪里想到过,这还会有这么缺水这么土的地方。
江汉平原的水田,跟这塞北的旱地,差别太大了。
江汉用老黄牛甚至水牛耕地,而在这里,居然还用马和骡子耕地。
几个女人也要跟着来地里,还换上了自以为觉得简朴的衣裙,花布包了头,提个篓子,也要来播种玉米。
怀玉倒也不反对。
这年头,连天子都每年春,要带百官搞个躬耕仪式,让宰相牵马皇帝扶犁,亲自犁上一垄地,然后侍卫们帮着播下种子,搞块皇帝的自留田。
皇后也会跟着参与仪式,甚至每年皇后还要搞个亲蚕仪式,亲自在宫里带着嫔妃们养蚕织布。
民间的贵族地主们,当然也会在春耕秋收的时候,也会下地做个样子,以示重视。
樊玄符胃口太大,觉得这边地便宜,怀玉又是刺史,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挑好地良田,所以来信,可劲的要多买。
好像百钱一亩的地,是白捡一样,生怕错过机会。
一边来信,一边还派人把钱用马车装来,还把程咬金送到长安的第一批獠蛮奴也让家丁押了过来。
要建一个田庄也并不是那么简单。
好在这地不是荒地,那都本来也是熟地,就是缺水布局,另外地边本也有村庄房屋,虽说被梁师都的兵毁了,但修一修也能勉强住着。
甚至水井等也是现成的,清洗一下就能用。
他需要的就是人。
还有农具、耕牛和种子。
现在白城边市上卖的最火爆的商品,就是农具、耕牛和种子,各种犁耙锄铲筐等屯田种地所需的农具,都异常火爆,商队日夜不停的从关内各地贩来,一到货就抢空了。